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
“精忠报国,铸就军魂!”
这是军队的口号!
马识途也来中央了。
余切的老师马识途,今年频繁去首都打桥牌,他今年正好七十岁,但身体还很硬朗,看来上面还想给他加一些担子。文化部门批准成了个“中华诗词学会”,本来是由几个古典文学家提议的,现在,却预定了马识途来做这个诗词学会的副会长。
马识途本来就不承认自己是个文学家,现在竟然还恬不知耻的领导起了“诗词”,真是贻笑大方。他感觉自己像是在做间谍一样,回到了年轻的时候,从事诗词领域的地下d……因为中华诗词学会要在首都召开大会,马识途只能顺江而上,再一次来首都。
他打算和余切聊一聊。
这一趟行程并不孤单,马识途的朋友遍天下,因为他的行程是公开的,一路都有领导接待。
马识途是老g,他军装的朋友当然比较多。
在蓉城本地,马识途被军区邀请去和美国飞行员做访谈,在金陵那边,他被领导请去写个人传记——马识途已经先后给许多领导写过传记。
写传记呢,肯定就要扯闲淡是不是?就无可避免的聊到他的徒弟余切。
领导们都说:“老马,你的弟子,可是个好弟子!样样都好,我简直是挑不出什么毛病!我看过他很多,不仅写得好,立意也高!”
“他要是当了兵,那肯定也是个好兵!一个很快就能做将军的好兵!”
是这么回事儿吗?
行程后半段,马识途的交通工具变成了绿皮高级软卧,在火车上,他把余切的最新作《落叶归根》看了一遍,他十分感慨,这已经是他绝对不能写出来的作品:余切明明写的是一个悲剧,却在最后给出了希望,又隐隐表示,所有人都会遇到“库区移民”们一样的问题——我们都会失去原先的家乡。
这是一个农业国转向工业国的整体迷茫,不仅仅是一个大坝,一处移民区。
怪不得,每个人都夸余切。
怪不得,马识途来了京城之后,和他的川省老乡打牌,没打上几把,忽然就被问道:
“马老弟,我去给你弟子颁过奖了,确实是名不虚传。我问他有没有什么困难要解决的……他竟然说,他没困难!我好久没遇见过这样的人了!”
马识途的老乡就是乔公,乔公哈哈大笑:“但是我想想,他真的不缺什么了……他从国内外赚到的稿酬好几百万,政府还占了他的便宜哩,换了很多外汇。”
“我让他不要捐那么多钱,他却不在意,有人告诉我,他在日本又出版了好几本书,以后很多版税要拿……我是在杞人忧天,他这辈子都不会缺钱的。”
他这一辈子都不会缺钱!
你知道,能被这么说出一句话,马识途当然高兴了,这话就像是一道钟一样撞过来嗡嗡响。为了乔公对余切的评价,马识途激动的半宿没睡。
曾几何时,马识途对余切的最高期望,就是他会成为一个不怕事的新锐作家……不曾想到,短短几年后,他已经是国内文坛的中流砥柱。
仅仅从大众传播度来看,甚至可以说,这几年都是余切的文学年。
因为他,万县都成了个文学名城,许多学校把作文课看的特别重,余切当年写下的“高考1977”已经成为激励无数学子的名作。正因为这里诞生过作家马识途、何其芳……和最主要的余切!
但是呢,又有些隐忧,感觉余切走的太顺了,居然没栽过啥跟头。比起余切的大师兄罗广斌,余切的路子真是太顺利了。
余切是否还注意得到,他的根基在什么地方?
他不是为了写给中央的,他的地位,是那些他不认识的,却待他最信任的读者捧起来的。
恰好,余切做编剧的电影《小鞋子》即将上映,马识途就来鼓楼大街找余切,观察余切。
老马写了一辈子的传记,什么人都看过,如今他也要来观察自己的弟子了。
“砰砰砰!”
一顿敲门。
“——来了!”
余切一开门,登时呆了:马识途?
我特么之前还跟姜纹吹牛逼,说“让子弹飞”呢。
“您老来我这干啥?快进,快进来。”
马识途吐槽道:“怎么?钱忠书能来,老子不能来?”
