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厂是谁的官厂?
名义上官厂是大明的官厂,属于朝廷集体所有,但具体到归属上,大明官厂是陛下的官厂,毕竟大部分的官厂,都是陛下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张问达被一句话憋得喘不过气来,他终于理解了王崇古这种人的难缠,能一步步爬到内阁的人,真的没有一个简单的。
“王次辅啊,这些官厂名义上是陛下的,但实际上,又在地方,你觉得这些官厂,真的属于陛下吗?就算是现在属于,日后呢?我不动手,有的是人动手。”张问达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不是在狡辩,他说的是实情。
他都要死了。
这些官厂今天是陛下的,也是地方的,但明天注定是地方的。
“你说得对。”王崇古的手在拐杖上搓动了两下,叹了口气,这种事大明已经经历过一遍了,永乐年间的住坐官厂,最后不都到这些势要豪右的手里了吗?
正如张问达所说的那样,他不动手,有的是人动手。
张问达继续说道:“陛下雷霆之怒,我已然是必死无疑,这老话说的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王次辅,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这个工党党魁,你能允许某个官厂一直赔钱吗?或者说,陛下能容忍官厂一直赔钱吗?”
“丁亥学制可以赔钱,驰道可以赔钱,可是这些官厂呢?而且这些个官厂,赔钱的原因,是僵化、是臃肿、是贪腐,同样是有人在里面大捞特捞,也不比我好到哪里去。”
“抱着儒家经典不撒手的旧贵人里有坏人,遵循朝堂政令开海的新贵们也有坏人,官厂里就没坏人了吗?”
“王次辅,我就是个知府,这官说大,在金华府是很大,但也不算大,上面还有布政司、按察司,还有巡抚衙门,我就是一个四品官,没有官厂一些人的配合,我哪有那么大的能耐?”
“如果不能容忍官厂一直赔钱,而且它真的经营不利,是不是允许他关门呢?”
张问达这个问题有点绕,如果真的按照优胜劣汰论去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那这些个过时的、经营不善的、过于臃肿的、过于僵化的官厂,是不是要让它关门?不让它关门,朝廷一直养着吗?
朝廷养得起吗?
官厂,有直接隶属于朝廷的官厂,有隶属于布政司的官厂,有隶属于府州县的官厂,甚至隶属于县衙的铁冶所,朝廷哪来的银子养着这么多的食利者?
大明能养十万京营,十六万的水师,已经是极限了。
张问达的话,王崇古作为工党党魁,当然听得明白,生产力的增长跟不上不事生产食利者增长速度,陛下、朝廷养不起这么多的食利者,那就不能容忍官厂持续亏损,自然就要允许官厂关门歇业,让住坐工匠由匠籍转为民籍。
只要遵循优胜劣汰,就会有人趁机投机取巧,从中上下其手。
今天宁波府、绍兴府、金华府三家官方被侵吞,明天只会更多。
“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王崇古又顿了一下龙头拐杖,有些无奈。
其实,极限自由派也要面对这个问题,在物质不够丰富的时候,尚且需要劳动力出卖劳动,生产足够的物质,就需要对劳动者分配,让他们安心劳动;
可是在物质极度丰富的情况下,就可以不用对劳动者分配了,一心一意的搞封建和人身压迫就够了。
手工工坊和机械工坊,对利润的分配就有所不同,很多织娘、织工对于那些咆哮的蒸汽机,由衷的恐惧,机械越多,恐怕织娘和织工的营生只会越来越难做。
一台升平七号蒸汽机能顶得上三百名织工、织娘,这怎么不让他们恐惧。
“就像是没有地狱的传说,那些传教士,还怎么兜售恐惧,吸纳教徒呢?所以朝廷要允许官厂关门的,基于这种恐惧,会倒逼官厂自我革故鼎新,自我清汰代谢。”
“人不患寡患不均,我这官厂拼命干赚了钱要上贡到国帑内帑,然后朝廷发国帑内帑养一群懒汉,时日一久,这赚钱的官厂就不会赚钱了。”
“就是按着矛盾说的纲常去思考,官厂有赚一定有赔,朝廷不是无所不能,这优胜劣汰,就是颠不破的真理。”张问达重重的叹了口气。
王崇古眉头紧蹙的说道:“你讲的很对,要允许官厂关门歇业,但这就是你偷陛下东西的理由吗?恐怕不行。”
“是不是觉得我在为自己的罪行辩解?不是这样的。”张问达的面色有些轻松的说道:“我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只是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而已,被抓了,反而踏实等死,刀没落下的时候,才是最煎熬的。”
“现在,我只需要等死就行了。”
“我就是巧舌如簧,陛下还能不杀我?显然不能,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在大明,连皇帝都不能例外,世宗皇帝的手段,已经是权术的巅峰,临到了,还被海瑞臭骂了一顿,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动弹不得。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这经济如同潮水,有涨潮也有落潮的时候。”张问达看王崇古不说话,就自顾自的说起了自己对经济的理解。
“哦?”王崇古坐直了身子说道:“这个涨潮、落潮的说法,详细说说。”
张问达思索了很久,才开口说道:“在我看来,就是社会总负债在增加的时候,就是涨潮,这个时候,放眼望去,全都是机会,无论做什么,都可以乘风而起。”
