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内烛火噼啪作响,将郭子仪手中的信照得透亮,那字迹却像淬了毒的针,刺得诸将眼冒金星。
郭子仪猛地将信封拍在案上,案上的铜灯盏被震得哐当乱响,他鬓角的白发随着急促的呼吸颤动,声音里带着从未有过的沙哑:“诸位都看清楚了?圣人竟真要哥舒翰将军出潼关迎战?”
帐下诸将霎时炸开了锅,李光弼按着腰间的佩刀站起身,刀鞘撞在案角发出沉闷的响声,他赤红着眼睛吼道:“子仪兄,这怎么能行!哥舒将军镇守潼关半年,安禄山的叛军多少次强攻都碰了钉子,凭什么要突然出城?”
他早年在河西与哥舒翰共事,此刻急得额上青筋暴起,“那安禄山麾下多是边地悍卒,野战本就凶悍,潼关天险不守,偏要出去硬碰硬,这不是把几万将士往火坑里推吗?”
仆固怀恩猛地一拍大腿,他本是突厥出身,性子最是直率,此刻粗声粗气地嚷道:“我看是长安城里出了奸臣!不然圣人怎么会犯这种糊涂?”
“哥舒将军前几日还派人送来军报,说叛军粮草不济,只要再守三月,保管他们不战自溃,这时候出城,不是自毁长城是什么?”
他说着攥紧了拳头,指节捏得咯咯作响,“咱们在河北跟叛军死磕,不就是为了让潼关稳如泰山?如今倒好,后方先乱了阵脚!”
郭子仪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底的血丝更密了。
他缓步走到帐中悬挂的舆图前,手指重重戳在潼关的位置,声音沉得像压了千斤石:“光弼,怀恩,你们以为我不想不通?”
“可圣旨已下,哥舒将军素有忠勇之名,怕是……怕是难违啊。”
他忽然转向帐下的斥候统领,“最近一次收到长安的消息是什么时候?城内可有异动?”
斥候统领单膝跪地,声音发颤:“回郭将军,已逾半月。”
“上次信使只说杨国忠在朝中排除异己,还说……还说圣人近来深居禁苑,常与贵妃宴饮,对军务多有倦怠。”
“宴饮?倦怠?”李光弼气得一脚踹翻了脚边的铜炉,炭火撒了一地,“他可知河北战场尸横遍野?”
“可知哥舒将军在潼关每日只睡两个时辰?可知咱们麾下将士连御寒的棉衣都凑不齐?他倒好,搂着贵妃喝酒!”
仆固怀恩忽然冷笑一声,伸手按着腰间的弯刀:“依我看,不如咱们回师长安!先清了那些误国的奸佞,再回头收拾安禄山!”
“糊涂!”郭子仪猛地回头,目光如电,“此刻回师,河北防线必破!叛军若趁机南下,与潼关之敌前后夹击,我大唐还有退路吗?”
他深吸一口气,走到帐门口,掀起帘子望向外面漆黑的夜空,“你们记着,咱们是大唐的将士,不是割据的藩王。”
“君有错,臣不能错,否则这天下就真的乱了。”
帐内一时寂静,只有烛火燃烧的噼啪声。李光弼喘着粗气,忽然一揖到地:“子仪兄教训的是,是光弼鲁莽了。”
郭子仪转过身,目光扫过诸将,声音渐渐沉稳下来:“眼下不是怨天尤人的时候。哥舒将军若真的出战,潼关难保,长安危在旦夕。”
“从今日起,全军加快进军速度,昼夜兼程赶往河东!”
“河东?”仆固怀恩不解,“咱们原定是要攻范阳,断叛军后路的。”
“范阳可以暂缓,长安不能丢!”
郭子仪指向舆图上的黄河渡口,“守住河东,就能随时渡过黄河驰援长安。”
“只要长安还在,圣人还在,这大唐就还有指望。”
他顿了顿,伸手按着案上的圣旨,指腹轻轻摩挲着“大唐皇帝令”五个字,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哥舒将军……或许是没办法了。”
“咱们不能让他的血白流,更不能让列祖列宗创下的基业,毁在咱们手里。”
李光弼猛地抬头,眼中的怒火渐渐化作决绝:“子仪兄说得对!某愿率五千骑兵为先锋,连夜开拔!”
“某愿留守大营,押运粮草紧随其后!”仆固怀恩也抱拳请命。
“好!”郭子仪重重一拍案,“传我将令:李光弼部明日拂晓出发,沿途不得侵扰百姓,不得延误时辰,务必在七日内抵达河东渡口!”
“仆固怀恩部整理粮草军械,后日跟进!其余各部随我主力,三日之后拔营!”
“诺!”诸将齐声应和,声音震得帐顶的尘土簌簌落下。
郭子仪望着诸将离去的背影,缓缓走到案前,拿起那道圣旨。
月光从帐缝里钻进来,照在他鬓角的白发上,竟像是结了一层寒霜。
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与哥舒翰在河西共事的日子,那时两人都还年轻,曾在焉支山下对月起誓,要为大唐镇守边疆,护佑百姓安宁。
“哥舒兄,”他低声呢喃,像是对着虚空说话,“你可千万……千万要撑住啊。”
帐外的风越来越大,吹得军旗猎猎作响,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发出呜咽。
郭子仪将圣旨仔细折好,放进贴身的锦囊里,然后走到舆图前,拿起朱笔在长安的位置重重圈了一个红圈。
这位老将从看到信封的那一刻起,就知道,长安完蛋了。
但是,兵力还不够,特别是骑兵,想要拱卫大唐,速度就一定要快。
他们没有这么多骑兵,但是,异族有。
郭子仪猛地将信封拍在案上,案上的铜灯盏被震得哐当乱响,他鬓角的白发随着急促的呼吸颤动,声音里带着从未有过的沙哑:“诸位都看清楚了?圣人竟真要哥舒翰将军出潼关迎战?”
