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自从进入浙江之后,一路上收到的全都是好消息。
在蔡徐之争后,浙江还田最后的攻坚战宣布结束,历时四年,皇帝还是把浙江还田这碗夹生饭给硬吃下去了;
侯于赵没有把还田做成买卖,年轻的帝王的疑心病减轻了许多;
浙东运河,因为禁海一百七十年被荒废,今日,这条古老的运河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
浙江因为还田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动能,尤其是出海锐减的情况下,浙江这一个内需市场的逐步建立,可以有效消化关税增加引发的连锁问题。
一切的一切都很顺利,按照既定行程,朱翊钧在看完了浙东运河,就要北上到松江府,皇帝暂停了对浙江的威罚,并且免了一年的田赋,三年减半,把真金白银留在浙江,算是对遵从王命的恩赏。
盛世扑面而来的时候,朱翊钧感慨浙江被倭寇荼毒后浴火重生的不易,临时起意到了义乌。
他给了一条杭州到义乌的驰道,因为浙江多山,最合适的出海口只有宁波,所以一条驰道打通义乌到杭州的路,也就是义乌的货物,可以顺着浙东运河直接出海,让义乌继续领先。
至于能不能让义乌成为世界的义乌,得看义乌人的自我奋斗了。
皇帝一只脚已经踏上了大驾玉辂,准备离开的时候,义乌知县邱俊池一句禁令,让朱翊钧收回了自己的脚步,驻跸义乌,询问详情。
“邱知县的话,朕听明白了,这么看来,宁波远洋商行,确实不太方便。”朱翊钧驻跸义乌,让邱俊池详细的把生丝、茶叶禁令讲了讲,明白了事情的始末。
事情其实特别的简单,义乌两次大胆的尝试,让他们领先浙江其他地方两大步,乘风起的时候,自然有人盯上了义乌这块肥肉。
义乌最先完成了还田之后,工匠聚集在了义乌,让这里快速成为了浙江的货物生产之地。
而宁波远洋商行,在十六年三月份,给了义乌织造坊二万匹罗的订单。
罗,是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的一种,这些都是丝绸制品,但这里面以罗的单价最贵。
因为织罗,为绞经法,就是经线相互绞缠形成孔眼结构,前前后后需要三十多道的工序,人工成本远高于其他丝织品。
而浙江的越罗,更是自唐时就已经成为了贡品,以轻盈珍贵著称,杜甫就讲‘缲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而这两万匹就是越罗,这么大的订单,能养活数千名织娘。
义乌织造坊有足够的织娘和织工,做完这些订单。
就是这二万匹的越罗,出了问题,宁波远洋商行商总,给的价格太低了,一匹罗,计纯利在十七银左右,这是离港的利润,如果能够把丝绸运抵泰西,那利润得翻数倍。
而宁波远洋商行一匹越罗,就只给了二分银的利,也就是0.02银。
等于说让义乌织造坊白干,不仅白干,但凡是织坏了一匹,都要赔钱的程度。
这义乌织造坊自然不干,和宁波远洋商行的经纪买办谈了好久,最终谈崩了,这经纪买办,是一分利也不肯让。
赔钱是没法干,而且因为工匠云集,义乌织造坊根本不缺订单,匀不出余力给这批不赚钱还要赔钱的买卖。
后来,义乌织造坊就买不到生丝了,谁都不肯卖给织造坊,织造坊的总办、会办、工匠们等着米下锅,邱俊池也是急的百爪挠心,通过百般协调,织造坊还是买到了生丝,但昂贵无比。
原料价格非常昂贵,利润下降,就要被迫向下朘剥,匠人的待遇变差,自然会流失,最终甚至导致织造坊的衰亡,邱俊池当然要急。
邱俊池跑到了金华府告状,金华府非常积极,但最终只抓到了经纪买办。
从人证、物证、书证来看,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个到义乌织造坊谈生意的买办干的,厚利是他自己侵占的,禁令是他联合各大经纪买办们搞出来的。
总之一切都是这个经纪买办利欲熏心,贪得无厌,而他背后的大老爷们,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金华府知府张问达,一看自己的钱袋子义乌,居然被人如此为难,十分积极的告状到了杭州府,巡抚侯于赵自然发函询问宁波府缘由,可是查来查去,和金华府查到的情况无二。
大家都心里跟明镜一样,经纪买办就是下九流,哪里有这么大的本事?
