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对于坐落在九州之北的雄城北平而言,无疑是一场漫长而又酷烈的煎熬。天空中那轮毒辣的日头,如同一只巨大的、散发着无尽恶意的金色眼眸,毫无遮拦地炙烤着这片广袤的、由黄土与巨石构筑的土地,连那自蒙古高原之上呼啸而来的朔风,在穿过巍峨的城墙之后,似乎都已被这股滚烫的气浪彻底熔化,只剩下一种令人烦躁的、充满了尘土气息的干涩。往日里,正阳门大街之上那些来自关外与西域的商旅,带着满身的风霜与奇特的口音,与本地的贩夫走卒高声地讨价还价,骆驼颈上那清脆的铜铃声与酒肆之中传出的粗豪划拳声交织在一起,本是这座边城最动人也最富生机的风景,可如今,那些喧嚣早已在一种无形的、却又沉重得足以压垮人脊梁的威压之下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仿佛连风都已死去般的寂静。
街面上,行人稀疏,即便是那些不得不出门营生的贩夫走卒,也无不将头颅深深地埋入自己的胸口,脚步匆匆,目光游移,不敢与任何迎面而来的陌生人发生哪怕一丝一毫的对视,生怕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会招来一场无妄之灾。因为他们不知道,街角那个看似在烈日下昏昏欲睡的货郎,或是茶馆中那个沉默饮着劣质粗茶的壮汉,其真实的身份,究竟是不是一双来自数千里之外金陵城里的、冰冷的眼睛。自湘王朱柏阖府自焚于长沙,而周、代、岷三王被朝廷以雷霆万钧之势兵不血刃地废为庶人之后,这天下所有人都已心知肚明,金陵城里那位年轻的、充满了理想主义光辉的建文皇帝,和他那两位只会从故纸堆里寻找治国方略的儒家老师,终于要将那柄早已磨得锋利无比、闪烁着森然寒芒的“削藩”屠刀,架在所有藩王之中势力最强、战功最著、也最让他们感到如芒在背的燕王朱棣的脖颈之上了。
一张无形的、由猜忌与恐惧编织而成的大网,正以燕王府为中心,缓缓地、却又不容置疑地收紧。新任的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张昺,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谢贵,便是这张大网最直接的织网人,也是金陵那位年轻帝王伸向北平的、最锋利的两只手爪。此二人,皆是建文帝的心腹,是兵部尚书齐泰与太常寺卿黄子澄最得意的门生,他们被赋予了监察北平一切军政要务的无上权力,甫一上任,便以“整饬防务,清查奸细”为名,对整个北平城进行了一场不动声色的血腥清洗。所有曾在燕王麾下效力、或是与燕王府往来甚密的旧部将领与地方官吏,都被他们以各种“贪墨钱粮”、“玩忽职守”的罪名,或明升暗降,调往边远的苦寒之地,或直接罢黜削职,投入大牢。取而代之的,则是他们从金陵带来的、那些对新君忠心耿耿、对燕王充满了警惕与敌意的亲信。他们更是在燕王府的四周,布下了一张由无数锦衣卫与东厂番役所组成的、密不透风的监视网络,从王府每日采买的一石米、一捆柴,到燕王本人一日之内在府中见了何人、说了何话,都会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化为一纸详细的密报,通过最快的八百里加急驿马或是训练有素的信鸽,飞向数千里之外的金陵皇城,最终呈于那位年轻帝王的御案之上。
此刻,就在距离燕王府不过两条街的一处毫不起眼的、被朝廷强行征用为临时官署的民宅之内,张昺与谢贵,正对着一张巨大的北平城防图,审视着他们这数月以来的“辉煌”成果。张昺年约五旬,面白无须,一身崭新的绯红色一品大员官服穿得一丝不苟,连衣角都没有半分的褶皱,他手中端着一盏由上等景德镇官窑烧制的青花瓷茶盏,用那洁白的杯盖一遍遍地、极有耐心地撇去茶汤表面的浮沫,那动作优雅而又从容,仿佛他此刻正在处理的,并非是一场足以让整个帝国都为之震颤的政治风暴,而只是一件早已胜券在握、只待最后收尾的文书工作。他看着地图之上,那些代表着自己亲信势力的红色标记,已如一颗颗烧红了的铁钉般,将那座象征着燕王府的巨大黑色标记,从四面八方死死地围困在中央,嘴角不由自主地勾起了一抹充满了文人式自负的、智珠在握的微笑。
“谢将军,”他将目光从地图上缓缓移开,转向身旁那位身材魁梧,面容黝黑,一身厚重铁甲即便是在这室内也未曾卸下的武将,语气平淡,却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优越感,“你看,这围猎之道,与行军打仗,其实并无二致。皆需先断其羽翼,绝其粮草,将其困于一地,使其进退失据,最终,方能不费吹灰之力,将其生擒活捉。那朱棣虽号称北境第一悍将,曾数次亲率大军深入大漠,杀得那些蒙古鞑子闻风丧胆,但说到底,不过一介武夫罢了,其所恃者,唯有那身蛮力与手中那柄冰冷的屠刀而已。他又岂能懂得,我等这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王道之谋?”
都指挥使谢贵,这位同样是建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将领,闻言立刻发出一阵粗豪的大笑,他一掌重重地拍在桌案之上,震得那青花茶盏都微微一晃,里面的茶水溅出了几滴。他浑不在意地用衣袖擦去,瓮声瓮气地说道:“张大人所言极是!末将早已派出手下最得力的斥候,将那燕王府内外都摸得一清二楚!自从湘王殿下那把火烧起来之后,那朱棣便如同一头被拔了牙的老虎,终日将自己关在王府之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里唉声叹气,据说还因此大受打击,竟一病不起,卧床数月,全靠汤药吊着一条性命!依末将看,他那点所谓的‘悍勇’之气,早已在那金陵城的天威之下,被吓得烟消云散了!如今的燕王府,不过是一座外强中干的华丽囚笼,我等只需等待陛下的最后一道旨意,便可率领大军一拥而上,将其连同那头早已没了爪牙的病虎,一并收入网中,押解回京,交由陛下发落!”
