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走出皇宫,宋应知一直紧绷着的神经都没能放松下来。
人一旦拥有了权利,便会引来上位者的猜忌,伴君如伴虎,这句话还真不是说说而已。
前路艰辛,一步错步步错,他过去之所以没让皇帝起疑心,是因为自己是一个文官,哪怕自己再多政绩,手中没有兵权,就翻不了任何风浪。
但现在不一样了,知道宋文弃去了南海从军,皇上的态度瞬间改变……
“罢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上了马车,宋应知疲惫地靠在马车一侧,为官几十载,这一刻自己好像累了。
宋家既没了后顾之忧,等南海一事回来,他便辞去礼部尚书和内阁大学士一职,安心做个太子少傅,待到六十岁,便辞官在家过清闲日子算了。
这般想着,心头压着的重担顿时轻了不少。
宋应知长呼一口气,闭上眼睛沉思,不知不觉竟睡了过去,直到刘管家的声音传入耳中,他才发现已经到了国公府。
“三爷,到家了。”
就这点路程,自家主子都能睡着,显然是累着了,就管家心中心疼不已,小心翼翼地扶着主子从马车上下来。
“苏大人他们可派人送回去了?”他微微打了个哈欠,这一觉睡得并不久,精神有些恍惚。
“三爷,已经安排人送四位大人回去了,相信这会正在回来的路上。”
宋应知听罢,微微点头,让刘管家搀扶自己走回家。
回到国公府,他强打精神,吩咐刘管家着手准备前往广东的一切事宜。
“刘福,你让人收拾行李,咱们即刻启程去广东。”
时间紧迫,每耽搁一分,宋文弃便多一分危险。
“三爷……这会不会太赶了?你现在需要好好休息,要不咱们明日再走?”
虽然文弃公子的命也很重要,可只有保重自己的身子,才有精力去解救小公子不是?
“不用,我身体无碍,咱们走水路,上了船再歇息也是一样。刘福,你让人把我书房里案桌上那几本资料全带上,咱们片刻后就走。”
宋应知一边说着,一边推开刘福,往自己卧房走去。
“三爷,那您先去歇一会儿,等行李收拾好了,老奴再来叫你。”
见主子如此固执,刘管家叹了口气,转身亲自去往书房把宋应知刚才说的那几本书带上。
下午申时,刘管家亲自驾着马车从宋国公府大门前出发,朝着码头疾行而去。
码头上人潮拥挤,但当看见国公府的马车后,商人们自发地散到两旁,让宋家马车先行通过。
“不就是一辆普通的马车吗?你们怎么这么怕?”
人群中,不少人疑惑问道。
“呐……看到车上的宋字没?这可是咱宋大人的马车,平日里宋大人可不会来码头,这般急匆匆的还是头一回,肯定又要坐船出海了。”
意料之外地,商人们对宋家马车的这一行为没有任何不满。
“宋大人一心为国为民,如此着急,肯定又是哪个地方发生大事了,咱自然是不能耽误了。”
“这就是宋大人?就是刚被封为国公的那位?”
“原来是宋国公……”
马车身后,宋应知对百姓们的讨论一无所知,他现在整个人满心都是宋文弃的安危。
这孩子身手敏捷,一般人不是他的对手,加上有宴庄护着,平常手段根本掳不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会让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落入夷人之手?
宋应知陷入沉思之际,马车突然停了下来。
“三爷,码头到了。”
刘管家的声音从车帘外传来,紧接着车帘被人挑起来。
“三爷,老奴扶您下车。”
宋应知微微点头,抬头看向京杭大运河的码头。
应是皇上下的圣旨,官船早就在码头等着,下了马车,二人一手提着行李快速奔向官船。
到了跟前,宋应知一眼便认出等候在官船前的人是苏澜之和亲军卫指挥使田锰。
“澜之兄?”
