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破河间府数日后,消息终于传遍天下。
世人皆惊。
这场战事对天下造成的影响,足以在史书上浓墨重彩书就。
因为这是大宋自太宗突袭幽州兵败后,百年来第二次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再次发起的收复燕云之战。
而且,这场战事的结果是大宋收复河间府,辽国统治百年的燕云十六州,被赵孝骞率领的宋军狠狠敲开了一丝裂缝。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道裂缝将会越来越大,辽国是否能保住燕云其他的城池土地不失,已然成了天下人争论的焦点。
不在局中,不知局中事,世人的争论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他们看到的不过是结果。
捷报飞传,大宋臣民震惊之后,举国城池皆欢呼庆贺。
燕云十六州,是整个大宋帝王臣民的执念,它代表的意义不仅仅是城池土地和战略要地,更代表着这个国家失去百年的尊严和体面。
如今,河间郡王赵孝骞,率麾下十万精锐之师,将大宋的尊严体面要回来了。
捷报所经之地,大宋城池乡镇臣民敲锣打鼓,说话的底气都比以往强硬了许多,腰杆子不觉挺直了,一种看不到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东西,正在大宋臣民心中悄然滋长。
可以称它为“骨气”,也可以称它为“脊梁”,这一战的意义在于,它给大宋臣民的身体里注入了一股全新的蓬勃的力量。
燕云其中的一座城池被宋军攻破,已极大地鼓舞了大宋臣民的士气,反之,辽国的契丹族人却一片惊惶哀呼。
一个国家到底行不行,普通百姓是不知道具体数据的,但他们能清晰地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如今的辽国,早已在走下坡路,这是所有契丹人看得非常清楚的事实。
只是契丹人没想到,下坡路竟已开始加速,没人能力挽狂澜。
河间府被宋军轻松攻破,那便意味着燕云地面上其他的城池和土地,也能被宋军轻易占领。
曾经天下无敌的辽军铁骑如今仿佛中了邪似的,明明看似那么强大的武力,那么多勇敢无畏的契丹勇士,可偏偏遇到宋军便如泥捏纸糊一般,简直不堪一击。
所以,这天下究竟怎么了?哪里需要反思?
然而,辽人来不及反思了。
郭成投入赵孝骞帐下后,宋军的后方终于有了定海神针,赵孝骞没了后顾之忧,当即擂鼓聚将。
斥候来报,辽帝耶律洪基征调的二十余万兵马已在辽国大定府集结,正朝南京析津府方向开拔,估摸五日后到达。
宋军十万,对辽军二十万,不是调侃玩笑,优势真的在我。
河间府城外,宋军大营帅帐。
赵孝骞坐在首位,看着帐内将星云集,帐外更是十万控弦之士,心中不由分外满足。
但凡他有一丝反心,就凭这股力量,足以争霸天下了。
“昨日斥候来报,二十余万辽军已从大定府出发,到达辽国南京析津府大约还需五日,诸位整顿兵马,下一场战事要来了。”赵孝骞沉声道。
帐内众将不惊反喜,纷纷抚掌大笑,一脸跃跃欲试的模样。
种建中道:“殿下,末将以为我军当主动出击,提前布下北部防线,不如以河间府为中心,大军向前开拔五十里布控,辽军若至,我军可以逸待劳,一举歼之。”
赵孝骞点头:“不错,我打算将麾下十万兵马分兵两路,分别从河间府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出发,两路兵马互成犄角之势,以对北面辽军。”
宗泽迟疑了一下,道:“殿下,不如索性率兵马将辽国南京析津府打下来,然后以析津府为中心布下防线,辽国南京若陷,辽军军心必乱,我军可借此一役,一举收复整个燕云。”
帐内众将顿时沉默下来。
种建中和宗泽的意见不一,但他们的战略方向听起来都有道理,于是所有人的目光望向赵孝骞,他们知道,最后拍板的权力在赵孝骞身上。
赵孝骞眉头微蹙,一时有些踟躇。
种建中的意见偏保守,讲究一个用兵谨慎,大军以河间府为中心布下防线,就算不敌辽军,退守河间府城不过是朝夕之间的事,不至于产生太大的伤亡。
宗泽的意见偏激进,眼下的战局很复杂,但是如果打下了析津府,那么整个燕云的南北便算通透了,无论战略要地的争夺,还是战略缓冲地带的延伸,都将对宋军极为有利。
更何况,辽国若失五京之一的南京,对辽国君臣和军队的打击将是十分巨大的,这更给辽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如果换了一年前,赵孝骞或许会选择宗泽的建议,先进的火器在手,战略上激进一点无可厚非,反正宋军有必胜的把握。
可是如今,赵孝骞还是更偏向种建中的保守建议。
作为一军主帅,赵孝骞要考虑的层面比普通将士更多更深,他要考虑的不仅是军事,也有政治。
政治包括大宋汴京和辽国上京两个方面。
辽国上京方面,耶律洪基已有意与大宋议和,燕云十六州很有可能从谈判桌上拿到,如果能有办法兵不血刃地收复燕云,何乐而不为?