“可到了还钱,也就是社会总体负债不再增长,要降低,要还债,要化债的时候,就是落潮,这个时候,放眼望去,可谓是白骨皑皑,尸横遍野。”
“总负债是不可能一直增加的,负债就是寅吃卯粮,寅年吃了卯年的粮食,那到了卯年,你就一定要饿肚子,这里面最大的衡量指标,就是利息。”
“一旦利息开始下行,就开始落潮,这个时候,不满的情绪就会如同野草一样丛生,朝廷就是用尽一切办法,也是逆势而为,很难有什么成效。”
“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是也。”
张问达是正经的进士出身,不是恩荫官,他这种人,坏是坏,不是蠢,他是一步一坎儿越龙门,才考中了进士,一步步的走到了今天,他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也有自己的思考。
究竟要用什么去衡量经济上行和下行,用利息多寡去衡量就足够了。
当钱庄的利息高的时候,说明哪哪都是机会,哪哪都缺钱,经济一片的火热;
当钱庄利息开始降低,就进入了下行周期,猫着过冬才是上策中的上策。
张问达话锋一转,带着几分冰冷说道:“这涨潮退潮,终归是有一批鱼要死在沙滩上,经济的上行下行必然伴随着不破不立,但有些鱼明明已经搁浅了,还要蹦跶,不肯去死,这个时候就得有人帮他们去死。”
“因为他们不肯甘心赴死,就会死更多的人,甚至是危及江山社稷,历代王朝更替,亦是如此。”
“陛下不惜名,嗜杀人,其实很好。”
“总需求和总供应是有根本矛盾的,因为分配是不可能公平的。”
“肉食者为了利润,会盲目无限制的扩产,而分配不公,让广大劳动者可支付的需求,跟不上这种扩产的速度,最终导致总供应相对总需求过剩。”
“在下行周期,这种现象尤为的明显,这个时候,朝廷就要动手杀人,杀一批该死却不肯甘心去死的人,清汰一批民坊和官厂,走过下行周期。”
“你这歪理倒是有几分道理。”王崇古倒是对张问达说的这些,有些认可。
张问达用涨潮和落潮去描述经济的上行和下行,用利息的高低为标准去衡量,并且用矛盾说,去分析了为何会出现涨潮落潮这种现象。
分配是无法做到绝对公平,总供应和总需求会失衡,就会爆发危机。
解决危机的办法,只有杀人和破产。
张问达看着王崇古往前凑了凑身子说道:“这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我还真琢磨出了一个办法,应对这种情况。”
“哦?”王崇古有些好奇的说道:“你想到了什么办法?”
张问达立刻说道:“王次辅,这官厂就一定要官衙自己经营吗?官厂有自己的毛病,民坊也有自己的毛病,我们是不是可以取长补短呢?”
“我有的时候在想,朝廷做大东家,最少占比60%以上,剩下的交给民坊,民坊的大掌柜们,负责实际的经营。”
“朝廷主管衙门,就只考成利润,没有获得利润,甚至损失本金,朝廷就要介入稽查,一旦这官民联营的工坊有了问题,朝廷也可以以凌驾一切之上的姿态,介入其中详细稽查,对问题进行纠正。”
“介入纠正之后,再抽身而去,让大掌柜们继续经营。”
“就像你和你的女婿曹学成那样?”王崇古先是嗤笑了一声,本来他对张问达的法子有些嗤之以鼻,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了张问达这番话里的重点,考成。
考成二字,考成和升转息息相关,为了保住自己的官帽子,大明官选官这个阶级,真的什么都能干得出来。
“曹学成还是很有本事的。”张问达无奈的说道:“他千辛万苦求娶了我家女儿,娶到手了,反倒是,整日里跟前妻不清不楚,哎。”
王崇古有些惊讶的问道:“你知道曹学成杀妻之事?是之前就知道,还是入狱后才听闻?”
“他动手的时候,我就知道了。”张问达倒是坦然,曹学成干这种事,瞒得住百姓,瞒不住他这个知府老丈人。
都不用张问达亲自盯着,曹学成让宁波府平事,宁波府也是看在他张问达的面子上,才帮的忙。
张问达的女儿,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蛮横,而是知道了曹学成和前妻厮混,才开始变得越发的刁蛮,最后夫妻连貌合神离的表面夫妻,都很难维持了。
“你明知道这是条不归路,为何还要走呢?”王崇古有些想明白,为了银子,连命都不要了吗?银子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王崇古是个很惜命的人,他可以舍弃银子,换自己活下去。
张问达一摊手摇头说道:“我之前也不知道是不归路,走着走着,才突然发现已经没了退路。”
不是谁都能看得清楚脚下的路,通向了何方,幡然醒悟时候,其实已经晚了。
“你死罪难逃,但陛下宽仁,会把你的家人流放到金池总督府,你也不必担心老母亲和妻子,这金池缺人缺的厉害。”王崇古站了起来,结束了这次的审问。
“大小金池,真的有金矿,我听说那边还有良田万顷,可是真的?”张问达还是问出了自己关切的问题。有田,人才能好好活,毕竟金子不能充饥。
王崇古摇头说道:“良田万顷?不不不,是良田百万顷。”
“如此,那就谢过王次辅了。”张问达听闻此言,才郑重的拜了下,送别了王崇古。
王崇古和张问达在牢狱之中的问答,很快就呈送到了御前,朱翊钧看完了整本案卷,面色变了变,重重的叹了口气。
“陛下,这张问达看起来确实有几分才华,但决计不可宽宥,否则这吏治必然崩坏。”冯保看陛下的神情,就知道陛下在可惜张问达的才华。
“不是,朕没打算宽宥他,他都偷到朕这里了,朕要是宽宥他,日后都得偷到朕这里,死罪不赦。”朱翊钧十分明确的回答了冯保的顾虑,可惜归可惜,但张问达该死是真的该死。
朱翊钧对于杀人二字,从未手软过。
