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桥跟着陈阳走进店内,脚步略显迟疑,眼神却始终停留在怀里的锦盒。陈阳引着他穿过前堂,来到内室的茶台旁,茶台上一套紫砂茶具静静地摆放着,散发着淡淡的茶香。
陈阳熟练地提起茶壶,先是用热水将茶具一一烫过,随后从茶罐中取出几片茶叶,轻轻放入茶荷中。滚烫的热水缓缓注入茶荷,氤氲的热气带着淡淡的茶香升腾而起,瞬间驱散了室内的寒意,也稍稍缓解了两人之间略显尴尬的气氛。
中桥的目光被这袅袅升起的热气吸引,下意识地放松了一些紧绷的肩膀,却依然没有多说一句话。他沉默地将怀里的两个锦盒轻轻放在茶台上,动作小心得仿佛对待什么易碎的珍宝。
“陈老板,”中桥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丝难以启齿的窘迫,“实在不好意思,又来打扰您。”
他停顿了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锦盒上的绸布,似乎在寻找着合适的词语,又像是在给自己鼓劲。
终于,他抬起头,目光直视着陈阳,眼底闪过一丝痛苦和无奈:“小女的病情……又需要一笔钱。这次,我带了两件东西,您给掌掌眼。”
第一件是一件瓷器。
陈阳小心翼翼地将锦盒打开,刹那间,一股淡淡的檀香味扑面而来,这是古玩行里顶级藏品特有的陈年韵味。他的目光刚一接触到盒中之物,瞳孔便瞬间收缩,整个人如遭电击般僵在原地。
眼前这件器物散发出的幽雅光泽,直击他的心灵深处。这是一件清康熙釉里三彩海水龙纹观音瓶,一件足以让任何古瓷收藏家为之疯狂的绝世珍品。
瓶子的整体造型如婀娜仙女般曼妙动人,口沿部分如莲花瓣般优雅地外撇,线条流畅得如同大师亲手勾勒。紧接着是修长的束颈,宛如天鹅颈般高贵典雅,颈部巧妙地凸起的三道弦纹,每一道都精准得令人叹为观止,仿佛是古代工匠用心灵在瓷胎上谱写的无声乐章。
这束颈随即过渡到丰腴饱满的肩部,那圆润的弧度恰到好处,既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又不失皇家器物的庄重威严。
瓶身从肩部开始缓缓内收,每一寸的变化都经过精心计算,直至底部形成稳重的圈足,整体器形既古朴典雅如汉唐遗风,又清秀俊俏如江南佳人,完美诠释了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巅峰水准。
更令人震撼的是瓶身上的浮雕纹饰,匠人运用高超的浮雕技法,在瓷胎上刻画出层次丰富的寿山福海纹,那山峦起伏如真实景致般立体生动。
而那条矫健的云龙更是神来之笔,龙身蜿蜒盘旋,鳞片片片可见,龙爪张扬有力,龙须飘逸灵动,仿佛随时会破壁而出,遨游九天。每一刀雕工都娴熟老练,透露着康熙朝御用工匠的非凡技艺,纹饰流畅生动得如同活物,让人不禁赞叹古人巧夺天工的智慧。
然而最妙的还是色彩的运用,在精美的浮雕纹饰基础之上,匠人更是施展了登峰造极的釉里三彩技法。
只见那汹涌澎湃的海水,全部用青花精心描绘,发色青翠欲滴如春日新柳,波涛翻滚间仿佛能听到海浪拍岸的轰鸣声。而那连绵起伏的寿山,则用豆青釉细致渲染,色调淡雅清新如晨雾中的远山,层次分明中透着空灵缥缈的意境。
最为夺目的当属那条威武的龙纹和点缀其间的火珠纹,全部采用釉里红绘制,色泽鲜艳夺目如朝霞满天,红得纯正热烈,仿佛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量。
这件观音瓶集浮雕、青花、豆青釉、釉里红等多种顶级高难度工艺于一身,每一种技法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融青、绿、红三种经典色彩于一体,色彩搭配既和谐统一又层次分明,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色彩之丰富美轮美奂。
最关键的是底足内那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每一个字都笔力遒劲有力,字体端庄大气,完全符合康熙朝官窑款识的标准特征,这无疑证明了它是典型的康熙本朝官窑精品,在传世的康熙瓷器中都属凤毛麟角,存世极为少见的珍品。
陈阳凭借多年的专业眼光和丰富经验,一眼就认出这件观音瓶的非凡来历,这物件正是著名古瓷专家耿老在其权威著作《明清瓷器鉴定》第213页中,专门介绍的那类稀世珍品,就连故宫博物院也仅仅收藏有一件造型类似的同类器物,这绝对是开门见山的真品,其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不菲。
第二件是一纸丹青,潘天寿的《春塘水暖》。
