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抵御网络攻击后的几天,公司运营逐渐回归正轨,但与深屿资本的投资谈判也进入了最关键的条款细化阶段。连日的脑力激荡和压力让林晞的睡眠严重不足。这天晚上,她又留在办公室,反复推敲一份关于未来技术授权范围的补充协议草案,直到深夜。
偌大的办公区漆黑一片,只剩她办公室的灯还孤零零地亮着。颈椎传来阵阵酸胀感,她站起身,想到茶水间倒杯热水,顺便活动一下筋骨。走廊寂静无声,她的脚步声显得格外清晰。然而,当她路过核心研发区的磨砂玻璃门时,却隐约看到里面透出一丝微弱的光亮。
这么晚了,还有谁在?保安巡逻?还是……林晞心头一紧,警惕性瞬间提起。她放轻脚步,悄悄靠近,发现研发区的门虚掩着。透过门缝,她看到一个高大的背影正站在一块写满复杂算法公式和架构图的白板前。
是顾深屿!
他怎么会在这个时间出现在这里?林晞的心跳漏了一拍。只见他微微仰头,凝视着白板上的内容,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虚点着某处,低声自语,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这个地方,迭代收敛的证明还是有点问题,边界条件没考虑周全,会导致后期稳定性风险……”
林晞听得真切,他指出的那个问题,正是她团队近期攻克一个技术难点时遇到的瓶颈,也是她这两天一直在思考如何优化的关键点之一。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让她下意识地推开门,脱口而出:“可以用随机优化理论里的遗憾界分析,重新定义收敛准则,虽然计算复杂度会上升,但能保证全局稳定性。”
顾深屿闻声转过身,脸上没有一丝被人撞破的惊讶或尴尬,仿佛早知道她在门外。他的目光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深邃,很自然地接话:“遗憾界分析是个思路,但引入的随机性可能会影响模型的可解释性,对于需要高可靠性的应用场景来说,是个trade-off(权衡)。”
“可以结合蒙特卡洛采样和确定性优化,分阶段进行,”林晞立刻反驳,思维完全被技术问题吸引,“前期用采样快速逼近,后期用确定性算法精细打磨,平衡效率和可靠性。”她边说边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原有的公式旁飞快地写下一串符号。
顾深屿也走近几步,专注地看着她书写,偶尔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采样频率如何设定?收敛性怎么保证?”“这里,梯度下降的方向选择,或许可以考虑加入动量项。”
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只有笔尖划过白板的沙沙声和两人低沉而快速的讨论声。他们不再是投资人与创业者,更像是大学实验室里并肩攻关的伙伴,沉浸在纯粹的技术世界里,思维碰撞出激烈的火花。这一刻,所有的身份隔阂、商业算计似乎都暂时消失了。
几分钟后,一个关键的子问题被理清。讨论暂告一段落。顾深屿看着她,目光里似乎少了几分平日的冷冽,多了一丝难以察觉的柔和:“这么晚还不回去?公司CEO不需要保证休息吗?”
林晞这才从专注的状态中回过神来,意识到此刻情境的微妙,稍稍后退了半步,恢复了些许距离感:“顾总不也是?深屿资本的掌门人,似乎比我们创业者更拼。”
顾深屿淡淡一笑,那笑容很浅,却瞬间柔和了他过于冷硬的轮廓。他拿起搭在旁边椅背上的外套,语气平常得像是在聊家常:“刚好在附近见完客户,路过,看到研发区灯还亮着,就进来看看。没想到你在。”他顿了顿,看向白板,“你们的技术深度,比报告上写的更有意思。早点休息。”
说完,他微微颔首,便转身离开了,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渐渐远去。
林晞一个人站在原地,看着白板上新鲜的字迹,心中波澜起伏。路过?见客户?这些理由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她却无法完全相信。他深夜出现在核心研发区,真的只是偶然兴起吗?那个短暂却真实的笑意,又意味着什么?