邱俊池本来觉得事已至此,总能买得到生丝了,结果还是原来的样子,原料还是非常昂贵,只要一听是义乌口音或者送货到义乌,能收到的回复,就只有连连摆手,生丝商人,连谈都不谈,直接礼送出门。
而且很快,茶叶也买不到了。
历时一年多的时间,邱俊池终于搞清楚了情况,他对皇帝说这件事,也不是让皇帝主持公道,他的想法也简单,就是让皇帝这位天老爷,居中说和一下。
“朕既然知道这件事了,就不会不闻不问,朕会询问清楚,给义乌人一个交代。”朱翊钧给了一个承诺,这事儿他会管,至于究竟怎么管,那就不用邱俊池操心了。
“臣告退。”邱俊池也不知道皇帝会如何处置,但按照风力舆论中的传闻,杀人不眨眼的皇帝,大抵会暴力解决。
邱俊池心里当然有怨气,义乌人,受了一年多的窝囊气,邱俊池不明白,怎么把他们义乌人当倭人一样的整。
“义乌是有功于社稷的,十七万丁口,抗倭平波出了两万的青壮,等同于家家户户出人出力,也等于说家家户户披麻戴孝。”朱翊钧再次重申了他对义乌人的感谢。
卧马岗的金银铜铁煤矿,都是义乌矿工探出的。
“这事儿,朕不会偏听偏信,听邱知县的一面之词,赵缇帅、骆缇帅,把这个生丝禁令和茶叶禁令查清楚,是谁下的令,是谁在执行,查清楚问明白,顺便也看看,是不是邱知县在欺君罔上。”朱翊钧首先出动了缇骑。
这个生丝禁令和茶叶禁令是否存在,缇骑要查,如果真的存在,那就瓜蔓连坐,把敢这么做的人,全都一网打尽,绝不留情。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说道:“经济地位决定了政治地位,而垄断产生权力。”
这两句话,都来自于阶级论的第三卷斗争卷,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是息息相关的,大明的富商巨贾真的没有政治地位吗?即便是没有爵位,没有官职,他们依然拥有权力,而这种权力来自于垄断。
垄断,就是商品经济下对土地兼并的表述。
权力的本质就是支配,谁能支配他人,谁就拥有权力。
“陛下圣明。”张居正沉默了下,俯首说道。
张居正在搞恩情叙事,他想要把阶级论第一卷的阶级,用贵贱各得其宜,尊卑长幼之序代替阶级表述,用恩情叙事,代替分配卷。
朱翊钧不支持恩情叙事,不支持就是不会主动去配合张居正的做法,但也不会刻意阻拦。
他的不支持是不会放弃以阶级论为治国纲常的基本理念。
阶级卷、分配卷,都可以用恩情去异化,但是斗争卷,又该用什么去异化呢?
所以是皇帝圣明,张居正在恩情叙事和阶级叙事上,最终还是认可了皇帝陛下的选择,有些东西,不去斗争就会失去。
垄断产生权力,这可不是什么胡言乱语,生丝禁令和茶叶禁令,这可不是什么正常商业行为,遵从宁波远洋商行的禁令,肯定有好处;不遵从一定会有威罚。
皇权在大明的表述是威富之权,显然有人也在浙江有了实质性的威富之权。
“这邱俊池,可不像表面那么老实,一副苦主的样子,臣不信,邱俊池能带着义乌发展到这样,还能让商人给欺负成这样?”王崇古眉头紧蹙的说道:“陛下,官选官的阶级在势要豪右、富商巨贾之上。”
邱俊池在皇帝面前,大倒苦水,看起来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但王崇古觉得,这家伙是有难言之隐,哪有当官的被商人如此欺负?!
邱俊池要是好欺负,义乌发展不到这般景象。
“次辅的意思是,这宁波远洋商行里,有邱俊池惹不起的人?”朱翊钧眉头一皱,听出了王崇古的意思。
王崇古俯首说道:“陛下圣明,如果放开了手脚,远洋商行商总们摞起来,都不会是邱俊池的对手,他之所以无法解决,八成是有人让他束手束脚。”
“这么看来,王次辅已经有了怀疑的目标。”朱翊钧有些疑惑的问道:“王次辅以为是什么原因,让邱俊池这个官选官束手束脚呢?”
“那一定是官选官。”王崇古立刻回答道,世袭官因为世袭罔替,等闲不会参与到其中,做买卖在当下的风力舆论里,仍然是一种贱业。
“具体是谁呢?”朱翊钧继续追问道。
王崇古犹豫了下,还是确信的说道:“臣不能回答,否则就是进谗言了,但臣可以保证,不会是侯于赵,小赵忠诚的很,也就是怪了些。”
侯于赵是久经考验的封建帝国战士,忠诚上不用怀疑,就是思考问题的逻辑有些古怪而已。
王崇古当了一辈子的官,就这事儿,他一眼就瞧得透亮,典型的官商勾结,而且没有外力介入的情况,邱俊池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王次辅的意思是生丝禁令和茶叶禁令是存在的,但不仅仅是不方便的宁波远洋商行。”朱翊钧笑着说道:“查一查就知道了。”
朱翊钧不再继续追问,问王崇古也不会说,万历年间的最大政治正确,就是行之者一,信实而已。
没有证据,王崇古即便是经验再丰富,看的再明白,三两句话已经摸清楚了事情的真相,他也绝对不会乱讲话。
缇骑查案,查的侯于赵都有点心惊胆战,他也不知道陛下为何突然驻跸义乌,直接从杭州府到了义乌县。
县城远不如杭州繁华,皇帝在这里,吃穿用度,都不会方便,侯于赵从杭州府拉了四大车的货物,来到了义乌县,才发现陛下在义乌县待得非常习惯。
三天后,侯于赵才被皇帝接见。
“免礼。”朱翊钧示意侯于赵就坐,才开口说道:“案子查清楚了,朕才宣见了你。”
“宁波府、绍兴府、金华府三府知府都出了问题,当真是县官不如现管,你发到宁波府的公文,宁波府直接用金华府的案卷回复了你。”
“这…”侯于赵看完了缇骑给的案卷,也是眉头紧蹙,他无奈的说道:“臣罪该万死。”
朱翊钧摇头说道:“老赵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还指望你自己就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办的妥妥当当,给朕一个彻彻底底、干干净净的浙江不成?”