他们的笑声之中,充满了对一个即将倒台的政敌的轻蔑,与对自己即将到来的不世之功的无限憧憬。他们似乎已经看到,当他们将这位最强大、也最桀骜不驯的藩王也成功锁拿进京之后,那位年轻的陛下,将会给予他们何等丰厚的赏赐与何等荣耀的地位。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眼中那头所谓的“病虎”,在其看似最衰弱、最不堪一击的蛰伏之中,其那双隐藏在阴影里的、冰冷的眸子,正闪烁着何等可怕的、即将要吞噬一切的,森然杀机。
与此同时,就在他们谈笑风生、自以为胜券在握的燕王府的最深处,一间与王府那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建筑风格截然相反的、朴素得近乎于苦行的静室之内,一场真正决定着未来数十年帝国命运的密议,也正在悄然进行。
静室之内,没有奢华的陈设,只有一张古朴的矮几,两只由干枯的蒲草编成的团垫,和墙上一幅巨大的、由最顶尖的斥候耗费数年心血才绘制而成的、囊括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整个大明九边军镇防御全图。一股清雅的、带着几分苦涩的安神檀香,混合着烛火燃烧时特有的蜡油气息,在空气中缓缓地弥漫着,让这间本就密不透风的静室,更添了几分令人窒息的凝重。
燕王朱棣,此刻正穿着一身最寻常的黑色劲装,负手而立,静静地凝视着墙上那幅巨大的地图。他那张饱经风霜、轮廓分明得如同刀削斧凿般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那双总是闪烁着鹰隼般锐利光芒的眸子里,此刻却仿佛两潭深不见底的寒潭,平静得,不起半点波澜。然而,只有站在他身旁的姚广孝,才能清晰地感觉到,一股压抑到了极致的、仿佛是整座燕山山脉都即将要崩塌般的恐怖气势,正从他那看似平静的身躯之中,丝丝缕縷地,向外渗透,让周遭的空气,都变得粘稠而沉重。
“王爷,”姚广孝那沙哑的、不带丝毫感情的声音,终于打破了这令人窒固的沉默,“长沙的火,已经烧了整整七天七夜,那火光,似乎已越过千山万水,烧到了北平的城头。金陵城里的火,也快要压不住了。张昺与谢贵的那张网,已经收得只剩下最后一寸,他们等得,便是南京城里的那一道,最后的旨意。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朱棣没有回头,他的目光依旧死死地钉在地图之上,仿佛要将那上面的每一座城池,每一条河流,都用自己的意志,生生地,刻入骨髓之中。他沉默了许久,许久,久到姚广孝甚至以为他将要永远地沉默下去。终于,他缓缓开口,那声音低沉而又压抑,仿佛是从胸腔最深处,那片早已被无尽的愤怒与悲痛所填满的深渊之中,一个字一个字地挤出来的:“十二弟,他是个好人,也是个,真正的读书人。他这一生,最恨的,便是世间的污浊。所以,他宁可选择与他那些珍爱的书画一同化为灰烬,也不愿,让他那高傲的灵魂,沾染上金陵城里那些人,吐出来的,哪怕一丝一毫的,肮脏的唾沫。”他的声音里,没有了往日的霸道与威严,只有一种,失去了至亲手足之后,才会有的,深沉的、冰冷的悲恸。
“可我,不能死。”他猛地转过身,那双深不见底的眸子里,终于,燃烧起了一团,足以将整片天地都焚烧殆尽的、名为“野心”的黑色火焰!“我若死了,父皇当年在漠北流的血,便白流了;张玉、朱能这些跟着我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兄弟,便都要跟着我一同,去给那黄口小儿与他那两个酸腐老师的‘仁政’,做垫脚石!我朱棣,生来便是要在沙场之上与天争命的龙,又岂能甘心,像条狗一样,被锁在这华丽的囚笼里,任人宰割!”
姚广孝看着他眼中那终于被彻底点燃的火焰,那张古井无波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甚至带着几分残忍的微笑。他知道,这头蛰伏了太久的北方猛虎,其心中最后一道名为“亲情”与“人伦”的枷锁,终于,被他那位好侄儿,亲手,用一场最绚烂的烈火,给彻底烧断了。
“王爷说得对,您不能死。非但不能死,您还要,堂堂正-正地,走进那座您本就该走进的奉天殿,坐上那张您本就该坐的龙椅。”姚广孝的声音,充满了蛊惑人心的魔力,“然而,如今敌强我弱,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金陵朝廷,最希望看到的,便是王爷您怒而兴兵,如此,他们便能名正言顺地,将您打为‘叛逆’,而后调动天下兵马,将我北平,夷为平地。所以,我们必须,反其道而行之。”
他缓缓地,从蒲团之上站起,走到朱棣的面前,那双亮若寒星的眸子里,闪烁着一种近乎于疯狂的智慧光芒,他一字一句地,清晰地说道:“王爷,从明日起,您,便疯了吧。”
“疯?”朱棣的眉头,猛地一蹙,那股君临天下的霸道气势瞬间凝聚,让整个静室的温度都仿佛下降了几分。
“对,就是疯。”姚广孝的嘴角,勾起了一抹高深莫测的弧度,他丝毫未被朱棣的气势所影响,“陛下与那两位帝师,皆是读圣贤书长大的体面人。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对一头威风凛凛、对他们构成巨大威胁的猛虎,挥下屠刀。但他们,却很难,对一个已经疯疯癫癲、蓬头垢面、在街市上与乞丐抢食、毫无半分亲王体面可言的,可怜人,下最后的狠手。因为那,有亏他们那套虚伪的‘仁德’,有损他们那可笑的‘颜面’。他们会犹豫,会观望,甚至,会为了向天下人彰显新君的‘宽厚’,而暂时,放松对您的监视。王爷您要的,不仅仅是欺骗过张昺与谢贵这两只蠢犬的眼睛,您更要的,是让您那位远在金陵、心性仁慈的好侄儿,在接到密报之后,从心底里,对您这个不成器的疯叔叔,生出一丝,怜悯。只要他有了这一丝怜悯,他下达最后那道锁拿命令的手,便会,迟疑那么片刻。”
姚广孝看着朱棣,声音变得无比轻柔,却又如同魔鬼的低语,充满了致命的诱惑:“而他们这片刻的犹豫与松懈,便是我们,在这场必死的棋局之中,唯一能够争取到的,一线生机!王爷,欲成真龙,必先学会,如蛇般,在泥淖之中,隐忍盘踞。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这点屈辱,与那九五之尊的宝座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朱棣静静地听着,他那双鹰隼般的眸子,死死地盯着姚广孝,仿佛要将他的灵魂都彻底看穿。静室之内,陷入了漫长的、令人窒息的沉默,只有那盏豆大的油灯,在静静地燃烧着,将两人的影子,在墙壁之上,拉扯,扭曲,仿佛两尊正在进行着无声博弈的古神。许久,许久,朱棣那张紧绷得如同钢铁的脸上,终于,缓缓地,露出了一丝,比哭,更要难看的,惨烈的笑容。
