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信火不渡伪君子-《铁骨兵锋:晚唐乱世鏖战录》

  哑钟下的锁链“哗啦”一声,陈砚被两名卫卒架着踉跄跪定。

  他额头抵着青石板,能清晰听见地缝里幽蓝火丝“嘶嘶”窜动的声响——那是林风从北戎战场带回来的“焚心火”,专烧谎言。

  林风立在高台上,望着帐外渐沉的暮色。

  他腰间玉佩微微发烫,那是苏婉儿前日在寒潭里为他寻到的“定魂玉”,此刻正贴着他因愤怒而发颤的肌肤。

  “审他?”他垂眸摩挲着玉佩,喉间溢出一声冷笑,“陈大人最擅长的就是舌绽莲花,审出的供词,又有几分真?”

  帐外突然传来马蹄声,苏婉儿掀帘而入,玄色披风带起一阵风,吹得烛火摇晃。

  她腰间银剑嗡鸣,剑穗上的红珊瑚擦过陈砚的发顶:“人已押到哑钟下,火盆里的焚心草也添好了。”她扫了眼瘫软在地的陈砚,眉峰一挑,“要末将现在剜了他的舌头?”

  “不急。”林风转身,眼底的寒星映着苏婉儿剑上的寒光,“今夜,我要让全军都看清——什么是真心,什么是伪善。”他指节叩了叩案上九盏蜜蜡灯,灯芯浸着北境特有的雪脂蜜,未燃时便有清甜香气散出,“去传令:寅时三刻,全军列阵哑钟前。”

  苏婉儿的银甲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她盯着林风眼底跳动的暗火,突然伸手按住他手背:“你要做什么?”

  林风望着她掌心的薄茧——那是每日练剑留下的,和他抄书时磨出的茧子触感不同,却同样滚烫。

  “婉儿,你信我么?”他轻声问。

  苏婉儿的手指微微收紧,银剑“铮”地出鞘三寸:“我信你。”

  寅时三刻,天还未亮。

  哑钟前的空地上站满了甲胄裹身的士卒,呼出的白气在寒夜里凝成雾。

  陈砚被绑在钟柱上,望着林风捧着九盏蜜灯走上高台。

  “今夜,我不查言行,只问本心。”林风的声音像劈开晨雾的刀,“若你仍信此阵、信此战、信我林风,便上前一步,掌心覆灯。”

  台下静得能听见火盆里焚心草爆裂的轻响。

  陈砚突然笑了,声音里带着破罐子破摔的尖锐:“林将军好手段!这蜜灯里掺了雪脂蜜,凡人手掌覆上,温度不够便点不燃——你是要逼这些愚忠之辈用命证明?”

  “陈大人可知这雪脂蜜的来历?”林风将第一盏灯放在台边,“北境牧民说,雪脂蜂只采真心人眼泪酿成的蜜。”他指尖划过灯芯,“所以这灯,燃的从来不是温度,是人心。”

  苏婉儿突然动了。

  她甩开披风,玄色劲装下的银甲在黎明前的微光里泛着冷白。

  众人还未看清她的动作,她已站在高台下,掌心稳稳覆住第一盏灯。

  “嗤——”灯芯突然腾起幽蓝火焰,比焚心草的火更亮,更纯。

  苏婉儿望着跳动的火苗,想起三年前在边境小镇初见林风时,他蹲在破庙前给受伤的百姓熬药,灶火映得他眼底发亮。

  “那时我就信他。”她转头望向全军,声音里带着刀劈斧凿的坚定,“现在更信。”

  火光映亮了台下士卒的脸。

  最先动的是忠诚卫队的副统领张猛,他大步跨出队列,掌心按上第二盏灯。

  火焰“轰”地窜起半尺高,照亮他脸上未干的刀疤——那是上月替林风挡箭留下的。

  “末将这条命,是将军从鬼门关抢回来的!”他吼道,声震四野。

  第三盏灯被一个年轻士卒捧起。

  他不过十六七岁,甲胄还不合身,手腕上系着母亲缝的平安绳。

  “我阿爹说,林将军在老家开义学,让我们这些泥腿子也能读书识字。”他将掌心覆在灯上,火焰裹着平安绳的红穗子,“我信他教的‘天下无寒门’。”

  火阵如潮涌动。

  一盏、两盏、三盏……九盏蜜灯次第燃亮,幽蓝火光连成一片,将陈砚的脸照得忽明忽暗。

  他望着那些挤到台前的士卒,喉结动了动——其中有三个是昨日还跟着他骂林风“穷兵黩武”的。

  “他们被洗了脑!”陈砚突然尖叫,“这是妖法!”

  “是么?”柳如烟的声音从高台右侧传来。

  她穿着月白纱裙,却踩着一双玄铁战靴,发间插着根淬毒的银簪。

  此刻她正将半块焦黑的梦简按在灯幕上,“那陈大人解释解释,这是什么?”