“朕就是想起了刘汉儒,就是那个把三都澳私市经营的堪比月港市舶司的刘汉儒,可惜了。”朱翊钧又想起了刘汉儒来,这个循吏,不走捷径,现在也能是一方干臣了。
王崇古就宁波三府官厂审讯了张问达,在审问之前,这三个官厂已经完成了收回。
这次问答,包括了很多方面,信息量很大,朱翊钧又重新审视了一遍,做好了抄录。
要允许官厂关门,否则旱涝保收,惰性会毁了所有的官厂,必须要倒逼官厂自我革故鼎新,穷则变,不穷途末路,人是不会变的;
经济上行和下行衡量标准为利息的高低;利息是标准,不是经济潮汐的根本原因,造成这种潮汐的根本原因是分配不公,总需求跟不上总供应;
不破不立,不破产无法迎来下一次的繁荣,应跳未跳、应死未死之人满坑满谷,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大破大立的时候,需要有人承担历史责任,送他们上路;
官民联营模式的初步探索,张问达和自己的女婿曹学成,累积了一些经验,可以看作是探路先锋,积累更多的经验,可以让朝廷在经济潮汐之中,保全自己。
这也算是张问达的临死谏言了。
万历十七年八月十八日,杭州府万人空巷,大明皇帝在阳和门罗木营外,摆好了公审的大刑台,让杭州万民参与此次的公审。
内场只有一千个座位,佃流氓力只有一百人,匠人三百,势要豪右、富商巨贾、各地府州县官吏六百人,这一次威罚主要是为了惩戒三府官吏和依靠自己垄断地位,为所欲为的富商巨贾。
阳和门上旌旗招展,鼓声、号角声震天响,团龙旗在风中翻卷着,缇骑们甲胄鲜明的维持着整个公审现场的秩序,一切都有条不紊。
被杀的428人,人人都背着人命官司,手上沾满了百姓的血,哪怕是最干净的张问达,他也逼着苏氏一银贱卖了顺源织造坊。
苏氏收下了朝廷的赔偿,但是不敢再碰织造坊了,苏氏怕死,织造坊利润再高,他们也不敢碰了。
“皇兄,当初臣弟胡作非为之举,现如今,摆出如此的阵仗,反而成为了大案要案审判的必然流程,是不是有些不妥?”朱翊镠也参与了这次的公审,他真的是有些坐立不安了。
公审这个制度,是他胡作非为搞出来的,当初他就是想让士大夫丢人现眼。
现在居然成为了大明律法清明、法治建设的重要工具!
这让朱翊镠有些惶恐,甚至有些畏惧,他怕自己的胡闹,把大明带到沟里去。
朱翊钧笑着说道:“没有不妥,你是胡闹,但朕不胡闹,九卿共议也不是胡闹,这是经过廷议的决策,是为了让修出来的大明会典,有用武之地。”
“镠儿,你记住了,无论到了哪里,人无信则不立,做人如此,治国也是如此,这大明会典既然修出来了,是让人遵守的,无论是万民,还是官吏,都要以此为纲常。”
“公审,就是大明会典徙木立信的那根木头。”
万历维新是大明全面浴火重生的变法,绝非小打小闹,大明正在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蜕变,过去完全的人治,会造成律法的不公,是无法适应商品经济的。
国朝治理也要革故鼎新,尤其是律法上,要制度化、程序化、法制化,而要实现依法治国,要经历四个阶段,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四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于大明而言,修大明会典,并且根据实践不断修改会典,就是有法可依。
最简单的是执法必严,灭门的知府,破家的县令,这年头,知府和县令就是地方的青天,判了就执行,执法必严,最是容易做到。
而这里面最难的是,有法必依和违法必究。
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是大明法治建设最重要的部分,大明是官本位,地方官滥用权势数不胜数,比如张问达逼迫苏氏一银转让顺源织造坊,就是典型的滥用权力。
大明会典这样立法,但地方官往往有自己的想法,这是朝廷在推行国朝治理革故鼎新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而公审,就是朱翊钧手中的工具之一。
“朕就想着有一天,公开审判的公审制度,能全面代替秘密审判。”朱翊钧看着大刑台,由衷的说道。
朱翊镠听闻,憋了半天,憋出一个字来:“难。”
真的非常困难,尤其帝制之下,比如朱翊钧手里还有七张没用过的空白驾贴;
比如,张宏就把他的义子陈增和三个从犯,秘密审判了,甚至就在半间房,砍了头,尸体喂了狗,脑袋送解刳院做标本了。
朱翊钧坐在阳和门的五凤楼上,等待着公审的开始。
428名案犯看起来很多,但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三府一行,审判的主体,主要是以宁波、绍兴、金华三府和宁波远洋商行为主,进行公开审理,公开宣判。
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就已经结束。
朱翊钧见到了人间百态,听闻斩立决,有的人呆若木鸡,有的人惊叫连连,有的人则瘫软在地,有的人欲夺路狂奔。
这么多次的公审,朱翊钧没见过一次劫法场的,毕竟缇骑手里的长枪短炮都是真家伙。
“拿去吧。”朱翊钧看了看日头,已经接近午时三刻,朱翊钧在四份判卷的案卷上朱批,下达了拿去的命令。
冯保张宏二人,一甩拂尘,吊着嗓子大声喊道:“拿去。”
城墙上的小黄门将天语纶音不断传下,最后由三百二十名缇骑,齐声高喝,声震云霄。
张问达被押着送往刑场,他看到了自己的女婿曹学成,曹学成个子不高,甚至有些贼眉鼠眼,牢狱之灾下,披头散发,形容枯槁,也没了往日的俊郎。
“后悔吗?”张问达看着曹学成忽然开口问道。
曹学成起初有些迷茫,而后看清楚了问自己的是岳父,才从迷茫中,清醒了些,他的面目立刻变得狰狞了起来,大声的说道:“张问达,都怪你!那些恶事,全都是你让我做的!”