“好。”他只说了一个字。
那一个字,却仿佛,用尽了他此生所有的,力气与,骄傲。
一个曾经在千军万马之中都未曾皱过一下眉头的百战亲王,一个曾让整个蒙古高原都为之战栗的铁血雄主,在这一刻,为了生存,为了复仇,为了那张他认为本就该属于他的至高无上的龙椅,终于,心甘情愿地,选择,将自己所有的尊严,都暂时地,抛弃,碾碎,化为这北国漫天的尘土。
第二日,盛夏的酷暑,如同一座巨大的、无形的蒸笼,将整座北平城都笼罩在一片滚烫的、令人烦躁的气浪之中。正阳门大街之上,往日里熙熙攘攘的人流,此刻也变得稀稀拉拉,只有几只被热得伸长了舌头的野狗,无精-打采地趴在墙角的阴影里,连吠叫的力气都没有了。
然而,就在这片被酷热所凝固的沉寂之中,一阵充满了癫狂与混乱的喧哗之声,却毫无征兆地,从长街的尽头,传了过来,瞬间,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只见一个披头散发,衣衫不整,身上竟还穿着一件厚重得足以在数九寒冬抵御风雪的、沾满了污渍与油垢的黑色羊皮袄的疯汉,赤着一双早已被滚烫的青石板路烫得满是水泡、甚至渗出血丝的脚,正踉踉跄-跄地,在长街之上,狂奔。他一边跑,一边手舞足蹈,口中,更是发出一些不成调的、意义不明的狂笑与嘶吼,时而指着天上那轮毒辣的日头,用最污秽的言语破口大骂,仿佛那太阳是他不共戴天的仇人;时而又突然跪倒在地,对着空无一人的地面,连连叩首,涕泪横流,口中高呼着“儿臣有罪,儿臣知错了,求皇上饶命”,那姿态,卑微得,如同一条摇尾乞怜的丧家之犬。
街边的百姓,何曾见过如此骇人而又荒诞的景象,无不吓得纷纷向两侧避让,脸上,充满了惊恐、厌恶与一丝难以言喻的怜悯。而那些隐藏在人群之中,负责监视燕王府一举一动的锦衣卫暗探们,在最初的惊愕之后,脸上,则不约而同地,露出了轻蔑的、幸灾乐祸的冷笑。他们迅速地,从怀中,掏出了随身携带的纸笔,将眼前这出足以成为整个大明王朝年度最大笑柄的闹剧,一笔一划地,详细记录了下来,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可以用来向上司邀功的细节。
那疯汉,正是燕王朱棣。
他仿佛完全没有注意到周围那些异样的目光,只是沉浸在自己那疯癫的世界之中。他冲到一个售卖炊饼的摊位之前,看着那蒸笼之中冒出的、白腾腾的热气,竟仿佛看到了什么绝世的美味,他那双本是浑浊不堪、充满了疯癫之色的眼睛里,瞬间,放出贪婪的光,他不由分说,便伸出那只沾满了泥污与不知名炭灰的黑手,一把,将整个蒸笼的炊饼,都抢入了怀中。他甚至都来不及吹去炊饼之上那滚烫的热气,便如同饿了数日、早已丧失了所有人性的饿鬼一般,大口大口地,向嘴里塞去,那动作粗野而又急切,仿佛生怕有人会来与他抢夺一般。一边塞,他还一边含混不清地,对着那早已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呆了的摊主,狂笑着,嘶吼着:“我的!都是我的!父皇赏的!谁也不准抢!谁抢我跟谁急!”
那摊主是个身材壮硕的山东汉子,在这北平城里做了半辈子的生意,也算是见过些世面。他在最初的惊愕之后,立刻便反应了过来,眼看自己一天的生计就要被这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疯子给毁了,一股怒火顿时冲上了头顶,他怒吼一声,便要上前,夺回自己的炊饼,口中更是骂骂咧咧:“哪里来的疯子!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抢东西!看老子不打断你的狗腿!”
然而,就在他的手,即将触及到朱棣那件肮脏的羊皮袄的刹那,朱棣那双本是浑浊不堪、充满了疯癫之色的眼睛里,竟毫无征兆地,闪过了一丝,冰冷的、如同万载玄冰般的,绝对的,杀机!那杀机,一闪即逝,快得,仿佛只是一个错觉,但那股从尸山血海之中淬炼出的、属于百战王者的恐怖威压,却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重重地,压在了那摊主的心头!那摊主只觉得,自己的呼吸,在瞬间,为之一滞,一股冰冷的、彻骨的寒意,从他的脚底,直冲天灵盖!他仿佛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疯癫的乞丐,而是一头,从尸山血海之中缓缓站起的、正用那双冰冷的、不带丝毫感情的眸子凝视着自己的,远古凶兽!他的双腿,竟不由自主地,一软,整个人,便“扑通”一声,瘫倒在地,浑身抖如筛糠,再也,不敢有半分的妄动。
朱棣没有再看他一眼,他眼中那丝冰冷的杀机早已消失不见,重新被那种浑浊的、疯癫的空洞所取代。他只是抱着那一大包滚烫的炊饼,继续,踉踉跄跄地,向着长街的另一头,狂笑着,远去。他的背影,在烈日的炙烤之下,显得,是那般的,狼狈,可悲,而又,充满了,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诡异。
这一幕,被数里之外,燕王府后院一处不起眼的角楼之上,两个人,尽收眼底。
一个是世子朱高炽,他看着自己那曾经威风八面、让四方蛮夷都为之丧胆的父亲,此刻竟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扮演着如此一个屈辱不堪的角色,那双总是带着几分仁厚的眸子里,闪过了一丝,难以掩饰的,刺痛。而他身旁,那位穿着一身朴素劲装,手中却紧紧握着一柄出鞘长剑,眉宇间充满了悍勇与不耐烦之气的青年,正是燕王次子,朱高煦。他看着城中那场闹剧,脸上,却充满了毫不掩饰的,鄙夷与,不屑。
“大哥,”他冷哼一声,对着朱高炽说道,语气里,充满了压抑不住的火气,“父王这又是何苦?依我看,与其在这里装疯卖傻,任由那些南边的软蛋看笑话,倒不如,让我带上府中那八百亲兵,趁夜,将那张昺与谢贵的狗头一并取来!只要北平城还在我们手中,大不了,便与那金陵城里的黄口小儿,真刀真枪地,干上一场!我朱高煦,宁可站着死,也绝不愿,像这样,窝窝囊囊地,活着!”