“你精力都放在这个案子,朕来了,浙江还田,你如何交差?已经很好了。”
侯于赵之前的主要精力都在还田上,对于义乌奏闻之事,他能抽个功夫询问,已经是给出了回应,多少类似的状告,都是石沉大海,音信全无。
王崇古是真的人老成精,他很清楚的知道,这件事,仅仅依靠远洋商行的商总们根本办不了,真的是义乌县衙对上了远洋商行,远洋商行必败无疑,权力的任性,绝非商总们所能够抵抗的。
真正让邱俊池无法反击的是金华府知府衙门。
“邱俊池对所有事一清二楚,为何不能直接找到臣呢?”侯于赵有些无奈,这案子,本来可以在陛下来之前,就办妥的,而不是让陛下自己去发现。
“邱俊池当然不能直接找你,他直接找你,不是越级上告吗?”朱翊钧笑着解释了一句,侯于赵的想法是有问题解决问题,但邱俊池要考虑越级上报的后果。
一旦告了,连个响声都没有,恐怕日后,邱俊池也不必在官场混下去了,即便邱俊池告诉了皇帝陛下,也是诉苦、请皇帝说和,而非告状。
皇帝如何处置那是皇帝的事儿了,如果在皇帝这儿告状,都告不出什么结果,邱俊池也只能让义乌人受这份委屈了,别无他法。
“那倒也是。”侯于赵看着卷宗说道:“臣有失察之罪。”
“确实有失察之罪,但朕赦你无罪。”朱翊钧摇头,失察是肯定失察了,但朱翊钧选择了特宥。
“罚俸、官降三级都不行,只能是无罪,你还要留在浙江,防止还田反复,朕若是给你任何的惩罚,都会让你陷入绝对的被动之中,你和申时行不同,甚至和阎士选不同。”朱翊钧讲清楚了其中的缘由。
申时行是张居正的嫡系门生,是张党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背后是整个张党。
侯于赵的背后,就只有皇帝本人了。
一旦皇帝给了侯于赵任何的威罚,本来就饱受攻讦的侯于赵,就会被群起而攻之,侯于赵甚至有可能步了朱纨自杀明志的后尘,十分不利于还田令的维持。
侯于赵的无漏金身是不能破的,至少在他离开地方之前,都不能破,侯于赵可以不懂官场的这些规矩,但朱翊钧要懂,而且要精通,保不住做事的臣子,要他这个皇帝干球用?
朱翊钧发挥了封建帝王的局限性,但凭自己的喜恶做事,特赦侯于赵失察之罪。
“臣叩谢圣恩。”侯于赵眉头紧蹙的说道:“臣之前就一直觉得宁波远洋商行有问题,但说不出来问题在哪儿,现在看来,的确有问题,这宁波远洋商行的商总,居然是金华府知府张问达的女婿。”
“所以,实际上宁波远洋商行的商总,是金华知府本人张问达。”
朱翊钧点头后又摇头,开口说道:“也不能这么说,首先,商总的确是曹学成,因为商行所有事儿,都是曹学成在管,但,张问达也对商行有着绝对的影响力。”
“曹学成这个女婿,是张问达精心挑选出来延续家族辉煌的人物,如果老赵你理解不了,就想想每科榜下抓婿的闹剧,就清楚了。”
科举制前后的中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中原。
在科举制度完善之前,世家大族世世代代的把持着权力,不会旁落,权力是世袭制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不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在科举制完善之后,人们就必须要面对一个问题。
那些靠着能力和才华在复杂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代人,在掌握了权力、财富、资源后,由于‘能力’不能通过血脉遗传,所以会生出不成器的二代、三代子孙后代来,无法继承自己的权力、财富和资源。
让这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们,甘心接受自己的儿孙是个废物,并且让废物认命,这些大人物怎么可能甘心?
这时候,第一代人必然会为了阻止儿孙在自己生前,阶级向下滑落,而各显神通、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使用对行业产生强烈破坏性的手段,来提携后人。
这里面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就是榜下抓婿。
当然女婿在老爷死后,就会变心,因为老爷已经没了,没办法提携自己了,只能靠自己个人奋斗难前行的时候,女婿也多半靠不住,因为人走茶凉,老爷的余荫,帮不了多少。
除了榜下抓婿之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过继,李开芳和李开藻故事,就是如此,同宗同族把有才能的孩子过继到自己家里,保证家族的兴旺,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除了榜下抓婿、过继之外,就是收义子了,大明势要豪右十分喜欢收义子,因为一些义子功成名就后,会照顾到自己家。
