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收买臣子-《三国:我不是曹睿》

  随着皇帝话音落定,明光殿中诸臣子的目光都聚在了曹真身上。

  出乎众人意料,曹真并没有明确表示赞同,也没有说什么反对的意见,而是起身朝着皇帝躬身一礼,长叹一声:

  “陛下谋深似海,臣渐渐跟不上陛下的步伐了,是臣这个大将军失职,还望陛下责罚!”

  曹睿认真看了曹真几瞬,缓缓说道:“是朕的步子迈的有些快,怎么能说是大将军失职呢?”

  “大魏有武骑千群,戈矛百万,但对于水军作战,仍然远远不及吴国。不管是大将军也好,还是扬州、荆州、关西的诸位将军,对海船的认识不足,绝非你们的错。既然皇叔领着万人船队能到倭国,那万人船队就一定能从海上入江、能到吴郡、会稽等郡,这是大魏军力发展的大势,任何人都挡不住的。”

  “臣,臣惭愧。”曹真拱了拱手。

  曹睿笑道:“这样好了,待下次将作监船队去倭国的时候,朕会诏令各州、沿边各主将处各派一名从事、参军随行,将沿途见闻记录下来,传与各主官知晓。”

  “航海之事绝非糜费,对大魏是件利远远大于弊的事情。”曹睿伸手指了指陈本:“陈本!”

  “臣在!”陈本在后面正襟危坐,却不料皇帝点到了自己的名字,急忙站起身来行礼。

  曹睿:“楼船将军此番率领海船队去倭国,记载了数万字的记录。你在航行途中有没有记载?”

  “回禀陛下,臣亦有记载,只不过没有曹将军多。”陈本小心答道:“臣只记录了约两万字左右。”

  “两万字?”曹睿想了几瞬:“这样,待皇叔的记录整理好后,你带着抄录版本去一趟洛阳。为洛阳公卿和崇文观、太学去各自做一番报告。”

  “你能做好此事吗?”

  陈本只是性子温和了些,但才能方面却堪称上佳,并无丝毫迟疑的答道:“臣定能做好此事,还请陛下放心!”

  曹睿轻笑了一声:“别忘了让陈季弼也一并听上一听!”

  陈本连忙应承下来。

  殿中众人也多会意而笑,将此事当个难得的乐子来听。

  陈矫不喜长子而喜次子,此事已经在朝中高官内传遍了。陛下让陈本到洛阳宣讲,这是公事。让陈矫当众听他儿子的报告,这是私事,而且是在变相表示对陈本的支持了。

  ……

  翌日,寿春宫,书房之中。

  “陛下,此事是不是还要再斟酌一二?”董昭拱手缓缓问道:“将作监本为寻常的两千石官署,陛下将将作监归于枢密院直接统领,这已是对将作监的极大重视了。现在让赵俨与刘晔、王观两名枢密并列,似乎有些过于拔高了。”

  曹真也在一旁说道:“昨日陛下在光和殿中与臣所说,臣已铭记在心。但臣的想法与董太尉近似,似乎不宜再把将作监向上拔擢了。”

  而刘晔、王观二人坐在后面,互相对视一眼,并未多说什么。但眼中都有些不解的神色。

  作为枢密右监和枢密左监,刘晔和王观当然不好说些什么!只有西阁曹真、董昭两位阁臣说话的份,他们若说,那就是真将自己处于嫌疑之地了。

  原来,曹睿今日将西阁两位阁臣与两位枢密召来书房中,是为了将赵俨的位子向上提上一提,转为枢密后监。

  枢密院已有右监和左监,再加一个中监是不合适的,中字一般代表着直属于皇帝。中郎将、中领军、中常侍等等皆是如此。而如同四方将军分为左、右、前、后一般,再加一个枢密后监是合适的。

  但这在董昭、曹真二人看来,却有些过了。

  曹睿轻叹一声:“朕方才只说了一事,还未说完,大将军和董公就急着反驳了。”

  曹真、董昭二人略显尴尬的拱手以对。

  曹睿又道:“如今枢密院不是有关西房、荆州房、扬州房、河北房、兵籍房、军机房六房吗?朕以为这六房尚且不够,需要再加一个水军房,再从此番领兵中的两千石中选一人作为水军房枢密。”

  “朕看那个统领旗舰的偏将军刘夏就正合适。”

  “好了。”曹睿拍了拍手:“就这两项。”

  董昭叹了一声:“陛下,臣还是方才那句话。将作监虽然重要,但似乎还没到与两位枢密并行的程度。而大魏水军素来都由扬州统管,再抽出来与各房单列,会不会过于繁复了?”