朱高炽闻言,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他知道,自己这个二弟,勇则勇矣,却终究是,有勇无谋。他拍了拍朱高煦那因愤怒而紧绷的肩膀,用一种与他那肥胖身形截然相反的、沉稳冷静的声音,缓缓说道:“二弟,你只看到了父王今日之‘辱’,却未曾看到,这‘辱’的背后,所能为我们争取到的,‘生’。父王他,不是在演戏给那些蠢货看。他,是在用他自己的尊严,为我们,为这满府的家小,为所有追随我们的将士,铸造一面,最坚固的,盾牌。而我们,则必须,在这面盾牌的掩护之下,用最快的速度,为他,也为我们自己,锻造出一柄,足以,撕开这片黑暗的,最锋利的,矛。”
他说着,将目光,投向了王府后院深处,那个终年被高墙与重兵所层层守卫的,禁地。那里,没有了前院的压抑与死寂,反而,日夜不息地,传出一阵阵,沉闷的、富有节奏的、如同夏日里隐约的雷鸣般的,声响。
这一日的黄昏,当朱棣拖着那具“疯癫”而又疲惫的身躯,摇摇晃晃地回到王府,并在无数监视的目光中,被下人们“搀扶”回那间终日炭火熊熊的“病房”之后,一场奉旨前来“探病”的、更为凶险的试探,也随之而来。
北平布政使张昺与都指挥使谢贵,在收到了手下探子关于朱棣白日里在街市上种种疯癫行径的详细密报之后,二人心中虽已对燕王“疯了”的传闻信了七八分,但出于文人与武将双重的谨慎,他们还是决定,亲自再登门一次,以“代天子抚慰”为名,进行最后的确认。
当他们二人带着一众亲随,抬着数箱由宫中御药房特意调配的“安神补脑”的名贵药材,再次来到燕王府那扇朱红色的大门之前时,迎接他们的,不再是往日里那种虽压抑却依旧保持着王府威仪的森严,而是一种充满了混乱与颓败的凄凉景象。王府的下人们一个个垂头丧气,行色匆匆,脸上都带着一种大难临头、前途未卜的茫然与恐惧。当他们被引入那间朱棣平日里养病的寝殿之时,一股由浓郁的汤药味、刺鼻的劣质炭火烟熏味、以及一种久病之人身上特有的酸腐之气混合而成的、令人作呕的味道,便扑面而来。
寝殿之内,门窗紧闭,密不透风。盛夏酷暑,殿中央竟依旧摆着那个巨大的、燃烧着熊熊炭火的黄铜火盆,灼热的气浪让两位养尊处优的朝廷大员刚刚踏入,便已是汗流浃背,狼狈不堪。而他们此行的目标,燕王朱棣,此刻正身裹着数层厚重的貂皮,披头散发,面色蜡黄,如同一只被拔光了毛的病鸡,蜷缩在床榻的一角,正对着床脚那只精美的珐琅痰盂,发出剧烈的、撕心裂肺的咳嗽声,仿佛要将自己的五脏六腑都咳出来一般。
张昺与谢贵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丝难以掩饰的厌恶与轻蔑。张昺强忍着心中的不适,上前一步,脸上挤出了一个充满了虚伪关切的笑容,用一种近乎于哄骗孩童的温和语气说道:“燕王殿下,下官与谢将军奉陛下之命,特来探望。听闻殿下近来病体沉珂,圣上龙心甚忧,特命御药房拣选了上好的滋补之物,望殿下好生调养,切莫再因思念湘王殿下而伤了自家身体,辜负了陛下的一片手足之情啊。”
床榻之上的朱棣,仿佛没有听到他的话一般,只是自顾自地剧烈咳嗽着。直到一旁侍立的世子朱高炽,连忙上前为他抚背顺气,又在他耳边低声劝慰了几句之后,他才缓缓地,抬起了那双浑浊不堪、充满了血丝的眼睛。他看着眼前的张昺与谢贵,眼神之中,没有了半分往日的威严,只有一种属于疯癫之人的、茫然而又空洞的恐惧。他突然,伸出那只干枯的、还在微微颤抖的手,死死地抓住了张昺的衣袖,声音嘶哑地,哀求道:“张大人……谢将军……你们是皇上派来的好人……你们快……快去告诉皇上,告诉我的好侄儿……十二弟他不是我害死的……真的不是我……我没有谋反之心……我只想安安稳稳地,在这北平城里,为他守国门……求求你们……求求他,别杀我……我怕冷……我不想死啊……”
他说着,竟嚎啕大哭起来,那哭声,凄厉,绝望,没有半分的伪装,仿佛是一个被全世界所抛弃的、走投无路的孩童,在做着最后的、徒劳的哀求。他那鼻涕与眼泪混杂在一起,将那张本就憔悴的脸,弄得更加污秽不堪。
谢贵这位久经沙场的悍将,何曾见过一位威震漠北的亲王,竟会落魄至此,他眼中那最后的一丝警惕,也彻底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毫不掩饰的鄙夷与不屑。而心思更为缜密的张昺,虽然依旧保持着脸上的微笑,心中却也在暗自盘算,看来这朱棣,确是在湘王自焚与朝廷高压的双重打击之下,彻底被压垮了心神,已然是不足为虑了。
然而,就在他二人心中都已对朱棣的“疯病”深信不疑,准备再虚与委蛇几句便告辞离去,好向金陵城里的主子们汇报这“喜人”的成果之时,一场谁也未曾预料到的、充满了黑色幽默的闹剧,却毫无征兆地,上演了。
只见朱棣在哭嚎了一阵之后,仿佛是耗尽了所有的力气,他突然止住了哭声,那双浑浊的眼睛,直勾勾地,盯向了谢贵腰间,那柄象征着武将身份的、装饰华丽的佩剑。他眼中,突然,放出了一阵,奇异的光。他猛地,挣脱了朱高炽的搀扶,连滚带爬地,从床榻之上扑了下来,竟一把,抱住了谢贵那粗壮的大腿,口中,发出了孩童般的、充满了渴望的呓语:“剑……好漂亮的剑……父皇……父皇也有一把……给我……给我玩玩……”
谢贵被他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下意识地便要将他一脚踹开。但一旁的张昺,却怕他伤了这位“金贵”的疯王爷,不好向朝廷交代,连忙上前制止。就在这拉拉扯扯的混乱之中,朱棣不知是哪里来的力气,竟真的将谢贵腰间那柄连着剑鞘的佩剑,给硬生生地,抢夺了过来。
他抱着那柄冰冷的、沉重的佩剑,如获至宝,脸上,露出了一个痴傻的、满足的笑容。他将佩剑在空中胡乱地挥舞着,口中,模仿着战场之上将士们冲杀的呐喊声,在寝殿那狭小的空间之内,跌跌撞撞地,上蹿下跳,如同一只得了新奇玩具的猴子。
张昺与谢贵看着眼前这荒诞的一幕,脸上,都露出了哭笑不得的表情。而就在这片刻的混乱之中,朱棣,仿佛是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哎哟”一声,整个人,便失去了平衡,向着一旁那尊用来镇宅的、由整块坚硬花岗岩雕琢而成的巨大石狮子,重重地,摔了过去。
“王爷小心!”朱高炽惊呼一声,连忙上前去扶。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们生怕这位疯王爷,会在这场意外之中,磕着碰着,到时候,他们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脱不了干系。
朱棣的身体,重重地,撞在了那冰冷的石狮子之上。他手中的那柄佩剑,也当啷一声,掉落在地。他仿佛是摔得不轻,趴在石狮子上一动不动,口中,发出痛苦的**。朱高炽与几名王府的内侍,连忙手忙脚乱地,将他从地上搀扶起来。
张昺与谢贵见状,知道今日的“探病”,已然是无法再进行下去了。他们看着那个被扶回床榻之上,依旧在哼哼唧唧、哭闹不休的朱棣,心中,那最后一丝的疑虑,也彻底地,烟消云散了。一个连路都走不稳,只能像个孩童般抢夺玩具的疯子,一个被自己的兄弟之死吓破了胆,只能在病榻之上苟延残喘的懦夫,又能对那远在金陵的、如日中天的新君,构成什么威胁呢?