原来马识途还是看到了《中新社》那个港地女记者的报道啊。
余切说:“我跟钱忠书不熟,我是被他使唤去做挡箭牌的,他要接受采访,让他选一个国内出名的青年作家,他选来选去就选了我。”
余切给马识途讲了那天发生的事情。
马识途呢,脸色就有点不好看:“老子的徒弟,怎么能只在这种时候才喊你来?钱忠书这一家子在干什么?”
卧槽,老马脾气这么爆?
余切大吃一惊,连忙补救:“也没什么办法。他要是说其他人的名字,比如前几年的刘芯武——那记者又要问,你钱忠书是不是对余切有意见?你是不是瞧不上他?”
马识途点头:“是这么回事。”
随后,马识途有点感慨道:“你真的到这个位置了,大家都看得到你,遇见事情,总想着你,躲不过。”
他又说自己:“我现在也被动发挥余热,其实我早想退休了,但组织上总有这样那样的任务,我只好继续厚着脸皮继续露面。”
“此话怎解?”余切觉得马识途这话来的奇怪。
马识途摇摇头:“没什么。”
他望着余切:“我给你捐了一千四百块钱!”
“哪来的钱?”
“我写给美国飞虎队的回忆文章稿酬。算是支持一下你起草的慈善事业。我现在比起你肯定是没钱的,文章虽然发在了《人民文学》,但是稿酬合起来一共才一千四百多块,你不要太嫌弃。”
哦,余切想起来了。马识途年轻的时候,受到当时组织的指示,和西南大学的一批美国飞行员结下了友谊。于是,很多年后,他就写下这个“我的美国飞行员朋友……”回忆录,纪念自己这些美国朋友。
此时距离当时已经过去四十多年。
许多人不知道,马识途当前是一个中美友好的标志性人物,就和中日友好,往往要抬出鲁迅和内山完造、藤野先生一样……马识途也有他的国家级人设。
你说四十年不联系,马识途也不会说一句英文,当真还是朋友吗?
你别管,朋友就完了,多少人想当这个友谊桥梁代表还没机会呢。
余切搞不好将来的人设就是拉美人民的老朋友……中拉友谊的代表了。
“这哪能呢!马老师,你肯露个面,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
马识途既然都来了京城,余切就让马识途在他家里面住几天。
师徒俩两个各自处在不同的事业线上,只有晚上回来休息的时候,才能有些许交叉。马识途被余切安排在主卧,余切直接让出了最好的房间,马识途不要,挑了个最偏的地方。
结果,连晚上起夜也不容易见到老马了。
他一开始还担心老马这么搞,没人照顾他,会不会出事儿,但老马每天早上都会起来打拳,精神抖擞,晚上则固定早睡,比余切规律多了。
打拳结束之后,老马又被领导派来的司机接走:星期一是陪领导打桥牌,星期二是参与外国记者的采访;星期三是中华诗词会的小规模聚会……老马每天的生活丰富得很。
得!
我真想多了。
余切就全身心放在自己的事情上了。
《小鞋子》电影即将发布,引起了原先的捐款活动的新一轮高潮。按照之前的估算,捐款活动一共需要在十年内募捐两亿元,平均每年两千万。
现在光是慈善直接筹款就有七八百万,加上随后的电影分成,和国家补助,基本上可以完成当年目标。
一旦开了个好头,生产线拉起来了,国家就不会再让丸疫苗停止发放。
为了给这个捐款活动造势,也是为了给电影做宣传。余切接受了一系列媒体的采访,丸研究员顾方舟也跟他一起出现在公众视线。
1963年,《京城日报》发布了那篇著名的学习榜样的文章,22年后,《京城日报》也对余切和顾方舟做了专题报道:记者从两人中各取了一件事情写上去。
顾方舟当然是为了研究丸,拿自己还有自己的孩子做实验;余切则是在杭城会议上写下楔形文字“i”的事情。
《京城日报》的记者小何道:“顾老师,余老师,为了让咱读者理解当时的情况,您俩拍个实况照片吧。”
实况照片?
“怎么拍呢?”余切纳闷了,“咱现在又不能飞回到那个时候,能怎么拍实况呢?”
