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纸上是父亲熟悉的笔迹:
“小怡:
若你看到这封信,说明家里已经出了变故。
不要慌张,也不要贸然行动。包裹里是家里的一些积蓄和重要证件,足够你安稳度过这段时期。
切记,保护好自己,不要打听我们的下落……”
信纸最后画着一个奇怪的符号,像是半个太阳。
陆怡盯着这个符号,突然想起临行前父亲反复叮嘱的一句话:“记住,向阳大队永远是你的家。”
【宿主,检测到你心率过快,建议冷静……】
陆怡充耳不闻,颤抖着打开牛皮纸包——
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几张大团结,一叠全国粮票,还有一张写着她名字的知青安置证明。
最底下,压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父亲和两个人一起站在一个农家小院前,背后门楣上隐约可见“向阳”二字。
陆怡死死攥住照片,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原来父亲早就为她留好了退路。
她抹了把脸,迅速将东西收好。
现在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找出另外两个人是谁,他们或许就是她父亲送她来向阳大队的理由……
窗外,夜色渐浓。
陆怡的眼神却越发坚定——既然父母早有安排,那她就必须尽快行动起来。
深吸了一口气,将牛皮纸包里的东西重新包好,收进系统空间,然后拉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坐在屋檐下看着那挂了一弯清月的夜空……
良久。
陆怡才低头就着月光看着手里那有些泛黄的照片。
照片上的父亲年轻得几乎认不出来,站在一个农家小院前,左右各站着一个人。
左边是个戴眼镜的瘦高个,右边则是个方脸浓眉的青年。
三人肩并肩站着,表情严肃,却又透着一股说不出的默契。
“向阳...”
陆怡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上模糊的门楣字样。
这与父亲临行前反复叮嘱的那句话完全吻合。
“记住,向阳大队永远是你的家。”
当时她以为这只是父亲对即将远行的女儿的安慰,现在看来,这句话别有深意。
“系统,你能分析出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吗?”陆怡在心中默念。
【宿主,根据照片泛黄程度和人物着装判断,拍摄时间大约在1955-1960年间。照片背景中的树木年轮显示...】
陆怡打断了系统的分析。
父亲是1962年回上海工作的,也就是说,这张照片拍摄于他回上海之前。
那么,照片中的另外两个人,应该就是父亲当年的同事或者朋友。
“明天开始,我要找出这两个人是谁。”
陆怡暗下决心,记住照片中人的容貌之后,将照片收进了系统空间。
第二天天还没亮,生产队上工的铛铛铛声,就划破了清晨的宁静。
陆怡来到晒谷场上时,一个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正背着手站在那里,眼神严厉地扫视着陆续赶来的人。
中年男人声音洪亮,慷慨激昂的说了几句话之后,这才分发任务。
今天,陆怡领到的任务还是割稻子,这对【农作精通】的她来说,根本就不是事。
而陆怡,则看着领了工具陆陆续续离开的人,试图找到与照片中那两个人相似的面孔………
“老秦,那个就是创新‘新式收割法’的陆知青?”赵铁柱指着陆怡问站在身侧的秦海明。
“是啊,老赵,这女娃娃平时看着不着调,可这自从和秦明那混小子成亲之后,这人不仅勤快了,还琢磨出了那样一套收割方法。”
听着这个搭档的话,赵铁柱不禁眯起了眼睛:“这个知青姓陆?”
他重复了一遍这个姓氏,眼神突然变得锐利,“上海来的?”
“是的。来自上海,档案上父亲陆明远,母亲祁艳。”秦海明补充了一句。
“嗯?巧合?还是?”
秦海明摇头,“不知。前段时间太忙,没顾得上,已经安排人去查了。”
赵铁柱轻轻“嗯”了一声,然后眸子一转,“今天割稻子,明儿安排她去那边的荒地割草。”
———————
———
陆怡今天被分到了第三生产队割稻子。
队长是一个三十出头的精瘦汉子,名叫陈卫东。
“陆知青,听说你昨儿琢磨出了新的收割方法,今儿能不能教教我们?”