二人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便向着早已是心力交瘁的朱高炽,拱手告辞。
当他们终于走出那间充满了压抑与污秽气息的寝殿,重新呼吸到外面那虽然滚烫、却依旧带着几分清新气息的空气时,都如释重负地,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在他们看来,这场即将到来的、关乎帝国命运的南北对决,其结局,已然是,再无任何的悬念。
他们没有看到,就在他们转身离去之后,那座被朱棣用手掌“无意”间撑扶过的、冰冷的、坚硬的花岗岩石狮子基座之上,在那昏暗的、无人注意的角落里,一道细微的、几乎难以察及的蛛网状裂痕,正从他手掌接触的那个中心点,无声无息地,缓缓地,向着四周,蔓延开去。仿佛,有什么,即将要挣脱束缚的、毁天灭地的恐怖力量,正从那最深沉的、最彻底的隐忍之中,悄然,苏醒。
街面上,行人稀疏,即便是那些不得不出门营生的贩夫走卒,也无不将头颅深深地埋入自己的胸口,脚步匆匆,目光游移,不敢与任何迎面而来的陌生人发生哪怕一丝一毫的对视,生怕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会招来一场无妄之灾。因为他们不知道,街角那个看似在烈日下昏昏欲睡的货郎,或是茶馆中那个沉默饮着劣质粗茶的壮汉,其真实的身份,究竟是不是一双来自数千里之外金陵城里的、冰冷的眼睛。自湘王朱柏阖府自焚于长沙,而周、代、岷三王被朝廷以雷霆万钧之势兵不血刃地废为庶人之后,这天下所有人都已心知肚明,金陵城里那位年轻的、充满了理想主义光辉的建文皇帝,和他那两位只会从故纸堆里寻找治国方略的儒家老师,终于要将那柄早已磨得锋利无比、闪烁着森然寒芒的“削藩”屠刀,架在所有藩王之中势力最强、战功最著、也最让他们感到如芒在背的燕王朱棣的脖颈之上了。
一张无形的、由猜忌与恐惧编织而成的大网,正以燕王府为中心,缓缓地、却又不容置疑地收紧。新任的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张昺,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谢贵,便是这张大网最直接的织网人,也是金陵那位年轻帝王伸向北平的、最锋利的两只手爪。此二人,皆是建文帝的心腹,是兵部尚书齐泰与太常寺卿黄子澄最得意的门生,他们被赋予了监察北平一切军政要务的无上权力,甫一上任,便以“整饬防务,清查奸细”为名,对整个北平城进行了一场不动声色的血腥清洗。所有曾在燕王麾下效力、或是与燕王府往来甚密的旧部将领与地方官吏,都被他们以各种“贪墨钱粮”、“玩忽职守”的罪名,或明升暗降,调往边远的苦寒之地,或直接罢黜削职,投入大牢。取而代之的,则是他们从金陵带来的、那些对新君忠心耿耿、对燕王充满了警惕与敌意的亲信。他们更是在燕王府的四周,布下了一张由无数锦衣卫与东厂番役所组成的、密不透风的监视网络,从王府每日采买的一石米、一捆柴,到燕王本人一日之内在府中见了何人、说了何话,都会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化为一纸详细的密报,通过最快的八百里加急驿马或是训练有素的信鸽,飞向数千里之外的金陵皇城,最终呈于那位年轻帝王的御案之上。
此刻,就在距离燕王府不过两条街的一处毫不起眼的、被朝廷强行征用为临时官署的民宅之内,张昺与谢贵,正对着一张巨大的北平城防图,审视着他们这数月以来的“辉煌”成果。张昺年约五旬,面白无须,一身崭新的绯红色一品大员官服穿得一丝不苟,连衣角都没有半分的褶皱,他手中端着一盏由上等景德镇官窑烧制的青花瓷茶盏,用那洁白的杯盖一遍遍地、极有耐心地撇去茶汤表面的浮沫,那动作优雅而又从容,仿佛他此刻正在处理的,并非是一场足以让整个帝国都为之震颤的政治风暴,而只是一件早已胜券在握、只待最后收尾的文书工作。他看着地图之上,那些代表着自己亲信势力的红色标记,已如一颗颗烧红了的铁钉般,将那座象征着燕王府的巨大黑色标记,从四面八方死死地围困在中央,嘴角不由自主地勾起了一抹充满了文人式自负的、智珠在握的微笑。
“谢将军,”他将目光从地图上缓缓移开,转向身旁那位身材魁梧,面容黝黑,一身厚重铁甲即便是在这室内也未曾卸下的武将,语气平淡,却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优越感,“你看,这围猎之道,与行军打仗,其实并无二致。皆需先断其羽翼,绝其粮草,将其困于一地,使其进退失据,最终,方能不费吹灰之力,将其生擒活捉。那朱棣虽号称北境第一悍将,曾数次亲率大军深入大漠,杀得那些蒙古鞑子闻风丧胆,但说到底,不过一介武夫罢了,其所恃者,唯有那身蛮力与手中那柄冰冷的屠刀而已。他又岂能懂得,我等这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王道之谋?”
都指挥使谢贵,这位同样是建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将领,闻言立刻发出一阵粗豪的大笑,他一掌重重地拍在桌案之上,震得那青花茶盏都微微一晃,里面的茶水溅出了几滴。他浑不在意地用衣袖擦去,瓮声瓮气地说道:“张大人所言极是!末将早已派出手下最得力的斥候,将那燕王府内外都摸得一清二楚!自从湘王殿下那把火烧起来之后,那朱棣便如同一头被拔了牙的老虎,终日将自己关在王府之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里唉声叹气,据说还因此大受打击,竟一病不起,卧床数月,全靠汤药吊着一条性命!依末将看,他那点所谓的‘悍勇’之气,早已在那金陵城的天威之下,被吓得烟消云散了!如今的燕王府,不过是一座外强中干的华丽囚笼,我等只需等待陛下的最后一道旨意,便可率领大军一拥而上,将其连同那头早已没了爪牙的病虎,一并收入网中,押解回京,交由陛下发落!”
