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谁让他进内朝的?赶出去!-《地窖里的朱元璋》

  晌午时分,老朱和小朱一起吃了午餐,稍微休息了一会儿。

  朱元璋去睡午觉了。

  朱云峰之前在外面栏杆上睡了会儿,现在不困,就干脆躺在沙发上打了会单机游戏。

  下午未时三刻,也就是两点钟,又要进行下午的内朝。

  在洪武当高官苦啊。

  每天早上四点起来上班,上午干活处理各部事宜,然后去乾清宫开会。

  开完了会继续去自己部门干活,下午又得开会。

  下午的会开完了如果自己部门事情没处理完,就得加班加点,到晚上7-8点钟才能回去。

  然后没睡几个小时又得去上班。

  关键这就算了。

  稍有不慎大领导就得让你离职甚至是光速去世。

  洪武朝六部尚书走马观花一样。

  吏部尚书尤其明显,31年总共有35任。在洪武四年、五年、十三年这三年里,一年要换过四个。

  除了一个叫詹徽的人当了七年以外,其余人平均任期不超过七个月。

  并且被弄死的概率极大。

  哪怕詹徽小心翼翼干了七年,最后也还是逃不开被弄死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洪武朝当高官的下场有多惨。

  但现在的六部尚书们显然还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会遭遇多么残酷的现实。

  此刻胡惟庸党羽刚刚被肃清。

  大量有着实干政绩的故元官吏、太子一党的浙东官员意气风发地登上历史舞台。

  仅剩的淮西残党瑟瑟发抖。

  在失去了胡惟庸这个靠山之后,被迫抱团取暖。

  一时间朝堂三足鼎立,又因有太子撑腰,隐隐以浙东集团官员为首。

  下午朝会召开之后,众人按班次排列。

  让人意外的是,除了陛下坐在龙椅上以外,大殿台阶下方还有一把椅子,一个年轻人坐在上面百无聊赖地撑着头打瞌睡。

  “参见陛下。”

  “参见吴王殿下。”

  官员们先向朱元璋行礼,再向朱云峰行礼。

  朱元璋说道:“平身。”

  “谢陛下。”

  “今年上午各部开支朕已经批了,再来谈谈南北事宜吧。”

  “回禀陛下,南北之事虽确实有些隔阂,然我以为夸大其说,陛下统御四方,治理天下以宽仁,久而久之,自然隔阂尽消。”

  礼部尚书吴伯宗回复道。

  他们在这儿讨论这个问题,那当然是有人上书反映这个问题。

  但他们拿不出什么好方案,就只能找理由搪塞。

  朱元璋生气道:“胡说八道,南北快成仇寇了,今南人至北,笑北人饥贫不识教化。北人至南,言南人卑贱犹如奴仆。长此以往,大明国之不国!”

  “陛下息怒!”

  户部尚书钱唐连忙说道:“今南北敌视,皆因南方富庶,且读书人居多,以此鄙夷北人。臣请在河南、河北等地多开儒学,以教化民众。”

  这算是个中肯的意见了,简单来说就是平衡一下北方的教育资源。

  这一点历史上老朱也是这么做的。

  甚至后来还减少了北方学子的读书压力与考试压力。

  “三月丙戍,大赦。辛丑,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校。”

  意思是朝廷允许北方读书人只用学习四书五经这九本书,就能参加科举考试。

  而且考试内容也容易,只考这九本书,抽取的题目非常简单。

  相比之下,南方考生不仅要考传统的十三经,还要学习更多的经典,一本《左传》20万字,《礼记》9万字,总计要学的超过百万字。

  考试难度也非常大。

  跟北方考试内容比,南方考试内容就像高考和小学考试没什么区别。

  以至于南方学子怨气很大,被朱元璋弹压。

  但这么做治标不治本。

  单纯靠教育想弥补南北差距太难了。

  所以朱元璋就压下了火气说道:“吴王,你有什么办法吗?”

