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人生如戏-《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快拆快拆!别挡了陛下的路,误了和谈的时辰!”

  汾河两岸的悬崖峭壁上,明军和唐军正在“通力协作”,共同拔除铁索桩子。

  这些铁索把并不宽敞的汾河河面拦得死死的,又很粗大,很难从中间凿断。

  时间紧迫,用工作船一条条链子地凿,得凿到猴年马月?

  拔桩子就快多了,能让老李家那对冤家父子早日重逢,尽快敲定和平方案,让天下重归安宁,大家安心种田。

  “可是……尼玛的,在陆上施工也一点都不容易啊!”

  总包工头薛万彻发出一声怒吼。

  每根铁索不但粗壮,而且还牢牢地楔入坚硬的石壁之中,下桩的位置又无不位于断崖的正中,加大了拆除的难度。

  奶奶的,拆违并不比新建简单啊!

  大唐的土木同行比大明工匠也不遑多让,工程质量过硬啊!

  而且能把这么粗的铁索铺满河面,大唐的炼铁也不差嘛!

  “这东西设计出来就没有考虑过拆。如果随随便便就能被你们拆除,那我们岂不是成了吃干饭的?”

  唐军包工头自豪地拍着胸脯。

  显然,他对自己的施工质量也非常满意。

  “你特么还骄傲上了!半个时辰之内拆不完,和解达不成,我们两军就继续开练!”

  薛万彻十分暴躁。

  “哼,开练就开练,谁怕谁啊。”唐军的同行忿忿不平地回嘴道。

  不过嘴硬归嘴硬,手里的活儿可不敢停下。

  只有亲身经历过风暴,才知道风暴的可怕。

  别打了别打了,我们认怂还不行么……

  当初固定铁索有多么带劲儿,今天拆铁索就有多么想哭。

  几个月前的回旋镖,还是正中了自己的眉心。

  白天还同生共死的唐军同袍们,到了今晚就开始互相埋怨了。

  甲:“尼玛的,哪个王八犊子把楔子钉在这鬼地方啊!”

  乙:“你骂谁?当初不是你让我在这儿施工的吗!”

  甲:“那你也不必把桩子打得这么深啊!”

  乙:“打不深,被那帮河北佬轻轻松松拔掉了怎么办?”

  丙:“咳咳,生在河北真是对不起了,你们哥俩吵架能不能别把我扯进来?”

  叫骂声不绝于耳,就这样,明、唐两军团结友爱地完成了第一次团建活动。

  …………

  踩在半个时辰的最后时限上,最后一根铁索被拆除,阻塞汾河达数月之久的封锁终于被彻底解除。

  在护卫舰的簇拥下,一条龙船由南向北,缓缓驶入晋阳港。

  通过“旱地行舟”先行抵达晋阳附近水域的战舰,整整齐齐地分列两边,等候李明陛下的检阅。

  “龙船到!”

  呼号声此起彼伏,晋阳港口火把通明,一片肃穆。

  明军战士排成十分满足强迫症的整齐队列,激动而忐忑地迎接陛下的到来。

  在城墙附近,晋阳城的老百姓也挤作一团,远远地向这边张望,迫不及待地想亲眼目睹传说中“那位陛下”的英武身姿。

  在万众的瞩目之下,李明陛下缓缓走下舷梯。

  在灯火的映照下,小陛下脸上的笑容光彩照人,十分的……嗯,慈祥。

  虽然用这个词形容一位不满十岁的乳臭儿(划掉)天降神童,有些奇怪。

  但是在广大晋阳百姓眼里,除了用“慈祥”以外,他们也实在想不出其他更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位少年郎的表情。

  而慈祥的李明陛下也很快注意到了百姓们好奇的目光,慈祥地向他们挥手致意。

  晋阳市民不禁睁大了眼睛。

  陛下在向我挥手吗?传说中将化外辽东改造成地上神国的“大明至贤至圣”皇帝,难道在向我这个屁民挥手吗?

  好怪哦,再看一眼……

  但是李明刚下船,呼啦啦就一大群人拥了上去,将这尊宝贝疙瘩围得严严实实。

  人群之中,除了贴身文秘、专业保镖护卫等职能人员以外,还有一大批报社记者、史官起居郎等负责记述此事的文宣人员。

  终结旧王朝、开启新时代,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然是要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

  而这一“笔”,便是由这些笔杆子们一笔一划写就的。

  事关陛下将来在小学课本上的光辉形象,一定要认真对待。

  “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

  李明全程摆着和蔼可亲的笑脸,亲切地和在旁边站岗的大头兵握手。

  “陛陛陛……”大头兵激动得快昏古七了。

  在山呼海啸的“万岁”声中,李明陛下最后慈祥地向人群挥挥手,便登上了马车。

  “陛下我们敬爱您呀!”