小何笑道:“我们会喊几个人来当群众,当作家,当顾老师的孩子和同事,您再配合我们演出当时的情况……这样就能拍下来实况照了。”
原来是情景还原啊。
怪不得榜样学习文章里面,当时的照片被后人发现了一些bug——比如榜样拿着手电筒挑灯夜读,但是手电筒的影子落在了书籍上。
说明有额外的光源,这是个后来的补拍。
其实当年和余切现在的情况一样,事情是真的做过,但照片只能从后面再来拍摄。就算是文学发达的现在,国内也有许多人不认识字,乡村有个很受欢迎的职位叫“读报员”,就是专门给其他不识字的老乡,阅读报纸的。
记者小何道:“我们的很多大政方针,都是通过认识字的教师、医生,把里面的内容传达给其他人的;余切写过的,恐怕也不一定都卖出了书……有很多故事,是通过口口相传的。”
“我们需要文字,也需要实实在在的照片!哪怕这个照片有些瑕疵。”
余切笑道:“我一本书得有好几万字,多的甚至十来万字,这恐怕不容易用嘴巴说吧……记不住是一件事情,就算是记住了,口水都要说干!”
没等小何说话,顾方舟却哈哈大笑!
“余切,我们协和院就有好几个人,基本可以复述你的一两部,他们看了你的太多遍,就算是睡着了都能记得住情节。他们也是你电影的第一批观众!我们协和院全体人员,都会买票支持你的!”
余切朝他敬礼:“顾院长,我永远感谢你的支持。”
随后,《京城日报》真找了几个年轻人来当群众演员,配合拍摄照片。
“咔擦!”
余切的“实况照片”就出炉了,照片里面,余切顶着12月杭城的严冬,在会议上写下至关重要的楔形文字“i“,这个作家呼吁其他人关注读者本来的价值,然后就写出了《小鞋子》一文。
顾方舟就比较尴尬了,因为找不到像他当时孩子那么小的婴儿,只好找了个跟余切差不多大的报社年轻人,在照片里面露出个后脑勺,整个人蹲下来,假装这就是顾方舟的孩子。
顾方舟尴尬道:“我孩子当时才八个月。”
这次轮到余切笑了:“你孩子八个月就这么大了?这怎么能是八个月呢?”
记者小何写了个文章《丸之父和慈善之父》,刊登在《京城日报》:
“顾方舟面临两个问题:是选择苏联的技术,还是美国的技术?两个超级大国每年为全世界提供一千六百万支疫苗,但这些疫苗全部拿给中国的孩子用,竟然也不够!我们的人口特别多,我们的资金特别少。”
“他做出了第三个选择:研究自己的丸。”
“……”
“余切受朋友所托,正接过接力棒,从他的手中变出丸!他知道这不是真的源源不断,他写下楔形文字,决心用文字来打动人,让大家来共同关注这个病症。”
“于是,慈善基金会第一次有了专门替特殊病症设立的账户,于是,中国第一个做慈善的作家诞生,于是,更多的病症开始用相同的栏目进行募捐……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下,他走出了非市场、非国营的第三条路,慈善之路。”
这文章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发出去之后,《日报》转载了这一文章。随后,众多纸媒都开始转载《丸之父和慈善之父》,余切又得了个名头“慈善家”。
“慈善”这个概念,在西方正红火,被认为是除了市场和行政之外的第三道救急贫民的防线,第三种分配方式。
尽管在中国大陆,“慈善”是一个为时过早的命题,但不妨碍各类经济研究员对此发表评论,尤其是这个话题又涉及到著名作家余切。
所以,伴随着《小鞋子》电影的预热,一时间有不少经济类报刊都刊登了“作家余切”去年弄的慈善捐款。
许多研究员为了写论文,就去查资料,然后发现——我艹,余切居然是学经济的,是咱们自己人!
他的导师还是鼎鼎大名的胡岱光?老子的教材都是胡岱光编的。
这会儿大陆有好几个经济类报刊,分别是最早的《中国财贸报》,《日报》的副刊《市场报》,以及省级别的《经济生活报》……
评论员们纷纷用热情的语言,赞扬了余切的高风亮节。
最重磅的报道来自于《世界经济导报》,这是一份中央和地方学术机构联合创办的报纸,里面有不少大神出没。当时,该报纸规定学者、专家的名字前不加“著名”等帽子,官员只用简单的官衔,名字后面也不加“同志”这一称呼,十分罕见。
在这份报纸上,余切被认为是让大家吃上丸的人。一个叫吴景连的震旦大学教授,从余切去往日本筹款开始,再到他在国内写出的一系列,最后从国内外都拉到捐款为结束,写出了一个江湖行侠一般的故事,写的风趣幽默,妙趣横生。
就算是一个专业的家,也差不多是这个水平了。
(本章完)
“精忠报国,铸就军魂!”