这些手段,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家族的长盛不衰。
江南止投献的风力舆论如此猛烈,也和这方面有很大的关系,大明朝廷管的实在是太宽了,什么都管,什么都限制,远不如胡元朝廷的散漫。
只要做了包税官,把税交够了,胡元朝廷什么都不管,家族可以一直掌握权力。
当然,士大夫们也是抱着这种心态,在南明和鞑清的对决中,选择了鞑清,后来他们发现,鞑清和胡元不一样,鞑清比大明管的还要宽,还要严,开门揖盗了属于是。
“张问达和他的女婿曹学成,敢这么干,宁波远洋商行的其他商总们,居然不闻不问,皆为共犯。”侯于赵发动了立场判定。
金华府知府和他的女婿不干净,这其他商总有共谋、包庇和纵容之罪。
绍兴府知府把自己的‘侄孙’安插到了远洋商行内,这个侄孙可不是侄孙,是绍兴知府最爱的小孙子,名义上过继到了旁支,但一直养在身边,从名义身份上看,只有同姓和远方表亲的关系。
宁波府就更过分了,从上到下,从知府、师爷,到推官、六房,再到各知县,都把自家的子侄安排到了商行里食利,可谓是大快朵颐。
仅仅查到了的账目,就超过了三百万银。
三天的时间还是太少了,按照过往的经验,这次权力寻租的涉案规模,恐怕要奔着千万银的规模去了,甚至更多。
骆秉良擅长梳理账目追查银路,赵梦佑则擅长掘地三尺、瓜蔓连坐,这二位缇帅一出手,再加上缇骑部门的特殊性,就让情况变得一目了然了起来。
朱翊钧看着侯于赵说道:“看来朕还要在浙江,再叨扰侯巡抚月余了,不把案子查清楚,朕这么走了,浙江还田的苦,就白受了,浙江最好的出海口就在宁波,宁波远洋商行却变成了坐地虎,不利于浙江发展。”
“臣荣幸之至。”侯于赵赶忙俯首说道。
朱翊钧在义乌停留了七天左右,离开了义乌,回到了西湖行宫,说是行宫,不过是别苑罢了,回到西湖行宫的那天,天空飘起了如纱如雾的绵绵小雨。
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是完全不同的。
北方的雨,落下的时候,往往夹着泥沙,落在哪里,哪里都是泥斑,密密麻麻看起来格外的瘆人,宫里的宦官每次下雨后,都要把皇宫顶部的琉璃瓦擦洗一遍,否则就无法金光熠熠了。
而南方的雨,则是滋润美艳之至了。
王夭灼坐在藤椅上,手轻轻的伸了出去,触碰到了江南的雨,江南的雨如同新缫的蚕丝般柔顺。
“江南的雨是活的。”王夭灼让雨水顺着指间滑落,满是笑意的看着雨中的西湖。
雨落在琉璃瓦上,化作了阵阵的烟气,沿着飞檐翘角织成了雨幕,笼罩在细雨之中的宫阙,金碧辉煌立刻变成了水墨丹青。
风吹动雨扫过了湖面,万千雨滴如同银针一样,将湖水刺出细密的阵阵涟漪,那些涟漪还未荡到岸边,就被新落的雨滴,撞碎在了湖光之间。
西湖红莲在风雨中摇曳着身姿,花香随着风夹着雨的湿润,飘回来游廊之中。
游廊外的青石板路,泛着蟹壳青的光泽,几个梳双螺髻的小宫女,提着裙裾在细雨中,绣鞋尖,沾的泥浆都带着极浅的荷花花色,分不清楚是落花,还是刺绣。
“烟雨江南,自然是极美的,但是娘子穿的如此单薄,也不怕着凉。”朱翊钧拿了件薄氅披在了王夭灼的身上,看着烟雨江南。
西湖的烟雨,是如烟的细雨,落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是青青的柳色,在青瓦白墙之中摇曳;是亭台楼阁,流淌的诗意绵绵;是断桥上,行人如织的油纸青伞。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盈嘉公主要走了,周姐姐哭的跟个泪人一样,哎。”王夭灼裹了裹身上的大氅,看着如雾般的西湖美景,有些感慨。
盈嘉公主朱轩嫦和驸马都尉殷宗信,已经上疏打算离去了,再不走信风就要变了。
这年月,所有的离别都是生死离别,不知是否可以再见。
忠孝不能两全,盈嘉公主要去赤军山陪丈夫一起戍守,公主和驸马都选择了忠于国事。
赤军山离吕宋极远,殷正茂年纪也大了,年迈的他,膝下无儿无女无孙绕膝,极其孤独。
周德妃自然知道女儿一定会离开,但事到临头,还是舍不得,她这个女儿虽然不是亲生的,但是她带大的,患难与共,感情甚笃。
“驸马说,还是会回来的。”朱翊钧也宽慰过几句,周德妃又有了身孕,怕影响到了孩子,才强忍住了悲伤。
“哎。”朱翊钧也对着西湖叹了口气,潞王朱翊镠选好了要就藩的地方,响应皇帝开海的号召,准备前往海外就藩,只不过,去的地方很远很远,在大洋彼岸,金山城。
葡萄牙王室有出海的习俗,泰西大航海的发端,是葡萄牙王子航海者唐·阿方索·恩里克,而朱翊镠对金山的兴趣极其浓厚,他主动请缨,前往金山就藩,也省的反贼们把主意打到他身上了。
大洋的彼岸,即便是再过几百年,还是天堑。
朱翊钧倒是赞同,可是宫里的李太后一定不赞同。
