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亲临前线的袁崇焕-《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洪武十三年的南京奉天殿,寒意似乎比殿外呼啸的北风更刺骨。

  巨大的天幕之上,文字与模糊却极具冲击力的影像交织,将二百多年后天启六年正月那场决定命运的宁远攻防战,硬生生塞进了大明开国君臣的眼中,那凛冽的杀意几乎要破幕而出!

  “后金军如潮水般涌至,离城五里,截断大道,安营扎寨……”文字冰冷,但那天幕影像中,黑压压的军队如同无边无际的乌云,带着毁灭一切的气势压向孤城。旌旗猎猎,刀枪反射着惨淡的天光,战马的嘶鸣与士兵的吼叫仿佛能穿透时空,隐隐传入殿内,带来一种令人窒息的压力。营盘转瞬立起,刁斗森严,那股百战精锐的彪悍之气,隔着一百多年都让徐达、蓝玉等名将瞳孔微缩。

  “哼!努尔哈赤这老奴,好大的排场!真当我大明无人乎?”朱元璋冷哼一声,眼中煞气弥漫,他看到的不仅是军容,更是赤裸裸的挑衅与野心。

  当他看到“遣被掳汉人劝降”时,更是猛地一拍沉香木御案扶手,发出“砰”的一声巨响:“无耻之尤!两军交战,竟用此龌龊手段,乱我军心,毁我意志!该杀!”老朱最恨的就是这种攻心之术,尤其是利用自己人。

  然而,接下来守军那“义正词严”、“宁死不屈!绝不做叛国贼!”的决绝回应,让老朱紧绷的脸色稍霁,甚至眼底闪过一丝激赏。“好!这才是我大明的好儿郎!骨头是硬的!没给咱丢人!”他下意识地扫了一眼殿内屏息凝神的武将们,徐达、冯胜、蓝玉等人皆面露赞许之色,军人最重气节,守军的表现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更让他们精神一振的是袁崇焕的反应。

  “好!有胆色!”一向沉稳的徐达也忍不住低喝一声,眼中精光爆射,“未等敌攻,先以炮击其营,挫敌锐气!这袁崇焕,非一般文弱书生,是懂打仗、有魄力的!”天幕上,那西洋大炮轰鸣的模糊影像虽然不清,但炮口喷吐的火光、炮弹落下时地动山摇的震撼以及后金军营中人仰马翻的混乱,却足以让这些沙场老将感受到那雷霆之威与先发制人的快意。

  天幕之上,战况愈发惨烈狰狞。当看到后金军推着那覆盖厚实木板、状如移动堡垒的楯车,顶着箭矢缓慢却坚定地逼近城墙时,殿内几位久经沙场的名将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

  “此物甚是讨厌!”冯胜率先开口,语气带着惯常的沉稳分析,“寻常弓弩难伤,滚木礌石砸下,恐也被其斜面滑开,难以奏效。若让这龟壳贴近城墙,钩梯架上,蚁附登城,守军便危矣……嗯?”

  他话音未落,便见天幕中袁崇焕下令投下那点燃的、浸满油脂火药的薥秸捆。燃烧的秸束如同愤怒的火鸟,拖着黑烟狠狠砸在楯车之上,火焰迅速蔓延,粘附燃烧,引得后金兵一阵混乱扑打。

  “妙!绝妙!”冯胜猛地一拍大腿,眼中精光四射,“火攻!直击其弊!楯车怕火,更怕这粘稠灼烧之物!无需摧毁整车,只需烧得它无法靠近,烧得其后藏匿的步卒不敢露头,其阵自乱!这袁崇焕,竟有急智!”

  另一边的蓝玉,则更像一头嗅到血腥味的战狼,他紧盯着后金军调动和主攻方向的变化。“东门打得热闹,不过是佯攻疲兵之术!”他冷哼一声,手指虚点天幕上后金军主力悄然南移的影像,“努尔哈赤这老贼,用兵诡诈!真正杀招在此!寻守军薄弱处,集中精锐,楯车开道,专凿城墙!这是要一击破城!”

