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的官制在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它相当于古代版的“一国两制”。
即“南北院”制度。
通俗来说,北院管自家契丹族人,南院管汉人。
当然,无论南院北院,核心的高级官员都是契丹人担任。
就比如金老先生的《天龙八部》里,辽帝封萧峰为“南院大王”,这个官职是真实存在,并非老先生杜撰的。
所谓南院大王,已经算是辽国朝堂的核心人物,权力很大,对辽国境内的汉人有生杀予夺之权,正是因为萧峰虽是契丹人,但他在宋国长大,这样的经历更适合帮辽帝管理汉人。
此刻坐在酒楼二楼的萧兀纳和萧奉先,一个是北院知枢密院事,相当于辽国枢密院的二号人物,另一个是南院枢密院副使,相当于三号人物。
可实际上在今日之前,萧兀纳和萧奉先其实并不熟,二人虽同殿为臣,可交集并不多。
毕竟二人根本不是一个系统,也根本不在一个圈子。
萧兀纳是靠个人能力升迁上来的,是耶律洪基的老班底,耶律洪基对他很看重,曾经评价他“忠诚纯正”,将他比作唐朝武周的狄仁杰,这个评价很高了。
而萧奉先,众所周知,他是皇室外戚,靠着妹妹萧贵哥才被皇太孙耶律延禧信任,最近几个月才骤然升上来的。
至于本事和功绩……不好意思,暂时没发现他有任何治国安邦的能力。
反倒是经常登上娱乐版新闻头条,在上京各种风流不羁各种争风吃醋,这都不能说他投胎技术强了,事实上,全靠他妹妹投胎技术强。
萧兀纳和萧奉先,可以说是完全不对路数的两个人,此刻二人居然坐在同一张桌上谈笑风生,画面怎么看都显得格格不入。
包夜八百的中年失足妇女,跟全国首富的儿子互诉衷肠,那像话吗?
下蛊了吧。
二人坐在靠窗的桌边,桌上几样精致的小菜,一壶酒。
互相敬了几杯,二人本不是一个圈子的,也没什么共同话题,辽人也没学会汉人官场上那套云山雾罩的话术,萧兀纳直奔主题。
议和。
对辽国来说,是一个悲哀的话题。
这个字眼出现在辽国君臣的脑海里,都有一种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悲凉感。
曾几何时,强盛无敌的大辽,居然有主动向南人议和的一天?简直恍如做梦一般。
这个国家,肉眼可见地衰败了,而且任何人都无法阻止,任何努力都无法挽回。
“陛下确实打算议和了,”萧奉先叹了口气,眼神却终究没露出任何悲哀之色。
萧奉先的为人,或许赵孝骞看得比辽人更准确。
他是一个只重利益的人,这样的人是不存在所谓的忠诚的,谁有利他就跟谁走,利益不分国界。
所以此刻萧奉先语气说得沉重,但情绪却十分稳定,仿佛说着一件与他毫无相干的事。
萧兀纳眼睛一瞬不瞬地盯着他,观察着萧奉先脸上的表情,包括他的眼神,刚才说到议和,萧奉先眼神里的淡漠色彩被他捕捉到了。
萧兀纳目光闪动了一下,有了一个模糊且大胆的猜测,但仍不动声色地为萧奉先斟酒,敬酒。
“陛下欲议和,愿意给宋国怎样的条件?”萧兀纳问道。
萧奉先神情迟疑,按说大家同殿为臣,没什么好隐瞒的,但议和的条件终究是国家机密,再说他与萧兀纳也不算熟,犯不着对他知无不言。
于是萧奉先打了个哈哈儿,端杯抿了一口,笑道:“萧使相品味不凡,这酒不错,应该是宋国所酿吧?”
萧兀纳淡淡一笑,道:“副使不必对我隐瞒,或许你我是同路人呢。”
萧奉先一怔,眼神瞬间闪过慌乱,接着很快镇定下来,认真地打量萧兀纳。
“使相说的同路人……下官不太明白。”
萧兀纳啜了一口酒,头望向窗外,悠悠地道:“我萧家近年从宋人那里拿了一桩买卖,获利颇丰,此物名叫‘雪盐’,不知副使听说过否?”
萧奉先一惊,立马明白了什么,失声道:“我大辽贩卖的雪盐,竟出自你萧家?原来不是宋辽的商队带来的……”
萧兀纳嘴角一勾,继续道:“我也听说,副使最近手头颇宽裕,好像也在贩卖一种来自宋国的风雅之物,名叫‘明雨茶’,对吗?”
萧奉先愈发吃惊,脸色数变,一时怔怔无言以对。
此时他不知该承认还是矢口否认,毕竟干系太大了。
萧兀纳叹道:“雪盐和明雨茶,出自宋国何人之手,想必你我心知肚明,刚才老夫说你我是同路人,现在明白意思了吗?”