至于二十万辽军压境,看似来势汹汹,其实根本不必害怕,赵孝骞多少明白耶律洪基的心思,老家伙其实就是打算以打促和。
二十万辽军不过是一种恐吓手段,也可以视作辽国的谈判筹码。
不出意外的话,辽国谈判的使团很快将来到河间府,有二十万大军当底气,谈判桌上辽人自然可以嚣张一点,谈判的条件也就提得更苛刻一点。
所以赵孝骞根本不在乎那二十万辽军,无论这二十万人马是用来恐吓还是真打算跟宋军干一场,赵孝骞都有必胜的把握。
赵孝骞现在考虑最多的,还是大宋汴京朝堂的反应。
官家已不再是当年的官家,尽管朝堂没有任何风吹草动,赵煦对他也是一如既往的信任,可赵孝骞还是隐隐有一种莫名的压力。
麾下将士斩将夺旗,立功无数,对国家固然是好事,但对皇帝可不一定是好事了。
战事推进得越快,杀敌越多,将士们表现得越剽悍骁勇,赵煦的猜忌心也就越重。
这样一支无敌的兵马,完全掌握在臣子手中,哪个皇帝能睡得着觉?
这已经跟所谓的宗族亲情和私人交情无关,它是君臣博弈层面的问题了。
思忖良久,赵孝骞终于做出了决断。
“暂缓进攻析津府,全军北进五十里,以河间府为中心,在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布下防线,呈犄角之势迎击辽军。”
一语定音,帐内众将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军令已不可更改,于是众将纷纷起身领命。
“兵马各半,西北路由种建中率军,东北路由宗泽率军,你二人马上筹备粮草军械战马,点齐部将军卒,明日辰时拔营北上。”赵孝骞又道。
这次统军赵孝骞还是将兵权分给了麾下部将,他打算在河间府坐镇,静候辽国和汴京两方的反应。
众将正要散去,赵孝骞扭头四顾,好奇道:“冲元先生今日为何不在?”
种建中笑了笑,凑到他耳边轻声道:“殿下,冲元先生这两日忙得很……”
“他忙啥?”
“忙着转移赃银……啊不对,忙着给老家运送正当合法所得。”
赵孝骞呆怔半晌,最后叹了口气:“状元公终究不干净了……”
“干净得很,无主之物,有德者居之,状元公还不够有德吗?应该是他的。”种建中急忙道。
…………
辽国上京。
河间府陷落宋军之手的消息,终究还是传到了都城。
朝堂炸了锅。
消息刚进宫,便有无数辽臣踉踉跄跄聚集在宫门外,面朝宫门跪地哭嚎,有痛心疾首者,有不甘嘶吼者,也有麻木不仁者。
宫外朝臣众生相,宫内耶律洪基却急火攻心,闻报之后当即便身形一晃,吐了一口血,脸色苍白如纸。
耶律洪基的反应吓坏了宫人,急忙宣太医入宫,皇太孙耶律延禧和萧兀纳等几位重臣也纷纷赶进宫觐见。
河间府又称瀛洲,是燕云十六州之一,位于燕云的最南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随着宋军夺取燕云的第一座城池,对辽国的君臣来说,这无疑是惊天噩耗。
辽帝闻噩耗吐血,宫里一片兵荒马乱。
萧兀纳萧奉先等重臣等候在寝宫外,耶律延禧也是面露焦急之色,不停在门外来回踱步。
寝宫外焦急等候的重臣除了萧兀纳等人,还有一些耶律皇族宗亲,以及朝中诸宰相使相。
其中一人年约六十许,气度不凡,雍容自若,正是北院枢密院使耶律俨。
耶律俨本是汉姓,父族姓李,投奔辽国后改了耶律姓。
此人颇有政绩,历任北院宣徽使,大理寺卿,景州刺史,御史中丞等职,后来耶律洪基用人难以抉择,竟令朝官投掷骰子,以大小决定官职,耶律俨手气好,投了个最大点,于是当上了北院枢密院使。
(注:真事,这位使相真是掷骰子当上的,耶律洪基晚年多昏庸,由此可见一斑。)
今日惊闻噩耗,耶律俨当即便与萧兀纳等朝臣入宫,众臣焦急地等在殿外,看着太医们忙进忙出。
每个人心中都是一片灰暗绝望,河间府陷落的消息不仅耶律洪基无法接受,朝臣们也无法接受。
焦急等候了一个多时辰,终于宫人出殿禀报,陛下被救醒了,宣众臣入殿觐见。
世人皆惊。
这场战事对天下造成的影响,足以在史书上浓墨重彩书就。
因为这是大宋自太宗突袭幽州兵败后,百年来第二次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再次发起的收复燕云之战。
而且,这场战事的结果是大宋收复河间府,辽国统治百年的燕云十六州,被赵孝骞率领的宋军狠狠敲开了一丝裂缝。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道裂缝将会越来越大,辽国是否能保住燕云其他的城池土地不失,已然成了天下人争论的焦点。