他们的笑声之中,充满了对一个即将倒台的政敌的轻蔑,与对自己即将到来的不世之功的无限憧憬。他们似乎已经看到,当他们将这位最强大、也最桀骜不驯的藩王也成功锁拿进京之后,那位年轻的陛下,将会给予他们何等丰厚的赏赐与何等荣耀的地位。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眼中那头所谓的“病虎”,在其看似最衰弱、最不堪一击的蛰伏之中,其那双隐藏在阴影里的、冰冷的眸子,正闪烁着何等可怕的、即将要吞噬一切的,森然杀机。
与此同时,就在他们谈笑风生、自以为胜券在握的燕王府的最深处,一间与王府那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建筑风格截然相反的、朴素得近乎于苦行的静室之内,一场真正决定着未来数十年帝国命运的密议,也正在悄然进行。
静室之内,没有奢华的陈设,只有一张古朴的矮几,两只由干枯的蒲草编成的团垫,和墙上一幅巨大的、由最顶尖的斥候耗费数年心血才绘制而成的、囊括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整个大明九边军镇防御全图。一股清雅的、带着几分苦涩的安神檀香,混合着烛火燃烧时特有的蜡油气息,在空气中缓缓地弥漫着,让这间本就密不透风的静室,更添了几分令人窒息的凝重。
燕王朱棣,此刻正穿着一身最寻常的黑色劲装,负手而立,静静地凝视着墙上那幅巨大的地图。他那张饱经风霜、轮廓分明得如同刀削斧凿般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那双总是闪烁着鹰隼般锐利光芒的眸子里,此刻却仿佛两潭深不见底的寒潭,平静得,不起半点波澜。然而,只有站在他身旁的姚广孝,才能清晰地感觉到,一股压抑到了极致的、仿佛是整座燕山山脉都即将要崩塌般的恐怖气势,正从他那看似平静的身躯之中,丝丝缕縷地,向外渗透,让周遭的空气,都变得粘稠而沉重。
“王爷,”姚广孝那沙哑的、不带丝毫感情的声音,终于打破了这令人窒固的沉默,“长沙的火,已经烧了整整七天七夜,那火光,似乎已越过千山万水,烧到了北平的城头。金陵城里的火,也快要压不住了。张昺与谢贵的那张网,已经收得只剩下最后一寸,他们等得,便是南京城里的那一道,最后的旨意。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朱棣没有回头,他的目光依旧死死地钉在地图之上,仿佛要将那上面的每一座城池,每一条河流,都用自己的意志,生生地,刻入骨髓之中。他沉默了许久,许久,久到姚广孝甚至以为他将要永远地沉默下去。终于,他缓缓开口,那声音低沉而又压抑,仿佛是从胸腔最深处,那片早已被无尽的愤怒与悲痛所填满的深渊之中,一个字一个字地挤出来的:“十二弟,他是个好人,也是个,真正的读书人。他这一生,最恨的,便是世间的污浊。所以,他宁可选择与他那些珍爱的书画一同化为灰烬,也不愿,让他那高傲的灵魂,沾染上金陵城里那些人,吐出来的,哪怕一丝一毫的,肮脏的唾沫。”他的声音里,没有了往日的霸道与威严,只有一种,失去了至亲手足之后,才会有的,深沉的、冰冷的悲恸。
“可我,不能死。”他猛地转过身,那双深不见底的眸子里,终于,燃烧起了一团,足以将整片天地都焚烧殆尽的、名为“野心”的黑色火焰!“我若死了,父皇当年在漠北流的血,便白流了;张玉、朱能这些跟着我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兄弟,便都要跟着我一同,去给那黄口小儿与他那两个酸腐老师的‘仁政’,做垫脚石!我朱棣,生来便是要在沙场之上与天争命的龙,又岂能甘心,像条狗一样,被锁在这华丽的囚笼里,任人宰割!”
姚广孝看着他眼中那终于被彻底点燃的火焰,那张古井无波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甚至带着几分残忍的微笑。他知道,这头蛰伏了太久的北方猛虎,其心中最后一道名为“亲情”与“人伦”的枷锁,终于,被他那位好侄儿,亲手,用一场最绚烂的烈火,给彻底烧断了。
“王爷说得对,您不能死。非但不能死,您还要,堂堂正-正地,走进那座您本就该走进的奉天殿,坐上那张您本就该坐的龙椅。”姚广孝的声音,充满了蛊惑人心的魔力,“然而,如今敌强我弱,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金陵朝廷,最希望看到的,便是王爷您怒而兴兵,如此,他们便能名正言顺地,将您打为‘叛逆’,而后调动天下兵马,将我北平,夷为平地。所以,我们必须,反其道而行之。”
他缓缓地,从蒲团之上站起,走到朱棣的面前,那双亮若寒星的眸子里,闪烁着一种近乎于疯狂的智慧光芒,他一字一句地,清晰地说道:“王爷,从明日起,您,便疯了吧。”
“疯?”朱棣的眉头,猛地一蹙,那股君临天下的霸道气势瞬间凝聚,让整个静室的温度都仿佛下降了几分。
“对,就是疯。”姚广孝的嘴角,勾起了一抹高深莫测的弧度,他丝毫未被朱棣的气势所影响,“陛下与那两位帝师,皆是读圣贤书长大的体面人。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对一头威风凛凛、对他们构成巨大威胁的猛虎,挥下屠刀。但他们,却很难,对一个已经疯疯癫癲、蓬头垢面、在街市上与乞丐抢食、毫无半分亲王体面可言的,可怜人,下最后的狠手。因为那,有亏他们那套虚伪的‘仁德’,有损他们那可笑的‘颜面’。他们会犹豫,会观望,甚至,会为了向天下人彰显新君的‘宽厚’,而暂时,放松对您的监视。王爷您要的,不仅仅是欺骗过张昺与谢贵这两只蠢犬的眼睛,您更要的,是让您那位远在金陵、心性仁慈的好侄儿,在接到密报之后,从心底里,对您这个不成器的疯叔叔,生出一丝,怜悯。只要他有了这一丝怜悯,他下达最后那道锁拿命令的手,便会,迟疑那么片刻。”
姚广孝看着朱棣,声音变得无比轻柔,却又如同魔鬼的低语,充满了致命的诱惑:“而他们这片刻的犹豫与松懈,便是我们,在这场必死的棋局之中,唯一能够争取到的,一线生机!王爷,欲成真龙,必先学会,如蛇般,在泥淖之中,隐忍盘踞。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这点屈辱,与那九五之尊的宝座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朱棣静静地听着,他那双鹰隼般的眸子,死死地盯着姚广孝,仿佛要将他的灵魂都彻底看穿。静室之内,陷入了漫长的、令人窒息的沉默,只有那盏豆大的油灯,在静静地燃烧着,将两人的影子,在墙壁之上,拉扯,扭曲,仿佛两尊正在进行着无声博弈的古神。许久,许久,朱棣那张紧绷得如同钢铁的脸上,终于,缓缓地,露出了一丝,比哭,更要难看的,惨烈的笑容。
“好。”他只说了一个字。
那一个字,却仿佛,用尽了他此生所有的,力气与,骄傲。
一个曾经在千军万马之中都未曾皱过一下眉头的百战亲王,一个曾让整个蒙古高原都为之战栗的铁血雄主,在这一刻,为了生存,为了复仇,为了那张他认为本就该属于他的至高无上的龙椅,终于,心甘情愿地,选择,将自己所有的尊严,都暂时地,抛弃,碾碎,化为这北国漫天的尘土。
第二日,盛夏的酷暑,如同一座巨大的、无形的蒸笼,将整座北平城都笼罩在一片滚烫的、令人烦躁的气浪之中。正阳门大街之上,往日里熙熙攘攘的人流,此刻也变得稀稀拉拉,只有几只被热得伸长了舌头的野狗,无精-打采地趴在墙角的阴影里,连吠叫的力气都没有了。
然而,就在这片被酷热所凝固的沉寂之中,一阵充满了癫狂与混乱的喧哗之声,却毫无征兆地,从长街的尽头,传了过来,瞬间,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只见一个披头散发,衣衫不整,身上竟还穿着一件厚重得足以在数九寒冬抵御风雪的、沾满了污渍与油垢的黑色羊皮袄的疯汉,赤着一双早已被滚烫的青石板路烫得满是水泡、甚至渗出血丝的脚,正踉踉跄-跄地,在长街之上,狂奔。他一边跑,一边手舞足蹈,口中,更是发出一些不成调的、意义不明的狂笑与嘶吼,时而指着天上那轮毒辣的日头,用最污秽的言语破口大骂,仿佛那太阳是他不共戴天的仇人;时而又突然跪倒在地,对着空无一人的地面,连连叩首,涕泪横流,口中高呼着“儿臣有罪,儿臣知错了,求皇上饶命”,那姿态,卑微得,如同一条摇尾乞怜的丧家之犬。
街边的百姓,何曾见过如此骇人而又荒诞的景象,无不吓得纷纷向两侧避让,脸上,充满了惊恐、厌恶与一丝难以言喻的怜悯。而那些隐藏在人群之中,负责监视燕王府一举一动的锦衣卫暗探们,在最初的惊愕之后,脸上,则不约而同地,露出了轻蔑的、幸灾乐祸的冷笑。他们迅速地,从怀中,掏出了随身携带的纸笔,将眼前这出足以成为整个大明王朝年度最大笑柄的闹剧,一笔一划地,详细记录了下来,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可以用来向上司邀功的细节。
那疯汉,正是燕王朱棣。
他仿佛完全没有注意到周围那些异样的目光,只是沉浸在自己那疯癫的世界之中。他冲到一个售卖炊饼的摊位之前,看着那蒸笼之中冒出的、白腾腾的热气,竟仿佛看到了什么绝世的美味,他那双本是浑浊不堪、充满了疯癫之色的眼睛里,瞬间,放出贪婪的光,他不由分说,便伸出那只沾满了泥污与不知名炭灰的黑手,一把,将整个蒸笼的炊饼,都抢入了怀中。他甚至都来不及吹去炊饼之上那滚烫的热气,便如同饿了数日、早已丧失了所有人性的饿鬼一般,大口大口地,向嘴里塞去,那动作粗野而又急切,仿佛生怕有人会来与他抢夺一般。一边塞,他还一边含混不清地,对着那早已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呆了的摊主,狂笑着,嘶吼着:“我的!都是我的!父皇赏的!谁也不准抢!谁抢我跟谁急!”