“你是主谋,你被斩首,理所当然,凭什么拖上我!”
张问达反而笑了起来,看着曹学成,眼神甚至有些怜悯,他摇头说道:“原来,你做坏事的时候,从来没想过会有这一天吗?”
张问达看了眼阳和门五凤楼皇帝的方向,有些愣愣的说道:“我和你不同啊,我早就想到了这一天,你当初给我设套,引我入局的时候,也该想到这天的。”
寒窗苦读十年功,金榜题名天下闻,张问达为了科举,把前半生都搭进去了,他考科举,考官,不是为了当个奸臣,他也有过雄心壮志,想着一朝登天子堂,为苍生,为黎庶。
张问达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自己已然走到了绝路,而这一切的开端,是在杭州府墨涟轩的宴请上。
曹学成用尽了手段,收买了张问达的师爷,安排了这一次私下会面的酒局,这就是不归路的起点。
“我是很后悔啊,朝廷三令五申,不让宴请,看起来是管得宽了些,但何尝不是在保护我们呢?”张问达叹了口气,对着身边的缇骑说道:“走吧,送我上路吧。”
张问达是真的知道改悔了,但曹学成显然不是,依旧是张牙舞爪,嘟嘟囔囔要说什么,却被缇骑塞住了嘴巴。
行刑开始了。
每次人头落地,都会爆发出了惊人的欢呼声。
围观的百姓,并不是看到大官、大富大贵之人被斩首就欢腾,围观百姓深切的知道他们犯下的罪行,杭州府衙门张榜公告月余时间,案犯的累累罪行已经公示的十分清楚了。
百姓们的确是眼皮子浅,如果不是张榜公告,他们真的不太清楚自己所受的迫害,究竟来自于何方,眼皮子浅,见识少,不代表他们心里没有一杆秤,没有是非对错。
斩首示众终于结束,大明皇帝下旨将尸首全部悬挂于阳和门,曝尸十日,以收威吓之效。
大医官陈实功认为有瘟疫的危险,请求皇帝陛下拖出谯楼的大栅栏围上,防止人靠近,沾染瘟疫,朱翊钧欣然应允。
选贡案和宁波市舶司窝案,在皇帝威罚之中落下帷幕,朱翊钧仍然住在西湖别苑,因为缇骑还在抄家,并且押送流放犯人,流放金池总督府。
朱翊钧在杭州逗留的这段时间,也不是闲着没事干,而是亲自去调研了下浙江支柱产业之一,茶园。
历时七日的调研,让朱翊钧大动肝火,有些生气,也有些无奈,因为茶园采茶女工的生活,非常的困苦。
二十个女工,在采茶季节,会挤在七尺宽、十二尺深的格子铺里,哪怕是这些逼仄的格子铺,也是临时搭建的,并不能遮风挡雨,二十人共用大通铺,杂物堆积如山。
即便如此,在采茶高峰期的时候,也有女工,因为没有床位,要睡在走廊。
住的差,吃的也差,就是清水面,采茶也是个重劳力的活儿,一碗清水面,根本不能饱腹。
前陕西总督石茂华、沈一贯,都曾经跟朱翊钧讲过陕西人会善待甘肃来的麦客。
和雁行人一样,麦客就是甘肃人到了关中麦子成熟的季节,入关做工,甘肃人觉得陕西的地主厚道,油泼面、臊子面,炒菜,锅盔都会有,甚至一些个孩子,每到麦客来的时候,才能蹭上一顿好吃的。
朱翊钧伪装成了黄公子,四处走访,这些女工,过得比麦客要苦。
陕甘绥已经是非常非常穷的地方了,浙江如此富裕,都是苦力,过得反而更加辛苦!
但是在走访期间,这些采茶女工,比朱翊钧想象的要积极、乐观,倒是擅长苦中作乐。
“云南、广西,让安南人砍甘蔗,都知道中午给块肉!放点油!油盐都没有,哪来的力气干活!”朱翊钧气冲冲的回到了西湖别苑,对着冯保大声的说道:“去把侯于赵、阎士选给朕叫来!”
