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只手挽天倾-《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华夏自古以来就喜欢记录历史,但古人并不善于解读历史。

  古人记录历史的原因很复杂,但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记录历代为政得失,为后来的君主提供参考。

  他们解读历史的方法也浮于表面,只看某个人、某件事情、某条政策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从中吸取一些教训。

  很少有人能将某一类事件串联在一起,进行系统性梳理和解读,然后解决一整个系列的问题。

  但在马钰的上辈子,串联历史同类型事件,已经是研究历史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但凡对历史稍微有点研究的,都喜欢从某一类事件入手,串联上下五千年进行解读。

  否则你的研究成果就很难被大家认可。

  即便是历史爱好者和人吹牛,也会习惯性的这么做。

  如果你不会串联历史同类型事件,在网上水论坛都会被大家嫌弃。

  这就是作为穿越者马钰最大的优势。

  对古人来说,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他之前的种种算计,种种布局,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

  把这次论道,从对管荀思想的争辩,转到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上来。

  然后用更加先进的历史解读手段,吊打宋濂。

  宋濂就这样被他牵着鼻子,走进了他预设的阵地。

  倒不是宋濂蠢,这完全是认知上的碾压,他根本就想不到对方会从哪里发起进攻。

  而且他对自己的学识也有着足够的自信。

  他知道马钰或许有着独特的传承,但其年龄太小了,又能掌握多深呢?

  他不相信自己会应付不了。

  所以当他察觉到马钰是有备而来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反击,而是顺着对方的引导往下走。

  他倒想看看,马钰能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马钰并不知道这些,但并不影响他的计划。

  当他说出‘管子可与召公并肩’的时候,朱标、朱樉乃至马皇后都露出茫然之色。

  召公是谁?

  倒也不怪他们孤陋寡闻,就算前世信息大爆炸时代,知道召公的人都不多。

  大家更习惯于将目光放在周公身上。

  事实上,如果没有召公,周公还能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都尚未可知。

  西周刚建立不久周武王就驾崩了,连最基本的礼法制度都没有制定。

  留下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并让周公摄政。

  周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可想而知。

  正所谓主少国疑,马上就有人质疑周公想要自己当天子,并以此为借口发动叛乱。

  领头的不是别人,正是周公的三个亲兄弟,管叔、蔡叔、霍叔。

  这次事件史称三监之乱,也有人称之为周公二次灭商。

  实际上,发动三监之乱的并不只有三家势力,还有商王后裔武庚。

  管叔、蔡叔、霍叔他们三个的封国,就在武庚的封国旁边。

  周武王将他们封在这里,是让他们监视武庚,以防其作乱的。

  这也是为何他们三家被称为三监的原因。

  只是可惜,这三个人反过来被武庚给蛊惑了,一起发动政变要夺权。

  武庚也号召忠于殷商的藩属国,一起站出来作乱。

  所以三监之乱表面看是周王室内讧,实则也是殷商残余势力的反扑。

  这也是为何,这次事件会被称为周公二次灭商的原因。

  三监之乱的发生,让刚刚建立的西周摇摇欲坠。

  光靠周公一个人,是无法应对这个局面的。

  他需要盟友。

  军事方面的盟友就是姜子牙,他带领齐国军队,和周公一起讨伐作乱的三监以及殷商残余势力。

  姜子牙在军队中的地位有多高就不用提了。

  有了他的支持,周公才轻易就掌握了兵权,最终完成了军事上的胜利。

  但周公出去打仗,就需要有个人留在京畿看家。

  这个人就是周召公。

  他可以说是周公最重要的内政盟友,没有之一。

  他留在京畿辅佐周成王稳定朝局,又为大军筹措军需物资。

  让周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力镇压叛乱。

  二次灭商成功之后,周公重新分封了诸侯国,将商王后裔改封到了齐鲁两国的旁边。

  也就是宋国。

  稳定局势之后,就该制定礼法了。

  大家都知道周公定周礼,确立了影响华夏几千年的礼法制度。

  却很少有人知道,召公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后来周公去世,召公继续推行他制定的礼法制度。

  众所周知,制定礼法制度不容易,推行更难。

  如果强行推行,大一统王朝都有可能被反扑亡国,更何况是西周那样的分封制时期。

  最好的办法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诸侯国,让他们向周王室看齐,这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执行。

  而召公还有个特点,那就是长寿。

  史料记载他活了八九十还是一百岁来着,马钰有些记不清了。

  这个年龄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纪都是高寿了,更何况是西周时期。

  他的地位有多高,可想而知。

  周公病逝后他继续辅佐周成王周康王,并坚定不移的推行周礼。

  如此数十年后召公薨时,周礼已经为天下人所接受,成为列国通行的礼法制度。

  这也是他和周公被并称为二圣的原因。

  所以,在听到马钰说管仲可以和召公并肩而论的时候,宋濂却眉头皱起,道:

  “召公协助周公制定礼法、营建洛邑、平定三监之乱,又辅佐四代君主。”

  “其一生都在致力于推行周公制定的礼法,以仁德行天下。”

  “西周初年的几次动乱能顺利渡过,其功莫大焉。”

  “世人将其与周公并称为二圣,管仲何德何能竟敢与他相提并论?”