那摊主是个身材壮硕的山东汉子,在这北平城里做了半辈子的生意,也算是见过些世面。他在最初的惊愕之后,立刻便反应了过来,眼看自己一天的生计就要被这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疯子给毁了,一股怒火顿时冲上了头顶,他怒吼一声,便要上前,夺回自己的炊饼,口中更是骂骂咧咧:“哪里来的疯子!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抢东西!看老子不打断你的狗腿!”
然而,就在他的手,即将触及到朱棣那件肮脏的羊皮袄的刹那,朱棣那双本是浑浊不堪、充满了疯癫之色的眼睛里,竟毫无征兆地,闪过了一丝,冰冷的、如同万载玄冰般的,绝对的,杀机!那杀机,一闪即逝,快得,仿佛只是一个错觉,但那股从尸山血海之中淬炼出的、属于百战王者的恐怖威压,却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重重地,压在了那摊主的心头!那摊主只觉得,自己的呼吸,在瞬间,为之一滞,一股冰冷的、彻骨的寒意,从他的脚底,直冲天灵盖!他仿佛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疯癫的乞丐,而是一头,从尸山血海之中缓缓站起的、正用那双冰冷的、不带丝毫感情的眸子凝视着自己的,远古凶兽!他的双腿,竟不由自主地,一软,整个人,便“扑通”一声,瘫倒在地,浑身抖如筛糠,再也,不敢有半分的妄动。
朱棣没有再看他一眼,他眼中那丝冰冷的杀机早已消失不见,重新被那种浑浊的、疯癫的空洞所取代。他只是抱着那一大包滚烫的炊饼,继续,踉踉跄跄地,向着长街的另一头,狂笑着,远去。他的背影,在烈日的炙烤之下,显得,是那般的,狼狈,可悲,而又,充满了,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诡异。
这一幕,被数里之外,燕王府后院一处不起眼的角楼之上,两个人,尽收眼底。
一个是世子朱高炽,他看着自己那曾经威风八面、让四方蛮夷都为之丧胆的父亲,此刻竟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扮演着如此一个屈辱不堪的角色,那双总是带着几分仁厚的眸子里,闪过了一丝,难以掩饰的,刺痛。而他身旁,那位穿着一身朴素劲装,手中却紧紧握着一柄出鞘长剑,眉宇间充满了悍勇与不耐烦之气的青年,正是燕王次子,朱高煦。他看着城中那场闹剧,脸上,却充满了毫不掩饰的,鄙夷与,不屑。
“大哥,”他冷哼一声,对着朱高炽说道,语气里,充满了压抑不住的火气,“父王这又是何苦?依我看,与其在这里装疯卖傻,任由那些南边的软蛋看笑话,倒不如,让我带上府中那八百亲兵,趁夜,将那张昺与谢贵的狗头一并取来!只要北平城还在我们手中,大不了,便与那金陵城里的黄口小儿,真刀真枪地,干上一场!我朱高煦,宁可站着死,也绝不愿,像这样,窝窝囊囊地,活着!”