宋应知上船的脚步一顿,十分意外会在这里遇见他。
“应知快上来,咱们该出发了。”
闻言,宋应知回过神,领着刘府快速上了官船,到了船甲,刘管家便主动接过宋应知手中的行李,一人去往船舱收拾房间。
宋应知则与苏田二人继续留在船甲上,看着离他们越来越远的码头,感慨道:
“澜之兄,也是为了大烟一事去广东谈判的?”
宋应知目不转睛地盯着码头问道。
“是啊,我刚到家,圣旨马上就到府上了。”
苏澜之一脸苦笑,摊开折扇对着自己扇动起来。
身为鸿胪寺卿,只要有谈判的地方,就少不了他,苏澜之跟着去还能理解,但这田指挥使……
“田大人此行……”
宋应知转头问道。
一般情况下,身为亲军卫指挥使的田锰只负责皇帝一人的安危,平日里只听从皇帝差遣,怎么这次会和他们一起……
“此行谈判风险较大,皇上让我保护宋大人的安危。”
田锰没看宋应知,简明扼要地解释了一句。
宋应知也不生气,田锰身手去宴庄不相上下,这一路前往广东,有他跟着自然是安全许多。
虽然对方保护是假,监视才是真。
“两位大人,你们聊,我先回去休息了。”
算算时间,刘福差不多收拾好了房间,宋应知便借口回船舱休息。
“应知,我与你一道。”
见宋应知要走,苏澜之收起扇子,跟了上去。
两人一前一后进了船舱,独留田锰一人在船甲上。
“派人小心盯着他们,一旦有任何异动,立刻回来禀报。”
人都走了,田锰这才沉着嗓子开口。
“是!大人。”
因乘坐的是官船,无需在码头上停靠,原本一个月的水路,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就到了广州港口。
这是宋应知第三次来这个港口,和前两次不一样,这一次,三人一下船便直奔当地府衙。
得知京中来人,广州一众官员早早在府衙门前等候。
一见宋应知、苏澜之和田锰三人,知州大人立刻率领官员们纷纷上前行礼。
“下官广州知州陈列英恭迎宋大人、苏大人、田大人。”
宋应知摆了摆手,一脸正色说道:“陈知府,客套话就不必说了,咱们先进屋说话。”
人一旦拥有了权利,便会引来上位者的猜忌,伴君如伴虎,这句话还真不是说说而已。
前路艰辛,一步错步步错,他过去之所以没让皇帝起疑心,是因为自己是一个文官,哪怕自己再多政绩,手中没有兵权,就翻不了任何风浪。
但现在不一样了,知道宋文弃去了南海从军,皇上的态度瞬间改变……
“罢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上了马车,宋应知疲惫地靠在马车一侧,为官几十载,这一刻自己好像累了。
宋家既没了后顾之忧,等南海一事回来,他便辞去礼部尚书和内阁大学士一职,安心做个太子少傅,待到六十岁,便辞官在家过清闲日子算了。
这般想着,心头压着的重担顿时轻了不少。
宋应知长呼一口气,闭上眼睛沉思,不知不觉竟睡了过去,直到刘管家的声音传入耳中,他才发现已经到了国公府。
“三爷,到家了。”
就这点路程,自家主子都能睡着,显然是累着了,就管家心中心疼不已,小心翼翼地扶着主子从马车上下来。
“苏大人他们可派人送回去了?”他微微打了个哈欠,这一觉睡得并不久,精神有些恍惚。
“三爷,已经安排人送四位大人回去了,相信这会正在回来的路上。”
宋应知听罢,微微点头,让刘管家搀扶自己走回家。
回到国公府,他强打精神,吩咐刘管家着手准备前往广东的一切事宜。
“刘福,你让人收拾行李,咱们即刻启程去广东。”
时间紧迫,每耽搁一分,宋文弃便多一分危险。
“三爷……这会不会太赶了?你现在需要好好休息,要不咱们明日再走?”
虽然文弃公子的命也很重要,可只有保重自己的身子,才有精力去解救小公子不是?