他像是在用一种极其隐晦的方式,不断拉近彼此的距离,每一次出现,都恰好踩在她最需要共鸣或帮助的点上。这种“巧合”,未免太多了一点。林晞感觉自己在面对一个复杂的谜题,而顾深屿,就是那个手握所有线索,却只肯一点点透露的出题人。
偌大的办公区漆黑一片,只剩她办公室的灯还孤零零地亮着。颈椎传来阵阵酸胀感,她站起身,想到茶水间倒杯热水,顺便活动一下筋骨。走廊寂静无声,她的脚步声显得格外清晰。然而,当她路过核心研发区的磨砂玻璃门时,却隐约看到里面透出一丝微弱的光亮。
这么晚了,还有谁在?保安巡逻?还是……林晞心头一紧,警惕性瞬间提起。她放轻脚步,悄悄靠近,发现研发区的门虚掩着。透过门缝,她看到一个高大的背影正站在一块写满复杂算法公式和架构图的白板前。
是顾深屿!
他怎么会在这个时间出现在这里?林晞的心跳漏了一拍。只见他微微仰头,凝视着白板上的内容,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虚点着某处,低声自语,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这个地方,迭代收敛的证明还是有点问题,边界条件没考虑周全,会导致后期稳定性风险……”
林晞听得真切,他指出的那个问题,正是她团队近期攻克一个技术难点时遇到的瓶颈,也是她这两天一直在思考如何优化的关键点之一。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让她下意识地推开门,脱口而出:“可以用随机优化理论里的遗憾界分析,重新定义收敛准则,虽然计算复杂度会上升,但能保证全局稳定性。”
顾深屿闻声转过身,脸上没有一丝被人撞破的惊讶或尴尬,仿佛早知道她在门外。他的目光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深邃,很自然地接话:“遗憾界分析是个思路,但引入的随机性可能会影响模型的可解释性,对于需要高可靠性的应用场景来说,是个trade-off(权衡)。”
“可以结合蒙特卡洛采样和确定性优化,分阶段进行,”林晞立刻反驳,思维完全被技术问题吸引,“前期用采样快速逼近,后期用确定性算法精细打磨,平衡效率和可靠性。”她边说边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原有的公式旁飞快地写下一串符号。
顾深屿也走近几步,专注地看着她书写,偶尔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采样频率如何设定?收敛性怎么保证?”“这里,梯度下降的方向选择,或许可以考虑加入动量项。”
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只有笔尖划过白板的沙沙声和两人低沉而快速的讨论声。他们不再是投资人与创业者,更像是大学实验室里并肩攻关的伙伴,沉浸在纯粹的技术世界里,思维碰撞出激烈的火花。这一刻,所有的身份隔阂、商业算计似乎都暂时消失了。
几分钟后,一个关键的子问题被理清。讨论暂告一段落。顾深屿看着她,目光里似乎少了几分平日的冷冽,多了一丝难以察觉的柔和:“这么晚还不回去?公司CEO不需要保证休息吗?”
林晞这才从专注的状态中回过神来,意识到此刻情境的微妙,稍稍后退了半步,恢复了些许距离感:“顾总不也是?深屿资本的掌门人,似乎比我们创业者更拼。”
顾深屿淡淡一笑,那笑容很浅,却瞬间柔和了他过于冷硬的轮廓。他拿起搭在旁边椅背上的外套,语气平常得像是在聊家常:“刚好在附近见完客户,路过,看到研发区灯还亮着,就进来看看。没想到你在。”他顿了顿,看向白板,“你们的技术深度,比报告上写的更有意思。早点休息。”
说完,他微微颔首,便转身离开了,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渐渐远去。
林晞一个人站在原地,看着白板上新鲜的字迹,心中波澜起伏。路过?见客户?这些理由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她却无法完全相信。他深夜出现在核心研发区,真的只是偶然兴起吗?那个短暂却真实的笑意,又意味着什么?
他像是在用一种极其隐晦的方式,不断拉近彼此的距离,每一次出现,都恰好踩在她最需要共鸣或帮助的点上。这种“巧合”,未免太多了一点。林晞感觉自己在面对一个复杂的谜题,而顾深屿,就是那个手握所有线索,却只肯一点点透露的出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