“此事还需兼顾战事与民生,臣妾以为,
不妨先从行政区划入手调整,
以此彰显陛下建明堂的决心,也好安抚民心。”
李治眼前一亮,急忙问道:“媚娘有何妙计?”
“长安、万年二县人口日益增多,
不如从中分置两县,一名乾封,一名明堂,
既显皇上之志,亦便于日后地方管理。”
李治抚掌笑道:“此计甚妙!”
“明日便传旨,着手分县置治之事!”
闰二月二十五日,分县圣旨正式下达。
二月二十六,
龙椅之上的李治面容略显疲惫,
武媚娘身着华服,仪态威严,虽然穿的不是龙袍,
却散发着与李治分庭抗礼的气势。
李弘出列,他先向李治行了大礼,然后起身,声音清朗,说道:
“父皇,儿臣今日有一事奏请。”
李治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太子何奏?”
李弘顿了顿,郑重地说:
“儿臣以为,儒家先贤颜回、曾参,其德行与学识,为后世敬仰,对我大唐教化万民有着深远影响。
如今,儿臣恳请父皇追赠颜回为太子少师,曾参为太子少保,
以彰显我大唐对儒家之道的尊崇。”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一些大臣微微点头,面露赞许之色,在他们心中,尊崇儒家本就是正道,李弘此举深得他们心意。
武媚娘微微皱眉,她瞬间明白了儿子的意图。
看似简单的追赠之举,实则是李弘在构建自己的政治势力,
试图借助儒家的权威,来抗衡自己日益增长的朝堂影响力。
当然,李弘成长的如此之快,武媚娘还是心生欢喜的。
只是身为储君,他的一切出发点都该是为江山社稷,家国百姓,
而不是用来对付他的亲生母亲。
她的目光透过珠帘直视李弘,微笑引导:
“弘儿这份心思倒是细腻,知道尊崇先贤。
母后很是欣慰,
只是,如今朝堂事务繁杂,边疆战事也尚未完全平息,
此时追赠,似乎毫无意义呢?”
李弘早有准备,他知道自己的话一定会让武媚娘提高警惕,
武媚娘也一定会借机为难他,
虽然武媚娘心中所想并不如李弘以为的,
不过李弘一心想要把武媚娘从朝堂请回后宫,
所以他对武媚娘的话总是生出歧义,
他直视武媚娘的眼睛,语气恭敬地回答道:
“回母后,正因为如今局势复杂,更需要以儒家的礼义道德来凝聚人心。
颜回和曾参,他们所代表的师道与礼法,是我大唐长治久安的根基。
儿臣以为,此时追赠,反而能让天下臣民看到我大唐对文化与道德的重视,
更能激励学子们潜心向学,为我大唐培养更多人才。”
武媚娘看着李弘恭敬的外表下隐藏的对自己插手政务的反感,
只能微微叹气,轻轻摇头,
作为母亲,她依然要对李弘的话语表达赞赏,
“太子所言极是,皇上便准奏吧!”
李治对李弘的仁德与才学本就一直颇为赞赏,
这一点是李弘和他最为相似的地方,
且追赠颜回和曾参一事,从弘扬文化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一件好事。
但他也知道李弘此举的确有影射武媚娘的嫌隙,
他能看懂的,聪慧的媚娘又怎么会看不懂呢?
他也不想看到母子之间产生嫌隙,于是打圆场道:“既然皇后也认为极是,那朕便准奏!”
“儿臣谢父皇!”
李弘行礼说道。
“皇上圣明!”
众大臣齐声说道。
退朝之后,武媚娘回到后宫,坐在榻上,陷入了沉思。
她想起李弘刚才在朝堂上的表现,那坚定的眼神和条理清晰的言辞,让她既欣慰又有些失落。
欣慰的是,自己的儿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政治抱负;
失落的是,他却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并且以拉垮他的母亲为重任。
李治为了让他们母子不要有嫌隙,于是带着李弘来到含凉殿。
武媚娘正在批阅奏折,小正阳在一旁和宫女玩耍。
“父皇来了!太子哥哥也来了!”
小正阳迈着小短腿就朝着李治跑过来,
扑到他的腿上,伸起两只小手要李治抱,
“父皇抱抱!”
李弘弯腰把正阳抱起来,
“父皇身体不好,太子哥哥抱你吧。”
正阳趴在李弘的肩膀上呵呵笑,
“太子哥哥身上好香啊!”
“正阳身上也香香的呢!”
