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豪赌-《复山河》

  京师。

  临近年末,从各地赶来述职的官员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达官显贵。

  混迹在其中,李牧这个参将回京,一点儿波澜都没有激起。

  大家关注的重点是裁撤冗员。

  内阁搞出来的大动静,折腾到了现在,也就劝退了一部分官员致仕。

  事实上,这些人根本不需要去劝。

  受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官员在上了年纪之后,就会主动选择告老还乡安度晚年。

  所有人都清楚,内阁不可能让自己的政令沦为废纸,接下来必定有大动作。

  ……

  “干爹,内阁陷入了麻烦,我们的机会来了。

  连裁撤冗员的工作都做不好,若是让陛下……”

  不等左天军说完,左光恩的脸就黑了起来。

  “蠢货!”

  “你当裁撤冗员,真那么好干?”

  “内阁那帮老狐狸,真想要减少官员数量,还会没有办法!”

  “迟迟没有动作,那是人家想要把风险降到最低。

  户部的账目本相已经看过了,这个月的官员俸禄支出,减少了三万两。

  京中各级衙门的行政开销,这个月也减少了两万两。

  人员没裁减掉,朝廷的经费开销,就已经先降下来了。

  恐怕只有你这种蠢货,才会认为内阁没有作为!”

  左光恩没好气的训斥道。

  能够从众多宦官中脱颖而出,可不是单纯靠皇帝的宠信就行了。

  除了开国初年的宦官,多是一群文盲外,中后期的宦官都是精心培养的。

  宫中有专门的“内侍堂”,负责教授宦官读书。

  能够到皇帝、皇子身边伺候的宦官,经史典籍,那是无一不通。

  知道的多,才知道内阁那群老狐狸的厉害。

  有精简人员的刀悬着,各部才能心平气和的接受削减行政开销,官员们才会默认俸禄中宝钞比例增加。

  一个月减少五万两的支出,看似数字不是很大,但时间周期拉长就不一样了。

  一年减少六十万两的开销,相当于财政收入的两个点。

  按照目前的局势玩下去,等这次裁员风波结束,大虞朝每年能够节省一百万两的开支。

  对一个延续了两百多年的王朝来说,能够在不造成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削减行政开销,绝不是一般人能够完成的。

  “干爹,朝廷刚在盐税上收获一笔,现在又开始削减开销。

  各地税监的任务,也增加了不少,

  大家这么拼命的搞钱,朝廷明年真的要对辽东用兵?”

  左光军关心的问道。

  经常挨骂,不等于他真就是蠢人。

  想要在宫中混的好,太蠢不行,太聪明同样不行。

  有时候说几句蠢话,同样是一种邀宠的艺术。

  个人能力不成熟,才需要“干爹”培养。

  若是表现的过于能干,在需要的时候是左膀右臂,到了不需要的时候就成了心腹大患。

  时而机灵,时而愚蠢,也是一种生存之道。

  “你都能够看出来的事情,这还用问么!”

  左光恩没好气的说道。

  作为身边人,他非常清楚天元帝的身体状况。

  皇帝明显是没几年好活了,想要在生前解决边患问题,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在这种背景下,朝廷自然需要搞钱了。

  一旦战火重新点燃,双方比拼的不光军事实力,还有人力、财力、物力。

  “干爹,这一仗怕是不好打!”

  左天军神色凝重的说道。

  刚刚遭遇辽东大败,又急匆匆的准备反攻,谁的心里都没底。

  哪怕不懂军事,他也知道这一仗,想要大获全胜很难。

  可对宦官来说,皇帝的意志就是天。

  天元帝想要在生前解决边患问题,他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站在左光恩的立场上,他同样需要对外战争的胜利。