陈阳的目光落在那略微泛黄的绢帛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头水牛。
这水牛并非警觉地站立,而是半卧于地,前蹄轻松地搭在一块青石上,牛角低垂,牛首微侧,似在假寐。潘天寿的笔墨浑厚有力,却又透着灵动,仅凭寥寥数笔,便将水牛那沉甸甸的躯体、粗糙的皮毛,以及眼神中不经意流露出的慵懒与满足,刻画得入木三分。
背后的景致同样耐人寻味。整幅画的基调是赭石色,这是潘天寿标志性的“潘公石”底色,浓郁而沉稳,为整幅画定下了基调。
在这片赭石色中,点缀着几朵山花和数丛野竹,皆是他《雁荡山花》系列常见的元素。这些山花野竹并非工整排列,而是随意点染,看似不经意,却又在构图中达到了某种平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奏感。竖幅的构图更添几分纵深感,仿佛画面之外尚有无尽空间,引人遐想。
最吸引陈阳的,是画中两段题跋。
一段以行书书就,笔势流畅潇洒;另一段则以隶书写成,古拙中带着几分俏皮。两段题跋记录了潘天寿由指墨创作转向笔墨创作的思考转变,甚至还记录了一件趣事:画家自嘲“健忘特甚”,画完此画后竟忘了画了什么,待友人指出后才恍然记起。
这看似轻松的调侃,却让陈阳对这位大师的谦逊与幽默多了几分敬佩。
目光扫过画心,陈阳瞳孔微缩——他发现了几道淡淡的粉笔印痕。这些痕迹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性,却也带来了某种历史的厚重感。他仔细辨认,推测这些应该是特殊时期的产物,或许是在那个特殊时期,某些狂热分子用粉笔在画上留下的标记或批语。
两件文物,一件跨越数百年的康熙釉里三彩观音瓶,一件凝结着近代大师心血的《春塘水暖》,一古一近,皆是开门见山、价值不菲的珍品。尤其是那观音瓶,堪称重器,在陈阳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陈老板,您看……这两件,我想抵押五十万,您.....方便么?”中桥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充满了期盼与不安。
陈阳眼神微微一闪,五十万?陈阳心里默默笑了一下,先不说这件清康熙釉里三彩海水龙纹观音瓶价值几何,就眼前这幅潘天寿的春塘水暖图,明年就可以轻松卖到66万!
墙上的挂钟滴答声格外清晰,陈阳没有立刻回答,他轻轻合上锦盒的盖子,指节在光滑的木质桌面上有节奏地敲了几下,每一下都像是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决定。
“咚、咚、咚。”敲击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响亮。
中桥紧张地咽了咽口水,双手不自觉地握紧,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的目光在陈阳的脸上搜寻着任何可能的答案,哪怕是一丝希望的光芒。
陈阳的手指停下了敲击,然后抬眼看向中桥,目光锐利而坦诚,那种直视人心的眼神让中桥感到既安心又忐忑。
“中桥先生,”陈阳缓缓开口,声音平稳而富有磁性,“这两件东西,确实是好东西,尤其是这件康熙官窑瓶,堪称精品。”
他的话语中透着专业的权威,让中桥原本悬着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这件釉里三彩观音瓶,工艺确实精湛,色彩搭配也十分考究,在市场上属于稀有品类。”陈阳继续分析着,“青花的发色,豆青釉的光泽,还有釉里红的艳丽,三种颜色完美融合,这样的技法在康熙朝也不多见。”
中桥点头如捣蒜,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对对对,陈老板您真是识货!这件瓶子是我三年前,从一位满族贵人手中购得的。”
“潘天寿的画作,这几年市场认可度也越来越高。”陈阳转向另一件藏品,“这幅《春塘水暖》构图巧妙,用笔老辣,确实是潘老的真迹无疑。那些粉笔印记,反而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但是,”他话锋一转,语调变得更加严肃,“单凭这两件,要抵押五十万,尤其是这幅近代画作占比不小的情况下,确实有些勉强。”
中桥的心瞬间跌到了谷底,脸上的期待之色瞬间黯淡下来。
“您说得对,您说得对。”中桥连忙点头,“我知道可能价值不够,但是……”
“行情您大概也了解,”陈阳继续解释着,“潘天寿的画作价格虽有上升,但还未到天价地步。”
“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这幅画大概能值十五万左右,而康熙官窑瓶虽然珍贵,但考虑到流通性和市场接受度,估价在二十八万到三十二万之间。”
