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四章:抬棺出征·收复伊犁-《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看着群里一众清帝疯狂谩骂着道光,“啧啧”两声。

  “如果说《南京条约》是中国向半殖民地转变的开始,那么《辛丑条约》则标志着这种半殖民地的确立。”

  长孙无忌则开始拿着慈禧对比武则天来。

  “量中华之物力……亏她也说的出口!”

  李治看着面无表情却语气愤慨的舅舅,似笑非笑道:

  “慈禧是深知帝王之术的。”

  “如果联系上下文的含义。”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一句之前,则有“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这样的指示。”

  “此处的“悉心酌核”,再加上后面婉商力辩,确实是在指示参与谈判的大臣们,须想办法减少赔款总额,不能任由对方随意开口索要,更不能对方要多少便答应给多少。”

  “所以,整张谕旨的意思,应该是与列强切实相商,不得在赔款等问题上漫天要价,任意要挟,以尽可能少的中华之物力,来结与国之欢心。”

  “不过……”

  李治嘴角上刚浮现一抹讽笑。

  一道熟悉又陌生的金光在二人眼前乍现。

  一道许久未曾听过的声音,回荡两人耳边。

  “不过,如何说是一回事,如何做又是另一回事。”

  黑色靴子自金光踏出。

  明黄色的下裳随着步伐飘荡。

  “谕旨的措辞关乎皇权的体面,自然少不了要用话术来包装。”

  熟悉的面孔映入二人眼中。

  “所以当回到具体的和议谈判中时,慈禧真正想要的,是不惜代价也要确保自己不被追究,继而实现和谈成功。”

  李世民看着目瞪口呆的二人,笑道:

  “稚奴,你是这么想的吧。”

  ……

  大宋·仁宗时期

  赵祯觉得大宋真的很奇妙。

  “朕怎么总觉得,慈禧这话是说,我们国库有多少钱你也清楚,咱们自己的日子也得过,列强也得安抚,你自己掂量一个合适的数吧。”

  “无论赔款数字多少,你们商量吧。后续背锅也是你们。”

  “你们看是不是这意思。”

  众大臣看着还能调笑出来的皇帝,一时皆无语。

  别的不说,老皇帝在心态这一方面确实首屈一指。

  心态真好啊……

  庞籍沉声道:

  “慈禧谕旨里的“量中华之物力”之“量”字,可以说是尽可能多,也可以装点为尽可能少之意。”

  “但在实操中,却更接近有多少就拿出多少来。”

  “一个量字,怎么解释都行。”

  “虽然不可能在公开的文件中表明倾尽天下所有向洋人求和。”

  “但最后的结果,则应证了其言辞。”

  “避免首祸为己。”

  “吕武之恶不如之半分。”

  “清朝真是“福气”深厚。”

  赵祯听得牙碜。

  这“福气”……大宋也有……

  不如不要的好。

  ……

  【自鸦片战争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中国社会处境一直是下降的。】

  【以往的史学家评论说,这种下降就是“沉沦”,甚至“沉沦”到了“深渊”。】

  【但是这个“深渊”在哪里?】

  【这个“深渊”有底吗?】

  【有的,这个“沉沦”的“深渊”有个“谷底”。】

  【“谷底”就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自此往后二十年间,中国社会就在这个“谷底”里挣扎。】

  【有时候看上去有了光明的前景,有时候这个光明的前景又被黑暗取代。】

  ……

  大元·世祖时期

  “这就是殖民啊……”

  忽必烈摸胡须,突然开口道:

  “你们说我们可不可以也用这种方式遥控西方呢?”

  刘秉忠率先开口道:

  “其实我大元未来也就如英法等国一般,遥控各民。”

  “而最后的结局也显而易见。”

  忽必烈知道这人从不无的放矢,虚心道:

  “仲晦可有何可教我?”

  刘秉忠微微颔首,笑道:

  “就像这《辛丑条约》一般。”

  “辛丑以前,列强已经割去了中国的香港、台湾等部分土地,强租了一些港湾,但尚未在中国领土合法驻军。”

  “《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得驻扎于中国京畿的战略要地,并将海防炮台一律削平。”

  “这等于对中国实行了永久军事占领。”

  “四大汗国其实与此类似。”

  “但我们是兄弟之国,而非父子之国。”

  “此为一要。”

  忽必烈心中记下,随后追问道:

  “如仲晦所言,我大蒙古也可以殖民西方?”

  刘秉忠点点头,指着脚下大地,正色道:

  “以清朝为例,辛丑以前,中国已经有了列强享受种种特权的租界,《辛丑条约》则将这种制度发展到形成一个中国人不得进入的武装区,这是真正意义的“国中之国”,它就在紫禁城旁,用枪口监督着清朝的一举一动。”

  “换言之,四民制反而更像殖民。”

  “而以果观之,最后的结局定是义旗高举,星火燎原。”

  “此乃大道循环之天理,非人力所能抵也。”

  忽必烈微微坐直身体,眯眼道:

  “但对西方之民,不也要如此吗?”