雪盐和明雨茶,是赵孝骞分别送给二人的买卖,两家算是辽国一级代理商。
这两样东西在辽国都售卖得比较隐晦,毕竟有心人稍微一调查,就知它们与赵孝骞的关系,两家不可能光明正大地售卖,不然他们的身份就暴露了。
于是两家都用了七弯八拐的方式,建了几支商队,买了几家商铺,从上到下单线联系,一旦辽国朝廷有察觉,可以第一时间灭口,掐死所有的线索,不至于引火烧身。
这本是两家最大的秘密,萧奉先不明白萧兀纳是怎么发现的,他也不敢问。
但是萧兀纳已经主动表露出态度,萧奉先倒是稍微放下了戒心,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
“你,你也是……赵,”萧奉先说得结结巴巴,而且语无伦次:“河间郡……宋国……”
每个词都无法连贯,不在局中的人根本听不懂。
但萧兀纳却露出了释然的微笑。
他在局中,他听懂了。
声音压得很低,萧兀纳道:“不错,我是赵孝骞的人,你也是。”
话说得很肯定,根本不是疑问句,萧兀纳很笃定自己的判断。
萧奉先脸色时红时白,神情挣扎踟躇,良久,终于一咬牙:“果然,你我是同路人。”
眼球充血死死盯着萧兀纳,萧奉先低声道:“你我都已被赵孝骞收买,出了事跑不了你,也跑不了我,一损俱损,萧使相想必明白这个道理吧?”
萧兀纳失笑摇头。
这货还是太年轻了,一点都隐藏不住心思,也缺乏每临大事该有的静气,也不知赵孝骞看上他哪一点,竟把这种人也发展过来了。
不过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的是,赵孝骞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萧奉先能力和人品都很渣,可人家官运好呀。
三十来岁已入了枢密院,能够影响辽国国策了,就凭这一点,萧兀纳就不得不给赵孝骞写个大大的“服”字。
“副使,日后朝堂上,你我可守望相助,互相配合,无论对错,你我终归上了这条船,只能同舟共济,副使意下如何?”萧兀纳沉声道。
萧奉先点头:“不错,同舟共济,齐心为郡王殿下办事,将来我还能去宋国当官。”
萧兀纳淡淡一笑,转回了正题,道:“陛下欲议和,所遣使臣是谁?”
“还没决定。”
萧兀纳目光闪动:“陛下肯付出怎样的条件,换宋国退兵?”
萧奉先道:“陛下愿割河间府一座城池,以及河间府以北三百里土地给宋国,但要求宋国签下盟书,与澶渊之盟一样,至少保证两国百年无战事。”
萧兀纳冷笑:“这点条件,怎么可能满足宋国皇帝和赵孝骞?他们要的,是燕云十六州,甚至更多。”
萧奉先叹了口气,道:“陛下让出一座城池,已经很屈辱了,我当时也不敢多说什么,怕惹陛下暴怒。”
萧兀纳淡淡地道:“不出十日,赵孝骞所部宋军必克河间府,那时陛下兴许会改变主意了,时也势也,半点不由人。”
萧奉先迟疑道:“萧使相的意思是?”
“既然时势不如人,索性痛快一点,把燕云十六州全部送给宋国,这个筹码才有资格上桌跟宋国谈,不然人家理都懒得理你,陛下不愿给,赵孝骞自己动手拿,结果是一样的,反而陛下已经没有任何筹码了。”
萧奉先闻言笑了:“使相所言有理,但这话谁敢跟陛下说?说起议和二字,朝堂都疯了,更别提送出燕云十六州。”
萧兀纳却老神在在,微微一笑道:“那就让事实说话吧,十日之后,赵孝骞攻克河间府,再看朝堂君臣是什么态度,一群躺在曾经辉煌的功劳簿上吃老本的人,硬生生挨了大耳光之后,约莫会清醒了。”
萧奉先低声道:“陛下欲议和,但也做了另一手准备,他已调集了西北路招讨司,乌古敌烈统军司,黄龙府,辽阳府,大定府等诸路兵马,共计二十余万人,紧急开赴燕云,抵御宋军进犯。”
萧兀纳垂下眼睑,沉沉一叹:“这二十余万兵马若折了,我大辽的气数恐怕真就尽了。”
萧奉先也叹了口气,二十余万辽军,已是辽国如今全国常备兵马的一大半了,如果这次仍是全军覆没的下场,辽国基本就像大街上被扒光了衣裳的小姑娘,再也不设防了,只能任人为所欲为。