李太后对潞王是代偿式的溺爱,大儿子要做皇帝不能宠,而且要十分严厉,李太后就把所有的爱,连带着补偿,全都给了潞王。
李太后明确反对潞王就藩海外,甚至不想让潞王就藩到地方,就一直留在京师。
可是潞王就藩是国事,李太后也无能为力。
大明后宫不能干政,一旦干政,大臣们就会把祖宗成法的殉葬搬出来说事儿,李太后无法影响潞王就藩之事,但李太后确实会非常伤心,如此就藩海外,和死了,又有什么分别。
而且,日后这类的海外就藩,会越来越多,朱翊钧也会把自己几个孩子就藩海外。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两难。”朱翊钧抱着王夭灼,享受着片刻的安宁。
在蔡徐之争后,浙江还田最后的攻坚战宣布结束,历时四年,皇帝还是把浙江还田这碗夹生饭给硬吃下去了;
侯于赵没有把还田做成买卖,年轻的帝王的疑心病减轻了许多;
浙东运河,因为禁海一百七十年被荒废,今日,这条古老的运河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
浙江因为还田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动能,尤其是出海锐减的情况下,浙江这一个内需市场的逐步建立,可以有效消化关税增加引发的连锁问题。
一切的一切都很顺利,按照既定行程,朱翊钧在看完了浙东运河,就要北上到松江府,皇帝暂停了对浙江的威罚,并且免了一年的田赋,三年减半,把真金白银留在浙江,算是对遵从王命的恩赏。
盛世扑面而来的时候,朱翊钧感慨浙江被倭寇荼毒后浴火重生的不易,临时起意到了义乌。
他给了一条杭州到义乌的驰道,因为浙江多山,最合适的出海口只有宁波,所以一条驰道打通义乌到杭州的路,也就是义乌的货物,可以顺着浙东运河直接出海,让义乌继续领先。
至于能不能让义乌成为世界的义乌,得看义乌人的自我奋斗了。
皇帝一只脚已经踏上了大驾玉辂,准备离开的时候,义乌知县邱俊池一句禁令,让朱翊钧收回了自己的脚步,驻跸义乌,询问详情。
“邱知县的话,朕听明白了,这么看来,宁波远洋商行,确实不太方便。”朱翊钧驻跸义乌,让邱俊池详细的把生丝、茶叶禁令讲了讲,明白了事情的始末。
事情其实特别的简单,义乌两次大胆的尝试,让他们领先浙江其他地方两大步,乘风起的时候,自然有人盯上了义乌这块肥肉。
义乌最先完成了还田之后,工匠聚集在了义乌,让这里快速成为了浙江的货物生产之地。
而宁波远洋商行,在十六年三月份,给了义乌织造坊二万匹罗的订单。
罗,是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的一种,这些都是丝绸制品,但这里面以罗的单价最贵。
因为织罗,为绞经法,就是经线相互绞缠形成孔眼结构,前前后后需要三十多道的工序,人工成本远高于其他丝织品。
而浙江的越罗,更是自唐时就已经成为了贡品,以轻盈珍贵著称,杜甫就讲‘缲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而这两万匹就是越罗,这么大的订单,能养活数千名织娘。
义乌织造坊有足够的织娘和织工,做完这些订单。
就是这二万匹的越罗,出了问题,宁波远洋商行商总,给的价格太低了,一匹罗,计纯利在十七银左右,这是离港的利润,如果能够把丝绸运抵泰西,那利润得翻数倍。
而宁波远洋商行一匹越罗,就只给了二分银的利,也就是0.02银。
等于说让义乌织造坊白干,不仅白干,但凡是织坏了一匹,都要赔钱的程度。
这义乌织造坊自然不干,和宁波远洋商行的经纪买办谈了好久,最终谈崩了,这经纪买办,是一分利也不肯让。
赔钱是没法干,而且因为工匠云集,义乌织造坊根本不缺订单,匀不出余力给这批不赚钱还要赔钱的买卖。
后来,义乌织造坊就买不到生丝了,谁都不肯卖给织造坊,织造坊的总办、会办、工匠们等着米下锅,邱俊池也是急的百爪挠心,通过百般协调,织造坊还是买到了生丝,但昂贵无比。
原料价格非常昂贵,利润下降,就要被迫向下朘剥,匠人的待遇变差,自然会流失,最终甚至导致织造坊的衰亡,邱俊池当然要急。
邱俊池跑到了金华府告状,金华府非常积极,但最终只抓到了经纪买办。
从人证、物证、书证来看,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个到义乌织造坊谈生意的买办干的,厚利是他自己侵占的,禁令是他联合各大经纪买办们搞出来的。
总之一切都是这个经纪买办利欲熏心,贪得无厌,而他背后的大老爷们,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金华府知府张问达,一看自己的钱袋子义乌,居然被人如此为难,十分积极的告状到了杭州府,巡抚侯于赵自然发函询问宁波府缘由,可是查来查去,和金华府查到的情况无二。
大家都心里跟明镜一样,经纪买办就是下九流,哪里有这么大的本事?
