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2章 血染朱雀街,龙椅问罪时-《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长安破城第十日,秋雾笼罩着皇城,将太明宫的琉璃瓦染成一片灰蒙蒙的色调。

  烛火被穿堂风卷得忽明忽暗,映着阶下文武百官紧绷的脸庞——殿门两侧的玄甲亲兵持剑而立,甲胄上未刮净的血痂在光线下泛着冷光,无声地宣告着权力的更迭。

  郭子仪拄着一柄缠着布条的长枪,站在殿角的阴影里。

  他左肩的箭伤刚拆了药布,露出的皮肉仍红肿不堪,每一次呼吸都牵扯着钻心的疼。

  他望着殿中那道明黄色身影,昔日端坐在龙椅上的李亨,此刻发髻散乱。

  “陛下倒是沉得住气,城破这十日,在偏殿里还能让太监伺候着喝茶,却把当年洛阳的血债,忘得一干二净了?”

  齐先生身着玄色朝服,缓步走上丹陛。

  他在李亨面前站定。

  那张曾写满威仪的脸,此刻布满了泪痕与惊恐,唯有那双眼睛里,仍藏着一丝不甘的怨毒。

  “血债?”李亨的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却仍倔强地挣扎,“当年安禄山叛军占我长安、毁我宗庙,若不借回纥、契丹之力,怎能收复失地?朕那是权宜之计,是为了大唐的存续!”

  “权宜之计?”齐先生猛地松开手,李亨的头重重磕在丹陛的金砖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转身,从内侍手中接过一卷泛黄的圣旨,扬手掷在百官面前,“诸位不妨看看,这就是陛下口中的‘权宜之计’!”

  圣旨展开,墨迹淋漓的字句在烛火下格外刺眼:“回纥、契丹联军助朕收复长安后,可入洛阳城劫掠十日,城中财物、女子、粮草,任凭取夺,朝廷官吏不得阻拦,违者以通敌论处。”

  落款处,是李亨的亲笔签名,盖着鲜红的传国玉玺,连印泥的纹路都清晰可见。

  “轰——”百官瞬间哗然。

  当年长安光复,朝野上下都称颂李亨“临危受命,光复大唐”,谁也没想到,这“功绩”背后,竟藏着如此屈辱的交易。

  户部尚书苏振颤巍巍地拾起圣旨,手指抚过“任凭取夺”四字,老泪纵横:“陛下!洛阳乃东都,自隋以来便是天下富庶之地,数十万百姓在此安居!”

  “您这一道圣旨,让异族铁骑踏破城门,男子被屠戮,女子被掳走,府库被洗劫一空,街头尸横遍野,连洛水都被鲜血染红——这哪里是权宜之计,这是屠城之令啊!”

  “屠城之令?”齐先生的声音陡然拔高,目光如刀,扫过阶下百官,“诸位可知,自洛阳之劫后,关东百姓如何看待大唐?他们说‘宁为胡虏奴,不做唐室民’!去年我率军路过汴州,见街边孩童唱着‘天子卖洛阳,百姓遭祸殃’的童谣,那稚嫩的声音,比刀子还扎心!”

  他猛地转向李亨,字字如泣血:“陛下口口声声说为了大唐,可你眼里的大唐,从来都只是你屁股底下的龙椅,不是洛阳街头饿死的孩童,不是被掳走的女子,不是为了守土战死的士兵!”

  李亨趴在地上,浑身发抖,却仍嘴硬:“朕……朕也是无奈!叛军势大,朝廷兵力空虚,若不借异族之力,长安永远收不回来,大唐早就亡了!”

  “亡了?”齐先生冷笑一声,示意亲兵押上一个五花大绑的太监。

  那太监面色惨白,正是李亨的心腹鱼朝恩——当年邺城之战,正是他以监军身份胡乱指挥,导致唐军大败,十万将士葬身沙场。

  “鱼公公,你且说说,当年邺城之战,你为何要在两军对峙时,强行下令撤军?”齐先生的声音冰冷,不带一丝感情。

  鱼朝恩吓得魂飞魄散,磕头如捣蒜:“是……是陛下让奴才这么做的!陛下说郭子仪将军功高震主,若让他大破叛军,恐日后难以节制,所以……所以让奴才在阵前掣肘,哪怕战败,也要削他兵权!”

  “你胡说!”李亨猛地挣扎起来,铁链摩擦着皮肉,渗出鲜血,“朕没有!是你贪生怕死,擅自撤军,还敢污蔑朕!”