  刘秉忠笑道:

  “二者岂可相提并论。”

  忽必烈看了他一眼,平静道:

  “还有呢。”

  刘秉忠知道忽必烈还是心中有刺,但他也了解忽必烈。

  这点刺,马上就能被忽视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一切冲突皆是利益不够所至。”

  “那,若是以亿民供一国呢?”

  忽必烈双眼微眯。

  “亿民供一国……”

  刘秉忠自顾自道:

  “如果说自道光以来,西方商品和资本的输入,使清朝在贸易的旗号下开始了经济被侵略的历程。”

  “那么,战争赔款则是把你打趴下之后,实行赤裸裸的劫掠。”

  “这种劫掠一次比一次厉害,直至整个国家财政尽入其囊。”

  “《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多达白银十亿两,还有甲午战争中的赔款,这已使清朝背了一身的债。”

  “而清朝全年的财政收入还不足白银一亿两。”

  “要还清这巨额赔款,只有层层加派,最终分摊到每一个百姓头上。”

  “不管清朝洋务自强几十年,列强要把这个可怜的家底,连锅端走几十余次。”

  “清朝已经成了被列强套着缰索的经济奴隶。”

  “我们也可以这么做。”

  “大蒙古国不能总是军事分封,这是竭泽而渔,捞不到多少油水。”

  “要换条思路,可持续发展。”

  ……

  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里的种种条约,再次想到了元朝。

  “殖民……原来这就是殖民。”

  “他们是想在思想上也控制中国!”

  《辛丑条约》规定赔款四点五亿两,是以清朝四亿人为标准制定的。

  这表示赔款是针对全体中国人的惩罚!

  而规定凡是有义和团活动的地方,停止科举考试五年,是对这些所有士人的惩罚!

  以皇帝的名义在全国各地张榜公布,若有伤害洋人之事,不加以惩办就革职查办永不叙用,是对全国官民的警告!

  “一张条约,对全国上下每一层阶都施加着巨大压力……”

  “谢罪、惩凶、立碑、停试。”

  朱元璋似乎能看到天下有义之士群拥而起了。

  “清朝已名存实亡了。”

  ……

  大清·乾隆时期

  “哈哈哈哈哈哈!”

  群臣觉得皇帝可能气疯了。

  他们猜的也没错。

  乾隆确实离气疯不远了。

  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盲目排外,一下子变成了乞命讨饶,奴颜婢膝。

  各国要同清朝签订新的商约,实际上是要进一步扩大对清朝的经济侵略。

  辛丑以前,清朝挨列强的打还可以还手抵抗,这回不仅抵抗的权利被完全剥夺,连百姓加入反洋组织,也要被统统砍头!

  清朝的官员则成了列强镇压百姓的工具,否则就要被革职惩罚!

  “我大清,竟成了洋人的朝廷!”

  “纵观历史,还有比我大清地位更低的朝代了吗!”

  “南宋也不至于此啊!”

  痛!太痛了!

  乾隆能想到清朝的未来不好。

  但没想到未来这么不好!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乾隆咬牙切齿的念着这几个字。

  “谄媚!谄媚!”

  统治阶级的思想即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上面既如此谄媚洋人,那崇洋、媚洋的意识也会在清朝逐渐蔓延开来。

  你问他为什么会这么想?

  兄弟!清朝就是这么干哒!

  “还不如……直接反了呢!”

  群臣心下咯噔一声。

  完了!皇帝疯了!

  ……

  【公元1865年初,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趁清朝陷入太平天国运动的泥沼无暇西顾之际,在沙俄的支持下入侵喀什。】

  【仅仅数年之间,几乎整个新疆地区,都落入了入侵者阿古柏手中。】

  【沙俄趁阿古柏入侵北疆之机,出兵进占伊犁。】

  【作为中原通往新疆的主要通道,河西走廊与新疆的联系逐渐被切断。】

  【而正当清廷准备出兵新疆时,东南海疆骤然报警。】

  【公元1874年春,日本悍然发兵侵犯台湾。】

  【边疆和海疆同时爆发危机,这种边防形势是清廷从未遇到过的。】

  【为此,清朝廷召集南北洋大臣及沿海沿江各督抚、将军,就国家防卫战略重心展开了一次著名的讨论。】

  【无论是出兵新疆还是加强海防,都需要巨额经费,清廷的财政状况极为困难,国防经费该如何分配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

  【此时,以李鸿章为首的部分清廷官员提出,新疆地区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军费来维持,不如就此放弃经营,将国防重心转到沿海地区。】

  【而左宗棠则认为: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弃西部即弃中国。】

  【西部安定,中国就等于安定了一半。】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皱着眉,一脸嫌弃。

  “这李鸿章什么狗屁说辞?”