邱俊池本来觉得事已至此,总能买得到生丝了,结果还是原来的样子,原料还是非常昂贵,只要一听是义乌口音或者送货到义乌,能收到的回复,就只有连连摆手,生丝商人,连谈都不谈,直接礼送出门。
而且很快,茶叶也买不到了。
历时一年多的时间,邱俊池终于搞清楚了情况,他对皇帝说这件事,也不是让皇帝主持公道,他的想法也简单,就是让皇帝这位天老爷,居中说和一下。
“朕既然知道这件事了,就不会不闻不问,朕会询问清楚,给义乌人一个交代。”朱翊钧给了一个承诺,这事儿他会管,至于究竟怎么管,那就不用邱俊池操心了。
“臣告退。”邱俊池也不知道皇帝会如何处置,但按照风力舆论中的传闻,杀人不眨眼的皇帝,大抵会暴力解决。
邱俊池心里当然有怨气,义乌人,受了一年多的窝囊气,邱俊池不明白,怎么把他们义乌人当倭人一样的整。
“义乌是有功于社稷的,十七万丁口,抗倭平波出了两万的青壮,等同于家家户户出人出力,也等于说家家户户披麻戴孝。”朱翊钧再次重申了他对义乌人的感谢。
卧马岗的金银铜铁煤矿,都是义乌矿工探出的。
“这事儿,朕不会偏听偏信,听邱知县的一面之词,赵缇帅、骆缇帅,把这个生丝禁令和茶叶禁令查清楚,是谁下的令,是谁在执行,查清楚问明白,顺便也看看,是不是邱知县在欺君罔上。”朱翊钧首先出动了缇骑。
这个生丝禁令和茶叶禁令是否存在,缇骑要查,如果真的存在,那就瓜蔓连坐,把敢这么做的人,全都一网打尽,绝不留情。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说道:“经济地位决定了政治地位,而垄断产生权力。”
这两句话,都来自于阶级论的第三卷斗争卷,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是息息相关的,大明的富商巨贾真的没有政治地位吗?即便是没有爵位,没有官职,他们依然拥有权力,而这种权力来自于垄断。
垄断,就是商品经济下对土地兼并的表述。
权力的本质就是支配,谁能支配他人,谁就拥有权力。
“陛下圣明。”张居正沉默了下,俯首说道。
张居正在搞恩情叙事,他想要把阶级论第一卷的阶级,用贵贱各得其宜,尊卑长幼之序代替阶级表述,用恩情叙事,代替分配卷。
朱翊钧不支持恩情叙事,不支持就是不会主动去配合张居正的做法,但也不会刻意阻拦。
他的不支持是不会放弃以阶级论为治国纲常的基本理念。
阶级卷、分配卷,都可以用恩情去异化,但是斗争卷,又该用什么去异化呢?
所以是皇帝圣明,张居正在恩情叙事和阶级叙事上,最终还是认可了皇帝陛下的选择,有些东西,不去斗争就会失去。
垄断产生权力,这可不是什么胡言乱语,生丝禁令和茶叶禁令,这可不是什么正常商业行为,遵从宁波远洋商行的禁令,肯定有好处;不遵从一定会有威罚。
皇权在大明的表述是威富之权,显然有人也在浙江有了实质性的威富之权。
“这邱俊池,可不像表面那么老实,一副苦主的样子,臣不信,邱俊池能带着义乌发展到这样,还能让商人给欺负成这样?”王崇古眉头紧蹙的说道:“陛下,官选官的阶级在势要豪右、富商巨贾之上。”
邱俊池在皇帝面前,大倒苦水,看起来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但王崇古觉得,这家伙是有难言之隐,哪有当官的被商人如此欺负?!
邱俊池要是好欺负,义乌发展不到这般景象。
“次辅的意思是,这宁波远洋商行里,有邱俊池惹不起的人?”朱翊钧眉头一皱,听出了王崇古的意思。
王崇古俯首说道:“陛下圣明,如果放开了手脚,远洋商行商总们摞起来,都不会是邱俊池的对手,他之所以无法解决,八成是有人让他束手束脚。”
“这么看来,王次辅已经有了怀疑的目标。”朱翊钧有些疑惑的问道:“王次辅以为是什么原因,让邱俊池这个官选官束手束脚呢?”
“那一定是官选官。”王崇古立刻回答道,世袭官因为世袭罔替,等闲不会参与到其中,做买卖在当下的风力舆论里,仍然是一种贱业。
“具体是谁呢?”朱翊钧继续追问道。
王崇古犹豫了下,还是确信的说道:“臣不能回答,否则就是进谗言了,但臣可以保证,不会是侯于赵,小赵忠诚的很,也就是怪了些。”
侯于赵是久经考验的封建帝国战士,忠诚上不用怀疑,就是思考问题的逻辑有些古怪而已。
王崇古当了一辈子的官,就这事儿,他一眼就瞧得透亮,典型的官商勾结,而且没有外力介入的情况,邱俊池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王次辅的意思是生丝禁令和茶叶禁令是存在的,但不仅仅是不方便的宁波远洋商行。”朱翊钧笑着说道:“查一查就知道了。”
朱翊钧不再继续追问,问王崇古也不会说,万历年间的最大政治正确,就是行之者一,信实而已。
没有证据,王崇古即便是经验再丰富,看的再明白,三两句话已经摸清楚了事情的真相,他也绝对不会乱讲话。
缇骑查案,查的侯于赵都有点心惊胆战,他也不知道陛下为何突然驻跸义乌,直接从杭州府到了义乌县。
县城远不如杭州繁华,皇帝在这里,吃穿用度,都不会方便,侯于赵从杭州府拉了四大车的货物,来到了义乌县,才发现陛下在义乌县待得非常习惯。
三天后,侯于赵才被皇帝接见。
“免礼。”朱翊钧示意侯于赵就坐,才开口说道:“案子查清楚了,朕才宣见了你。”
“宁波府、绍兴府、金华府三府知府都出了问题,当真是县官不如现管,你发到宁波府的公文,宁波府直接用金华府的案卷回复了你。”
“这…”侯于赵看完了缇骑给的案卷,也是眉头紧蹙,他无奈的说道:“臣罪该万死。”
朱翊钧摇头说道:“老赵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还指望你自己就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办的妥妥当当,给朕一个彻彻底底、干干净净的浙江不成?”