兄妹和谐,做父母的自然看着也高兴。
武媚娘起身向李治行礼,
“皇上。”
李治扶起武媚娘,
“媚娘免礼。”
李弘抱着正阳给武媚娘行礼,
“母后。”
武媚娘含笑点头,
“弘儿免礼。”
然后上前说道,
“弘儿今日在朝堂上的表现,可圈可点,让母后觉得非常意外呢。”
李弘站起身,恭敬地说:“儿臣只是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若有冒犯母后之处,还望母后恕罪。”
武媚娘叹气,说道:
“弘儿既然做的是正确的事情,那怎么会冒犯到母后呢?
再者,如果母后说你冒犯到母后了,你是不是就不这样做了?”
“当然还是会做,母后,儿臣所为,浩然正气,不会因为谁而放弃。”
武媚娘低头轻笑出声,她的儿子敢于坚持心中的“对”,
哪怕对面是自己这个在他心中独断专权的母亲,
也不怯于亮出那份少年人的执拗与正气。
她是很希望他能坚定的坚持自己的内心的。
她指尖轻轻摩挲着袖口暗纹,抬眼时笑意更胜,眼底升起暖意:
“好一个‘浩然正气’,弘儿,母后希望你坚持这份硬气,
只是这朝堂不是纸上谈兵,
‘对’与‘错’,从来不是一笔两划能分清楚的,
所以,你需要明白,母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唐的江山能够更好的传到你手里。”
李弘微微皱眉,说道:
“母后,儿臣认为,治国之道,应以礼义为本。
如今朝堂之上,有些做法已经偏离了传统的礼法,长此以往,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非议。”
武媚娘看着他,眼神中情绪复杂,有失望,也有赞赏。
她缓缓说道:“弘儿,你还小,有些事情你还不明白,
这天下,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些传统的礼法,在如今的局势下,未必适用,
母后所做的,是为了打破那些束缚,让大唐能够更加强大。”
——————分界线
不知道阁主有没有写清楚女皇对李弘的态度,
女皇希望看到李弘能够优秀强大,甚至超过她,
并且也希望李弘能够意志坚定,不被任何人所左右,
所以她很多时候是在引导李弘,
只是如今的李弘还不太能够明白而已。
宝子们踊跃留言呀,阁主一定会回的,感谢大家。
喜欢女皇武则天
不妨先从行政区划入手调整,
以此彰显陛下建明堂的决心,也好安抚民心。”
李治眼前一亮,急忙问道:“媚娘有何妙计?”
“长安、万年二县人口日益增多,
不如从中分置两县,一名乾封,一名明堂,
既显皇上之志,亦便于日后地方管理。”
李治抚掌笑道:“此计甚妙!”
“明日便传旨,着手分县置治之事!”
闰二月二十五日,分县圣旨正式下达。
二月二十六,
龙椅之上的李治面容略显疲惫,
武媚娘身着华服,仪态威严,虽然穿的不是龙袍,
却散发着与李治分庭抗礼的气势。
李弘出列,他先向李治行了大礼,然后起身,声音清朗,说道:
“父皇,儿臣今日有一事奏请。”
李治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太子何奏?”
李弘顿了顿,郑重地说:
“儿臣以为,儒家先贤颜回、曾参,其德行与学识,为后世敬仰,对我大唐教化万民有着深远影响。
如今,儿臣恳请父皇追赠颜回为太子少师,曾参为太子少保,
以彰显我大唐对儒家之道的尊崇。”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一些大臣微微点头,面露赞许之色,在他们心中,尊崇儒家本就是正道,李弘此举深得他们心意。
武媚娘微微皱眉,她瞬间明白了儿子的意图。
看似简单的追赠之举,实则是李弘在构建自己的政治势力,
试图借助儒家的权威,来抗衡自己日益增长的朝堂影响力。
当然,李弘成长的如此之快,武媚娘还是心生欢喜的。
只是身为储君,他的一切出发点都该是为江山社稷,家国百姓,
而不是用来对付他的亲生母亲。
她的目光透过珠帘直视李弘,微笑引导:
“弘儿这份心思倒是细腻,知道尊崇先贤。
母后很是欣慰,
只是,如今朝堂事务繁杂,边疆战事也尚未完全平息,
此时追赠,似乎毫无意义呢?”