“不用,我身体无碍,咱们走水路,上了船再歇息也是一样。刘福,你让人把我书房里案桌上那几本资料全带上,咱们片刻后就走。”
宋应知一边说着,一边推开刘福,往自己卧房走去。
“三爷,那您先去歇一会儿,等行李收拾好了,老奴再来叫你。”
见主子如此固执,刘管家叹了口气,转身亲自去往书房把宋应知刚才说的那几本书带上。
下午申时,刘管家亲自驾着马车从宋国公府大门前出发,朝着码头疾行而去。
码头上人潮拥挤,但当看见国公府的马车后,商人们自发地散到两旁,让宋家马车先行通过。
“不就是一辆普通的马车吗?你们怎么这么怕?”
人群中,不少人疑惑问道。
“呐……看到车上的宋字没?这可是咱宋大人的马车,平日里宋大人可不会来码头,这般急匆匆的还是头一回,肯定又要坐船出海了。”
意料之外地,商人们对宋家马车的这一行为没有任何不满。
“宋大人一心为国为民,如此着急,肯定又是哪个地方发生大事了,咱自然是不能耽误了。”
“这就是宋大人?就是刚被封为国公的那位?”
“原来是宋国公……”
马车身后,宋应知对百姓们的讨论一无所知,他现在整个人满心都是宋文弃的安危。
这孩子身手敏捷,一般人不是他的对手,加上有宴庄护着,平常手段根本掳不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会让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落入夷人之手?
宋应知陷入沉思之际,马车突然停了下来。
“三爷,码头到了。”
刘管家的声音从车帘外传来,紧接着车帘被人挑起来。
“三爷,老奴扶您下车。”
宋应知微微点头,抬头看向京杭大运河的码头。
应是皇上下的圣旨,官船早就在码头等着,下了马车,二人一手提着行李快速奔向官船。
到了跟前,宋应知一眼便认出等候在官船前的人是苏澜之和亲军卫指挥使田锰。
“澜之兄?”
宋应知上船的脚步一顿,十分意外会在这里遇见他。
“应知快上来,咱们该出发了。”
闻言,宋应知回过神,领着刘府快速上了官船,到了船甲,刘管家便主动接过宋应知手中的行李,一人去往船舱收拾房间。
宋应知则与苏田二人继续留在船甲上,看着离他们越来越远的码头,感慨道:
“澜之兄,也是为了大烟一事去广东谈判的?”
宋应知目不转睛地盯着码头问道。
“是啊,我刚到家,圣旨马上就到府上了。”
苏澜之一脸苦笑,摊开折扇对着自己扇动起来。
身为鸿胪寺卿,只要有谈判的地方,就少不了他,苏澜之跟着去还能理解,但这田指挥使……
“田大人此行……”
宋应知转头问道。
一般情况下,身为亲军卫指挥使的田锰只负责皇帝一人的安危,平日里只听从皇帝差遣,怎么这次会和他们一起……
“此行谈判风险较大,皇上让我保护宋大人的安危。”
田锰没看宋应知,简明扼要地解释了一句。
宋应知也不生气,田锰身手去宴庄不相上下,这一路前往广东,有他跟着自然是安全许多。
虽然对方保护是假,监视才是真。
“两位大人,你们聊,我先回去休息了。”
算算时间,刘福差不多收拾好了房间,宋应知便借口回船舱休息。
“应知,我与你一道。”
见宋应知要走,苏澜之收起扇子,跟了上去。
两人一前一后进了船舱,独留田锰一人在船甲上。
“派人小心盯着他们,一旦有任何异动,立刻回来禀报。”
人都走了,田锰这才沉着嗓子开口。
“是!大人。”
因乘坐的是官船,无需在码头上停靠,原本一个月的水路,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就到了广州港口。
这是宋应知第三次来这个港口,和前两次不一样,这一次,三人一下船便直奔当地府衙。
得知京中来人,广州一众官员早早在府衙门前等候。
一见宋应知、苏澜之和田锰三人,知州大人立刻率领官员们纷纷上前行礼。
“下官广州知州陈列英恭迎宋大人、苏大人、田大人。”
宋应知摆了摆手,一脸正色说道:“陈知府,客套话就不必说了,咱们先进屋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