  朱标和朱樉不禁很是惊讶,没想到西周除了周公,竟然还有个召公。

  马皇后也恍然大悟,这才想起以前确实看到过这个名字。

  只不过她并没有仔细研究那段历史,只是泛泛的了解了一下。

  对召公的功绩并不了解,只知道他是周公的弟弟,没想到竟然也是一位圣贤级别的先辈。

  然后,她也不禁心生好奇,马钰为何会认为,管仲的功劳可以和召公比肩?

  对于宋濂的反应,马钰毫不奇怪,说道:

  “这就不得不提,东周刚刚建立的那一百年,都发生了什么。”

  朱标一看这是要讲史的架势啊。

  听故事吗,谁不喜欢,马上就竖起了耳朵。

  宋濂也眉头一挑,你这是要给老夫讲史吗?不过并没有打断。

  现在他想看看,这少年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马钰说了这么久有些口干,端起茶碗喝了几口润润嗓子,才继续说道:

  “提起西周末年和东周初年的历史,大家只会想到,周幽王荒淫无道,招来了犬戎之乱。”

  “周平王无奈迁都洛邑,周王室的实力沦落到还不如一个二三流的小国,再无力号令诸侯。”

  “周天子威严不存,列国开始争霸。”

  “却很少有人关注,列国不但不尊周王室,也向周礼发起了挑战。”

  “鲁隐公替年幼的弟弟鲁桓公摄政,等鲁桓公成年可以执政的时候,他准备离开国都去养老。”

  “可是鲁桓公依然将其杀害。”

  “鲁桓公自己也不得善终,他娶了齐襄公的妹妹文姜。”

  “可是文姜和齐襄公通奸,事情败露后齐襄公就将鲁桓公杀死。”

  《诗经》里面有一首诗,就是讽刺齐襄公和文姜的: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齐襄公的另一个妹妹宣姜,本来要嫁给卫国太子。”

  “卫宣公听说宣姜美貌,竟筑高台将儿媳妇给娶了。”

  “此举导致卫国嫡庶相残,五世内乱。”

  齐襄公自己也不得好死,他派连称、管至父去戍守葵丘,说好的让两人守一年就回来。

  结果他耽于享乐,把这事儿给忘了。

  连称、管至父就联合公孙无知,将齐襄公给杀了。

  之后就有了公子小白和子纠争夺君位的事情。

  最终公子小白胜出,也就是历史上的齐桓公。

  “失去周王室的约束,列国公室自相残杀,私生活混乱……”

  “周朝建立的礼法制度,眼看就要瓦解。”

  孔子说礼崩乐坏,就是如此。

  “而且,列国因内乱实力大损。”

  “正所谓,木朽虫生墙罅蚁入,中原列国露出破绽,周边的蛮夷部落就动了歪心思。”

  “公羊传记载: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若线。”

  南夷指的就是楚国,楚国是周成王时期受封,但一直被中原列国视为蛮夷。

  周襄王就说过:楚人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管仲也说过类似的话。

  大意就是指责楚人不能及时朝贡周天子,祭祀苍天的礼品也不能按时送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连周天子祭天的祭品都不给,就知道楚国对周礼的态度了。

  事实上,楚国一直都没有采用周礼,施行的是自己本地的文化。

  因此周王室包括中原列国,都视其为蛮夷。

  楚国人自己也说‘吾蛮夷也’。

  北狄指的是犬戎等少数族群。

  他们趁着中原虚弱,对列国发起了猛烈进攻。

  中国(中原各国)像一根线一样联系在一起,才没有被楚国和北狄攻灭。

  说到这里,马钰停顿了一下调匀呼吸,再次说道:

  “联系列国的那根线,就是周礼,我这么说潜溪先生可认同?”

  宋濂点点头,他可太认同了。

  能将中原列国联系在一起的,也就只有周朝的礼法制度了。

  而儒家尊崇的就是周礼,这等于是在替儒家张目。

  马钰紧接着又问道:“前面我们说过,周王室势微,列国已经不再遵守周礼。”

  “那么是谁让列国重拾周礼的?或者说,谁是那根穿线的针呢?”

