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提前获批的消息传到杂志社的时候,张延人正在京城呢。
他这次来京城不是为了私事,而是杂志社外派出公差——当然,张延也顺便探望了母亲和妹妹。
起因是月初的时候,有读者来信表示,自己前几天逛京城地坛书市,偶然看到了《红楼名侦探》的盗版,而且卖的还挺火。
因为信里语焉不详,杂志社上上下下如临大敌,都以为出现了存稿泄露事件,于是特意安排张延、王忠旗、以及出版社的段主任,一起赶赴京城调查取证。
好在是虚惊一场,盗版的内容只追到了12月份,并不涉及存稿泄露的问题。
但张延和段主任商量了一下,决定趁机要求《通俗小说报》增加刊载量,尽早完结,并把原定的连载结束后发书,改成临近结束时发书,比如提前两个月。
出于利益考量,杂志社肯定希望能按部就班的连载,尽量延长热度,毕竟他们也不能确定张延下一本书什么时候写,写出来能不能继续爆火。
而张延既然已经调到了津门文学,也只能服从杂志社的大局。
正常来说,出版社作为杂志社的下级单位,同样只能服从上级的意志。
但现在盗版先行,出版社的利益受到了损失,他们自然就有理由反对了——《通俗小说报》编辑部的福利待遇,在这半年里肉眼可见的提升,谁看了不觉得眼馋?
因为有百花文艺出版社这个庞然大物在,津门文学旗下的出版社平时只能吃点残羹剩饭,这好容易逮着机会,当然不甘心被盗版抢在前头。
按照段主任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出版社明年就指着您的书创收了,这要是让盗版给搅了,别说跟上上下下交代,我连我老婆那关都过不了!”
这是张延求之不得的好事,所以自然是举双手支持。
双方一拍即合,正准备带盗版回津门公车上书呢,就突然得了消息,说是张延的剧本提前过审了。
张延大喜,特意在返回津门前摆了一桌庆功宴,顺带感谢周滔对母亲妹妹的关照。
也就是在这次庆功宴上,周滔终于道出了想要把小说改编成广播剧的心思。
听说原来是为了这个,张延是既松了一口气,又暗戳戳的有些失落。
他和周滔沟通了一下,确认一切顺利的话,广播剧应该会在三四月份播出,而这也正是他和段主任协商好的出书时间。
这相当于是在打广告了。
再加上可以还周滔的人情,简直就是一举三得,张延压根没有拒绝的理由,当场就签了广播剧的授权协议。
转过天,一行人就坐火车回到了津门。
又因为电视台那边催的急,张延也只能‘万分遗憾’的,将硬刚副社长冯靖元的大好机会,让给了段主任独享。
…………
电视台。
之前马原说‘信得过自己’时,阎晓铭就有一种不详的预感,结果没两天预感就变成了现实。
台里以充实队伍为名,给他派来了两个临时副手,一个是办公室的副主任魏立本,一个是广告部的副经理陈志朋。
魏立本不用多说,那就是领导一条狗。
陈志朋则是市场化的急先锋,哪怕在普遍偏右的广告部,他都是出了名的走Z派。
虽然阎晓铭也是支持改革开放的,但对陈志朋那一套还是有些接受不来——电视台要是一切朝钱看,那社会风气还能好得了吗?
两个人副手,再加上计划财务处的张大姐,堪称是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管。
这哪里是相信自己的样子?
却说阎晓铭正在办公室里生闷气,就有人过来通报,说是《天津卫》的编剧张延到了,目前正在会客室里候着。
得~
这又来一个投机的,制作中心也算是‘众正盈朝’了。
阎晓铭无奈的叹了口气,起身朝着外面走了几步,忽然想起现在筹备组不是自己的一言堂了,于是又对来人吩咐道:“去把魏主任和陈经理也喊来。”
于是一正两副,三个人凑齐之后,这才去了电视台的会客室。
虽然早就听说,张延是位年轻作家,但看到真人之后阎晓铭还是忍不住有些唏嘘——这么年轻有为,怎么就误入歧途了呢?
而陈志朋看到张延正津津有味的,翻看着电视台的广告招商宣传册,却是眼前一亮。
不等阎晓铭这个当家做主的开口,他就抢上前询问道:“张老师,你对我们的招商宣传册有什么看法、意见吗?”
张延刚放下手里的宣传册,听到这话不由诧异的反问:“您是?”
“我是广告部的副经理陈志朋,这份广告招商宣传册,就是我领着人弄出来的。”
“噢~”
张延虽然不知道广告部的副经理跑来干嘛,但也知道陈志朋在电视台,肯定是有一些影响的。
见他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张延略一沉吟,便道:“单以招商宣传而论,算是还不错,但在主观能动性上差了一些的。”
见张延挑刺儿,陈志朋非但不恼,反而直接坐到了张延对面,热切的追问道:“您请说。”
阎晓铭和魏立本对视了一眼,也只能无奈的在两侧落座。
张延见他们没有要开口的意思,便冲两人点点头,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剧本,翻了几页指着上面道:“您看啊,像这里——女主角点破里面的吼声,是用录音机反复播放的,看到这句话您有什么想法没?”
