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六年酿一缸酱油-《饭馆通大明:我靠预制菜发家致富》

  夏沐笑着摆了摆手:

  “孙大匠快起来,我不过是随口提了些法子,真正能做成,还是靠你们手艺扎实。”

  孙大匠站起身,还想再说些感激的话,却被夏沐笑着打断:

  “好了,咱们先不说这个。

  方才听周署丞说,掌醢署还有油场、酱场,不知现在可否带我去瞧瞧?”

  周茂才立刻应下来:

  “当然可以!”

  “夏大人随我来,咱们先去酱场看看。”

  刚转过两道月亮门,一股醇厚的咸香就裹着暖意扑面而来。

  不同于醯场的酸冽、饧场的甜腻,这香味沉得很。

  像是陈酒般越品越有滋味,混着秋日午后的阳光,竟让人莫名生出几分踏实感。

  “夏大人您瞧,这便是咱们掌醢署的酱场。”

  周茂才抬手朝前指去,语气里带着几分自豪。

  夏沐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惊住。

  只见偌大的场院里,整整齐齐码着数千口一米高的陶缸,缸口一律盖着巨大竹笠。

  “这酱场的规模,倒比醯场和饧场加起来还大些。”

  夏沐走上前,伸手摸了摸身旁一口陶缸,指尖触到冰凉的缸壁,还能隐约感受到内里传来的微弱暖意。

  周茂才笑着点头:

  “这是自然,这酱的酿造最是费功夫。”

  “短则一年,长则五六年才能出缸,自然要多备些缸来存着。”

  “而且酱的种类很多,光是常见的就有十几种。”

  “就说眼前这些缸,有一半是去年秋天酿的豆酱,得等明年霜降才能开缸;

  最里头,还是六年前的老酱,要供着宫里的御膳房用呢。”

  话音刚落,就见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老者快步迎上来。

  这老者约莫五十来岁,手背粗糙得像老树皮,脸上却带着精神的红光,见到周茂才便拱手笑道:

  “周署丞今日怎么有空过来?莫不是宫里要添新酱了?”

  “黄大匠,这位是尚食局的夏大人,过来瞧瞧咱们酱场的活儿。”

  周茂才侧身介绍,又对夏沐道,

  “夏大人,这是黄大匠,咱们酱场的掌事儿。”

  黄大匠规规矩矩躬身行礼:

  “小人黄大酿,见过夏大人。”

  “黄大匠不必多礼。”

  夏沐温和摆手,目光落在不远处几个正忙碌的厨役身上。

  有人手里捧着竹簸箕,正将还冒着热气的黄豆倒进竹簸箕里。

  有人则用竹板将黄豆铺平。

  那些已经铺平的竹簸箕,则被放到旁边的架子晾晒。

  “眼下正是酿新酱的时候?”夏沐问道。

  黄大匠点点头,脸上露出几分得意:

  “回大人的话,可不是嘛!”

  “这秋天天高气爽,昼夜温差正好,最适合酿酱。”

  “从入秋开始,酱场就没有一天是休息的。”

  说着,他引着众人往操作区走。

  夏沐凑近一看,只见石磨旁的陶盆里,泡发好的黄豆胀得圆润,颜色是鲜亮的乳白。

  旁边的大蒸笼正冒着热气,掀开笼盖的瞬间,一股豆香混着蒸汽扑面而来,比寻常煮豆的香味更浓几分。

  “这豆子得先在井水里泡足十二个时辰,泡到指甲能轻轻掐透才算好。

  蒸的时候要用柴火慢蒸,得蒸到豆子一捏就碎,却又不烂成泥才行。”

  黄大匠一边说,一边拿起一颗蒸好的黄豆递给夏沐,

  “大人您尝尝,这火候是不是正好?”

  夏沐接过豆子,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

  她轻轻一捏,豆子果然应声碎开,内里是细腻的豆泥,还带着浓浓的豆香味。

  放进嘴里嚼了嚼,豆香在舌尖散开,竟没有半点生豆的涩味。

  “确实是好豆子。”夏沐赞道。

  她虽对酿酱了解不多,却也知道食材的处理是根本。

  黄大匠听了这话,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

  “大人过奖了。咱们掌醢署酿酱,最讲究‘慢’字。

  就说这豆酱,从豆子下锅到最后成酱,最少要等上一年。

  先让豆子在缸里发酵出菌丝,再拌上盐和水,封缸后还要每天开盖搅拌,让酱胚透透气,这样酿出来的酱才够鲜。”

  夏沐看着密密麻麻的陶缸,突然来了兴趣。

  “你们这里可有酱油?”

  黄大匠一听“酱油”二字,眼睛顿时亮了,拍着胸脯笑道:

  “大人问得巧!咱们酱场最不缺的就是酱油,新酿的、陈了三年的、五年的都有。”

  “最里头还藏着六年前的老酱油,专供御膳房做压轴菜用!”

  说罢,他转身对旁边一个年轻厨役吩咐:“去把西角那坛六年陈的酱油取来,给夏大人尝尝鲜!”

  厨役应声跑开,没一会儿就抱着个巴掌大的小陶坛回来。

  黄大匠小心接过,指尖在坛口摩挲片刻,才慢慢拧开木塞。

  一股浓郁的咸香瞬间涌了出来,不是寻常酱油那种单薄的咸味。

  反而带着股陈酿独有的醇厚,混着一股氨基酸独有的鲜味,像老酒般缠在鼻尖,勾得人忍不住想多闻几口。

  “这酱油得用细瓷碗盛才不糟蹋。”

  黄大匠从托盘里取过一只白瓷小碗,倾斜陶坛,琥珀色的酱油缓缓流了出来。

  那酱油浓稠得很,顺着碗壁往下淌时,还挂着细密的油光,碗底更是连半点杂质都没有,放在阳光下瞧,竟像块透亮的琥珀。

  夏沐凑近闻了闻,那股咸香更浓了,却半点不冲鼻。

  她小心地用指尖蘸了一点,舌尖刚碰到酱油,眼睛就亮了。

  先是柔和的咸,紧接着是豆子发酵后的鲜,尾段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回甘,咽下去之后,喉咙里都留着豆香,半点没有现代酱油的涩味。

  “这酱油……竟这么鲜!”

  夏沐忍不住惊叹。

  她在现代见惯了超市里的速成酱油,瓶身上印着长长的配料表,打开后只有刺鼻的咸味,哪有这般纯粹的鲜香?

  市面上大部分的酱油,基本都是速成酱油,最多十五天就能出厂。

  可眼前这酱油,却足足酿了六年。

  黄大匠见她喜欢,笑得更欢了:

  “大人有所不知,这酱油的酿造最是磨人。”

  先得让黄豆发酵,再拌上盐和井水封缸,之后每天都得开盖搅拌,让酱胚透透气。

  夏天怕晒坏,得盖着竹笠;

  冬天怕冻着,又得裹上稻草。

  就这么守着,一年年等下来,酱胚里的鲜味才会慢慢透出来。”

  夏沐看着碗里的酱油,心里满是感慨。

  现代人为了省时间、降成本,早就把老手艺丢了,哪还愿意花六年时间等一坛酱油?

  可也正是这份慢,才酿出了这般绝味。

  喜欢饭馆通大明:我靠预制菜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