  以前周王室是穿线的那根针,可现在他已经号令不动群雄了。

  那么是谁接替了这个重任呢?

  答案其实就在纸面上,齐桓公和管仲。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称霸诸侯。”

  “先是北击戎狄,救邢国和卫国。”

  “还将他们迁徙到相对安全的地方,为他们筑造城池。”

  楚国历史上有两大雄主,一个是楚成王,另一个就是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当时的楚王正是楚成王。

  楚成王继位后,用了很短时间就平定了周边地区,并击败了夷越各部拓地千里。

  使得楚国从一个偏远蛮夷小国,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之一。

  楚成王自然不满足于此,将目光看向了中原。

  你周王室能当天下之主,为何我楚国不行?

  当时虚弱的中原各国都不是楚国的对手,又是齐桓公率领列国联军,死死的遏制住了楚国的北上之路。

  楚国没有办法灭亡中原,又害怕齐桓公带人打他。

  毕竟齐桓公打的旗号就是尊王攘夷,你不施行周礼,那你就是蛮夷,我们就打你。

  楚国不想挨打,只能在礼法上向中原看齐。

  这也就意味着,楚国正式开始华夏化。

  几十年后,等楚庄王继位,楚国在文化上已经和中原各国无异了。

  后来楚庄王击败晋国成为新一代霸主,推行的依然是周礼。

  “这一切都是齐桓公和管仲之功也。”

  “他们重申周礼,也定下了霸主的标准,让后来者只能沿着他留下的路走。”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周王室衰微之后,周礼才没有被抛弃。”

  除了尊王攘夷,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还给列国制定了几条基本规矩。

  毋雍泉,毋讫籴,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

  什么意思呢?

  不能因为打仗堵塞水源,不能阻断粮食流通。不能以妾为妻,不能妇人干政。

  后面两条就不说了,前面两条对百姓和民生有多重要,就无需多言了吧。

  可以说,正是管仲和齐桓公,将塌下来的天给撑住了。

  只手挽天倾不过如此。

  “先生之前说,管仲重工商,致使齐国风气败坏。”

  “那么您可曾了解过,齐国的土地是否适合农耕?”

  “即便是现在,山东依然有大片的盐碱地寸草不生,更遑论种庄稼。”

  “在这种情况下,他除了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还有别的办法吗?”

  “换成您过去,有什么办法解决百姓生计问题,还能带领齐国富强?”

  宋濂默然不语。

  马皇后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马钰继续说道:“您说管仲辅桓公,九合诸侯,然尊王攘夷皆权谋也,非本于仁义。”

  “对此我只有一句话,君子论迹不论心。”

  马皇后和朱标皆眼睛一亮,论迹不论心,此言大善也。

  宋濂也不禁为这句话动容,不过依然没有开口说话。

  马钰见火候差不多了,给出了最后一击:

  “若无管仲齐桓公,楚国灭中原开四代,北狄南下吞区夏。”

  “周礼能安存乎?”

  “宗法不存,儒家能独存乎?”

  华夏一直说三代之治,这里的三代指的是夏商周。

  为什么要说三代呢?因为三个朝代,在礼法制度上各具特色。

  虽然改朝换代之后,新朝对前朝的制度有改良也有继承。

  可总体上来说,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特点。

  后来的秦汉隋唐一直到明清,在礼法上一直未能脱离三代礼法制度的窠臼。

  所以,从宗法制度方面来说,依然是三代。

  楚国和戎狄,都拥有独特的本地文化,采用的是本地的礼法制度。

  如果他们灭中原建立自己的统治,采用不同于夏商周的礼仪制度。

  那么在文化上,他们就相当于开了第四代。

  华夏历史就会变成,夏、商、周、楚/狄。

  一旦他们开四代,周礼就会被废除,没了周礼哪还有儒家。

  所以,管仲和齐桓公不光挽天倾,还间接拯救了儒家。

  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事实上,他还是低估了管仲和齐桓公的功绩,也低估了他们对华夏文明的影响。

  可惜的是,孔子只看到了他们抵挡住了楚国和戎狄的兵锋。

  却没有看到他们对周礼的贡献。

  否则也不会说出,管仲器小不知礼这样的话。

  马钰说这么多,也不是用来解释孔子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句话的。

  而是为了反驳‘管仲器小不知礼’。

  这句话是儒家门徒批判管仲的依据。

  只要反驳了这一点,所有对管仲的批判都是不成立的。

  一个拯救了周礼,间接拯救了儒家的人。

  你说他德行不够?说他不知礼?

  马钰长叹口气,道:“所以,缘何言管仲器小不知礼?”

  面对这铁一般的史实,宋濂除了沉默,依然是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