  “污蔑?”齐先生抬手,让亲兵呈上一封密信,“这是从你寝宫暗格里搜出的书信,上面写着‘子仪若胜,必成心腹之患,可令朝恩阻其功’——陛下的笔迹,诸位大人都认得吧?”

  密信被传看开来,字迹与当年的圣旨别无二致。

  郭子仪看着信上的字句,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窜头顶——他当年在邺城浴血奋战,身后却藏着帝王的冷箭,十万将士的鲜血,竟是为了帝王的猜忌而流。

  “陛下不仅学先帝猜忌忠良,还把他宠信太监的毛病学了个十成十!”

  齐先生的声音里满是怒火,“你派鱼朝恩监军郭子仪,派程元振监视李光弼,军中大小事务,都要经太监之手禀报,将领稍有不从,便扣上‘通敌’的罪名!”

  他指着殿外,声音陡然变得沙哑:“去年冬,吐蕃入侵泾州,守将马璘本可趁敌立足未稳出击,却因太监程元振怕他立功,强令按兵不动,导致泾州失陷,百姓被掳走数千!这些血债,难道也要算在‘权宜之计’的头上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官再也忍不住,纷纷开口斥责:“陛下糊涂!太监乃刑余之人,怎能让他们干预军政?”

  “郭子仪、李光弼皆是国之柱石,猜忌他们,便是自毁长城!”

  “洛阳之祸已失民心,如今又因太监误国,大唐的根基,迟早要毁在您手上!”

  李亨被这阵仗吓得面无人色,他望着百官愤怒的眼神,望着郭子仪满是失望的目光,突然瘫坐在地,泪水混着额角的血,在脸上画出狰狞的痕迹:“朕错了……朕不该许诺异族劫掠洛阳,不该让太监监军,不该猜忌郭将军……求你们,饶了朕,朕再也不敢了……”

  “饶你?”齐先生蹲下身,一把揪住李亨的衣领,将他拽到丹陛边缘,让他直面阶下百官,“你问问苏尚书,洛阳城破后,他的妻儿被回纥兵掳走,至今生死未卜,他肯饶你吗?”

  “你问问郭将军,邺城之战,他麾下十万弟兄战死,尸骨无存,他肯饶你吗?”

  “你再问问长安街头的百姓,当年你弃城而逃,他们被叛军屠戮,如今提起你,只剩唾骂,他们肯饶你吗?”

  每一句话,都像一记重锤,砸在李亨的心上。

  他看着苏振通红的眼眶,看着郭子仪颤抖的手指,看着百官眼中的鄙夷,终于明白——自己早已众叛亲离,这大唐的江山,再也容不下他这个皇帝。

  “陛下或许忘了,”齐先生的声音陡然变得平静,却带着彻骨的寒意,“当年你在灵武登基,靠的是郭子仪等将领的拥护,靠的是百姓对大唐的最后一丝念想。”

  “可你登基后,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亲手摧毁这份拥护与念想——你用洛阳百姓的鲜血换兵权,用忠良的性命换安心,用大唐的民心换龙椅,这样的帝王,留着何用?”

  他站起身,转身对百官朗声道:“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昭告天下——废除李亨帝位,贬为‘庶人’,囚禁于太极宫冷宫,终身不得踏出宫门半步!即日起,废除太监监军之制,凡宦官干政者,立斩不赦!”

  “另外,”齐先生的目光扫过殿外的秋雾,声音坚定,“拨款百万缗,赈济洛阳、泾州等地受难百姓。”

  “追封邺城之战战死的十万将士为‘忠勇侯’,厚葬立碑;令郭子仪将军官复原职,总领天下兵马,即刻筹备清剿叛军事宜!”

  “不!你不能废了朕!朕是大唐天子,是天命所归!”

  李亨疯狂地嘶吼,却被两名亲兵架着拖向殿外。

  他的哭喊渐渐远去,在空旷的金銮殿内回荡,像极了盛唐崩塌的哀鸣。

  百官见状,纷纷跪地叩首:“我等遵旨!愿随先生,重整大唐!”

  郭子仪望着齐先生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

  他走上前,拱手道:“先生此举,虽铁腕,却救大唐于水火。”

  “只是民心已失,需长久安抚,方能稳固根基。”

  齐先生点头,目光落在殿外渐渐散去的秋雾上,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洛阳的债要还,叛军要清,百姓要安,这大唐的烂摊子,不是一日两日能收拾好的。”

  “但只要我们守住‘以民为本’四个字,总有一天,能让天下人重新信任大唐。”

  “陛下做不好的事,就让太子来吧。”

  只不过,他这一次,要做一个权臣。

  不再有那一人之下。

  那一人,在看着他呢。

  喜欢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