  看到城南防线被凿开巨大缺口,砖石崩落,后金军嚎叫着试图涌入时,蓝玉的呼吸都粗重了几分,身体前倾,几乎是吼出来:“堵住!快给老子堵住!长枪手上前!火铳队抵近射击!绝不能让他们站稳脚跟!”

  而当画面中出现袁崇焕身先士卒,扛着土石、浑身浴血却指挥若定地封堵缺口时,蓝玉先是一愣,随即眼中爆发出强烈的欣赏之色:“好!是条汉子!文官怎么了?有此胆魄,便是好样的!主将不退,士卒焉敢惜命?这城,或许真能守住!”

  徐达的目光则更为全局,他不仅看战术,更看士气与指挥的艺术。他注意到,即便在最危急的缺口争夺战中,明军的抵抗并非毫无章法的混乱。“瞧见没有,”徐达沉声道,引得朱元璋也仔细看去,“袁崇焕并非一味死堵。他组织火攻垂烧,是为延缓敌军后续跟进;缒死士下城焚烧楯车,是为断其根除其蔽!如此一来,冲进城缺口的后金兵便成了孤军,前后脱节,难以久持。”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赞叹:“临危不乱,调度有方,自身尤敢死战!此三者兼备,方为良将之资。天启朝有此人在,实乃辽东之幸。努尔哈赤此番,怕是真要撞得头破血流了。”

  几位大将你一言我一语,仿佛不是在观看二百多年后的影像,而是亲临战场推演沙盘。他们的点评精准狠辣,既点出了后金军战术的凶狠老辣,更将袁崇焕临阵应对的巧妙、勇敢与决断剖析得淋漓尽致。奉天殿内,一时竟如同硝烟弥漫的军帐,充满了金戈铁马的杀伐之气。

  战斗持续至深夜,后金军终于退去。宁远城巍然屹立,天幕上的影像也逐渐平息,但奉天殿内的讨论却刚刚达到高潮。

  “西洋大炮……”朱元璋咀嚼着这个词,“威力竟如此巨大?能逼得努尔哈赤移营?善长,此事记下,着工部及军器局留心,能否仿造或改进我大明火器。”

  “臣遵旨。”李善长连忙应下,他也看到了这种新式火器的潜力。

  “父皇,”朱标开口道,“观此一战,后金军虽悍勇,攻城器械亦精良,但我大明若将士用命,战术得宜,倚坚城利炮,绝非不可战胜。只是……不知这天启朝,如袁崇焕般的将领又有几人?朝廷……又是否全力支持他?”太子的思维总是更侧重于全局和后勤。

  蓝玉却杀气腾腾:“陛下!太子殿下!何必等二百多年后?既然已知这建州女真乃心腹大患,何不趁其如今羽翼未丰,速发大军,犁庭扫穴,永绝后患!末将愿亲提一旅,踏平辽东!”他的提议代表了军中一大批激进将领的想法。

  徐达相对沉稳,但也被这场守城战激得热血沸腾:“永昌侯(蓝玉)所言虽激进的,却非无理。陛下,辽东之患,确宜早图。观此天幕,后金已成气候,未来必为大明劲敌。然征伐之事,需从长计议,粮草、兵员、路线、时机,缺一不可。当下之急,或可加强边备,探查辽东情势,预作准备。”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天幕,似乎想从中扣出更多未来战争的细节。

  朱元璋沉默着,手指缓缓敲击龙椅扶手。袁崇焕的忠勇、西洋大炮的威力、后金军的强悍与狡猾、宁远城的惨烈……无数信息在他脑中交织。最终,他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徐达所言,老成谋国。蓝玉之心,亦是为国。”朱元璋的声音回荡在殿中,“辽东之事,确不能等闲视之。传旨:加强北边各镇侦缉,严密监视辽东女真各部动向,若有异动,即刻来报!工部军器局,全力钻研火器,尤其是……那种能打得远、打得准的大炮!”

  他的目光最后扫过天幕,似乎想将那个名叫袁崇焕的将领身影记住。

  “至于这袁崇焕……但愿那天启皇帝,能用好这等忠勇之臣,别再自毁长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