  “真是可叹可恨!”

  “那俄国就像饿极了的豺狼,今天你扔给他一块骨头,啃完了他还要来,难道要让它一片片蚕食不成!”

  “这左宗棠倒颇有见识。”

  海疆他是不懂。

  但边疆他懂啊!

  没人比他更懂边疆!

  从军事地理上讲,河西走廊对中原地区的安全意义重大!

  但河西走廊并不是中国西部的天然极限。

  只有前出河西走廊,全力经营新疆,才能保障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整个西部地区的安全。

  “况且……”

  刘彻根据天幕里信息,统算了一下。

  “虽然俄国坚船利炮,但它在欧洲连年征战,也是国力空虚,未必真能刀兵相见,许多时候不过是虚声恫吓。”

  “退一步说,要真打起来,他们也未必能胜。”

  战争本就是烧钱机器,没有哪个国家富裕到可以支撑所有战场消耗的。

  而如果一个国家能全方位压制各个战争局面,那就根本不需要谈判。

  ……

  【光绪元年二月二十八日(1875年4月12日),左宗棠上奏《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详细论述了国防形势,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主张,并力主发兵西北,收复新疆。】

  【最终,左宗棠的主张得到了军机大臣文祥和慈禧的支持。】

  【新疆军情告急,令河西走廊又一次成为烽火边塞。】

  【而在这次国防大争论之前,左宗棠已经开始行动。】

  【他调集湘军进驻兰州,积极备战。】

  【为了对付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开设了兰州制造局,仿造德国枪炮,为西征新疆提供武器弹药。】

  【在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期间,他指挥官兵修筑了从兰州开始经河西走廊通往新疆的道路。】

  【河西气候干燥,景色荒凉,左宗棠下令筑路军队,在河西走廊道路两侧栽种杨树、柳树和沙枣树。】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正是后人对这一景象的赞颂。】

  【以后,穿行在河西走廊的人们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栽种的柳树叫作——“左公柳”】

  【历经一百多年的岁月风霜,古老苍劲的左公柳至今仍存,绿柳浓荫依然造福于今日的河西百姓。】

  ……

  {当年到嘉峪关,看到市区两边道路都种的柳树还纳闷,心想从来没见过哪个城市把柳树当景观树。}

  {在酒泉的霍去病倒酒处旁边就有一株胸径超大的左公柳!}

  {河西走廊必游,左公栽柳当寻。}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距海遥远,湿润的东南风难以到达,种树可能是调节了当地的干燥的气候,变得更湿润。}

  {原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后来是“引得春风度玉关”}

  {历史只一句左宗棠收复新疆。}

  ……

  天幕上。

  肃州西门校场。

  西北的黄沙吹千余名将士的脸庞。

  一身戎装的老者登上高台。

  台下众将士,高声道:

  “参见大帅!”

  老者点了点头,开口道:

  “爷们儿们,我们打败了阿古柏,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所有地方。”

  “俄人当初说,待收复了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就交还伊犁,可这两地已收复了两年多,他们依然霸占着伊犁。”

  “那伊犁是什么地方?”

  “那可是我大清乾隆爷留给我们的塞上江南!”

  “天山南北已经收复,爷们儿们!你们说伊犁我们要不要?!”

  将士高举兵器,齐声高喊:

  “要!要!要!”

  老者笑了。

  “好!你们有决心就好。”

  “我老了,可就算死在新疆,我也绝不说一句不要伊犁的话,也绝不对俄人服软!”

  随后老者扬了扬手。

  四名亲兵抬上一具黑漆棺材。

  老者指着棺材道:

  “你们都看到了,这就是我给自己准备的棺材,我要你们抬着它出关。”

  “不复伊犁,我誓不生还!”

  甲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将士们气势高昂:

  “不复伊犁,誓不生还!”

  “不复伊犁,誓不生还!”

  画面一转。

  旌旗招展,战马嘶鸣。

  老者率军出关。

  而在他的战马后面。

  将士们抬着那口黑棺随行。

  “爷们儿们!”

  “出关啦!”