朱高炽闻言,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他知道,自己这个二弟,勇则勇矣,却终究是,有勇无谋。他拍了拍朱高煦那因愤怒而紧绷的肩膀,用一种与他那肥胖身形截然相反的、沉稳冷静的声音,缓缓说道:“二弟,你只看到了父王今日之‘辱’,却未曾看到,这‘辱’的背后,所能为我们争取到的,‘生’。父王他,不是在演戏给那些蠢货看。他,是在用他自己的尊严,为我们,为这满府的家小,为所有追随我们的将士,铸造一面,最坚固的,盾牌。而我们,则必须,在这面盾牌的掩护之下,用最快的速度,为他,也为我们自己,锻造出一柄,足以,撕开这片黑暗的,最锋利的,矛。”
他说着,将目光,投向了王府后院深处,那个终年被高墙与重兵所层层守卫的,禁地。那里,没有了前院的压抑与死寂,反而,日夜不息地,传出一阵阵,沉闷的、富有节奏的、如同夏日里隐约的雷鸣般的,声响。
这一日的黄昏,当朱棣拖着那具“疯癫”而又疲惫的身躯,摇摇晃晃地回到王府,并在无数监视的目光中,被下人们“搀扶”回那间终日炭火熊熊的“病房”之后,一场奉旨前来“探病”的、更为凶险的试探,也随之而来。
北平布政使张昺与都指挥使谢贵,在收到了手下探子关于朱棣白日里在街市上种种疯癫行径的详细密报之后,二人心中虽已对燕王“疯了”的传闻信了七八分,但出于文人与武将双重的谨慎,他们还是决定,亲自再登门一次,以“代天子抚慰”为名,进行最后的确认。
当他们二人带着一众亲随,抬着数箱由宫中御药房特意调配的“安神补脑”的名贵药材,再次来到燕王府那扇朱红色的大门之前时,迎接他们的,不再是往日里那种虽压抑却依旧保持着王府威仪的森严,而是一种充满了混乱与颓败的凄凉景象。王府的下人们一个个垂头丧气,行色匆匆,脸上都带着一种大难临头、前途未卜的茫然与恐惧。当他们被引入那间朱棣平日里养病的寝殿之时,一股由浓郁的汤药味、刺鼻的劣质炭火烟熏味、以及一种久病之人身上特有的酸腐之气混合而成的、令人作呕的味道,便扑面而来。
寝殿之内,门窗紧闭,密不透风。盛夏酷暑,殿中央竟依旧摆着那个巨大的、燃烧着熊熊炭火的黄铜火盆,灼热的气浪让两位养尊处优的朝廷大员刚刚踏入,便已是汗流浃背,狼狈不堪。而他们此行的目标,燕王朱棣,此刻正身裹着数层厚重的貂皮,披头散发,面色蜡黄,如同一只被拔光了毛的病鸡,蜷缩在床榻的一角,正对着床脚那只精美的珐琅痰盂,发出剧烈的、撕心裂肺的咳嗽声,仿佛要将自己的五脏六腑都咳出来一般。
张昺与谢贵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丝难以掩饰的厌恶与轻蔑。张昺强忍着心中的不适,上前一步,脸上挤出了一个充满了虚伪关切的笑容,用一种近乎于哄骗孩童的温和语气说道:“燕王殿下,下官与谢将军奉陛下之命,特来探望。听闻殿下近来病体沉珂,圣上龙心甚忧,特命御药房拣选了上好的滋补之物,望殿下好生调养,切莫再因思念湘王殿下而伤了自家身体,辜负了陛下的一片手足之情啊。”
床榻之上的朱棣,仿佛没有听到他的话一般,只是自顾自地剧烈咳嗽着。直到一旁侍立的世子朱高炽,连忙上前为他抚背顺气,又在他耳边低声劝慰了几句之后,他才缓缓地,抬起了那双浑浊不堪、充满了血丝的眼睛。他看着眼前的张昺与谢贵,眼神之中,没有了半分往日的威严,只有一种属于疯癫之人的、茫然而又空洞的恐惧。他突然,伸出那只干枯的、还在微微颤抖的手,死死地抓住了张昺的衣袖,声音嘶哑地,哀求道:“张大人……谢将军……你们是皇上派来的好人……你们快……快去告诉皇上,告诉我的好侄儿……十二弟他不是我害死的……真的不是我……我没有谋反之心……我只想安安稳稳地,在这北平城里,为他守国门……求求你们……求求他,别杀我……我怕冷……我不想死啊……”
他说着,竟嚎啕大哭起来,那哭声,凄厉,绝望,没有半分的伪装,仿佛是一个被全世界所抛弃的、走投无路的孩童,在做着最后的、徒劳的哀求。他那鼻涕与眼泪混杂在一起,将那张本就憔悴的脸,弄得更加污秽不堪。
谢贵这位久经沙场的悍将,何曾见过一位威震漠北的亲王,竟会落魄至此,他眼中那最后的一丝警惕,也彻底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毫不掩饰的鄙夷与不屑。而心思更为缜密的张昺,虽然依旧保持着脸上的微笑,心中却也在暗自盘算,看来这朱棣,确是在湘王自焚与朝廷高压的双重打击之下,彻底被压垮了心神,已然是不足为虑了。
然而,就在他二人心中都已对朱棣的“疯病”深信不疑,准备再虚与委蛇几句便告辞离去,好向金陵城里的主子们汇报这“喜人”的成果之时,一场谁也未曾预料到的、充满了黑色幽默的闹剧,却毫无征兆地,上演了。
只见朱棣在哭嚎了一阵之后,仿佛是耗尽了所有的力气,他突然止住了哭声,那双浑浊的眼睛,直勾勾地,盯向了谢贵腰间,那柄象征着武将身份的、装饰华丽的佩剑。他眼中,突然,放出了一阵,奇异的光。他猛地,挣脱了朱高炽的搀扶,连滚带爬地,从床榻之上扑了下来,竟一把,抱住了谢贵那粗壮的大腿,口中,发出了孩童般的、充满了渴望的呓语:“剑……好漂亮的剑……父皇……父皇也有一把……给我……给我玩玩……”
谢贵被他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下意识地便要将他一脚踹开。但一旁的张昺,却怕他伤了这位“金贵”的疯王爷,不好向朝廷交代,连忙上前制止。就在这拉拉扯扯的混乱之中,朱棣不知是哪里来的力气,竟真的将谢贵腰间那柄连着剑鞘的佩剑,给硬生生地,抢夺了过来。
他抱着那柄冰冷的、沉重的佩剑,如获至宝,脸上,露出了一个痴傻的、满足的笑容。他将佩剑在空中胡乱地挥舞着,口中,模仿着战场之上将士们冲杀的呐喊声,在寝殿那狭小的空间之内,跌跌撞撞地,上蹿下跳,如同一只得了新奇玩具的猴子。
张昺与谢贵看着眼前这荒诞的一幕,脸上,都露出了哭笑不得的表情。而就在这片刻的混乱之中,朱棣,仿佛是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哎哟”一声,整个人,便失去了平衡,向着一旁那尊用来镇宅的、由整块坚硬花岗岩雕琢而成的巨大石狮子,重重地,摔了过去。
“王爷小心!”朱高炽惊呼一声,连忙上前去扶。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们生怕这位疯王爷,会在这场意外之中,磕着碰着,到时候,他们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脱不了干系。
朱棣的身体,重重地,撞在了那冰冷的石狮子之上。他手中的那柄佩剑,也当啷一声,掉落在地。他仿佛是摔得不轻,趴在石狮子上一动不动,口中,发出痛苦的**。朱高炽与几名王府的内侍,连忙手忙脚乱地,将他从地上搀扶起来。
张昺与谢贵见状,知道今日的“探病”,已然是无法再进行下去了。他们看着那个被扶回床榻之上,依旧在哼哼唧唧、哭闹不休的朱棣,心中,那最后一丝的疑虑,也彻底地,烟消云散了。一个连路都走不稳,只能像个孩童般抢夺玩具的疯子,一个被自己的兄弟之死吓破了胆,只能在病榻之上苟延残喘的懦夫,又能对那远在金陵的、如日中天的新君,构成什么威胁呢?
二人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便向着早已是心力交瘁的朱高炽,拱手告辞。
当他们终于走出那间充满了压抑与污秽气息的寝殿,重新呼吸到外面那虽然滚烫、却依旧带着几分清新气息的空气时,都如释重负地,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在他们看来,这场即将到来的、关乎帝国命运的南北对决,其结局,已然是,再无任何的悬念。
他们没有看到,就在他们转身离去之后,那座被朱棣用手掌“无意”间撑扶过的、冰冷的、坚硬的花岗岩石狮子基座之上,在那昏暗的、无人注意的角落里,一道细微的、几乎难以察及的蛛网状裂痕,正从他手掌接触的那个中心点,无声无息地,缓缓地,向着四周,蔓延开去。仿佛,有什么,即将要挣脱束缚的、毁天灭地的恐怖力量,正从那最深沉的、最彻底的隐忍之中,悄然,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