陈志朋盯着看了一会,皱眉道:“很符合女主的人设,表演系的大学生,应该对这些接触比较多。”
张延有些无语。
不过他也能理解,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只有少数人才能打破这种桎梏,做出突破性的创举。
如果不是在未来梦中见识了太多新鲜东西,张延自己也未必能有超脱时代的眼光。
“您看啊。”
于是他干脆挑明了道:“如果咱们这段话改一改,比如女主十分笃定的表示:这是咱们津门生产的XXX随身听,音乐通透、人声清晰,经久耐用,一般人根本听不出来,也就我们这些经常接触的才能听出些许差别。”
陈志朋猛的站起身来,激动的一把扯住了张延的手,狠命的摇晃着道:“张老师,大才啊!”
国内第一个有植入广告电视剧,是1991年9月22号播出的《编辑部的故事》,眼下这部剧也正在筹备当中,要到四月份之后才会开拍。
张延提前捅破这层窗户纸,对于陈志朋来说不啻于石破天惊。
他拉着张延的手恨恨恨晃了几晃,又激动道:“张老师,您把词儿写下来,我这就去问一下生产随身听的合资厂,看他们要不要在咱们电视剧里做广告。”
顿了顿,又恶狠狠加了句:“如果他们不愿意投钱,我就去找他们的对头!”
“您瞧。”
张延笑着抽回自己的手:“主观能动性这不就来了吗?”
“我明白你的意思。”
陈志朋用力点头道:“广告不局限于广告,可以放在任何形式当中,只要咱们脑筋活泛主动想辙,完全可以更灵活的展开业务。”
“这么快就能举一反三,陈经理果然不愧是广告部的精英。”
“不不不,还是张老师您启发的好。”
“那也要……”
“咳~”
眼见俩人开始互相吹捧,阎晓铭终于忍不住站出来泼冷水:“这是不是应该先报给台领导审批?咱们拍的是电视剧,要是塞进去一堆广告……”
说着,他忍不住大摇其头。
陈志朋毫不犹豫的针锋相对:“阎主任,你这就是死脑筋了,这也是为台里创收,减轻你们制作中心的财政负担,而且也推广了咱们津门生产的商品,堪称一举数得,有什么不可以的?”
阎晓铭没有说话,而是看向了一旁的魏立本。
魏立本揉着下巴想了想,不出意料的表态道:“陈经理说的有些道理,但还是应该先征求一下领导的意见。”
而一旁的张延听到陈志朋和阎晓铭针锋相对,心底就暗叫不妙,这怎么一来就把方丈给得罪了呢?
他这次来京城不是为了私事,而是杂志社外派出公差——当然,张延也顺便探望了母亲和妹妹。
起因是月初的时候,有读者来信表示,自己前几天逛京城地坛书市,偶然看到了《红楼名侦探》的盗版,而且卖的还挺火。
因为信里语焉不详,杂志社上上下下如临大敌,都以为出现了存稿泄露事件,于是特意安排张延、王忠旗、以及出版社的段主任,一起赶赴京城调查取证。
好在是虚惊一场,盗版的内容只追到了12月份,并不涉及存稿泄露的问题。
但张延和段主任商量了一下,决定趁机要求《通俗小说报》增加刊载量,尽早完结,并把原定的连载结束后发书,改成临近结束时发书,比如提前两个月。
出于利益考量,杂志社肯定希望能按部就班的连载,尽量延长热度,毕竟他们也不能确定张延下一本书什么时候写,写出来能不能继续爆火。
而张延既然已经调到了津门文学,也只能服从杂志社的大局。
正常来说,出版社作为杂志社的下级单位,同样只能服从上级的意志。
但现在盗版先行,出版社的利益受到了损失,他们自然就有理由反对了——《通俗小说报》编辑部的福利待遇,在这半年里肉眼可见的提升,谁看了不觉得眼馋?
因为有百花文艺出版社这个庞然大物在,津门文学旗下的出版社平时只能吃点残羹剩饭,这好容易逮着机会,当然不甘心被盗版抢在前头。
按照段主任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出版社明年就指着您的书创收了,这要是让盗版给搅了,别说跟上上下下交代,我连我老婆那关都过不了!”
这是张延求之不得的好事,所以自然是举双手支持。
双方一拍即合,正准备带盗版回津门公车上书呢,就突然得了消息,说是张延的剧本提前过审了。
张延大喜,特意在返回津门前摆了一桌庆功宴,顺带感谢周滔对母亲妹妹的关照。
也就是在这次庆功宴上,周滔终于道出了想要把小说改编成广播剧的心思。
听说原来是为了这个,张延是既松了一口气,又暗戳戳的有些失落。
他和周滔沟通了一下,确认一切顺利的话,广播剧应该会在三四月份播出,而这也正是他和段主任协商好的出书时间。
这相当于是在打广告了。
再加上可以还周滔的人情,简直就是一举三得,张延压根没有拒绝的理由,当场就签了广播剧的授权协议。
转过天,一行人就坐火车回到了津门。
又因为电视台那边催的急,张延也只能‘万分遗憾’的,将硬刚副社长冯靖元的大好机会,让给了段主任独享。
…………
电视台。
之前马原说‘信得过自己’时,阎晓铭就有一种不详的预感,结果没两天预感就变成了现实。
台里以充实队伍为名,给他派来了两个临时副手,一个是办公室的副主任魏立本,一个是广告部的副经理陈志朋。
魏立本不用多说,那就是领导一条狗。
陈志朋则是市场化的急先锋,哪怕在普遍偏右的广告部,他都是出了名的走Z派。
虽然阎晓铭也是支持改革开放的,但对陈志朋那一套还是有些接受不来——电视台要是一切朝钱看,那社会风气还能好得了吗?