  灯幕上突然浮现出画面:陈砚在密室里烧账册,北戎密使的金印在火中若隐若现;他往安魂香里掺曼陀罗,对士卒说“投降才能活”;他握着北戎送来的封地文书,嘴角的笑比焚心火更冷。

  “他说恐惧是为了清醒。”柳如烟的银簪划过灯幕,画面里陈砚的脸被划成碎片,“可真正的清醒,是明知会死,仍选择守阵。”

  台下传来抽噎声。

  一个黑脸士卒突然跪了下去,拳头砸在地上:“我……我以为他在救我们!前日他说粮草只够三日,让我们早做打算……”

  “粮草?”苏婉儿冷笑,提剑指向陈砚,“昨日末将刚从粮道押回二十车粟米,陈大人的账册里,可记了这二十车?”

  陈砚的嘴唇开始发抖。

  他望着灯幕上自己的影子,突然想起昨日清晨,小桃端着参汤进来时欲言又止的眼神——那丫头总说“林将军的眼睛像星子”,他当时只当是小女儿家的痴话。

  “够了!”林风抬手,灯幕骤然熄灭。

  他望向台下,数千双眼睛在火光里亮晶晶的,像寒夜里的星子。

  “带陈砚去看样东西。”

  卫卒架着陈砚往宫城方向走。

  晨雾里,楚瑶的身影从宫墙后转出来。

  她穿着素白宫装,腕间系着七十二条红绳,每条红绳末端都系着一盏小灯。

  “陈大人可知‘信火试炼’?”楚瑶的声音像春溪淌过青石,“本宫让七十二户军属将手按在灯罩上,默念三声‘我信’。”她抬手,晨雾中浮现出两排灯——三十六盏稳如磐石,三十六盏剧烈摇晃。

  陈砚的瞳孔骤然收缩。

  他认出那三十六盏摇晃的灯,正是他昨日让人送去安魂香的人家。

  “镜盘。”楚瑶轻唤。

  一名宦官捧着青铜镜盘上前,镜面映出摇晃灯盏对应的人家:灶膛里有未燃尽的安魂香残烬,妇人怀里的孩子攥着半块北戎糖,老人的枕头下压着“降书”草稿。

  楚瑶取出龙涎香点燃,青烟里突然响起陈砚的声音:“投降才是生路,北戎答应不杀妇孺……”

  “骗人!”一个老妇的哭声响彻晨雾,“我家那死鬼说陈大人送来的是‘保命香’,原来……原来他让我们做叛徒!”她冲上来,指甲在陈砚脸上抓出血痕,“还我儿子的军牌!他在前线拼命,你却要我们当汉奸!”

  陈砚被推得踉跄,胸前的衣襟撕开,露出密密麻麻的符文。

  那些符文泛着青黑,像活物般在他皮肤上蠕动。

  “这是北戎的‘仁心咒’!”柳如烟的银簪“唰”地刺来,“施术者言出即信,闻者难辨真假!”

  苏婉儿的剑更快。

  银芒闪过,陈砚胸前的符文崩裂,溅出黑血。

  他捂着胸口倒在地上,嘴里还在呢喃:“我只是不想再死人了……当年老家发大水,官府不管,我跪在县衙前三天三夜……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当大官才能救人……”

  林风蹲下身,望着陈砚眼底的浑浊。

  他想起第一次见陈砚时,对方在朝堂上为灾民请命,眼泪掉在玉笏上,比水晶还透亮。

  “你怕死,我不怪。”他将一枚未燃的蜜蜡灯放在陈砚掌心,“可你用‘善’包装‘惧’,用‘仁’掩盖‘叛’——这才是最毒的火。”

  陈砚的手指缓缓蜷起,蜜灯在他掌心裂开细纹。

  他望着高台上重新燃亮的九盏灯,突然笑了:“原来……原来真的有人,愿意为了虚无的‘信’,把命都搭进去。”

  林风站起身,望着东方渐白的天际。

  他抬手,九盏幽蓝蜜灯突然离台升空,像九颗坠落的星子,在晨雾里划出光痕。

  “从今往后,灯只渡真心,不渡伪君子。”他的声音混着晨钟,撞进每个士卒的耳朵里,“你们记着——这盏灯,是你们自己点的。”

  台下突然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信”!

  声浪掀翻了晨雾,震得哑钟嗡嗡作响。

  陈砚望着那九盏灯散作星火,落在士卒们的甲胄上、剑刃上、眼睫上,突然哭了。

  他哭自己错把恐惧当慈悲,哭自己用二十年“善”名,换了一场镜花水月。

  苏婉儿走到林风身边,望着他被火光映亮的侧脸。

  “接下来怎么办?”她问。

  林风望着那些还在高呼“信”的士卒,眼底的寒星化作春水:“接下来?”他转头对她笑,“带他们回家。”

  晨雾散尽,阳光洒在哑钟上。

  钟身上刻着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被火光映得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