陈阳熟练地提起茶壶,先是用热水将茶具一一烫过,随后从茶罐中取出几片茶叶,轻轻放入茶荷中。滚烫的热水缓缓注入茶荷,氤氲的热气带着淡淡的茶香升腾而起,瞬间驱散了室内的寒意,也稍稍缓解了两人之间略显尴尬的气氛。
中桥的目光被这袅袅升起的热气吸引,下意识地放松了一些紧绷的肩膀,却依然没有多说一句话。他沉默地将怀里的两个锦盒轻轻放在茶台上,动作小心得仿佛对待什么易碎的珍宝。
“陈老板,”中桥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丝难以启齿的窘迫,“实在不好意思,又来打扰您。”
他停顿了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锦盒上的绸布,似乎在寻找着合适的词语,又像是在给自己鼓劲。
终于,他抬起头,目光直视着陈阳,眼底闪过一丝痛苦和无奈:“小女的病情……又需要一笔钱。这次,我带了两件东西,您给掌掌眼。”
第一件是一件瓷器。
陈阳小心翼翼地将锦盒打开,刹那间,一股淡淡的檀香味扑面而来,这是古玩行里顶级藏品特有的陈年韵味。他的目光刚一接触到盒中之物,瞳孔便瞬间收缩,整个人如遭电击般僵在原地。
眼前这件器物散发出的幽雅光泽,直击他的心灵深处。这是一件清康熙釉里三彩海水龙纹观音瓶,一件足以让任何古瓷收藏家为之疯狂的绝世珍品。
瓶子的整体造型如婀娜仙女般曼妙动人,口沿部分如莲花瓣般优雅地外撇,线条流畅得如同大师亲手勾勒。紧接着是修长的束颈,宛如天鹅颈般高贵典雅,颈部巧妙地凸起的三道弦纹,每一道都精准得令人叹为观止,仿佛是古代工匠用心灵在瓷胎上谱写的无声乐章。
这束颈随即过渡到丰腴饱满的肩部,那圆润的弧度恰到好处,既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又不失皇家器物的庄重威严。
瓶身从肩部开始缓缓内收,每一寸的变化都经过精心计算,直至底部形成稳重的圈足,整体器形既古朴典雅如汉唐遗风,又清秀俊俏如江南佳人,完美诠释了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巅峰水准。
更令人震撼的是瓶身上的浮雕纹饰,匠人运用高超的浮雕技法,在瓷胎上刻画出层次丰富的寿山福海纹,那山峦起伏如真实景致般立体生动。
而那条矫健的云龙更是神来之笔,龙身蜿蜒盘旋,鳞片片片可见,龙爪张扬有力,龙须飘逸灵动,仿佛随时会破壁而出,遨游九天。每一刀雕工都娴熟老练,透露着康熙朝御用工匠的非凡技艺,纹饰流畅生动得如同活物,让人不禁赞叹古人巧夺天工的智慧。
然而最妙的还是色彩的运用,在精美的浮雕纹饰基础之上,匠人更是施展了登峰造极的釉里三彩技法。
只见那汹涌澎湃的海水,全部用青花精心描绘,发色青翠欲滴如春日新柳,波涛翻滚间仿佛能听到海浪拍岸的轰鸣声。而那连绵起伏的寿山,则用豆青釉细致渲染,色调淡雅清新如晨雾中的远山,层次分明中透着空灵缥缈的意境。
最为夺目的当属那条威武的龙纹和点缀其间的火珠纹,全部采用釉里红绘制,色泽鲜艳夺目如朝霞满天,红得纯正热烈,仿佛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量。
这件观音瓶集浮雕、青花、豆青釉、釉里红等多种顶级高难度工艺于一身,每一种技法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融青、绿、红三种经典色彩于一体,色彩搭配既和谐统一又层次分明,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色彩之丰富美轮美奂。
最关键的是底足内那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每一个字都笔力遒劲有力,字体端庄大气,完全符合康熙朝官窑款识的标准特征,这无疑证明了它是典型的康熙本朝官窑精品,在传世的康熙瓷器中都属凤毛麟角,存世极为少见的珍品。
陈阳凭借多年的专业眼光和丰富经验,一眼就认出这件观音瓶的非凡来历,这物件正是著名古瓷专家耿老在其权威著作《明清瓷器鉴定》第213页中,专门介绍的那类稀世珍品,就连故宫博物院也仅仅收藏有一件造型类似的同类器物,这绝对是开门见山的真品,其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不菲。
第二件是一纸丹青,潘天寿的《春塘水暖》。
陈阳的目光落在那略微泛黄的绢帛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头水牛。