李弘早有准备,他知道自己的话一定会让武媚娘提高警惕,
武媚娘也一定会借机为难他,
虽然武媚娘心中所想并不如李弘以为的,
不过李弘一心想要把武媚娘从朝堂请回后宫,
所以他对武媚娘的话总是生出歧义,
他直视武媚娘的眼睛,语气恭敬地回答道:
“回母后,正因为如今局势复杂,更需要以儒家的礼义道德来凝聚人心。
颜回和曾参,他们所代表的师道与礼法,是我大唐长治久安的根基。
儿臣以为,此时追赠,反而能让天下臣民看到我大唐对文化与道德的重视,
更能激励学子们潜心向学,为我大唐培养更多人才。”
武媚娘看着李弘恭敬的外表下隐藏的对自己插手政务的反感,
只能微微叹气,轻轻摇头,
作为母亲,她依然要对李弘的话语表达赞赏,
“太子所言极是,皇上便准奏吧!”
李治对李弘的仁德与才学本就一直颇为赞赏,
这一点是李弘和他最为相似的地方,
且追赠颜回和曾参一事,从弘扬文化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一件好事。
但他也知道李弘此举的确有影射武媚娘的嫌隙,
他能看懂的,聪慧的媚娘又怎么会看不懂呢?
他也不想看到母子之间产生嫌隙,于是打圆场道:“既然皇后也认为极是,那朕便准奏!”
“儿臣谢父皇!”
李弘行礼说道。
“皇上圣明!”
众大臣齐声说道。
退朝之后,武媚娘回到后宫,坐在榻上,陷入了沉思。
她想起李弘刚才在朝堂上的表现,那坚定的眼神和条理清晰的言辞,让她既欣慰又有些失落。
欣慰的是,自己的儿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政治抱负;
失落的是,他却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并且以拉垮他的母亲为重任。
李治为了让他们母子不要有嫌隙,于是带着李弘来到含凉殿。
武媚娘正在批阅奏折,小正阳在一旁和宫女玩耍。
“父皇来了!太子哥哥也来了!”
小正阳迈着小短腿就朝着李治跑过来,
扑到他的腿上,伸起两只小手要李治抱,
“父皇抱抱!”
李弘弯腰把正阳抱起来,
“父皇身体不好,太子哥哥抱你吧。”
正阳趴在李弘的肩膀上呵呵笑,
“太子哥哥身上好香啊!”
“正阳身上也香香的呢!”
兄妹和谐,做父母的自然看着也高兴。
武媚娘起身向李治行礼,
“皇上。”
李治扶起武媚娘,
“媚娘免礼。”
李弘抱着正阳给武媚娘行礼,
“母后。”
武媚娘含笑点头,
“弘儿免礼。”
然后上前说道,
“弘儿今日在朝堂上的表现,可圈可点,让母后觉得非常意外呢。”
李弘站起身,恭敬地说:“儿臣只是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若有冒犯母后之处,还望母后恕罪。”
武媚娘叹气,说道:
“弘儿既然做的是正确的事情,那怎么会冒犯到母后呢?
再者,如果母后说你冒犯到母后了,你是不是就不这样做了?”
“当然还是会做,母后,儿臣所为,浩然正气,不会因为谁而放弃。”
武媚娘低头轻笑出声,她的儿子敢于坚持心中的“对”,
哪怕对面是自己这个在他心中独断专权的母亲,
也不怯于亮出那份少年人的执拗与正气。
她是很希望他能坚定的坚持自己的内心的。
她指尖轻轻摩挲着袖口暗纹,抬眼时笑意更胜,眼底升起暖意:
“好一个‘浩然正气’,弘儿,母后希望你坚持这份硬气,
只是这朝堂不是纸上谈兵,
‘对’与‘错’,从来不是一笔两划能分清楚的,
所以,你需要明白,母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唐的江山能够更好的传到你手里。”
李弘微微皱眉,说道:
“母后,儿臣认为,治国之道,应以礼义为本。
如今朝堂之上,有些做法已经偏离了传统的礼法,长此以往,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非议。”
武媚娘看着他,眼神中情绪复杂,有失望,也有赞赏。
她缓缓说道:“弘儿,你还小,有些事情你还不明白,
这天下,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些传统的礼法,在如今的局势下,未必适用,
母后所做的,是为了打破那些束缚,让大唐能够更加强大。”
——————分界线
不知道阁主有没有写清楚女皇对李弘的态度,
女皇希望看到李弘能够优秀强大,甚至超过她,
并且也希望李弘能够意志坚定,不被任何人所左右,
所以她很多时候是在引导李弘,
只是如今的李弘还不太能够明白而已。
宝子们踊跃留言呀,阁主一定会回的,感谢大家。
喜欢女皇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