  “唔”

  朱云峰沉吟许久。

  他忽然意识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如果要塑造民族主义,那势必就要树立一个敌人。

  蒙元确实是个敌人,金人也是。

  正确的做法,让老朱下旨痛斥蒙古人和金人的残暴,多祭祀祭祀南宋君臣。

  然后大肆宣传胡汉论,把蒙元和女真往死里搞。

  简单来说。

  就是把目前大明汉民族南北对立的内部矛盾,转移成外部矛盾。

  这一点民国时期就是典型。

  军阀林立,光头亡我党之心不死,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日寇一来,举国上下迅速开始枪口一致对外,经过十四年抗战,最终完成了整个民族觉醒的升华。

  到了日寇被赶出去的时候,民族思想高度统一,四万万同胞同舟共济,热情高涨。

  也正是如此,光头一意孤行要掀起内战的行径才不得人心,最后灰溜溜地被赶去了宝岛。

  所以转移矛盾非常有用。

  特别是民族解放这种级别的运动。

  日寇是这样。

  老朱的事迹说白了,同样也是民族解放。

  但这样会不会太极端了点?

  虽然现在蒙元本来就是敌人,双方在大明边境线上正在进行“友好”的物理交流。

  然而以前老朱并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宣传活动。

  只是军事敌对而已。

  在政治上甚至承认元朝是正统。

  要真这么搞的话好像有点不太合适啊。

  唉。

  自己明明是个保守派来着。

  “吴王,朕叫你,你没听到吗?”

  朱元璋看他在那发呆,有点生气地喊道。

  “哦。”

  朱云峰想了想道:“我唔.臣觉得南北分裂,都是因为金国女真人,元朝蒙古人奴役汉人,特别是北方汉人所致。”

  “他们将南北汉人区分开来,重用一些汉奸,大肆宣传南方汉人是卑贱的奴隶。”

  “元朝时期还将南人列为四等人,故意把北方汉人与南方汉人区分开来,其心之险恶,用心之恶毒,令人发指。”

  “而且蒙古人攻打金朝和宋朝的时候,屠戮的汉人数以百万千万计,屠四川的时候成都骸骨140万,原来四川有1300万人,屠杀过后只剩下60万。”

  “除此之外陕南之战,军民全屠。徐州之战,军民全屠。杭州之战,军民全屠。汝南之战,军民全屠。常州之战,军民全屠。”

  “这些都是血与泪的历史,历史不容遗忘。”

  “陛下当祭祀大宋君臣,再让各地县令组织百姓上街摇旗呐喊,痛斥蒙古人和金国女真人的恶劣行径,告知百姓是陛下将他们从水火当中拯救出来。”

  “接着陛下再宣布,要北伐蒙元,必然举国士气高涨,到时候打它几个大胜仗,干掉一些蒙古人。”

  说话间他还比划了一下手势,右手做刀状下劈道:“如此将汉胡区分,告诉天下汉人我们的敌人是谁,激起汉人同仇敌忾,南北隔阂自然瓦解。”

  后世人常看到满清和日寇的残暴,却少有人提及蒙元攻灭南宋的时候,屠杀了多少南宋汉人。

  据统计,如果不算北方金国治下的汉人,蒙宋战争屠了数百万之多。如果算上北方金国治下的汉人,这个数字大概在两千来万的样子。

  那为什么少有人提及呢?

  因为蒙古人与汉人之间的仇恨结清了。

  朱元璋和朱棣结的。

  朱元璋九次北伐,朱棣五征漠北,杀得蒙古人尸横遍野,抱头鼠窜,王庭都灭了,被迫往西逃遁,换来苟延残喘。

  所以本质上来说,双方恩怨已了。

  而满清、日寇与汉人之间,缺乏一次像样的清算,这才导致后世人更在意满清与日寇。

  但现在还没结清呢。

  在金山、捕鱼儿海这两次大战役重创蒙元之前,蒙元的残余势力还很强大,多次袭扰大明边境。

  甚至在和林之战、称海之战当中,王保保以诱敌深入之计,大败徐达、蓝玉和李文忠,使得大明“自是明兵希出塞矣”。

  因而目前大明和蒙元之间的敌对非常严重,双方军事交战不胜枚举,在宣传上将民族南北对立的内部矛盾,转移成对蒙元的外部矛盾,并不是一件坏事。

  然而即便如此,也让人震惊。

  内阁会议里,吏部尚书偰斯目瞪口呆。

  自己可是蒙古人啊。

  你要把蒙古人树为仇人,当着我的面好吗?