这是军队的口号!
马识途也来中央了。
余切的老师马识途,今年频繁去首都打桥牌,他今年正好七十岁,但身体还很硬朗,看来上面还想给他加一些担子。文化部门批准成了个“中华诗词学会”,本来是由几个古典文学家提议的,现在,却预定了马识途来做这个诗词学会的副会长。
马识途本来就不承认自己是个文学家,现在竟然还恬不知耻的领导起了“诗词”,真是贻笑大方。他感觉自己像是在做间谍一样,回到了年轻的时候,从事诗词领域的地下d……因为中华诗词学会要在首都召开大会,马识途只能顺江而上,再一次来首都。
他打算和余切聊一聊。
这一趟行程并不孤单,马识途的朋友遍天下,因为他的行程是公开的,一路都有领导接待。
马识途是老g,他军装的朋友当然比较多。
在蓉城本地,马识途被军区邀请去和美国飞行员做访谈,在金陵那边,他被领导请去写个人传记——马识途已经先后给许多领导写过传记。
写传记呢,肯定就要扯闲淡是不是?就无可避免的聊到他的徒弟余切。
领导们都说:“老马,你的弟子,可是个好弟子!样样都好,我简直是挑不出什么毛病!我看过他很多,不仅写得好,立意也高!”
“他要是当了兵,那肯定也是个好兵!一个很快就能做将军的好兵!”
是这么回事儿吗?
行程后半段,马识途的交通工具变成了绿皮高级软卧,在火车上,他把余切的最新作《落叶归根》看了一遍,他十分感慨,这已经是他绝对不能写出来的作品:余切明明写的是一个悲剧,却在最后给出了希望,又隐隐表示,所有人都会遇到“库区移民”们一样的问题——我们都会失去原先的家乡。
这是一个农业国转向工业国的整体迷茫,不仅仅是一个大坝,一处移民区。
怪不得,每个人都夸余切。
怪不得,马识途来了京城之后,和他的川省老乡打牌,没打上几把,忽然就被问道:
“马老弟,我去给你弟子颁过奖了,确实是名不虚传。我问他有没有什么困难要解决的……他竟然说,他没困难!我好久没遇见过这样的人了!”
马识途的老乡就是乔公,乔公哈哈大笑:“但是我想想,他真的不缺什么了……他从国内外赚到的稿酬好几百万,政府还占了他的便宜哩,换了很多外汇。”
“我让他不要捐那么多钱,他却不在意,有人告诉我,他在日本又出版了好几本书,以后很多版税要拿……我是在杞人忧天,他这辈子都不会缺钱的。”
他这一辈子都不会缺钱!
你知道,能被这么说出一句话,马识途当然高兴了,这话就像是一道钟一样撞过来嗡嗡响。为了乔公对余切的评价,马识途激动的半宿没睡。
曾几何时,马识途对余切的最高期望,就是他会成为一个不怕事的新锐作家……不曾想到,短短几年后,他已经是国内文坛的中流砥柱。
仅仅从大众传播度来看,甚至可以说,这几年都是余切的文学年。
因为他,万县都成了个文学名城,许多学校把作文课看的特别重,余切当年写下的“高考1977”已经成为激励无数学子的名作。正因为这里诞生过作家马识途、何其芳……和最主要的余切!
但是呢,又有些隐忧,感觉余切走的太顺了,居然没栽过啥跟头。比起余切的大师兄罗广斌,余切的路子真是太顺利了。
余切是否还注意得到,他的根基在什么地方?
他不是为了写给中央的,他的地位,是那些他不认识的,却待他最信任的读者捧起来的。
恰好,余切做编剧的电影《小鞋子》即将上映,马识途就来鼓楼大街找余切,观察余切。
老马写了一辈子的传记,什么人都看过,如今他也要来观察自己的弟子了。
“砰砰砰!”
一顿敲门。
“——来了!”
余切一开门,登时呆了:马识途?
我特么之前还跟姜纹吹牛逼,说“让子弹飞”呢。
“您老来我这干啥?快进,快进来。”
马识途吐槽道:“怎么?钱忠书能来,老子不能来?”