“你精力都放在这个案子,朕来了,浙江还田,你如何交差?已经很好了。”
侯于赵之前的主要精力都在还田上,对于义乌奏闻之事,他能抽个功夫询问,已经是给出了回应,多少类似的状告,都是石沉大海,音信全无。
王崇古是真的人老成精,他很清楚的知道,这件事,仅仅依靠远洋商行的商总们根本办不了,真的是义乌县衙对上了远洋商行,远洋商行必败无疑,权力的任性,绝非商总们所能够抵抗的。
真正让邱俊池无法反击的是金华府知府衙门。
“邱俊池对所有事一清二楚,为何不能直接找到臣呢?”侯于赵有些无奈,这案子,本来可以在陛下来之前,就办妥的,而不是让陛下自己去发现。
“邱俊池当然不能直接找你,他直接找你,不是越级上告吗?”朱翊钧笑着解释了一句,侯于赵的想法是有问题解决问题,但邱俊池要考虑越级上报的后果。
一旦告了,连个响声都没有,恐怕日后,邱俊池也不必在官场混下去了,即便邱俊池告诉了皇帝陛下,也是诉苦、请皇帝说和,而非告状。
皇帝如何处置那是皇帝的事儿了,如果在皇帝这儿告状,都告不出什么结果,邱俊池也只能让义乌人受这份委屈了,别无他法。
“那倒也是。”侯于赵看着卷宗说道:“臣有失察之罪。”
“确实有失察之罪,但朕赦你无罪。”朱翊钧摇头,失察是肯定失察了,但朱翊钧选择了特宥。
“罚俸、官降三级都不行,只能是无罪,你还要留在浙江,防止还田反复,朕若是给你任何的惩罚,都会让你陷入绝对的被动之中,你和申时行不同,甚至和阎士选不同。”朱翊钧讲清楚了其中的缘由。
申时行是张居正的嫡系门生,是张党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背后是整个张党。
侯于赵的背后,就只有皇帝本人了。
一旦皇帝给了侯于赵任何的威罚,本来就饱受攻讦的侯于赵,就会被群起而攻之,侯于赵甚至有可能步了朱纨自杀明志的后尘,十分不利于还田令的维持。
侯于赵的无漏金身是不能破的,至少在他离开地方之前,都不能破,侯于赵可以不懂官场的这些规矩,但朱翊钧要懂,而且要精通,保不住做事的臣子,要他这个皇帝干球用?
朱翊钧发挥了封建帝王的局限性,但凭自己的喜恶做事,特赦侯于赵失察之罪。
“臣叩谢圣恩。”侯于赵眉头紧蹙的说道:“臣之前就一直觉得宁波远洋商行有问题,但说不出来问题在哪儿,现在看来,的确有问题,这宁波远洋商行的商总,居然是金华府知府张问达的女婿。”
“所以,实际上宁波远洋商行的商总,是金华知府本人张问达。”
朱翊钧点头后又摇头,开口说道:“也不能这么说,首先,商总的确是曹学成,因为商行所有事儿,都是曹学成在管,但,张问达也对商行有着绝对的影响力。”
“曹学成这个女婿,是张问达精心挑选出来延续家族辉煌的人物,如果老赵你理解不了,就想想每科榜下抓婿的闹剧,就清楚了。”
科举制前后的中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中原。
在科举制度完善之前,世家大族世世代代的把持着权力,不会旁落,权力是世袭制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不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在科举制完善之后,人们就必须要面对一个问题。
那些靠着能力和才华在复杂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代人,在掌握了权力、财富、资源后,由于‘能力’不能通过血脉遗传,所以会生出不成器的二代、三代子孙后代来,无法继承自己的权力、财富和资源。
让这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们,甘心接受自己的儿孙是个废物,并且让废物认命,这些大人物怎么可能甘心?
这时候,第一代人必然会为了阻止儿孙在自己生前,阶级向下滑落,而各显神通、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使用对行业产生强烈破坏性的手段,来提携后人。
这里面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就是榜下抓婿。
当然女婿在老爷死后,就会变心,因为老爷已经没了,没办法提携自己了,只能靠自己个人奋斗难前行的时候,女婿也多半靠不住,因为人走茶凉,老爷的余荫,帮不了多少。
除了榜下抓婿之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过继,李开芳和李开藻故事,就是如此,同宗同族把有才能的孩子过继到自己家里,保证家族的兴旺,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除了榜下抓婿、过继之外,就是收义子了,大明势要豪右十分喜欢收义子,因为一些义子功成名就后,会照顾到自己家。
这些手段,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家族的长盛不衰。
江南止投献的风力舆论如此猛烈,也和这方面有很大的关系,大明朝廷管的实在是太宽了,什么都管,什么都限制,远不如胡元朝廷的散漫。
