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承武四十一年,李定国病逝-《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在离开京师后,杨轩又悄无声息的了潜入了天寿山皇陵。

  他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来过这里了。

  陪着朱老四和师姐说了说话,他又去看了看朱高炽父子,最后在小皇帝的陵前坐了很久。

  “大明…现在很好!”

  他来的时候没人发现,离开的时候也没人发现。

  站在广阔的土地上,杨轩忽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

  就好像孤魂野鬼一样,飘在这片土地上,随风而动。

  他…已经没有家了!

  朱和埕派出来找他的人,他也发现了,但杨轩不想被他们找到,他们注定是找不到的。

  “小家伙,你这又是何苦呢?”

  “你我师生,缘分已尽!”

  “你当你的太子,我当我的孤魂野鬼!”

  杨轩心中一叹,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

  此后的杨轩,再没有出现过,朱慈烺父子也再没有过杨轩的消息。

  朱和埕命人暗中寻找多年,几乎是把大明的每一寸土地都找完了,也还是没有发现杨轩的踪影。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再见到先生。

  承武二十六年初,朱和埕召回了最后一批锦衣卫。

  “先生,你到底去哪儿了?”

  朱和埕仰起头,问老天爷,泪水湿润眼眶,但他注定再也见不到先生了。

  这个时候,朱慈烺出现在了儿子的身边。

  “埕儿,放弃吧,你找也找了,就应该知道,你是找不到他的。”

  “这半年多,朕一直没有管你,但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你是太子储君,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

  “我想,先生也不想看到你这个样子。”

  “是,父皇,儿臣知道了!”

  这天之后,朱和埕便将精力投入到了繁忙的政务之中,但寻找先生的事,他并没有放弃,只是让人暗中继续寻找。

  对此,朱慈烺也没有阻止,只要不影响国事,就随他去吧!

  ……

  这个时候的杨轩,他给自己找了一个活儿。

  他游走在民间,记录社会基层的变化、制度给底层民众带来的影响。

  他要用漫长的时间,以底层民众的视角,记录一个王朝的兴衰。

  历朝历代的史书,都是以上层的角度去记载的,鲜有记载底层民众的。

  史书是王侯将相的光辉历史,和底层民众没有多少关系。

  他们在史书上,只是一串冰冷的数字。

  但偏偏,历史又是他们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创造的。

  杨轩要用笔、用文字将他们的鲜活面貌记录下来。

  作为后世人研究古人最有力的史料证据。

  ……

  杨轩的悄然离开,对于整个大明来说,没什么影响。

  顶多是在刚离开的时候,引起了一些震动。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就没什么人谈论他了。

  或许有人在私下里聚会的时候,会说起一个叫杨轩的人,然后感慨上几句,但转过身,就忘记了。

  时间,能磨灭一切!

  ……

  西域和西伯利亚稳定,大明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经略海洋上。

  强大的国防实力,稳定的政局,没有让战争波及到大明内部来。

  在水师的威慑下,大明的商品倾销海外,为大明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巨大的利益,不可避免会引起强盗的眼红。

  小规模的海战时不时会发生,但最终都成为了郑森功劳册上的一笔笔功绩。

  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带着自己的残部倒是在海外闯出了一片天地。

  他们联合收编海外汉人的农场主、种植园园主等,从海外殖民者的手中抢食吃。

  在印//度半岛上重新建立起了大顺。

  除了水师实力弱小之外,陆地上的实力倒也不差。

  汉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以及种地经商的天赋,独领世界。

  还别说,李自成的大顺通过对外贸易和扩张,还真在贸易上从大明的口中抢下了一口肉。

  不是没有强盗眼红大顺的财富,但都被打退了。

  印//度半岛,实在是太适合种地了。

  李自成和他麾下的残部,好不容易有了栖身之地,又怎么可能再让给别人,自然是要扞卫自己的利益。

  李自成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大明,葬在故乡,但他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了。

  承武二十八年,李自成逝世于海外。

  庙号太祖!

  死后,皇位由其嫡长子继承。

  ……

  而大明,也在快速发展着。

  发展路线早就已经定了下来,朱慈烺大权在握,他忌惮杨轩,但同时又很佩服他的才能,所以坚定不移的执行着杨轩制定下来的发展路线。

  在父子两人的治理下,大明的变化日新月异。

  南方的工业,基本上完成了半机械化。

  大量的发明出现,国力年年增高。

  在教育上,朱慈烺加大投入,使得教育成本降低,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读得起书。

  一个县的私塾几乎翻倍,官学也增加了好几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明皇家学院的生源越来越优秀,培养出来的学子,有的进入了格物院,有的成为了老师,为大明培养更多的理科人才。

  读书人的大量增加,也为大明将来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世界文明的摇篮,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前来大明交流学习。

  他们带回去先进的知识、技术,发展自己的国家。

  整个世界在野蛮血腥的殖民扩张之下,又呈现出了一片生机。

  …

  承武三十八年,格物院经过多年研究,终于造出了杨轩所说的蒸汽机。

  以煤炭为能源,蒸汽为动力。

  但这第一台蒸汽机,问题很多,还没有办法运用到其他地方。

  需要继续优化。

  朱慈烺看到蒸汽机后,大喜,封赏了所有参与人员,但并没有将成果公之于众。

  他记得杨轩说过,凡事要学会藏一手。

  所以,他打算在蒸汽机可以运用在工业上,并优化到第三代的时候,再将第二代公布。

  承武四十年,朱慈烺已经五十六岁了,他感觉自己的精力已经比不上年轻的时候了,萌生了退位的打算。

  太子朱和埕的表现很优秀,朝堂上下没有人不服的,简直就是完美的继承人。

  朱慈烺打算再过几年就传位给太子。

  承武四十一年,李定国在战争留下的伤病的折磨中逝世,朱慈烺下诏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并追封晋阳王。

  ……

  喜欢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