“这事儿朕也让缇骑调查清楚了,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还田结束了,浙江生产关系要转变,商品经济要形成,内需市场要建立,这三件事,都是要围绕着保证劳动者权益去进行,马虎不得。”
天下事素来如此,解决了一个矛盾,就会有新的矛盾冒出来去解决。
名义上官厂是大明的官厂,属于朝廷集体所有,但具体到归属上,大明官厂是陛下的官厂,毕竟大部分的官厂,都是陛下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张问达被一句话憋得喘不过气来,他终于理解了王崇古这种人的难缠,能一步步爬到内阁的人,真的没有一个简单的。
“王次辅啊,这些官厂名义上是陛下的,但实际上,又在地方,你觉得这些官厂,真的属于陛下吗?就算是现在属于,日后呢?我不动手,有的是人动手。”张问达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不是在狡辩,他说的是实情。
他都要死了。
这些官厂今天是陛下的,也是地方的,但明天注定是地方的。
“你说得对。”王崇古的手在拐杖上搓动了两下,叹了口气,这种事大明已经经历过一遍了,永乐年间的住坐官厂,最后不都到这些势要豪右的手里了吗?
正如张问达所说的那样,他不动手,有的是人动手。
张问达继续说道:“陛下雷霆之怒,我已然是必死无疑,这老话说的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王次辅,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这个工党党魁,你能允许某个官厂一直赔钱吗?或者说,陛下能容忍官厂一直赔钱吗?”
“丁亥学制可以赔钱,驰道可以赔钱,可是这些官厂呢?而且这些个官厂,赔钱的原因,是僵化、是臃肿、是贪腐,同样是有人在里面大捞特捞,也不比我好到哪里去。”
“抱着儒家经典不撒手的旧贵人里有坏人,遵循朝堂政令开海的新贵们也有坏人,官厂里就没坏人了吗?”
“王次辅,我就是个知府,这官说大,在金华府是很大,但也不算大,上面还有布政司、按察司,还有巡抚衙门,我就是一个四品官,没有官厂一些人的配合,我哪有那么大的能耐?”
“如果不能容忍官厂一直赔钱,而且它真的经营不利,是不是允许他关门呢?”
张问达这个问题有点绕,如果真的按照优胜劣汰论去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那这些个过时的、经营不善的、过于臃肿的、过于僵化的官厂,是不是要让它关门?不让它关门,朝廷一直养着吗?
朝廷养得起吗?
官厂,有直接隶属于朝廷的官厂,有隶属于布政司的官厂,有隶属于府州县的官厂,甚至隶属于县衙的铁冶所,朝廷哪来的银子养着这么多的食利者?
大明能养十万京营,十六万的水师,已经是极限了。
张问达的话,王崇古作为工党党魁,当然听得明白,生产力的增长跟不上不事生产食利者增长速度,陛下、朝廷养不起这么多的食利者,那就不能容忍官厂持续亏损,自然就要允许官厂关门歇业,让住坐工匠由匠籍转为民籍。
只要遵循优胜劣汰,就会有人趁机投机取巧,从中上下其手。
今天宁波府、绍兴府、金华府三家官方被侵吞,明天只会更多。
“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王崇古又顿了一下龙头拐杖,有些无奈。
其实,极限自由派也要面对这个问题,在物质不够丰富的时候,尚且需要劳动力出卖劳动,生产足够的物质,就需要对劳动者分配,让他们安心劳动;
可是在物质极度丰富的情况下,就可以不用对劳动者分配了,一心一意的搞封建和人身压迫就够了。
手工工坊和机械工坊,对利润的分配就有所不同,很多织娘、织工对于那些咆哮的蒸汽机,由衷的恐惧,机械越多,恐怕织娘和织工的营生只会越来越难做。
一台升平七号蒸汽机能顶得上三百名织工、织娘,这怎么不让他们恐惧。
“就像是没有地狱的传说,那些传教士,还怎么兜售恐惧,吸纳教徒呢?所以朝廷要允许官厂关门的,基于这种恐惧,会倒逼官厂自我革故鼎新,自我清汰代谢。”
“人不患寡患不均,我这官厂拼命干赚了钱要上贡到国帑内帑,然后朝廷发国帑内帑养一群懒汉,时日一久,这赚钱的官厂就不会赚钱了。”
“就是按着矛盾说的纲常去思考,官厂有赚一定有赔,朝廷不是无所不能,这优胜劣汰,就是颠不破的真理。”张问达重重的叹了口气。
王崇古眉头紧蹙的说道:“你讲的很对,要允许官厂关门歇业,但这就是你偷陛下东西的理由吗?恐怕不行。”
“是不是觉得我在为自己的罪行辩解?不是这样的。”张问达的面色有些轻松的说道:“我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只是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而已,被抓了,反而踏实等死,刀没落下的时候,才是最煎熬的。”
“现在,我只需要等死就行了。”
“我就是巧舌如簧,陛下还能不杀我?显然不能,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在大明,连皇帝都不能例外,世宗皇帝的手段,已经是权术的巅峰,临到了,还被海瑞臭骂了一顿,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动弹不得。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这经济如同潮水,有涨潮也有落潮的时候。”张问达看王崇古不说话,就自顾自的说起了自己对经济的理解。
“哦?”王崇古坐直了身子说道:“这个涨潮、落潮的说法,详细说说。”