原来马识途还是看到了《中新社》那个港地女记者的报道啊。
余切说:“我跟钱忠书不熟,我是被他使唤去做挡箭牌的,他要接受采访,让他选一个国内出名的青年作家,他选来选去就选了我。”
余切给马识途讲了那天发生的事情。
马识途呢,脸色就有点不好看:“老子的徒弟,怎么能只在这种时候才喊你来?钱忠书这一家子在干什么?”
卧槽,老马脾气这么爆?
余切大吃一惊,连忙补救:“也没什么办法。他要是说其他人的名字,比如前几年的刘芯武——那记者又要问,你钱忠书是不是对余切有意见?你是不是瞧不上他?”
马识途点头:“是这么回事。”
随后,马识途有点感慨道:“你真的到这个位置了,大家都看得到你,遇见事情,总想着你,躲不过。”
他又说自己:“我现在也被动发挥余热,其实我早想退休了,但组织上总有这样那样的任务,我只好继续厚着脸皮继续露面。”
“此话怎解?”余切觉得马识途这话来的奇怪。
马识途摇摇头:“没什么。”
他望着余切:“我给你捐了一千四百块钱!”
“哪来的钱?”
“我写给美国飞虎队的回忆文章稿酬。算是支持一下你起草的慈善事业。我现在比起你肯定是没钱的,文章虽然发在了《人民文学》,但是稿酬合起来一共才一千四百多块,你不要太嫌弃。”
哦,余切想起来了。马识途年轻的时候,受到当时组织的指示,和西南大学的一批美国飞行员结下了友谊。于是,很多年后,他就写下这个“我的美国飞行员朋友……”回忆录,纪念自己这些美国朋友。
此时距离当时已经过去四十多年。
许多人不知道,马识途当前是一个中美友好的标志性人物,就和中日友好,往往要抬出鲁迅和内山完造、藤野先生一样……马识途也有他的国家级人设。
你说四十年不联系,马识途也不会说一句英文,当真还是朋友吗?
你别管,朋友就完了,多少人想当这个友谊桥梁代表还没机会呢。
余切搞不好将来的人设就是拉美人民的老朋友……中拉友谊的代表了。
“这哪能呢!马老师,你肯露个面,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
马识途既然都来了京城,余切就让马识途在他家里面住几天。
师徒俩两个各自处在不同的事业线上,只有晚上回来休息的时候,才能有些许交叉。马识途被余切安排在主卧,余切直接让出了最好的房间,马识途不要,挑了个最偏的地方。
结果,连晚上起夜也不容易见到老马了。
他一开始还担心老马这么搞,没人照顾他,会不会出事儿,但老马每天早上都会起来打拳,精神抖擞,晚上则固定早睡,比余切规律多了。
打拳结束之后,老马又被领导派来的司机接走:星期一是陪领导打桥牌,星期二是参与外国记者的采访;星期三是中华诗词会的小规模聚会……老马每天的生活丰富得很。
得!
我真想多了。
余切就全身心放在自己的事情上了。
《小鞋子》电影即将发布,引起了原先的捐款活动的新一轮高潮。按照之前的估算,捐款活动一共需要在十年内募捐两亿元,平均每年两千万。
现在光是慈善直接筹款就有七八百万,加上随后的电影分成,和国家补助,基本上可以完成当年目标。
一旦开了个好头,生产线拉起来了,国家就不会再让丸疫苗停止发放。
为了给这个捐款活动造势,也是为了给电影做宣传。余切接受了一系列媒体的采访,丸研究员顾方舟也跟他一起出现在公众视线。
1963年,《京城日报》发布了那篇著名的学习榜样的文章,22年后,《京城日报》也对余切和顾方舟做了专题报道:记者从两人中各取了一件事情写上去。
顾方舟当然是为了研究丸,拿自己还有自己的孩子做实验;余切则是在杭城会议上写下楔形文字“i”的事情。
《京城日报》的记者小何道:“顾老师,余老师,为了让咱读者理解当时的情况,您俩拍个实况照片吧。”
实况照片?
“怎么拍呢?”余切纳闷了,“咱现在又不能飞回到那个时候,能怎么拍实况呢?”
