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总有一个耳根子软的吧-《八零:前夫哄青梅一夜,我重生了!》

  接下来两天,经常会有人厚着脸皮过来。

  他们面上带着笑,一张嘴就是大伙儿都是乡亲,不管怎么说都得看在这情分上再给次机会。

  老宋家的人次次都拒绝,但总有人不死心,赖在院子里一个劲儿的说好话,想着嘴皮子磨破了他们准会心软。

  但老宋家的人拒绝后见人不走,直接不理会了,不管说什么都不吭声,该做什么做什么。

  那些人再厚脸皮,一个人说了好一会儿没人理会,面上也挂不住。

  他们笑着来,最后黑着脸灰溜溜的离开。

  宋今禾待在屋里,把空间黑土地上成熟的白菜收到木屋,才走出屋子。

  目光往大门方向看了眼,很快不在意的收回视线。

  刚才那个叔说话的声音她都听到了,算下来,这已经是第六个了。

  这么多人来都碰了一鼻子灰,应该很快就不会有人再来打扰他们家了。

  她闲着没事儿,干脆去和了点面,打算做肉面条。

  老宋家一片祥和,村里人这会儿却把他们骂上了天。

  “老宋家的人真不是东西,好赖话都说尽了,就是不肯拉我们这些乡亲一把!”

  “谁说不是呢?一家子自私鬼!”

  “我看他们就是怕教会我们后,他们没法儿赚这么多了!”

  他们七嘴八舌的骂着,一个个气得脸红脖子粗,好像老宋家不带着他们赚钱就是他们的仇人一样。

  厚脸皮婶子骂完,突然转了转眼珠子。

  “大伙儿听我说!”

  她举起黝黑的手,把周围人的目光吸引过来,而后眸光微闪:

  “老宋家的人心黑,不好讲话,咱们大可以去找好说话的。”

  “反正现在村儿里做衣裳挣钱的又不止他们一家!”

  她没记错的话,老程家媳妇儿跟那俩才嫁过来没多久的小媳妇刚从老宋家闺女手里买了新图纸。

  他们现在过去,多说点儿好话,三人里头总有一个耳根子软的吧?

  只要有一个心软答应,她就能跟着赚钱。

  虽然还是没办法从老宋家闺女手里学到新款式,但最起码能跟着这三个人喝口汤。

  没准儿这三人教她连钱都不收呢!

  厚脸皮婶子想到这儿,期待又激动。

  在老宋家碰过钉子的几人对视一眼,眼神瞬间亮了。

  对啊,老程家媳妇儿和那俩小媳妇就是跟着老宋家做衣裳的,他们咋把这三个给忘了。

  老宋家的人铁石心肠,他们直接绕过老宋家跟着这三人喝汤不就行了!

  几人抱着这种心思,立马散开去找人。

  厚脸皮婶子跟老程家挨得近,她自认为跟程家媳妇关系不错,便笑着找了过去。

  程婶子听到敲门声打开门,看到门外站着的人,眼底飞快闪过一抹不喜。

  昨个夜里,她正做着衣裳呢,突然听到大门外用力摔门的声音。

  程婶子当时吓了一跳,线都差点儿走歪。

  她连忙停下缝纫机,直犯嘀咕。

  “大晚上的,这么用力摔门干什么?”

  程婶子看着做到一半的衣裳,皱眉起身,去了院子。

  结果就听到对门嫂子大着嗓门在骂老宋家。

  一会儿骂人家小心眼针对她,一会儿咒人家下次做买卖赔个底朝天。

  骂得难听又恶毒,最后更是指着老天,说老天让这种人赚钱真是瞎了眼。

  程婶子听得直皱眉,对对门嫂子的做派十分瞧不上。

  之前村里人知道老宋家有赚钱的门路,一窝蜂的堵到人家里。

  她知道后也去凑了个热闹。

  本以为老宋家的人肯定不愿意把赚钱的门路告诉大伙,没想到今禾那闺女大大方方的说了怎样才能带着大伙儿赚钱。

  程婶子是个聪明人,当初那闺女离婚回娘家,她虽然也觉得离婚不好,但在外头从来不会说什么。

  就连老宋家没买她家的水塘,买了老赖家那个烂水塘,她都只是心里不舒坦。

  后来知道老宋家跟村长一家不对付后,也理解了他们家的做法。

  走一步看三步,程婶子就佩服这样的人。

  所以,今禾那闺女说了条件后,她二话不说就站出来说要跟着赚钱。

  她相信,只要她跟着好好干,绝对能赚钱。

  程婶子答应后,回来就把攒的钱拿了出来。

  她男人皱着眉杵在门口,看她从床底拿出装钱的小箱子,沉默好一会儿才说:

  “孩他娘,这箱子里可是咱们给孩子攒的上学钱。”

  “这些年,咱们省吃俭用,只有逢年过节桌上才有点儿荤腥,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你可想好了,要是真的赔了,咱们这几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大儿子明年就要上高中,过两年就得考大学。

  上大学可是要好多钱的。

  他自认是个没本事的,只会出苦力挣钱,月月挣的钱只勉强够家里过日子。

  要是活儿少,赚不到几个钱,还得靠媳妇没日没夜的做针线活儿补贴家用。

  他们夫妻俩攒的这一百块钱,真是从牙缝里生出来的。

  这钱要是赔了,想攒回来不知道得多久呢。

  程婶子拿着钱的手一顿,粗糙的双手突然往钱上摸了摸。

  几秒后,她扭头看向自家男人,问:

  “孩他爹,你还记不记得前几年咱们弄的鱼塘?”

  程老五眼底闪过后悔,声音沉重:“当然记得。”

  那时,他们已经不用再挣工分了。

  家家户户都分了地,大多都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也有部分村里人去城里找活儿赚钱。

  程老五是个老实本分的,没有大志向,就想踏踏实实种地,跟媳妇儿一起把几个孩子拉扯大。

  直到有天,大儿子在饭桌上说自己以后要好好读书,努力考大学,他才改变了想法。

  他跟媳妇儿在这小小的村子里待了几十年,已经习惯了这种日子,但他们的孩子还小,以后不一定要跟他们一样待在村儿里。

  程老五没上过几天学,但也知道,能上大学的都是有出息的。

  既然孩子想努力考大学,那当父母的就得想办法供他们。

  程老五让媳妇在家照看好孩子,开始起早贪黑的进城干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