陈卫东被队里的人看的不自在,连忙开口询问。
陆怡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露出一个浅笑:“陈队长客气了,我也是瞎琢磨的,既然大家愿意学,咱们就一起交流交流。”
说罢,她弯下腰,拿起一把镰刀,动作利落地示范起来:“手腕要放松,刀口斜着下,这样既省力又不容易伤到稻秆。”
周围的社员们纷纷围拢过来,认真地看着她的动作。
有人小声嘀咕:“这上海来的姑娘,干活还挺像模像样的。”
看了一会儿,陈卫东点点头:“确实比我们原来的法子省劲儿。大家照着陆知青的方法试试看。”
正当众人热火朝天地学着新方法时,田埂上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看到来人,陈卫东心里嘀咕:赵书记这么早就来检查生产工作了?
虽心有疑惑,可陈卫东仍然迎了上去,“赵书记!”
赵铁柱背着手,目光越过陈卫东,直接落在陆怡身上。
他脸上挂着笑,语气却不容置疑:“陆知青是吧?听说你手脚麻利,是个干活的好手。大青山山脚那片荒地草长得太旺,耽误开荒,明天你去那边割草吧。“
闻言,周围的社员都变了脸色。
大青山山脚的荒地不仅野草多,而且还有不少的石头。
这明着是让陆怡过去割草,帮着开荒,可实际上呢……
那一片大家伙儿都知道。
常有野猪出没,平时都是派几个壮劳力结伴去的。
而今,赵书记这是几个意思?
陈卫东心里也很是疑惑,忍不住开口:“赵书记,那片地…...”
“怎么?”
赵铁柱眼睛一瞪,“现在正是抢收抢种的关键时期,每个劳力都要用在刀刃上。陆知青既然有本事,就该为生产队多做贡献。“
陆怡察觉到气氛不对,但仍是平静地应下:“好的,赵书记。“
等赵铁柱背着手走远,社员们立刻围了上来。
一个扎着头巾的大婶拉着陆怡的手:“闺女,那地方去不得啊!上个月刘家老二去割草,差点被野猪拱了...”
“小怡:
若你看到这封信,说明家里已经出了变故。
不要慌张,也不要贸然行动。包裹里是家里的一些积蓄和重要证件,足够你安稳度过这段时期。
切记,保护好自己,不要打听我们的下落……”
信纸最后画着一个奇怪的符号,像是半个太阳。
陆怡盯着这个符号,突然想起临行前父亲反复叮嘱的一句话:“记住,向阳大队永远是你的家。”
【宿主,检测到你心率过快,建议冷静……】
陆怡充耳不闻,颤抖着打开牛皮纸包——
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几张大团结,一叠全国粮票,还有一张写着她名字的知青安置证明。
最底下,压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父亲和两个人一起站在一个农家小院前,背后门楣上隐约可见“向阳”二字。
陆怡死死攥住照片,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原来父亲早就为她留好了退路。
她抹了把脸,迅速将东西收好。
现在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找出另外两个人是谁,他们或许就是她父亲送她来向阳大队的理由……
窗外,夜色渐浓。
陆怡的眼神却越发坚定——既然父母早有安排,那她就必须尽快行动起来。
深吸了一口气,将牛皮纸包里的东西重新包好,收进系统空间,然后拉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坐在屋檐下看着那挂了一弯清月的夜空……
良久。
陆怡才低头就着月光看着手里那有些泛黄的照片。
照片上的父亲年轻得几乎认不出来,站在一个农家小院前,左右各站着一个人。
左边是个戴眼镜的瘦高个,右边则是个方脸浓眉的青年。
三人肩并肩站着,表情严肃,却又透着一股说不出的默契。
“向阳...”