小何笑道:“我们会喊几个人来当群众,当作家,当顾老师的孩子和同事,您再配合我们演出当时的情况……这样就能拍下来实况照了。”
原来是情景还原啊。
怪不得榜样学习文章里面,当时的照片被后人发现了一些bug——比如榜样拿着手电筒挑灯夜读,但是手电筒的影子落在了书籍上。
说明有额外的光源,这是个后来的补拍。
其实当年和余切现在的情况一样,事情是真的做过,但照片只能从后面再来拍摄。就算是文学发达的现在,国内也有许多人不认识字,乡村有个很受欢迎的职位叫“读报员”,就是专门给其他不识字的老乡,阅读报纸的。
记者小何道:“我们的很多大政方针,都是通过认识字的教师、医生,把里面的内容传达给其他人的;余切写过的,恐怕也不一定都卖出了书……有很多故事,是通过口口相传的。”
“我们需要文字,也需要实实在在的照片!哪怕这个照片有些瑕疵。”
余切笑道:“我一本书得有好几万字,多的甚至十来万字,这恐怕不容易用嘴巴说吧……记不住是一件事情,就算是记住了,口水都要说干!”
没等小何说话,顾方舟却哈哈大笑!
“余切,我们协和院就有好几个人,基本可以复述你的一两部,他们看了你的太多遍,就算是睡着了都能记得住情节。他们也是你电影的第一批观众!我们协和院全体人员,都会买票支持你的!”
余切朝他敬礼:“顾院长,我永远感谢你的支持。”
随后,《京城日报》真找了几个年轻人来当群众演员,配合拍摄照片。
“咔擦!”
余切的“实况照片”就出炉了,照片里面,余切顶着12月杭城的严冬,在会议上写下至关重要的楔形文字“i“,这个作家呼吁其他人关注读者本来的价值,然后就写出了《小鞋子》一文。
顾方舟就比较尴尬了,因为找不到像他当时孩子那么小的婴儿,只好找了个跟余切差不多大的报社年轻人,在照片里面露出个后脑勺,整个人蹲下来,假装这就是顾方舟的孩子。
顾方舟尴尬道:“我孩子当时才八个月。”
这次轮到余切笑了:“你孩子八个月就这么大了?这怎么能是八个月呢?”
记者小何写了个文章《丸之父和慈善之父》,刊登在《京城日报》:
“顾方舟面临两个问题:是选择苏联的技术,还是美国的技术?两个超级大国每年为全世界提供一千六百万支疫苗,但这些疫苗全部拿给中国的孩子用,竟然也不够!我们的人口特别多,我们的资金特别少。”
“他做出了第三个选择:研究自己的丸。”
“……”
“余切受朋友所托,正接过接力棒,从他的手中变出丸!他知道这不是真的源源不断,他写下楔形文字,决心用文字来打动人,让大家来共同关注这个病症。”
“于是,慈善基金会第一次有了专门替特殊病症设立的账户,于是,中国第一个做慈善的作家诞生,于是,更多的病症开始用相同的栏目进行募捐……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下,他走出了非市场、非国营的第三条路,慈善之路。”
这文章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发出去之后,《日报》转载了这一文章。随后,众多纸媒都开始转载《丸之父和慈善之父》,余切又得了个名头“慈善家”。
“慈善”这个概念,在西方正红火,被认为是除了市场和行政之外的第三道救急贫民的防线,第三种分配方式。
尽管在中国大陆,“慈善”是一个为时过早的命题,但不妨碍各类经济研究员对此发表评论,尤其是这个话题又涉及到著名作家余切。
所以,伴随着《小鞋子》电影的预热,一时间有不少经济类报刊都刊登了“作家余切”去年弄的慈善捐款。
许多研究员为了写论文,就去查资料,然后发现——我艹,余切居然是学经济的,是咱们自己人!
他的导师还是鼎鼎大名的胡岱光?老子的教材都是胡岱光编的。
这会儿大陆有好几个经济类报刊,分别是最早的《中国财贸报》,《日报》的副刊《市场报》,以及省级别的《经济生活报》……
评论员们纷纷用热情的语言,赞扬了余切的高风亮节。
最重磅的报道来自于《世界经济导报》,这是一份中央和地方学术机构联合创办的报纸,里面有不少大神出没。当时,该报纸规定学者、专家的名字前不加“著名”等帽子,官员只用简单的官衔,名字后面也不加“同志”这一称呼,十分罕见。
在这份报纸上,余切被认为是让大家吃上丸的人。一个叫吴景连的震旦大学教授,从余切去往日本筹款开始,再到他在国内写出的一系列,最后从国内外都拉到捐款为结束,写出了一个江湖行侠一般的故事,写的风趣幽默,妙趣横生。
就算是一个专业的家,也差不多是这个水平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