  众人追着马车一路跑,激烈地鼓掌相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ㄒoㄒ)/~~。

  …………

  “唉……哈欠~累死了。麻麻的,怎么弄到这么晚……”

  回到马车里,李明小老弟放松了绷了一路的假笑,疲劳地打了一个哈欠。

  现在已经是半夜了,他的同龄人都已经起夜撒完尿,躺回去睡第二觉了。

  可他却还得在外地熬夜加班。

  人生的参差……

  “咳咳。”

  与陛下同乘一车的小秘——或者说“巨秘”——契苾何力轻咳一声,向旁边使了个眼色。

  起居郎褚遂良正一手纸一手笔,两眼放光地盯着李明。

  李明话锋一转,很顺滑地接着说道:

  “麻麻的,朕身为天下之君父,那么全天下的将士、不论明军还是唐军,皆是朕之子。

  “朕之子连夜辛勤工作,朕岂能心安?凉国公,参与今晚河道疏浚之人,不论阵营,每人赏绢两匹。”

  契苾何力立即附和:

  “臣领旨。”

  切,无聊……褚遂良眼里的光暗淡了下去,在对后世注定十分重磅的史书文献上寥寥记下“圣兼爱”三字,便停下笔,闭目养神了。

  你这八卦体质不适合当起居郎,应该去裴行俭手下的平州报社,负责一整个娱乐版面啊……

  有这么一个人形摄像头杵在旁边,李明和契苾何力自然是没法进行正常业务交流了,只能有一搭没一搭地发表着“要尽快安定天下,恢复民生啊”这类绝对不会错的废话,给自己在史书上凹造型。

  就这样,两人从晋阳港一路演到了晋阳府。

  城楼外,一众武将早早地在外相迎。

  见陛下的龙辇缓缓驶来,由李靖领衔,众人立即单膝跪地,抱拳齐声道:

  “恭迎陛下圣驾!”

  李明陛下又绷着和蔼慈祥的表情下车了,双手搀扶起有着“羊尿泡”雅号的李靖同志,心疼地说:

  “老将军辛苦了!为了守护天下的安宁,将军殚精竭虑,竟消瘦至此!

  “朕恨不能割下自己的肉,贴补到老将军身上!”

  “陛下谬赞呜呜呜……”李靖被陛下的“真情告白”感动得涕泪纵横,泣不成声。

  “瘦在你身,痛在朕心啊!”李明也一秒飙泪,新老二位影帝相拥而泣。

  其他几位配角也在旁边暗自垂泪,称职地扮演着背景的角色。

  褚遂良深吸一口气,眼皮子都快翻到天上了,惜墨如金地在起居注上记下了“君臣情笃”四个字。

  而报社记者就卖力多了,画肖像画的、写小作文的,忙得不亦乐乎。

  等到初稿出来,经过主编、总编、秘书室、肃反委员会的多重校验以后,一篇感人至深的通稿就将同时登上全大明每一份报纸的头版头条。

  他们本就是李明亲自带出来的“自己人”,和史家这个“独立第三方”并不相同。

  “臣身为武将,不能克敌制胜,还需陛下御驾亲征,惭愧之至。

  “陛下能出奇策,一举荡平晋阳敌寇,令我等黯然失色。”

  李靖并不是在说客套话拍马屁。

  众所周知,作为白手起家的“富一代”,李明陛下是少见的以文治而非武功崛起的枭雄。

  没想到,陛下这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军事天赋简直强到了邪门的程度。

  旱地行舟什么的,真是把他们的脑子挖空,也没法挖出这么大的脑洞。

  “没有没有,哪里哪里,全靠诸位在北边牵制。卿等皆是朕的股肱之臣啊。”

  李明谦虚地说着,一个个扶起跪地的将军们。

  “辛苦诸位了,君集,江夏王,定方,仁贵,长倩,世绩咬金……

  “嗯???”

  怎么感觉里面好像混进去了两个奇怪的东西?

  难道睡眠不足,出现幻觉了?

  为什么对面的主帅会和李靖他们在同一桌?

  “依陛下的命令,善待唐军降将。”江夏王李道宗解释道。

  你们也太善待了一点吧……李明看了眼刷刷记录的记者和史官,立刻大换脸,热情地和李世绩、程知节握手言欢。

  “朕仰慕二位将军的武勇已久,今日得见,名不虚传!