随着宋国颁下宣战檄文,耶律洪基已不得不赌上了国运。
即“南北院”制度。
通俗来说,北院管自家契丹族人,南院管汉人。
当然,无论南院北院,核心的高级官员都是契丹人担任。
就比如金老先生的《天龙八部》里,辽帝封萧峰为“南院大王”,这个官职是真实存在,并非老先生杜撰的。
所谓南院大王,已经算是辽国朝堂的核心人物,权力很大,对辽国境内的汉人有生杀予夺之权,正是因为萧峰虽是契丹人,但他在宋国长大,这样的经历更适合帮辽帝管理汉人。
此刻坐在酒楼二楼的萧兀纳和萧奉先,一个是北院知枢密院事,相当于辽国枢密院的二号人物,另一个是南院枢密院副使,相当于三号人物。
可实际上在今日之前,萧兀纳和萧奉先其实并不熟,二人虽同殿为臣,可交集并不多。
毕竟二人根本不是一个系统,也根本不在一个圈子。
萧兀纳是靠个人能力升迁上来的,是耶律洪基的老班底,耶律洪基对他很看重,曾经评价他“忠诚纯正”,将他比作唐朝武周的狄仁杰,这个评价很高了。
而萧奉先,众所周知,他是皇室外戚,靠着妹妹萧贵哥才被皇太孙耶律延禧信任,最近几个月才骤然升上来的。
至于本事和功绩……不好意思,暂时没发现他有任何治国安邦的能力。
反倒是经常登上娱乐版新闻头条,在上京各种风流不羁各种争风吃醋,这都不能说他投胎技术强了,事实上,全靠他妹妹投胎技术强。
萧兀纳和萧奉先,可以说是完全不对路数的两个人,此刻二人居然坐在同一张桌上谈笑风生,画面怎么看都显得格格不入。
包夜八百的中年失足妇女,跟全国首富的儿子互诉衷肠,那像话吗?
下蛊了吧。
二人坐在靠窗的桌边,桌上几样精致的小菜,一壶酒。
互相敬了几杯,二人本不是一个圈子的,也没什么共同话题,辽人也没学会汉人官场上那套云山雾罩的话术,萧兀纳直奔主题。
议和。
对辽国来说,是一个悲哀的话题。
这个字眼出现在辽国君臣的脑海里,都有一种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悲凉感。
曾几何时,强盛无敌的大辽,居然有主动向南人议和的一天?简直恍如做梦一般。
这个国家,肉眼可见地衰败了,而且任何人都无法阻止,任何努力都无法挽回。
“陛下确实打算议和了,”萧奉先叹了口气,眼神却终究没露出任何悲哀之色。
萧奉先的为人,或许赵孝骞看得比辽人更准确。
他是一个只重利益的人,这样的人是不存在所谓的忠诚的,谁有利他就跟谁走,利益不分国界。
所以此刻萧奉先语气说得沉重,但情绪却十分稳定,仿佛说着一件与他毫无相干的事。
萧兀纳眼睛一瞬不瞬地盯着他,观察着萧奉先脸上的表情,包括他的眼神,刚才说到议和,萧奉先眼神里的淡漠色彩被他捕捉到了。
萧兀纳目光闪动了一下,有了一个模糊且大胆的猜测,但仍不动声色地为萧奉先斟酒,敬酒。
“陛下欲议和,愿意给宋国怎样的条件?”萧兀纳问道。
萧奉先神情迟疑,按说大家同殿为臣,没什么好隐瞒的,但议和的条件终究是国家机密,再说他与萧兀纳也不算熟,犯不着对他知无不言。
于是萧奉先打了个哈哈儿,端杯抿了一口,笑道:“萧使相品味不凡,这酒不错,应该是宋国所酿吧?”
萧兀纳淡淡一笑,道:“副使不必对我隐瞒,或许你我是同路人呢。”
萧奉先一怔,眼神瞬间闪过慌乱,接着很快镇定下来,认真地打量萧兀纳。
“使相说的同路人……下官不太明白。”
萧兀纳啜了一口酒,头望向窗外,悠悠地道:“我萧家近年从宋人那里拿了一桩买卖,获利颇丰,此物名叫‘雪盐’,不知副使听说过否?”
萧奉先一惊,立马明白了什么,失声道:“我大辽贩卖的雪盐,竟出自你萧家?原来不是宋辽的商队带来的……”
萧兀纳嘴角一勾,继续道:“我也听说,副使最近手头颇宽裕,好像也在贩卖一种来自宋国的风雅之物,名叫‘明雨茶’,对吗?”
萧奉先愈发吃惊,脸色数变,一时怔怔无言以对。
此时他不知该承认还是矢口否认,毕竟干系太大了。
萧兀纳叹道:“雪盐和明雨茶,出自宋国何人之手,想必你我心知肚明,刚才老夫说你我是同路人,现在明白意思了吗?”