  虽然大明本身就把蒙古人当仇人。

  但至少不这么明显。

  好歹给自己留点颜面啊。

  不只是他。

  其余诸多大臣和大学士,也都一个个跟看怪物似的看着朱云峰。

  这位吴王殿下,好像有点过于激进了。

  “诸位以为如何?”

  朱元璋开口问道。

  吴伯宗连忙说道:“陛下,不可!”

  “为何?”

  “今大明元人众多,且云南尚未归附,此举恐元人心惶,以至叛乱四起。”

  “不错。”

  兵部尚书刘崧也说道:“现今陛下好不容易平定天下,全国安宁,若是再起纷争,再勾结北方与云南元人,怕是国家动荡。”

  “你们呢?”

  朱元璋又看向众人。

  有人沉默,也有人反对,赞成者倒是寥寥无几。

  其中还有人说:“汉人海纳百川,包容天下,元人也并非不能为我大明子民,况且偰尚书在侧,这怕是有些不妥。”

  “此言差矣。”

  朱云峰马上说道:“孔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陛下也说,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驰,人纪荡然。”

  “这里的夷狄指的是什么?是指那些没有礼教、法制的蛮夷。”

  “他们只知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宛如禽兽。”

  “五胡乱华如此,金人南侵如此,蒙人南侵同样如此。”

  “这些人才是夷狄!”

  “如果是学习了中华之文明的胡人,那他还是胡人吗?”

  “在我看来,所谓华夷大防,防的是以夏变夷,而不是以夷变夏。”

  “偰尚书虽然是蒙元后裔,但他已经入了夏,那么现在只有一个身份——大明子民,这就足够了。”

  说到最后,朱云峰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后世汉奸卖国贼,常以“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自辩。

  说汉人这个群体,是以文化认同为标准,而非血统、族群等认同。

  如此就能表达出一个意思,即:只要“信奉华夏文化”,那么异族做中国的皇帝,就名正言顺!

  因此日寇横行时期,这些汉奸卖国贼往往如此标榜,到最后连自己都把自己骗了。

  但这却是歪曲孔子韩愈,属于断章取义。

  孔子和韩愈其实不反对夷人入华夏,他们反对的是华夏人入夷。

  且也不认同只要信奉华夏文化,异族就能做皇帝,而是“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这句话已经很明显地告诉大家,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也即不允许夷狄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

  因而偰斯的问题很好理解,他入了华夏,尊华夏礼制、法度,也不乱华,那自然是本国百姓。

  “偰尚书,你觉得如何?”

  朱元璋看向偰斯。

  偰斯一直保持沉默,此时忙道:“臣觉得吴王殿下说得没错,臣入华夏久矣,早已是应天府人,如今亦是大明人。”

  “嗯。”

  朱元璋点点头,又看向众人道:“尔等还有何话说?”

  众人互相对视。

  偰斯苦笑道:“其实各位同僚并非是在意这华夷之说,吴王殿下说的道理他们又何尝不明白,只是,这战乱一起,刀兵相交,国库难以维系。”

  户部尚书钱唐也只能站出来苦涩道:“陛下,确实是这般,我们与元人之间自有血海深仇,自然不会反对这件事,不管是出兵还是宣传。然现在国库我等实在不便开口。”

  “就这啊。”

  朱云峰挠挠头。

  他刚开始还以为这群大臣要闹幺蛾子呢。

  才知道是因为没钱的问题,又不好跟朱元璋明说,就只能绕圈子阻拦。

  仔细想想也是。

  明初老朱自己就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

  元明之间军事与文化严重冲突。

  民间除了以前给元朝当狗腿子的士绅外,广泛对蒙古人本身就存在严重的民族矛盾,又怎么可能反对宣传蒙元恶劣行径,反对出兵攻打蒙元呢?

  说来说去,依旧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经济问题。

  果然。

  困扰大明的永远就俩字,没钱。

  “哦?”

  钱唐看向朱云峰道:“吴王殿下的意思是,国库无银钱不算什么大事?”

  “那自然不算。”

  朱云峰从口袋里掏出几枚银元道:“这是银元,以银制作,价值一贯,我一个月可以给朝廷一百万多贯,一年就是1300万贯。以后你们发俸禄,会把宝钞换成这些,现在你们觉得够不够?”

