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世上最好的糖-《饭馆通大明:我靠预制菜发家致富》

  周茂才面露难色,陆巡山也在一旁帮腔,夏沐心里清楚,这事儿确实为难他们。

  掌醢署专供宫廷,规矩摆在那儿,周茂才一个从八品的署丞,确实没胆子破这个例。

  她正琢磨着要不要换个法子,就见一旁的王大匠忽然往前凑了凑,声音压得低低的:

  “周署丞,夏大人,老朽倒有个主意,不知当讲不当讲?”

  周茂才和夏沐同时看向他,周茂才皱着眉道:

  “王大匠有话直说便是。”

  王大匠搓了搓手上的老茧,目光落在夏沐身上,语气带着几分谨慎:

  “夏大人想要梨醋,无非是瞧着咱们这古法酿的醋味道正,能用在食肆里。

  可掌醢署的规矩不能破,老朽家里倒有个儿子。

  打小跟着老朽学酿醋,到如今也有四十多年了,老朽的手艺,他约莫学了八九分去。”

  这话一出,夏沐眼睛顿时亮了。

  方才尝过那梨醋,酸甜醇厚,满是梨香。

  就算只有王大匠八九分火候,也比现代市面上那些加了添加剂的工业醋强上不少。

  “王大匠的意思是,您儿子也在酿醋?”

  夏沐往前探了探身,语气里带着几分急切。

  王大匠点点头,脸上露出几分自豪:

  “那是自然。”

  “老朽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跟着我在掌醢署为陛下酿醋。”

  “唯有这老三,脑子不开窍,偏要自己在家开个小作坊,守着咱们老王家的酿醋手艺过活。

  他酿的醋,用的都是跟掌醢署一样的法子,就是食材没这么讲究,可味道差不了多少。”

  夏沐心里顿时活络起来。

  她忽然想起,古代匠人最看重手艺传承。

  大多是父子相授、师徒相传。

  除非是家族被皇室全盘招揽,否则总会有后人在外头开枝散叶,靠着祖传手艺谋生。

  掌醢署里的匠人个个身怀绝技,他们的家人说不定都在外头经营着相关的小生意。

  “那不知您儿子的作坊在何处?若是方便,我倒想去瞧瞧。”

  夏沐压下心头的喜悦,尽量让语气显得平和些,免得让对方觉得自己太过急切。

  王大匠连忙道:

  “方便,怎么不方便!就在城南的柳树巷里,好找得很,门口挂着‘王记醋坊’的木牌。

  夏大人要是想去,改日让老三在坊里候着,保准给您挑最好的醋。”

  夏沐笑着颔首:“多谢王大匠,这份情我记下了。”

  周茂才见事情有了转机,也松了口气,笑着道:

  “还是王大匠有办法,既没破了规矩,又帮了夏大人的忙。”

  王大匠连忙摆手:

  “不过是举手之劳,夏大人不嫌弃咱们民间的小作坊就好。”

  夏沐笑着摇摇头,又看向周茂才:

  “周署丞,方才听您说,掌醢署还有饧场、油场这些,不知可否再带我逛逛?”

  周茂才自然不会拒绝,连忙应道:

  “当然可以,夏大人随我来。”

  几人出了醯场,往旁边的饧【táng】场走去。

  刚进场院,就闻到一股浓郁的甜香,比醯场的酸香更显热闹。

  场院里摆着几个大铁锅,此刻灶火正旺,锅里熬着琥珀色的糖浆。

  几个厨役拿着长木勺不停搅拌,糖浆起泡的声音“咕嘟咕嘟”响着

  “这饧场管的是糖品,宫里用的麦芽糖、蔗糖,还有节庆时用的糖人、糖画,都是从这儿出的。”

  闻着空气中熟悉的甜味,夏沐脸上顿时露出了缅怀的神色。

  横渠镇当年有全省最大的糖厂,她爷爷当年又是糖厂的工人。

  因此,夏沐从小对怎么熬糖就非常清楚。

  她简单看一眼,就知道明代熬糖的方法和现代熬糖的方法已经非常相近了。

  大体的流程都是:压榨取汁,提纯除杂,熬煮浓缩。

  两者唯一有所区别的就是,古代这边所有步骤都需要靠人力和火力。

  一次熬糖短则几个时辰,长则一整天才能完成。

  而现代熬糖基本都是电气驱动了,压根不会像古代这么辛苦。

  从榨取到提纯成白糖,基本也就是一两个小时的事情。

  眼前这些厨役,正在进行的步骤是最后一步熬煮浓缩。

  所谓熬煮浓缩就是用柴火,把糖水里面多余的水分熬煮干净。

  而几个厨役之所以一直拿着长木勺不停搅拌,是为了让整锅糖水的受热均匀以防糊底。

  周茂才引着夏沐往饧场深处走,刚过拐角,就见一个身材微胖的中年汉子快步迎了上来。

  这人穿着半旧的青色短褂,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结实的胳膊,脸上带着憨厚的笑,见到周茂才便拱手:

  “周署丞今日怎么有空过来?”

  “孙大匠,这位是尚食局的夏大人,皇后娘娘亲点的采买官,过来瞧瞧咱们饧场的活儿。”

  周茂才侧身让出夏沐,又对夏沐介绍,

  “夏大人,这是孙大匠,咱们饧场的掌事儿,他家祖传的熬糖手艺,在京里都数得着。”

  孙大匠一听“皇后娘娘亲点”,连忙收了笑容,规规矩矩地躬身行礼:

  “小人孙满仓,见过夏大人。”

  “孙大匠不必多礼。”

  夏沐温和摆手,目光落在不远处的熬糖锅上,

  “方才在外头就闻着甜香了,瞧着大伙熬糖的火候,倒是很熟练。”

  这话正好说到孙大匠心坎里,他直起身时,脸上多了几分自豪:

  “大人好眼力!咱们饧场的熬糖手艺,可是传了三代的!就说这熬糖的火候,差一分都不成。”

  “火小了熬不出糖的稠劲儿,火大了又容易糊底,得盯着锅边的泡子,听着糖浆‘咕嘟’的声响,才能掐准时候。”

  说着,他忽然想起什么,转身对旁边一个年轻厨役吩咐:

  “去把咱们昨天刚熬好的上品赤糖取来,让夏大人尝尝。”

  在古代,甜是一种非常奢侈的味道。

  无论是大人和小孩,基本就没有不爱吃甜的。

  厨役应声跑往后院,没一会儿就捧着个乌木托盘回来。

  托盘上放着个白瓷碟,碟里盛着几块大小不一的黄褐色糖块。

  颜色是纯粹的红褐色,晶体也还算透明。

  孙大匠拿起白瓷碟,递到夏沐面前:

  “大人您瞧,这就是咱们饧场最好的赤糖!”

  “用的是岭南运来的新蔗,按祖传的秘笈熬的。”

  “你在外面绝对吃不到这么好的糖!”

  【今天秒杀!大家可以去点击限免!】【求点月票和推荐票,喜欢本书的可以在书评留下你们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