不在局中,不知局中事,世人的争论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他们看到的不过是结果。
捷报飞传,大宋臣民震惊之后,举国城池皆欢呼庆贺。
燕云十六州,是整个大宋帝王臣民的执念,它代表的意义不仅仅是城池土地和战略要地,更代表着这个国家失去百年的尊严和体面。
如今,河间郡王赵孝骞,率麾下十万精锐之师,将大宋的尊严体面要回来了。
捷报所经之地,大宋城池乡镇臣民敲锣打鼓,说话的底气都比以往强硬了许多,腰杆子不觉挺直了,一种看不到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东西,正在大宋臣民心中悄然滋长。
可以称它为“骨气”,也可以称它为“脊梁”,这一战的意义在于,它给大宋臣民的身体里注入了一股全新的蓬勃的力量。
燕云其中的一座城池被宋军攻破,已极大地鼓舞了大宋臣民的士气,反之,辽国的契丹族人却一片惊惶哀呼。
一个国家到底行不行,普通百姓是不知道具体数据的,但他们能清晰地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如今的辽国,早已在走下坡路,这是所有契丹人看得非常清楚的事实。
只是契丹人没想到,下坡路竟已开始加速,没人能力挽狂澜。
河间府被宋军轻松攻破,那便意味着燕云地面上其他的城池和土地,也能被宋军轻易占领。
曾经天下无敌的辽军铁骑如今仿佛中了邪似的,明明看似那么强大的武力,那么多勇敢无畏的契丹勇士,可偏偏遇到宋军便如泥捏纸糊一般,简直不堪一击。
所以,这天下究竟怎么了?哪里需要反思?
然而,辽人来不及反思了。
郭成投入赵孝骞帐下后,宋军的后方终于有了定海神针,赵孝骞没了后顾之忧,当即擂鼓聚将。
斥候来报,辽帝耶律洪基征调的二十余万兵马已在辽国大定府集结,正朝南京析津府方向开拔,估摸五日后到达。
宋军十万,对辽军二十万,不是调侃玩笑,优势真的在我。
河间府城外,宋军大营帅帐。
赵孝骞坐在首位,看着帐内将星云集,帐外更是十万控弦之士,心中不由分外满足。
但凡他有一丝反心,就凭这股力量,足以争霸天下了。
“昨日斥候来报,二十余万辽军已从大定府出发,到达辽国南京析津府大约还需五日,诸位整顿兵马,下一场战事要来了。”赵孝骞沉声道。
帐内众将不惊反喜,纷纷抚掌大笑,一脸跃跃欲试的模样。
种建中道:“殿下,末将以为我军当主动出击,提前布下北部防线,不如以河间府为中心,大军向前开拔五十里布控,辽军若至,我军可以逸待劳,一举歼之。”
赵孝骞点头:“不错,我打算将麾下十万兵马分兵两路,分别从河间府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出发,两路兵马互成犄角之势,以对北面辽军。”
宗泽迟疑了一下,道:“殿下,不如索性率兵马将辽国南京析津府打下来,然后以析津府为中心布下防线,辽国南京若陷,辽军军心必乱,我军可借此一役,一举收复整个燕云。”
帐内众将顿时沉默下来。
种建中和宗泽的意见不一,但他们的战略方向听起来都有道理,于是所有人的目光望向赵孝骞,他们知道,最后拍板的权力在赵孝骞身上。
赵孝骞眉头微蹙,一时有些踟躇。
种建中的意见偏保守,讲究一个用兵谨慎,大军以河间府为中心布下防线,就算不敌辽军,退守河间府城不过是朝夕之间的事,不至于产生太大的伤亡。
宗泽的意见偏激进,眼下的战局很复杂,但是如果打下了析津府,那么整个燕云的南北便算通透了,无论战略要地的争夺,还是战略缓冲地带的延伸,都将对宋军极为有利。
更何况,辽国若失五京之一的南京,对辽国君臣和军队的打击将是十分巨大的,这更给辽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如果换了一年前,赵孝骞或许会选择宗泽的建议,先进的火器在手,战略上激进一点无可厚非,反正宋军有必胜的把握。
可是如今,赵孝骞还是更偏向种建中的保守建议。
作为一军主帅,赵孝骞要考虑的层面比普通将士更多更深,他要考虑的不仅是军事,也有政治。
政治包括大宋汴京和辽国上京两个方面。
辽国上京方面,耶律洪基已有意与大宋议和,燕云十六州很有可能从谈判桌上拿到,如果能有办法兵不血刃地收复燕云,何乐而不为?