雪盐和明雨茶,是赵孝骞分别送给二人的买卖,两家算是辽国一级代理商。
这两样东西在辽国都售卖得比较隐晦,毕竟有心人稍微一调查,就知它们与赵孝骞的关系,两家不可能光明正大地售卖,不然他们的身份就暴露了。
于是两家都用了七弯八拐的方式,建了几支商队,买了几家商铺,从上到下单线联系,一旦辽国朝廷有察觉,可以第一时间灭口,掐死所有的线索,不至于引火烧身。
这本是两家最大的秘密,萧奉先不明白萧兀纳是怎么发现的,他也不敢问。
但是萧兀纳已经主动表露出态度,萧奉先倒是稍微放下了戒心,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
“你,你也是……赵,”萧奉先说得结结巴巴,而且语无伦次:“河间郡……宋国……”
每个词都无法连贯,不在局中的人根本听不懂。
但萧兀纳却露出了释然的微笑。
他在局中,他听懂了。
声音压得很低,萧兀纳道:“不错,我是赵孝骞的人,你也是。”
话说得很肯定,根本不是疑问句,萧兀纳很笃定自己的判断。
萧奉先脸色时红时白,神情挣扎踟躇,良久,终于一咬牙:“果然,你我是同路人。”
眼球充血死死盯着萧兀纳,萧奉先低声道:“你我都已被赵孝骞收买,出了事跑不了你,也跑不了我,一损俱损,萧使相想必明白这个道理吧?”
萧兀纳失笑摇头。
这货还是太年轻了,一点都隐藏不住心思,也缺乏每临大事该有的静气,也不知赵孝骞看上他哪一点,竟把这种人也发展过来了。
不过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的是,赵孝骞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萧奉先能力和人品都很渣,可人家官运好呀。
三十来岁已入了枢密院,能够影响辽国国策了,就凭这一点,萧兀纳就不得不给赵孝骞写个大大的“服”字。
“副使,日后朝堂上,你我可守望相助,互相配合,无论对错,你我终归上了这条船,只能同舟共济,副使意下如何?”萧兀纳沉声道。
萧奉先点头:“不错,同舟共济,齐心为郡王殿下办事,将来我还能去宋国当官。”
萧兀纳淡淡一笑,转回了正题,道:“陛下欲议和,所遣使臣是谁?”
“还没决定。”
萧兀纳目光闪动:“陛下肯付出怎样的条件,换宋国退兵?”
萧奉先道:“陛下愿割河间府一座城池,以及河间府以北三百里土地给宋国,但要求宋国签下盟书,与澶渊之盟一样,至少保证两国百年无战事。”
萧兀纳冷笑:“这点条件,怎么可能满足宋国皇帝和赵孝骞?他们要的,是燕云十六州,甚至更多。”
萧奉先叹了口气,道:“陛下让出一座城池,已经很屈辱了,我当时也不敢多说什么,怕惹陛下暴怒。”
萧兀纳淡淡地道:“不出十日,赵孝骞所部宋军必克河间府,那时陛下兴许会改变主意了,时也势也,半点不由人。”
萧奉先迟疑道:“萧使相的意思是?”
“既然时势不如人,索性痛快一点,把燕云十六州全部送给宋国,这个筹码才有资格上桌跟宋国谈,不然人家理都懒得理你,陛下不愿给,赵孝骞自己动手拿,结果是一样的,反而陛下已经没有任何筹码了。”
萧奉先闻言笑了:“使相所言有理,但这话谁敢跟陛下说?说起议和二字,朝堂都疯了,更别提送出燕云十六州。”
萧兀纳却老神在在,微微一笑道:“那就让事实说话吧,十日之后,赵孝骞攻克河间府,再看朝堂君臣是什么态度,一群躺在曾经辉煌的功劳簿上吃老本的人,硬生生挨了大耳光之后,约莫会清醒了。”
萧奉先低声道:“陛下欲议和,但也做了另一手准备,他已调集了西北路招讨司,乌古敌烈统军司,黄龙府,辽阳府,大定府等诸路兵马,共计二十余万人,紧急开赴燕云,抵御宋军进犯。”
萧兀纳垂下眼睑,沉沉一叹:“这二十余万兵马若折了,我大辽的气数恐怕真就尽了。”
萧奉先也叹了口气,二十余万辽军,已是辽国如今全国常备兵马的一大半了,如果这次仍是全军覆没的下场,辽国基本就像大街上被扒光了衣裳的小姑娘,再也不设防了,只能任人为所欲为。
随着宋国颁下宣战檄文,耶律洪基已不得不赌上了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