张问达思索了很久,才开口说道:“在我看来,就是社会总负债在增加的时候,就是涨潮,这个时候,放眼望去,全都是机会,无论做什么,都可以乘风而起。”
“可到了还钱,也就是社会总体负债不再增长,要降低,要还债,要化债的时候,就是落潮,这个时候,放眼望去,可谓是白骨皑皑,尸横遍野。”
“总负债是不可能一直增加的,负债就是寅吃卯粮,寅年吃了卯年的粮食,那到了卯年,你就一定要饿肚子,这里面最大的衡量指标,就是利息。”
“一旦利息开始下行,就开始落潮,这个时候,不满的情绪就会如同野草一样丛生,朝廷就是用尽一切办法,也是逆势而为,很难有什么成效。”
“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是也。”
张问达是正经的进士出身,不是恩荫官,他这种人,坏是坏,不是蠢,他是一步一坎儿越龙门,才考中了进士,一步步的走到了今天,他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也有自己的思考。
究竟要用什么去衡量经济上行和下行,用利息多寡去衡量就足够了。
当钱庄的利息高的时候,说明哪哪都是机会,哪哪都缺钱,经济一片的火热;
当钱庄利息开始降低,就进入了下行周期,猫着过冬才是上策中的上策。
张问达话锋一转,带着几分冰冷说道:“这涨潮退潮,终归是有一批鱼要死在沙滩上,经济的上行下行必然伴随着不破不立,但有些鱼明明已经搁浅了,还要蹦跶,不肯去死,这个时候就得有人帮他们去死。”
“因为他们不肯甘心赴死,就会死更多的人,甚至是危及江山社稷,历代王朝更替,亦是如此。”
“陛下不惜名,嗜杀人,其实很好。”
“总需求和总供应是有根本矛盾的,因为分配是不可能公平的。”
“肉食者为了利润,会盲目无限制的扩产,而分配不公,让广大劳动者可支付的需求,跟不上这种扩产的速度,最终导致总供应相对总需求过剩。”
“在下行周期,这种现象尤为的明显,这个时候,朝廷就要动手杀人,杀一批该死却不肯甘心去死的人,清汰一批民坊和官厂,走过下行周期。”
“你这歪理倒是有几分道理。”王崇古倒是对张问达说的这些,有些认可。
张问达用涨潮和落潮去描述经济的上行和下行,用利息的高低为标准去衡量,并且用矛盾说,去分析了为何会出现涨潮落潮这种现象。
分配是无法做到绝对公平,总供应和总需求会失衡,就会爆发危机。
解决危机的办法,只有杀人和破产。
张问达看着王崇古往前凑了凑身子说道:“这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我还真琢磨出了一个办法,应对这种情况。”
“哦?”王崇古有些好奇的说道:“你想到了什么办法?”
张问达立刻说道:“王次辅,这官厂就一定要官衙自己经营吗?官厂有自己的毛病,民坊也有自己的毛病,我们是不是可以取长补短呢?”
“我有的时候在想,朝廷做大东家,最少占比60%以上,剩下的交给民坊,民坊的大掌柜们,负责实际的经营。”
“朝廷主管衙门,就只考成利润,没有获得利润,甚至损失本金,朝廷就要介入稽查,一旦这官民联营的工坊有了问题,朝廷也可以以凌驾一切之上的姿态,介入其中详细稽查,对问题进行纠正。”
“介入纠正之后,再抽身而去,让大掌柜们继续经营。”
“就像你和你的女婿曹学成那样?”王崇古先是嗤笑了一声,本来他对张问达的法子有些嗤之以鼻,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了张问达这番话里的重点,考成。
考成二字,考成和升转息息相关,为了保住自己的官帽子,大明官选官这个阶级,真的什么都能干得出来。
“曹学成还是很有本事的。”张问达无奈的说道:“他千辛万苦求娶了我家女儿,娶到手了,反倒是,整日里跟前妻不清不楚,哎。”
王崇古有些惊讶的问道:“你知道曹学成杀妻之事?是之前就知道,还是入狱后才听闻?”
“他动手的时候,我就知道了。”张问达倒是坦然,曹学成干这种事,瞒得住百姓,瞒不住他这个知府老丈人。
都不用张问达亲自盯着,曹学成让宁波府平事,宁波府也是看在他张问达的面子上,才帮的忙。
张问达的女儿,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蛮横,而是知道了曹学成和前妻厮混,才开始变得越发的刁蛮,最后夫妻连貌合神离的表面夫妻,都很难维持了。
“你明知道这是条不归路,为何还要走呢?”王崇古有些想明白,为了银子,连命都不要了吗?银子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王崇古是个很惜命的人,他可以舍弃银子,换自己活下去。
张问达一摊手摇头说道:“我之前也不知道是不归路,走着走着,才突然发现已经没了退路。”
不是谁都能看得清楚脚下的路,通向了何方,幡然醒悟时候,其实已经晚了。
“你死罪难逃,但陛下宽仁,会把你的家人流放到金池总督府,你也不必担心老母亲和妻子,这金池缺人缺的厉害。”王崇古站了起来,结束了这次的审问。
“大小金池,真的有金矿,我听说那边还有良田万顷,可是真的?”张问达还是问出了自己关切的问题。有田,人才能好好活,毕竟金子不能充饥。
王崇古摇头说道:“良田万顷?不不不,是良田百万顷。”
“如此,那就谢过王次辅了。”张问达听闻此言,才郑重的拜了下,送别了王崇古。
王崇古和张问达在牢狱之中的问答,很快就呈送到了御前,朱翊钧看完了整本案卷,面色变了变,重重的叹了口气。
“陛下,这张问达看起来确实有几分才华,但决计不可宽宥,否则这吏治必然崩坏。”冯保看陛下的神情,就知道陛下在可惜张问达的才华。
“不是,朕没打算宽宥他,他都偷到朕这里了,朕要是宽宥他,日后都得偷到朕这里,死罪不赦。”朱翊钧十分明确的回答了冯保的顾虑,可惜归可惜,但张问达该死是真的该死。
朱翊钧对于杀人二字,从未手软过。