陆怡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上模糊的门楣字样。
这与父亲临行前反复叮嘱的那句话完全吻合。
“记住,向阳大队永远是你的家。”
当时她以为这只是父亲对即将远行的女儿的安慰,现在看来,这句话别有深意。
“系统,你能分析出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吗?”陆怡在心中默念。
【宿主,根据照片泛黄程度和人物着装判断,拍摄时间大约在1955-1960年间。照片背景中的树木年轮显示...】
陆怡打断了系统的分析。
父亲是1962年回上海工作的,也就是说,这张照片拍摄于他回上海之前。
那么,照片中的另外两个人,应该就是父亲当年的同事或者朋友。
“明天开始,我要找出这两个人是谁。”
陆怡暗下决心,记住照片中人的容貌之后,将照片收进了系统空间。
第二天天还没亮,生产队上工的铛铛铛声,就划破了清晨的宁静。
陆怡来到晒谷场上时,一个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正背着手站在那里,眼神严厉地扫视着陆续赶来的人。
中年男人声音洪亮,慷慨激昂的说了几句话之后,这才分发任务。
今天,陆怡领到的任务还是割稻子,这对【农作精通】的她来说,根本就不是事。
而陆怡,则看着领了工具陆陆续续离开的人,试图找到与照片中那两个人相似的面孔………
“老秦,那个就是创新‘新式收割法’的陆知青?”赵铁柱指着陆怡问站在身侧的秦海明。
“是啊,老赵,这女娃娃平时看着不着调,可这自从和秦明那混小子成亲之后,这人不仅勤快了,还琢磨出了那样一套收割方法。”
听着这个搭档的话,赵铁柱不禁眯起了眼睛:“这个知青姓陆?”
他重复了一遍这个姓氏,眼神突然变得锐利,“上海来的?”
“是的。来自上海,档案上父亲陆明远,母亲祁艳。”秦海明补充了一句。
“嗯?巧合?还是?”
秦海明摇头,“不知。前段时间太忙,没顾得上,已经安排人去查了。”
赵铁柱轻轻“嗯”了一声,然后眸子一转,“今天割稻子,明儿安排她去那边的荒地割草。”
———————
———
陆怡今天被分到了第三生产队割稻子。
队长是一个三十出头的精瘦汉子,名叫陈卫东。
“陆知青,听说你昨儿琢磨出了新的收割方法,今儿能不能教教我们?”
陈卫东被队里的人看的不自在,连忙开口询问。
陆怡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露出一个浅笑:“陈队长客气了,我也是瞎琢磨的,既然大家愿意学,咱们就一起交流交流。”
说罢,她弯下腰,拿起一把镰刀,动作利落地示范起来:“手腕要放松,刀口斜着下,这样既省力又不容易伤到稻秆。”
周围的社员们纷纷围拢过来,认真地看着她的动作。
有人小声嘀咕:“这上海来的姑娘,干活还挺像模像样的。”
看了一会儿,陈卫东点点头:“确实比我们原来的法子省劲儿。大家照着陆知青的方法试试看。”
正当众人热火朝天地学着新方法时,田埂上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看到来人,陈卫东心里嘀咕:赵书记这么早就来检查生产工作了?
虽心有疑惑,可陈卫东仍然迎了上去,“赵书记!”
赵铁柱背着手,目光越过陈卫东,直接落在陆怡身上。
他脸上挂着笑,语气却不容置疑:“陆知青是吧?听说你手脚麻利,是个干活的好手。大青山山脚那片荒地草长得太旺,耽误开荒,明天你去那边割草吧。“
闻言,周围的社员都变了脸色。
大青山山脚的荒地不仅野草多,而且还有不少的石头。
这明着是让陆怡过去割草,帮着开荒,可实际上呢……
那一片大家伙儿都知道。
常有野猪出没,平时都是派几个壮劳力结伴去的。
而今,赵书记这是几个意思?
陈卫东心里也很是疑惑,忍不住开口:“赵书记,那片地…...”
“怎么?”
赵铁柱眼睛一瞪,“现在正是抢收抢种的关键时期,每个劳力都要用在刀刃上。陆知青既然有本事,就该为生产队多做贡献。“
陆怡察觉到气氛不对,但仍是平静地应下:“好的,赵书记。“
等赵铁柱背着手走远,社员们立刻围了上来。
一个扎着头巾的大婶拉着陆怡的手:“闺女,那地方去不得啊!上个月刘家老二去割草,差点被野猪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