  之前他跟朱标说的是一年900万枚银元,但那是指一枚银币37.25克,这样含银70%的话,节省的30%能多造出大概300万枚银元。

  然而后来朱云峰发行37.25克一枚的银元有点重,于是决定按袁大头的26克来制作。

  结果就是加工后,原本240吨白银,换算一下是640万两,一顿操作猛如虎,变成了26克一枚的银元,克扣程度达到了50%,能造1300万枚银币了。

  但百姓是看不出来的。

  这么高尖端的合金以及制造技术,难道不值这50%的价吗?

  “咦,居然真是银子做的。”

  “这物竟如此光滑,比之寻常粗糙的白银要细腻许多。”

  “殿下,此物可以融成银子吗?”

  众人上前都各自要了一枚,纷纷惊奇不已。

  朱云峰脸不红心不跳地道:“这是朝廷特意打造的货币,不可能被人仿制。融也能融,但它并非有一两足银,只有不到七钱,融了之后反而不能作价一两,所以尽量不要融。”

  “原来如此。”

  钱唐摸索了一会儿说道:“若是如此,国库每年能进1300万贯,纵使开战倒应该也无妨了。”

  “嗯。”

  朱元璋非常满意。

  现在大明确实缺少一场对蒙元的清算。

  趁此机会,也消弭愈合南北分裂,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果然。

  自己找云峰帮忙是对的。

  这小子鬼点子多。

  一下子居然能找到这种两全其美的办法。

  以后自己得多多找他咨询问话才是。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朱云峰又问。

  “没有了。”

  “陛下,臣以为可以按吴王殿下的做。”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众人纷纷说道。

  朱云峰满意地点点头:“那既然如此,你们觉得南北汉人是不是一家人?”

  “自然。”

  有钱了,那大家也就都没了异议。

  “你们觉得蒙元大肆残杀汉人,我们是不是该打回去,有怨报怨,有仇报仇!”

  朱云峰邪魅一笑,如簧之舌继续鼓动。

  “是。”

  “那汉人是不是应该不内斗,一起抗击外敌!”

  “没错!”

  “那我们的口号是什么?”

  “口号?”

  众人一头雾水。

  这啥啊。

  朱云峰振臂一呼道:“自然是消灭北元!来,想要用这银元做薪水的跟我一起喊,消灭北元!喊一句我给他涨一银元薪资!”

  “消灭北元!”

  大家先是互相看看,原本碍于身份,不便高声喧哗。

  奈何吴王殿下身份更高,还要给他们发银元,就只能稀稀拉拉地应了一句。

  朱云峰吼道:“没吃饭吗?这么小声还想消灭蒙元?给我大声点,消灭蒙元!”

  “消灭蒙元!”

  众人抬头看向朱元璋,见他没有反对,便壮着胆子加大了声音。

  朱云峰又高声喊道:“南北一家亲!”

  “南北一家亲!”

  这次官员们的声音更大了。

  “官民一家亲!”

  “官民一家亲!”

  “汉人永不内斗,一起共抗外敌!”

  “汉人永不内斗,一起共抗外敌!”

  “来,让我们手抓着手,心连着心,大明官场团结一致,上下一同,为大明江山效力,为攻打蒙元同仇敌忾!”

  “尊吴王殿下命。”

  众人开始手牵手,朝臣们哪见过这阵仗?

  一时间情绪被他的演讲调动起来,稀里糊涂地跟着他的节奏走。

  台上朱元璋一脸疑惑地看向朱云峰。

  这小子到底在搞什么?

  直到下面官员们的声音越来越大,他才意识到了不对劲。

  一开始众人还有些扭捏,声音也很小。

  但随着朱云峰激情呐喊,十多名官员被他感染。

  一个个情绪高涨,连几个老头都脸色潮红,纷纷高举手臂嚷嚷。

  到最后甚至干脆手拉着手,朱云峰高唱:“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

  朱元璋脸上的黑线和地铁老人手机的表情已经无法掩饰。

  他终于明白什么情况了。

  我焯。

  这小子谁让他进内朝的。

  赶出去!

  一定要赶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