这水牛并非警觉地站立,而是半卧于地,前蹄轻松地搭在一块青石上,牛角低垂,牛首微侧,似在假寐。潘天寿的笔墨浑厚有力,却又透着灵动,仅凭寥寥数笔,便将水牛那沉甸甸的躯体、粗糙的皮毛,以及眼神中不经意流露出的慵懒与满足,刻画得入木三分。
背后的景致同样耐人寻味。整幅画的基调是赭石色,这是潘天寿标志性的“潘公石”底色,浓郁而沉稳,为整幅画定下了基调。
在这片赭石色中,点缀着几朵山花和数丛野竹,皆是他《雁荡山花》系列常见的元素。这些山花野竹并非工整排列,而是随意点染,看似不经意,却又在构图中达到了某种平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奏感。竖幅的构图更添几分纵深感,仿佛画面之外尚有无尽空间,引人遐想。
最吸引陈阳的,是画中两段题跋。
一段以行书书就,笔势流畅潇洒;另一段则以隶书写成,古拙中带着几分俏皮。两段题跋记录了潘天寿由指墨创作转向笔墨创作的思考转变,甚至还记录了一件趣事:画家自嘲“健忘特甚”,画完此画后竟忘了画了什么,待友人指出后才恍然记起。
这看似轻松的调侃,却让陈阳对这位大师的谦逊与幽默多了几分敬佩。
目光扫过画心,陈阳瞳孔微缩——他发现了几道淡淡的粉笔印痕。这些痕迹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性,却也带来了某种历史的厚重感。他仔细辨认,推测这些应该是特殊时期的产物,或许是在那个特殊时期,某些狂热分子用粉笔在画上留下的标记或批语。
两件文物,一件跨越数百年的康熙釉里三彩观音瓶,一件凝结着近代大师心血的《春塘水暖》,一古一近,皆是开门见山、价值不菲的珍品。尤其是那观音瓶,堪称重器,在陈阳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陈老板,您看……这两件,我想抵押五十万,您.....方便么?”中桥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充满了期盼与不安。
陈阳眼神微微一闪,五十万?陈阳心里默默笑了一下,先不说这件清康熙釉里三彩海水龙纹观音瓶价值几何,就眼前这幅潘天寿的春塘水暖图,明年就可以轻松卖到66万!
墙上的挂钟滴答声格外清晰,陈阳没有立刻回答,他轻轻合上锦盒的盖子,指节在光滑的木质桌面上有节奏地敲了几下,每一下都像是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决定。
“咚、咚、咚。”敲击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响亮。
中桥紧张地咽了咽口水,双手不自觉地握紧,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的目光在陈阳的脸上搜寻着任何可能的答案,哪怕是一丝希望的光芒。
陈阳的手指停下了敲击,然后抬眼看向中桥,目光锐利而坦诚,那种直视人心的眼神让中桥感到既安心又忐忑。
“中桥先生,”陈阳缓缓开口,声音平稳而富有磁性,“这两件东西,确实是好东西,尤其是这件康熙官窑瓶,堪称精品。”
他的话语中透着专业的权威,让中桥原本悬着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这件釉里三彩观音瓶,工艺确实精湛,色彩搭配也十分考究,在市场上属于稀有品类。”陈阳继续分析着,“青花的发色,豆青釉的光泽,还有釉里红的艳丽,三种颜色完美融合,这样的技法在康熙朝也不多见。”
中桥点头如捣蒜,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对对对,陈老板您真是识货!这件瓶子是我三年前,从一位满族贵人手中购得的。”
“潘天寿的画作,这几年市场认可度也越来越高。”陈阳转向另一件藏品,“这幅《春塘水暖》构图巧妙,用笔老辣,确实是潘老的真迹无疑。那些粉笔印记,反而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但是,”他话锋一转,语调变得更加严肃,“单凭这两件,要抵押五十万,尤其是这幅近代画作占比不小的情况下,确实有些勉强。”
中桥的心瞬间跌到了谷底,脸上的期待之色瞬间黯淡下来。
“您说得对,您说得对。”中桥连忙点头,“我知道可能价值不够,但是……”
“行情您大概也了解,”陈阳继续解释着,“潘天寿的画作价格虽有上升,但还未到天价地步。”
“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这幅画大概能值十五万左右,而康熙官窑瓶虽然珍贵,但考虑到流通性和市场接受度,估价在二十八万到三十二万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