  曹真这下没有说话,而是微微低头,没有再看皇帝。

  书房中的气氛一时陷入寂静之中。

  曹睿无可奈何的站起身来,背手看向董昭:“朕且问董公,朕立这枢密后监、立这水军房,对大魏有无坏处?”

  “本无不妥之处。”董昭拱手应声。

  曹睿绷起脸来,说道:“朕本想再与你们细说一番将作的好处、水军的好处,但转念一想,朕在这里说上百句、千句,都难以将作与水军在你们面前得到重视,那就只好让你们见到好处之后。”

  “朕今日就独断一回,升赵俨为枢密后监,掌将作监事,直接向西阁汇报。升刘夏为水军房枢密,向枢密右监、左监汇报,就这般定了!”

  “臣领旨。”皇帝都这般说了,曹真、董昭、刘晔、王观四人只好纷纷起身,行礼领命。

  四人走后,曹睿长叹了一声:“走吧,你们随着朕去宫内各处走走。书房内属实闷得紧。”

  “遵旨。”侍中们同时出言应道。

  如今大魏的四名侍中,性格、才能各异,并不相同。

  王肃善经学、义理、制度,卢毓善文学、于俗事上更加博学。徐庶通军略和人心,而裴潜哪个方面都懂一些,算得上是一个万金油的角色。

  如今将至二月,寿春城中的天气也渐渐比年节时暖了许多。曹睿坐在宫内一处林间亭苑内,四名侍中两两分于左右,站在

  曹睿叹了一声:“方才西阁、枢密四人都在的时候,朕给他们都留了些面子,没有深说。”

  “你们知道最让朕不耐的是哪些吗?”

  徐庶应声说道:“臣不知。”

  曹睿道:“是朕明明将水军的重要之处与他们掰碎了说明白,他们却还认为是水军和海船队并没有那么重要!是大魏各军明明都能借助到兵器甲胄之利,但还是把将作监视作并非紧要之事,因循守旧!”

  “朕与他们好好说,他们不听,非要等到朕强行命令下来,这是何苦呢?”

  裴潜站在曹睿的左前方,也摇了摇头叹息一声。

  曹睿瞥了裴潜一眼:“裴侍中叹什么气?”

  裴潜拱手回应道:“臣是感叹董公与大将军过于保守了,难以接受这些新鲜之事。”

  “自太和元年来,大魏在淮南攻破吴军、在关西收复汉中、平灭辽东、裁撤屯田,均一税赋……凡此种种,每一项都是陛下高瞻远瞩所致。陛下的文韬武略、英姿神断乃是被一项项事实证明了的,他们不懂也就罢了,但陛下这么多英明之事作为范例,他们不懂,还不会跟从吗?”

  “朕就是这个意思!裴侍中说到朕心里去了!”曹睿伸手重重拍了拍栏杆,又叹了一声。

  裴潜话语被皇帝赞赏,可在其余几位侍中眼中,就貌似阿谀了。

  卢毓是个老实人,本想开口说一句这样不妥、侍中应当以谏言为主,但想了一想,还是放弃了提示的念头。

  原因也很简单,虽说裴潜拍马屁的行为你知我知,但裴潜之语却没有半点毛病,也只是将陛下这些年的政绩给重复了一遍!

  真的只是重复了一遍,最后又加上替董昭和曹真解释的言语,从事实的角度来看全无不妥之处。

  这还怎么说?

  那当然还是不说为好了。

  曹睿未尽其意,又扫视了一遍众人,开口说道:“裴卿之言朕听到了,你们三人又怎么说?”

  徐庶想了一想,第一个拱手回应道:

  “陛下,臣以为大将军与董公守旧之故,非是不愿,实为不懂。董公年迈,难以承舟船劳顿之苦。大将军宗室重臣,又不能行险。”

  “臣方才在想,若是在大将军、董公家中各自选择一名子弟,随着水军下一次出航倭国的船队之中,会不会让大将军和董公了解的更加多些?自家子孙的话,总是要更信一些的!”

  曹睿与徐庶对视了一眼,略略思索了几瞬,点了点头:“朕准了,徐侍中稍后去西阁宣旨,就按你说的原话来办!”

  “遵旨。”徐庶应道。

  虽然在理论之上,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方才曹睿与曹真、董昭二人沟通过后,也是凭借着自己的皇帝身份强行结束争议,颁下命令。

  但在曹真、董昭二人的角度看来,似乎有点‘拒谏’的意味了。

  而徐庶方才之语,说是让曹真、董昭派家中子弟随在水军之中,让他们多了解些,实际上则是给了这二人后辈随水军立功的机会,近乎‘收买’。

  收买臣子,也只是身为皇帝的一项基本功。徐庶只是略微一提醒,曹睿就几乎秒懂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