只要做了包税官,把税交够了,胡元朝廷什么都不管,家族可以一直掌握权力。
当然,士大夫们也是抱着这种心态,在南明和鞑清的对决中,选择了鞑清,后来他们发现,鞑清和胡元不一样,鞑清比大明管的还要宽,还要严,开门揖盗了属于是。
“张问达和他的女婿曹学成,敢这么干,宁波远洋商行的其他商总们,居然不闻不问,皆为共犯。”侯于赵发动了立场判定。
金华府知府和他的女婿不干净,这其他商总有共谋、包庇和纵容之罪。
绍兴府知府把自己的‘侄孙’安插到了远洋商行内,这个侄孙可不是侄孙,是绍兴知府最爱的小孙子,名义上过继到了旁支,但一直养在身边,从名义身份上看,只有同姓和远方表亲的关系。
宁波府就更过分了,从上到下,从知府、师爷,到推官、六房,再到各知县,都把自家的子侄安排到了商行里食利,可谓是大快朵颐。
仅仅查到了的账目,就超过了三百万银。
三天的时间还是太少了,按照过往的经验,这次权力寻租的涉案规模,恐怕要奔着千万银的规模去了,甚至更多。
骆秉良擅长梳理账目追查银路,赵梦佑则擅长掘地三尺、瓜蔓连坐,这二位缇帅一出手,再加上缇骑部门的特殊性,就让情况变得一目了然了起来。
朱翊钧看着侯于赵说道:“看来朕还要在浙江,再叨扰侯巡抚月余了,不把案子查清楚,朕这么走了,浙江还田的苦,就白受了,浙江最好的出海口就在宁波,宁波远洋商行却变成了坐地虎,不利于浙江发展。”
“臣荣幸之至。”侯于赵赶忙俯首说道。
朱翊钧在义乌停留了七天左右,离开了义乌,回到了西湖行宫,说是行宫,不过是别苑罢了,回到西湖行宫的那天,天空飘起了如纱如雾的绵绵小雨。
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是完全不同的。
北方的雨,落下的时候,往往夹着泥沙,落在哪里,哪里都是泥斑,密密麻麻看起来格外的瘆人,宫里的宦官每次下雨后,都要把皇宫顶部的琉璃瓦擦洗一遍,否则就无法金光熠熠了。
而南方的雨,则是滋润美艳之至了。
王夭灼坐在藤椅上,手轻轻的伸了出去,触碰到了江南的雨,江南的雨如同新缫的蚕丝般柔顺。
“江南的雨是活的。”王夭灼让雨水顺着指间滑落,满是笑意的看着雨中的西湖。
雨落在琉璃瓦上,化作了阵阵的烟气,沿着飞檐翘角织成了雨幕,笼罩在细雨之中的宫阙,金碧辉煌立刻变成了水墨丹青。
风吹动雨扫过了湖面,万千雨滴如同银针一样,将湖水刺出细密的阵阵涟漪,那些涟漪还未荡到岸边,就被新落的雨滴,撞碎在了湖光之间。
西湖红莲在风雨中摇曳着身姿,花香随着风夹着雨的湿润,飘回来游廊之中。
游廊外的青石板路,泛着蟹壳青的光泽,几个梳双螺髻的小宫女,提着裙裾在细雨中,绣鞋尖,沾的泥浆都带着极浅的荷花花色,分不清楚是落花,还是刺绣。
“烟雨江南,自然是极美的,但是娘子穿的如此单薄,也不怕着凉。”朱翊钧拿了件薄氅披在了王夭灼的身上,看着烟雨江南。
西湖的烟雨,是如烟的细雨,落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是青青的柳色,在青瓦白墙之中摇曳;是亭台楼阁,流淌的诗意绵绵;是断桥上,行人如织的油纸青伞。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盈嘉公主要走了,周姐姐哭的跟个泪人一样,哎。”王夭灼裹了裹身上的大氅,看着如雾般的西湖美景,有些感慨。
盈嘉公主朱轩嫦和驸马都尉殷宗信,已经上疏打算离去了,再不走信风就要变了。
这年月,所有的离别都是生死离别,不知是否可以再见。
忠孝不能两全,盈嘉公主要去赤军山陪丈夫一起戍守,公主和驸马都选择了忠于国事。
赤军山离吕宋极远,殷正茂年纪也大了,年迈的他,膝下无儿无女无孙绕膝,极其孤独。
周德妃自然知道女儿一定会离开,但事到临头,还是舍不得,她这个女儿虽然不是亲生的,但是她带大的,患难与共,感情甚笃。
“驸马说,还是会回来的。”朱翊钧也宽慰过几句,周德妃又有了身孕,怕影响到了孩子,才强忍住了悲伤。
“哎。”朱翊钧也对着西湖叹了口气,潞王朱翊镠选好了要就藩的地方,响应皇帝开海的号召,准备前往海外就藩,只不过,去的地方很远很远,在大洋彼岸,金山城。
葡萄牙王室有出海的习俗,泰西大航海的发端,是葡萄牙王子航海者唐·阿方索·恩里克,而朱翊镠对金山的兴趣极其浓厚,他主动请缨,前往金山就藩,也省的反贼们把主意打到他身上了。
大洋的彼岸,即便是再过几百年,还是天堑。
朱翊钧倒是赞同,可是宫里的李太后一定不赞同。
李太后对潞王是代偿式的溺爱,大儿子要做皇帝不能宠,而且要十分严厉,李太后就把所有的爱,连带着补偿,全都给了潞王。
李太后明确反对潞王就藩海外,甚至不想让潞王就藩到地方,就一直留在京师。
可是潞王就藩是国事,李太后也无能为力。
大明后宫不能干政,一旦干政,大臣们就会把祖宗成法的殉葬搬出来说事儿,李太后无法影响潞王就藩之事,但李太后确实会非常伤心,如此就藩海外,和死了,又有什么分别。
而且,日后这类的海外就藩,会越来越多,朱翊钧也会把自己几个孩子就藩海外。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两难。”朱翊钧抱着王夭灼,享受着片刻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