至于二十万辽军压境,看似来势汹汹,其实根本不必害怕,赵孝骞多少明白耶律洪基的心思,老家伙其实就是打算以打促和。
二十万辽军不过是一种恐吓手段,也可以视作辽国的谈判筹码。
不出意外的话,辽国谈判的使团很快将来到河间府,有二十万大军当底气,谈判桌上辽人自然可以嚣张一点,谈判的条件也就提得更苛刻一点。
所以赵孝骞根本不在乎那二十万辽军,无论这二十万人马是用来恐吓还是真打算跟宋军干一场,赵孝骞都有必胜的把握。
赵孝骞现在考虑最多的,还是大宋汴京朝堂的反应。
官家已不再是当年的官家,尽管朝堂没有任何风吹草动,赵煦对他也是一如既往的信任,可赵孝骞还是隐隐有一种莫名的压力。
麾下将士斩将夺旗,立功无数,对国家固然是好事,但对皇帝可不一定是好事了。
战事推进得越快,杀敌越多,将士们表现得越剽悍骁勇,赵煦的猜忌心也就越重。
这样一支无敌的兵马,完全掌握在臣子手中,哪个皇帝能睡得着觉?
这已经跟所谓的宗族亲情和私人交情无关,它是君臣博弈层面的问题了。
思忖良久,赵孝骞终于做出了决断。
“暂缓进攻析津府,全军北进五十里,以河间府为中心,在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布下防线,呈犄角之势迎击辽军。”
一语定音,帐内众将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军令已不可更改,于是众将纷纷起身领命。
“兵马各半,西北路由种建中率军,东北路由宗泽率军,你二人马上筹备粮草军械战马,点齐部将军卒,明日辰时拔营北上。”赵孝骞又道。
这次统军赵孝骞还是将兵权分给了麾下部将,他打算在河间府坐镇,静候辽国和汴京两方的反应。
众将正要散去,赵孝骞扭头四顾,好奇道:“冲元先生今日为何不在?”
种建中笑了笑,凑到他耳边轻声道:“殿下,冲元先生这两日忙得很……”
“他忙啥?”
“忙着转移赃银……啊不对,忙着给老家运送正当合法所得。”
赵孝骞呆怔半晌,最后叹了口气:“状元公终究不干净了……”
“干净得很,无主之物,有德者居之,状元公还不够有德吗?应该是他的。”种建中急忙道。
…………
辽国上京。
河间府陷落宋军之手的消息,终究还是传到了都城。
朝堂炸了锅。
消息刚进宫,便有无数辽臣踉踉跄跄聚集在宫门外,面朝宫门跪地哭嚎,有痛心疾首者,有不甘嘶吼者,也有麻木不仁者。
宫外朝臣众生相,宫内耶律洪基却急火攻心,闻报之后当即便身形一晃,吐了一口血,脸色苍白如纸。
耶律洪基的反应吓坏了宫人,急忙宣太医入宫,皇太孙耶律延禧和萧兀纳等几位重臣也纷纷赶进宫觐见。
河间府又称瀛洲,是燕云十六州之一,位于燕云的最南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随着宋军夺取燕云的第一座城池,对辽国的君臣来说,这无疑是惊天噩耗。
辽帝闻噩耗吐血,宫里一片兵荒马乱。
萧兀纳萧奉先等重臣等候在寝宫外,耶律延禧也是面露焦急之色,不停在门外来回踱步。
寝宫外焦急等候的重臣除了萧兀纳等人,还有一些耶律皇族宗亲,以及朝中诸宰相使相。
其中一人年约六十许,气度不凡,雍容自若,正是北院枢密院使耶律俨。
耶律俨本是汉姓,父族姓李,投奔辽国后改了耶律姓。
此人颇有政绩,历任北院宣徽使,大理寺卿,景州刺史,御史中丞等职,后来耶律洪基用人难以抉择,竟令朝官投掷骰子,以大小决定官职,耶律俨手气好,投了个最大点,于是当上了北院枢密院使。
(注:真事,这位使相真是掷骰子当上的,耶律洪基晚年多昏庸,由此可见一斑。)
今日惊闻噩耗,耶律俨当即便与萧兀纳等朝臣入宫,众臣焦急地等在殿外,看着太医们忙进忙出。
每个人心中都是一片灰暗绝望,河间府陷落的消息不仅耶律洪基无法接受,朝臣们也无法接受。
焦急等候了一个多时辰,终于宫人出殿禀报,陛下被救醒了,宣众臣入殿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