  只有扫平了边患,巩固了皇权,天元帝才能放心的从宗室中过继儿子。

  辅佐幼帝这种大事,皇帝肯定要交给亲信来完成。

  这意味着他的政治寿命,将大幅度延长。

  内阁极力配合皇帝,同样也是如此。

  辅政大臣诱惑,就是天元帝开出的价码。

  尽管事情从来没有明说,但聪明人都看了出来。

  倘若对外战势不利,那么为了江山社稷,新帝就只能挑选成年君主。

  一朝天子一朝臣。

  天元帝信任他们,不等于下一任皇帝也信任他们。

  参考历史经验,每次皇权更替,对高层官员都是一场灾难。    运气好的,支撑三五年后被换掉。

  悲剧的过不了年,都要给新人腾位置。

  在这方面,大家的利益,和皇帝是一样的。

  按照宗法制度,过继的儿子,同样也是儿子。

  后面的香火祭祀,肯定少不了。

  为了自己的皇位合法性,新帝也会努力抬高天元帝的地位。

  若是换成兄弟就不一样了。

  人家的皇位合法性,可以来自他这个兄长,也能够来自死去的先帝。

  顾念兄弟之情的话还好,要是心怀怨念,还不知道怎么抹黑。

  哪怕这一代给面子,下一代侄子起来后,祭祀待遇也会直线下降。

  对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天元帝来说,自己的身后事,也是选择新君的重要参考因素。

  权衡利弊之后,索性就选择赌一把大的。

  不说直接扫清外患,只要对外战争中能有一场胜利,消除京中大爆炸带来的恶劣政治影响。

  他就可以放心大胆的从宗室中过继儿子,延续他这一脉的香火。

  ……

  再次来到京师,李牧的感受是截然不同。

  上一次过来的时候,他是自己静悄悄的入城。

  这次明显不一样,远方望去就发现有族中同辈,早早在城外等着了。

  身份地位决定话语权,在李氏宗族之中,他已经算是杰出人才。

  虽然眼下只是一名参将,但作为两大家族联姻的纽带,最差也能够熬出一个总兵官。

  有实权的总兵官,在大虞朝的政治地位,已经不低了。

  现在不是开国初年,皇帝严防勋贵做大的时候。

  眼下是皇帝希望勋贵能够再次立起来,制衡那些不怎么听话的九边将门。

  最近这些年,勋贵子弟不断进入边军、地方军。

  可惜大部分都沉沦下去,能够立柱脚的是凤毛麟角。

  李牧捣鼓的扬州营,最少从目前来看,算是不错的。

  简单的寒暄几句之后,在族人簇拥下回到府中。

  “诸位兄弟,先稍事休息。

  待我洗漱一番之后,再和大家叙旧!”

  李牧挽留住了想要告辞离开的众人。

  在官场上混了这么长时间,人情世故方面,他已经大有长进。

  人家不辞辛苦跑到城外来迎接,怎么也要招待一番。

  何况刚到京师,他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了解。

  眼前这些族兄、族弟,无疑是打探消息的最佳人选。

  “牧堂兄,请自便!”

  李森笑呵呵的说道。

  宗族中也看身份地位,在一众同辈中他的年纪虽然不大,但身份却是最高的。

  作为镇远侯的长子,哪怕是庶出的,也没人敢轻视。

  如果侯府夫人生不出嫡子来,理论上他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从众兄弟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来,大家对他还是很信服的。

  当然,这种事情大家也就私底下想想,明面上绝对没人敢说出来。

  侯府夫人可不是好惹的主,万一传出了闲言碎语,那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包括李森自己,也是尽可能的低调,绝口不提继承之事。

  在侯府下一代继承人的问题上,除了镇远侯之外,就数侯府夫人的话语权最重。

  侯府三兄弟谁能够过继到侯府夫人名下,谁就是合法继承人。

  大虞朝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嫡排在长前面。

  李牧离开之后,小院中一下子热闹起来。

  长年生活在京中,又是本家的兄弟,从小就一起长大,早就熟络了。

  反倒李牧这个远房亲戚,因为接触的不多,关系相对生疏一些。

  关系生疏,不等于大家对李牧就不熟了。

  因为仕途上的异军突起,李牧在他们父辈口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俨然是“别人家的孩子”。

  待李牧洗漱完成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众人谈论的主角。

  偷听了几句之后,李牧很快发现不对劲。

  在众人口中,他都快要被神化了。

  什么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战场上用兵如神,连斩敌将上百人。

  假的实在是不能再假,感觉就像是在硬吹。

  偏偏众人的表情做不了假,大家明显是信了。

  因为联姻需要,提前进行造势可以理解,但这么吹嘘未免也太过了。

  “咳咳!”

  李牧的咳嗽声,打断了众人的讨论,场面一度陷入尴尬。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