  “不知二位能否为天下人再执兵戈,守卫我大明的安全耶?”

  “呜呜呜程某愿誓死效劳呜呜呜……”一个时辰前还要为大唐殉国的第一忠将程知节,被几句话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全场大概只有他一个人当真了。

  李世绩在旁边尴尬地干咳一声:

  “陛……下,我们还有一位干将,阿史那社尔,还在牢狱之中。那个……”

  阿史那,怎么又是个阿史那?咱大明也不缺干将啊,部队编制都快满了……李明心里吐槽。

  但是在面上,他依然保持着满面春风的仁慈模样,故作惊讶道:

  “还有这事?快快将他请出来,朕当面向他赔罪!”

  李明知道李世绩是在借题发挥,借史官的压力把自己的好兄弟捞出来。

  李世绩也知道李明知道自己的小九九。

  但看透不说透,两人都默契地装作不知道。

  战争已经结束了,现在的第一要务是弥合两边的裂痕。

  一些必要的秀,是必须要做的。

  毕竟打了这么大的仗,虽然持续时间不长、只有一年不到,但是烈度可一点不小。

  夫妻吵架况且还要冷战俩礼拜呢,明、唐两军争霸,造成的两军、两地矛盾可不小。

  李明既然作为全天下的皇,那就得以身作则,最大程度地展现自己的怀柔。

  哪怕这样显得有些刻意造作……

  “我的父皇呢?”

  李明一脸无辜地问。

  李世民目前是什么个状态,李明当然了如指掌。

  李靖一脸担忧地回答:

  “止戈罢兵以后,陛下便把自己关在晋阳府顶楼,不准任何人靠近……”

  “噫!父皇!”

  李明登时扔下所有人,向城楼冲刺。

  像极了奔向抢救室的病人家属。

  李靖等人一路小跑跟在后面,确定褚遂良在这个距离啥都听不清以后,附在李明耳边小声道:

  “在见到您以前,太上皇陛下不愿意出来。”

  李明回头小声问道:

  “我爹有没有开什么谈判条件?”

  李靖微微摇头:

  “太上皇不肯透露,坚持要和陛下您面谈。”

  李明皱了皱眉,又问:

  “他吃了吗?”

  “贴身宦官进去,送了些果子吃食。”李靖一五一十地回答。

  李明的眉毛又舒展开了。

  李靖观察着小领导的微表情,道:

  “这代表太上皇不是不能沟通?”

  “不,这代表他没有饿着肚子。”

  李明微微一笑,拾级而上,来到了城楼的最高层,站在一扇紧紧关闭的房门前。

  这扇门背后,原本是并州刺史的书房。

  被李世民陛下征用以后,这里便是唐军的决策核心。

  而今,原本在这个房间讨论军机的将军们,一个个都成了对面大明的“座上宾”。

  房门后只剩下了一位孤家寡人——

  大唐太上皇,唐王朝最后的图腾,李世民。

  呼,一切都结束了——与冤家老爹只隔了一层薄薄的门板,李明有些踌躇地深吸一口气,缓缓抬起手,轻轻叩响大门。

  “父皇,儿臣求见。”

  里面没有传来任何声音。

  李明回看自己身后。

  除了李靖等武将外,起居郎、史官、记者……一众人等正屏息凝神地围观这历史性的一幕,手里的笔悬着,仿佛即将出鞘的利刃。

  李明深沉地呼吸着,再次叩响大门:

  “父皇,您在里面吗?”

  还是没有动静,好像里面什么也没有。

  李明的呼吸急促起来,敲门声也越来越大。

  “父皇,开门啊!是我,您的十四子李明!

  “再不开门,我就闯进来了!”

  还是没反应。

  这下大家都开始感到不安了。

  “那就失礼了!”

  李明向守卫挥了挥手。

  大门被撞开了。

  房间里只点着一盏灯,十分昏暗。

  借着微弱的火光,李明能勉强分辨出李世民时常倚靠的那张龙榻。

  榻上空无一人。

  李世民人呢?

  待眼睛逐渐适应房间里幽暗的环境,李明恍然发现,房间外的露台上站着一个威严苍老的身影。

  正是李世民!

  “父皇!你要干什么?”

  李明十分紧张。

  李世民一脸轻松,对幺子微微一笑,偏瘫的身体笨拙地向外探。

  此处是城楼之巅,露台外漆黑一片,乃是万丈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