“朕就是想起了刘汉儒,就是那个把三都澳私市经营的堪比月港市舶司的刘汉儒,可惜了。”朱翊钧又想起了刘汉儒来,这个循吏,不走捷径,现在也能是一方干臣了。
王崇古就宁波三府官厂审讯了张问达,在审问之前,这三个官厂已经完成了收回。
这次问答,包括了很多方面,信息量很大,朱翊钧又重新审视了一遍,做好了抄录。
要允许官厂关门,否则旱涝保收,惰性会毁了所有的官厂,必须要倒逼官厂自我革故鼎新,穷则变,不穷途末路,人是不会变的;
经济上行和下行衡量标准为利息的高低;利息是标准,不是经济潮汐的根本原因,造成这种潮汐的根本原因是分配不公,总需求跟不上总供应;
不破不立,不破产无法迎来下一次的繁荣,应跳未跳、应死未死之人满坑满谷,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大破大立的时候,需要有人承担历史责任,送他们上路;
官民联营模式的初步探索,张问达和自己的女婿曹学成,累积了一些经验,可以看作是探路先锋,积累更多的经验,可以让朝廷在经济潮汐之中,保全自己。
这也算是张问达的临死谏言了。
万历十七年八月十八日,杭州府万人空巷,大明皇帝在阳和门罗木营外,摆好了公审的大刑台,让杭州万民参与此次的公审。
内场只有一千个座位,佃流氓力只有一百人,匠人三百,势要豪右、富商巨贾、各地府州县官吏六百人,这一次威罚主要是为了惩戒三府官吏和依靠自己垄断地位,为所欲为的富商巨贾。
阳和门上旌旗招展,鼓声、号角声震天响,团龙旗在风中翻卷着,缇骑们甲胄鲜明的维持着整个公审现场的秩序,一切都有条不紊。
被杀的428人,人人都背着人命官司,手上沾满了百姓的血,哪怕是最干净的张问达,他也逼着苏氏一银贱卖了顺源织造坊。
苏氏收下了朝廷的赔偿,但是不敢再碰织造坊了,苏氏怕死,织造坊利润再高,他们也不敢碰了。
“皇兄,当初臣弟胡作非为之举,现如今,摆出如此的阵仗,反而成为了大案要案审判的必然流程,是不是有些不妥?”朱翊镠也参与了这次的公审,他真的是有些坐立不安了。
公审这个制度,是他胡作非为搞出来的,当初他就是想让士大夫丢人现眼。
现在居然成为了大明律法清明、法治建设的重要工具!
这让朱翊镠有些惶恐,甚至有些畏惧,他怕自己的胡闹,把大明带到沟里去。
朱翊钧笑着说道:“没有不妥,你是胡闹,但朕不胡闹,九卿共议也不是胡闹,这是经过廷议的决策,是为了让修出来的大明会典,有用武之地。”
“镠儿,你记住了,无论到了哪里,人无信则不立,做人如此,治国也是如此,这大明会典既然修出来了,是让人遵守的,无论是万民,还是官吏,都要以此为纲常。”
“公审,就是大明会典徙木立信的那根木头。”
万历维新是大明全面浴火重生的变法,绝非小打小闹,大明正在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蜕变,过去完全的人治,会造成律法的不公,是无法适应商品经济的。
国朝治理也要革故鼎新,尤其是律法上,要制度化、程序化、法制化,而要实现依法治国,要经历四个阶段,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四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于大明而言,修大明会典,并且根据实践不断修改会典,就是有法可依。
最简单的是执法必严,灭门的知府,破家的县令,这年头,知府和县令就是地方的青天,判了就执行,执法必严,最是容易做到。
而这里面最难的是,有法必依和违法必究。
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是大明法治建设最重要的部分,大明是官本位,地方官滥用权势数不胜数,比如张问达逼迫苏氏一银转让顺源织造坊,就是典型的滥用权力。
大明会典这样立法,但地方官往往有自己的想法,这是朝廷在推行国朝治理革故鼎新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而公审,就是朱翊钧手中的工具之一。
“朕就想着有一天,公开审判的公审制度,能全面代替秘密审判。”朱翊钧看着大刑台,由衷的说道。
朱翊镠听闻,憋了半天,憋出一个字来:“难。”
真的非常困难,尤其帝制之下,比如朱翊钧手里还有七张没用过的空白驾贴;
比如,张宏就把他的义子陈增和三个从犯,秘密审判了,甚至就在半间房,砍了头,尸体喂了狗,脑袋送解刳院做标本了。
朱翊钧坐在阳和门的五凤楼上,等待着公审的开始。
428名案犯看起来很多,但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三府一行,审判的主体,主要是以宁波、绍兴、金华三府和宁波远洋商行为主,进行公开审理,公开宣判。
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就已经结束。
朱翊钧见到了人间百态,听闻斩立决,有的人呆若木鸡,有的人惊叫连连,有的人则瘫软在地,有的人欲夺路狂奔。
这么多次的公审,朱翊钧没见过一次劫法场的,毕竟缇骑手里的长枪短炮都是真家伙。
“拿去吧。”朱翊钧看了看日头,已经接近午时三刻,朱翊钧在四份判卷的案卷上朱批,下达了拿去的命令。
冯保张宏二人,一甩拂尘,吊着嗓子大声喊道:“拿去。”
城墙上的小黄门将天语纶音不断传下,最后由三百二十名缇骑,齐声高喝,声震云霄。
张问达被押着送往刑场,他看到了自己的女婿曹学成,曹学成个子不高,甚至有些贼眉鼠眼,牢狱之灾下,披头散发,形容枯槁,也没了往日的俊郎。
“后悔吗?”张问达看着曹学成忽然开口问道。
曹学成起初有些迷茫,而后看清楚了问自己的是岳父,才从迷茫中,清醒了些,他的面目立刻变得狰狞了起来,大声的说道:“张问达,都怪你!那些恶事,全都是你让我做的!”