两个人副手,再加上计划财务处的张大姐,堪称是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管。
这哪里是相信自己的样子?
却说阎晓铭正在办公室里生闷气,就有人过来通报,说是《天津卫》的编剧张延到了,目前正在会客室里候着。
得~
这又来一个投机的,制作中心也算是‘众正盈朝’了。
阎晓铭无奈的叹了口气,起身朝着外面走了几步,忽然想起现在筹备组不是自己的一言堂了,于是又对来人吩咐道:“去把魏主任和陈经理也喊来。”
于是一正两副,三个人凑齐之后,这才去了电视台的会客室。
虽然早就听说,张延是位年轻作家,但看到真人之后阎晓铭还是忍不住有些唏嘘——这么年轻有为,怎么就误入歧途了呢?
而陈志朋看到张延正津津有味的,翻看着电视台的广告招商宣传册,却是眼前一亮。
不等阎晓铭这个当家做主的开口,他就抢上前询问道:“张老师,你对我们的招商宣传册有什么看法、意见吗?”
张延刚放下手里的宣传册,听到这话不由诧异的反问:“您是?”
“我是广告部的副经理陈志朋,这份广告招商宣传册,就是我领着人弄出来的。”
“噢~”
张延虽然不知道广告部的副经理跑来干嘛,但也知道陈志朋在电视台,肯定是有一些影响的。
见他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张延略一沉吟,便道:“单以招商宣传而论,算是还不错,但在主观能动性上差了一些的。”
见张延挑刺儿,陈志朋非但不恼,反而直接坐到了张延对面,热切的追问道:“您请说。”
阎晓铭和魏立本对视了一眼,也只能无奈的在两侧落座。
张延见他们没有要开口的意思,便冲两人点点头,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剧本,翻了几页指着上面道:“您看啊,像这里——女主角点破里面的吼声,是用录音机反复播放的,看到这句话您有什么想法没?”
陈志朋盯着看了一会,皱眉道:“很符合女主的人设,表演系的大学生,应该对这些接触比较多。”
张延有些无语。
不过他也能理解,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只有少数人才能打破这种桎梏,做出突破性的创举。
如果不是在未来梦中见识了太多新鲜东西,张延自己也未必能有超脱时代的眼光。
“您看啊。”
于是他干脆挑明了道:“如果咱们这段话改一改,比如女主十分笃定的表示:这是咱们津门生产的XXX随身听,音乐通透、人声清晰,经久耐用,一般人根本听不出来,也就我们这些经常接触的才能听出些许差别。”
陈志朋猛的站起身来,激动的一把扯住了张延的手,狠命的摇晃着道:“张老师,大才啊!”
国内第一个有植入广告电视剧,是1991年9月22号播出的《编辑部的故事》,眼下这部剧也正在筹备当中,要到四月份之后才会开拍。
张延提前捅破这层窗户纸,对于陈志朋来说不啻于石破天惊。
他拉着张延的手恨恨恨晃了几晃,又激动道:“张老师,您把词儿写下来,我这就去问一下生产随身听的合资厂,看他们要不要在咱们电视剧里做广告。”
顿了顿,又恶狠狠加了句:“如果他们不愿意投钱,我就去找他们的对头!”
“您瞧。”
张延笑着抽回自己的手:“主观能动性这不就来了吗?”
“我明白你的意思。”
陈志朋用力点头道:“广告不局限于广告,可以放在任何形式当中,只要咱们脑筋活泛主动想辙,完全可以更灵活的展开业务。”
“这么快就能举一反三,陈经理果然不愧是广告部的精英。”
“不不不,还是张老师您启发的好。”
“那也要……”
“咳~”
眼见俩人开始互相吹捧,阎晓铭终于忍不住站出来泼冷水:“这是不是应该先报给台领导审批?咱们拍的是电视剧,要是塞进去一堆广告……”
说着,他忍不住大摇其头。
陈志朋毫不犹豫的针锋相对:“阎主任,你这就是死脑筋了,这也是为台里创收,减轻你们制作中心的财政负担,而且也推广了咱们津门生产的商品,堪称一举数得,有什么不可以的?”
阎晓铭没有说话,而是看向了一旁的魏立本。
魏立本揉着下巴想了想,不出意料的表态道:“陈经理说的有些道理,但还是应该先征求一下领导的意见。”
而一旁的张延听到陈志朋和阎晓铭针锋相对,心底就暗叫不妙,这怎么一来就把方丈给得罪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