  ……

  【光绪六年四月十八日(1880年5月26日),六十八岁的左宗棠率亲军六大哨一千余人离开肃州,出嘉峪关向哈密进发。】

  【为表示抗俄决心,他毅然决然,“舁榇以行”】

  【五年前,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主持收复新疆的行动。】

  【左宗棠的湘军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收复了除被沙俄占领的伊犁地区外新疆的所有失地。】

  【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中坦露心怀:“此时西事无可恃之人,我断无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力承担。”】

  【五月十四日(6月21日),清廷召开紧急会议,李鸿章的意见左右了会议,协办大学士全庆、工部尚书翁同龢、礼部尚书徐桐以及南洋大臣兼两江总督刘坤一都赞成委曲求全,与俄妥协。】

  【“越二日”,将会议意见上奏。清廷遂于十九日发出“上谕”,决定寄希望于谈判。】

  【派驻英、法公使曾纪泽赴圣彼得堡重开谈判。】

  【七月初六日(8月11日),清廷发出谕旨,调左宗棠回京,“以备朝廷顾问”。】

  【二十四日,左宗棠接到这道谕旨,深受刺激。他因壮志未酬,内心十分痛苦,在一封家信中曾这样表白:“俄意欲由海路入犯,而任事诸公不能仰慰忧勤,虚张敌势,殊为慨然。我之此行,本不得已。”】

  ……

  {左宗棠用兵新疆之所以能摧枯拉朽,势如破竹,究其原因,就在于战争的正义性质,各族人民的支持,准备充分,指挥正确以及广大将士的英勇作战。}

  {左宗棠说:“夫西征用兵,以复旧疆为义,非有争夺之心。”}

  {收复新疆,驱逐侵略者,不但是新疆各族人民的迫切要求,也是西征广大将士的共同心愿。出关清军绝大多数均能上下一心,士气高昂,“万里长驱,每营仅发四个月盐、菜,无却步者”}

  {进军新疆之艰苦是人所共知的:要跋涉戈壁之中,翻越天山之巅。}

  {要忍受吐鲁番盆地的酷热,并攀缘陡峭的冰山。}

  {有时因敌人决河,要泅渡汪洋泽国。}

  {有时因中途缺粮,面临断炊的威胁。}

  {但是,不管如何艰难困苦,西征军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

  {南疆西四城克复后,清军为追剿残敌,深入人迹罕到之地,“四昼夜驰八百余里,人未交睫,马未卸鞍,接仗时犹复倍加抖擞,愈接愈厉”}

  {而清军收复新疆的斗争不但得到维吾尔族各阶层的支持,也为其他各族人民所拥护,如由喀喇沙尔避居博尔吐山的蒙古“台吉”扎希德勒克,得知清军进抵托克逊,立即赶往该城,向将领陈述机宜。}

  {当清军继续前进时,他“随同驰驱,于地势险夷、贼情虚实、水道深浅,据实备情”。}

  {而从伊犁逃出的锡伯族民众在喀尔博户一带屯田储粮,清军进至乌苏,他们就把粮食送到营中,以供军糈。}

  {根据《伊米德史》这一部维文史料所载:“没有一个城镇向皇帝陛下的大军射过一粒子弹。相反,很多城镇的好人还为皇帝的大军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这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

  【沙俄对左宗棠的积极备战,也感到惴惴不安,参加谈判的俄外交部高级顾问若米尼就承认:“战争对于我们是耗费巨大,没有止境而又无益的。”】

  【而左宗棠的积极备战,对同沙俄谈判的曾纪泽也起了后盾作用。】

  【当左宗棠奉召回京时,沙皇政府不明底细,以为中国“有动兵之意”,心存疑惧。】

  【当时,俄国刚刚结束了对土耳其的战争,财政已经枯竭,财政赤字高达五千万卢布。】

  【沙皇政府主观上虽然不惜以战争手段永远霸占伊犁,但限于财力,不敢贸然兴兵。】

  【迫于形势,沙俄不得不同意改约。曾纪泽在力持收回伊犁,废除《崇约》原则的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让步。这样双方终于在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1881年2月24日)签订了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

  【按新的条约规定,俄国同意交还特克斯河谷地区(约两万多平方公里)和通往南疆的穆扎尔山口,并放弃了俄国货物由嘉峪关运进内地的要求,但仍割占了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约一万多平方公里),并把赔款由五百万卢布增加到九百万卢布(约合五百零九万两白银),还保留了《崇约》所规定的商业特权。】

  【十分明显,《改订条约》仍然是沙俄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但中俄《改订条约》的签订,也宣告了沙俄在我国伊犁地区殖民统治的结束。】

  【光绪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882年2月17日),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升泰抵达伊犁,与俄方代表会商收交办法。】

  【次年二月初四日(1882年3月22日),双方换文,完成了移交手续,伊犁将军金顺随即带兵进驻,伊犁终于从侵略者手中回归祖国怀抱。】

  没左宗棠,清朝提前进入被殖民。

  《改订条约》仍是不平等条约。

  但从清朝方面说,这与崇厚签订的条约相比总算收回了一些权益。

  毕竟能从贪婪成性的沙俄嘴里掏出一部分“猎物”,不是件容易的事。

  虽然它们都是纸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