“你是主谋,你被斩首,理所当然,凭什么拖上我!”
张问达反而笑了起来,看着曹学成,眼神甚至有些怜悯,他摇头说道:“原来,你做坏事的时候,从来没想过会有这一天吗?”
张问达看了眼阳和门五凤楼皇帝的方向,有些愣愣的说道:“我和你不同啊,我早就想到了这一天,你当初给我设套,引我入局的时候,也该想到这天的。”
寒窗苦读十年功,金榜题名天下闻,张问达为了科举,把前半生都搭进去了,他考科举,考官,不是为了当个奸臣,他也有过雄心壮志,想着一朝登天子堂,为苍生,为黎庶。
张问达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自己已然走到了绝路,而这一切的开端,是在杭州府墨涟轩的宴请上。
曹学成用尽了手段,收买了张问达的师爷,安排了这一次私下会面的酒局,这就是不归路的起点。
“我是很后悔啊,朝廷三令五申,不让宴请,看起来是管得宽了些,但何尝不是在保护我们呢?”张问达叹了口气,对着身边的缇骑说道:“走吧,送我上路吧。”
张问达是真的知道改悔了,但曹学成显然不是,依旧是张牙舞爪,嘟嘟囔囔要说什么,却被缇骑塞住了嘴巴。
行刑开始了。
每次人头落地,都会爆发出了惊人的欢呼声。
围观的百姓,并不是看到大官、大富大贵之人被斩首就欢腾,围观百姓深切的知道他们犯下的罪行,杭州府衙门张榜公告月余时间,案犯的累累罪行已经公示的十分清楚了。
百姓们的确是眼皮子浅,如果不是张榜公告,他们真的不太清楚自己所受的迫害,究竟来自于何方,眼皮子浅,见识少,不代表他们心里没有一杆秤,没有是非对错。
斩首示众终于结束,大明皇帝下旨将尸首全部悬挂于阳和门,曝尸十日,以收威吓之效。
大医官陈实功认为有瘟疫的危险,请求皇帝陛下拖出谯楼的大栅栏围上,防止人靠近,沾染瘟疫,朱翊钧欣然应允。
选贡案和宁波市舶司窝案,在皇帝威罚之中落下帷幕,朱翊钧仍然住在西湖别苑,因为缇骑还在抄家,并且押送流放犯人,流放金池总督府。
朱翊钧在杭州逗留的这段时间,也不是闲着没事干,而是亲自去调研了下浙江支柱产业之一,茶园。
历时七日的调研,让朱翊钧大动肝火,有些生气,也有些无奈,因为茶园采茶女工的生活,非常的困苦。
二十个女工,在采茶季节,会挤在七尺宽、十二尺深的格子铺里,哪怕是这些逼仄的格子铺,也是临时搭建的,并不能遮风挡雨,二十人共用大通铺,杂物堆积如山。
即便如此,在采茶高峰期的时候,也有女工,因为没有床位,要睡在走廊。
住的差,吃的也差,就是清水面,采茶也是个重劳力的活儿,一碗清水面,根本不能饱腹。
前陕西总督石茂华、沈一贯,都曾经跟朱翊钧讲过陕西人会善待甘肃来的麦客。
和雁行人一样,麦客就是甘肃人到了关中麦子成熟的季节,入关做工,甘肃人觉得陕西的地主厚道,油泼面、臊子面,炒菜,锅盔都会有,甚至一些个孩子,每到麦客来的时候,才能蹭上一顿好吃的。
朱翊钧伪装成了黄公子,四处走访,这些女工,过得比麦客要苦。
陕甘绥已经是非常非常穷的地方了,浙江如此富裕,都是苦力,过得反而更加辛苦!
但是在走访期间,这些采茶女工,比朱翊钧想象的要积极、乐观,倒是擅长苦中作乐。
“云南、广西,让安南人砍甘蔗,都知道中午给块肉!放点油!油盐都没有,哪来的力气干活!”朱翊钧气冲冲的回到了西湖别苑,对着冯保大声的说道:“去把侯于赵、阎士选给朕叫来!”
“这事儿朕也让缇骑调查清楚了,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还田结束了,浙江生产关系要转变,商品经济要形成,内需市场要建立,这三件事,都是要围绕着保证劳动者权益去进行,马虎不得。”
天下事素来如此,解决了一个矛盾,就会有新的矛盾冒出来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