帐下诸将霎时炸开了锅,李光弼按着腰间的佩刀站起身,刀鞘撞在案角发出沉闷的响声,他赤红着眼睛吼道:“子仪兄,这怎么能行!哥舒将军镇守潼关半年,安禄山的叛军多少次强攻都碰了钉子,凭什么要突然出城?”
他早年在河西与哥舒翰共事,此刻急得额上青筋暴起,“那安禄山麾下多是边地悍卒,野战本就凶悍,潼关天险不守,偏要出去硬碰硬,这不是把几万将士往火坑里推吗?”
仆固怀恩猛地一拍大腿,他本是突厥出身,性子最是直率,此刻粗声粗气地嚷道:“我看是长安城里出了奸臣!不然圣人怎么会犯这种糊涂?”
“哥舒将军前几日还派人送来军报,说叛军粮草不济,只要再守三月,保管他们不战自溃,这时候出城,不是自毁长城是什么?”
他说着攥紧了拳头,指节捏得咯咯作响,“咱们在河北跟叛军死磕,不就是为了让潼关稳如泰山?如今倒好,后方先乱了阵脚!”
郭子仪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底的血丝更密了。
他缓步走到帐中悬挂的舆图前,手指重重戳在潼关的位置,声音沉得像压了千斤石:“光弼,怀恩,你们以为我不想不通?”
“可圣旨已下,哥舒将军素有忠勇之名,怕是……怕是难违啊。”
他忽然转向帐下的斥候统领,“最近一次收到长安的消息是什么时候?城内可有异动?”
斥候统领单膝跪地,声音发颤:“回郭将军,已逾半月。”
“上次信使只说杨国忠在朝中排除异己,还说……还说圣人近来深居禁苑,常与贵妃宴饮,对军务多有倦怠。”
“宴饮?倦怠?”李光弼气得一脚踹翻了脚边的铜炉,炭火撒了一地,“他可知河北战场尸横遍野?”
“可知哥舒将军在潼关每日只睡两个时辰?可知咱们麾下将士连御寒的棉衣都凑不齐?他倒好,搂着贵妃喝酒!”
仆固怀恩忽然冷笑一声,伸手按着腰间的弯刀:“依我看,不如咱们回师长安!先清了那些误国的奸佞,再回头收拾安禄山!”
“糊涂!”郭子仪猛地回头,目光如电,“此刻回师,河北防线必破!叛军若趁机南下,与潼关之敌前后夹击,我大唐还有退路吗?”
他深吸一口气,走到帐门口,掀起帘子望向外面漆黑的夜空,“你们记着,咱们是大唐的将士,不是割据的藩王。”
“君有错,臣不能错,否则这天下就真的乱了。”
帐内一时寂静,只有烛火燃烧的噼啪声。李光弼喘着粗气,忽然一揖到地:“子仪兄教训的是,是光弼鲁莽了。”
郭子仪转过身,目光扫过诸将,声音渐渐沉稳下来:“眼下不是怨天尤人的时候。哥舒将军若真的出战,潼关难保,长安危在旦夕。”
“从今日起,全军加快进军速度,昼夜兼程赶往河东!”
“河东?”仆固怀恩不解,“咱们原定是要攻范阳,断叛军后路的。”
“范阳可以暂缓,长安不能丢!”
郭子仪指向舆图上的黄河渡口,“守住河东,就能随时渡过黄河驰援长安。”
“只要长安还在,圣人还在,这大唐就还有指望。”
他顿了顿,伸手按着案上的圣旨,指腹轻轻摩挲着“大唐皇帝令”五个字,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哥舒将军……或许是没办法了。”
“咱们不能让他的血白流,更不能让列祖列宗创下的基业,毁在咱们手里。”
李光弼猛地抬头,眼中的怒火渐渐化作决绝:“子仪兄说得对!某愿率五千骑兵为先锋,连夜开拔!”
“某愿留守大营,押运粮草紧随其后!”仆固怀恩也抱拳请命。
“好!”郭子仪重重一拍案,“传我将令:李光弼部明日拂晓出发,沿途不得侵扰百姓,不得延误时辰,务必在七日内抵达河东渡口!”
“仆固怀恩部整理粮草军械,后日跟进!其余各部随我主力,三日之后拔营!”
“诺!”诸将齐声应和,声音震得帐顶的尘土簌簌落下。
郭子仪望着诸将离去的背影,缓缓走到案前,拿起那道圣旨。
月光从帐缝里钻进来,照在他鬓角的白发上,竟像是结了一层寒霜。
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与哥舒翰在河西共事的日子,那时两人都还年轻,曾在焉支山下对月起誓,要为大唐镇守边疆,护佑百姓安宁。
“哥舒兄,”他低声呢喃,像是对着虚空说话,“你可千万……千万要撑住啊。”
帐外的风越来越大,吹得军旗猎猎作响,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发出呜咽。
郭子仪将圣旨仔细折好,放进贴身的锦囊里,然后走到舆图前,拿起朱笔在长安的位置重重圈了一个红圈。
这位老将从看到信封的那一刻起,就知道,长安完蛋了。
但是,兵力还不够,特别是骑兵,想要拱卫大唐,速度就一定要快。
他们没有这么多骑兵,但是,异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