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禾苗初壮-《带着超市回古代》

  几场春雨过后,汉寿县的土地像是被唤醒了一般,褪去了焦黄的底色,渐渐透出温润的绿意。

  城西的官田里,土豆的圆叶舒展得如同巴掌大小,红薯藤则沿着田垄匍匐蔓延,把裸露的泥土遮得严严实实。

  何平安每日清晨巡查田地时,总要蹲下来数一数新冒的嫩芽,指尖划过带着露水的叶片,心里比考中秀才时还要踏实。

  这日天刚蒙蒙亮,钱老蔫就扛着锄头在自家地里忙活。

  他前些日子按何青云教的法子,把红薯藤剪成小段移栽,如今每段藤上都冒出了新根,嫩绿的叶片在风中摇晃。

  老人家越看越欢喜,嘴里哼着失传多年的农耕小调,忽然发现田埂边多了几个陌生身影。

  “你们是哪儿来的?在这儿转悠啥?”钱老蔫拄着锄头喝问。

  那几人身穿短打,裤脚沾着泥,却不像本地农户那般黝黑,眼神里带着审视的打量,见被发现,竟转身就往村口走。

  钱老蔫心里犯了嘀咕,这几日总听说邻村丢了秧苗,难不成是来偷苗的?他急忙往县衙跑,路上撞见正要去巡查的何平安,气喘吁吁地把事一说,何平安当即带人往村口追去。

  追到半路,却见那几个陌生人被村民拦住了,为首的是个精瘦汉子,见跑不掉,索性梗着脖子喊道:“我们是隔壁青溪县的!听说你们种了能救命的宝贝,来讨点种子怎么了?”

  “讨种子?”何平安皱眉,“讨种子该去县衙登记,为何偷偷摸摸在田里张望?”

  汉子眼神闪烁:“我们……我们怕你们不肯给,青溪县比汉寿县旱得更厉害,百姓都快饿死了,听说你们有种出来的粮食,就想来求点活路。”

  这话让何平安心头一软,他想起刚到汉寿县时,百姓也是这般饥寒交迫,可种子是汉寿县的希望,若是随意送人,秋收时怕是不够分配。

  正犹豫间,何青云带着几个村民赶来,手里还提着半袋红薯藤。

  “这些藤苗你们先带回去,”何青云把袋子递给精瘦汉子,“红薯藤移栽就能活,按我们教的法子种,两个月就能收获。”

  “但有条件,你们得派些人来学种植技术,学会了回去教乡亲们,秋收后要还我们双倍的红薯做种子。”

  汉子愣住了,没想到对方不仅没责罚,还主动给了种子,当下红了眼眶,“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多谢何姑娘!多谢何大人!我们青溪县百姓忘不了这份情!”

  何平安看着何青云,眼里满是敬佩,他只想着如何守护汉寿县的种子,却忘了种子能生根发芽,才能长出更多希望。

  送走青溪县的人后,何青云召集村民在打谷场开会,宣布成立“互助会”,各村推选带头人,统一调配种子和农具,哪家缺劳力,大家就一起帮忙。

  “咱们不能只顾着自家田,”何青云站在石碾上,声音清亮,“要让所有荒地都长出粮食,要让汉寿县再没有饿死的人!”

  村民们纷纷响应,连最吝啬的张老五都举手说:“我家有两把新锄头,愿意拿出来给大家用!”

  互助会成立后,田地里的景象越发热闹,年轻力壮的男子负责开荒翻地,妇女们则细心移栽秧苗,孩子们提着小篮子除草捉虫,连隔离区康复的病人也加入了队伍。

  凌熙把药铺交给徒弟打理,每日带着人在田埂上巡查,遇到有人中暑或划伤,立刻拿出药膏处理。

  这日午后,天空忽然暗了下来,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般迅速蔓延。何青云正在查看红薯长势,抬头见天色不对,心里咯噔一下:“要下大雨了!快把晒在场上的谷种收起来!”

  话音刚落,狂风就卷着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村民们慌忙往打谷场跑,可晒谷场上的谷种摊得满地都是,光靠人力根本收不及。

  何平安急得直跺脚,忽然看到远处来了一队人马,竟是县尉带着衙役赶来了。

  “大人,我们来帮忙!”县尉翻身下马,带着衙役们冲进雨里。

  他们平日里养尊处优,此刻却毫无怨言,跪在泥地里用衣襟兜着谷种往粮仓运。

  何青云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刚到汉寿县时,衙役们对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如今却能同甘共苦,心里暖烘烘的。

  暴雨下了半个时辰才停歇,谷种总算保住了大半,大家浑身湿透地坐在屋檐下喘气,钱老蔫忽然指着田埂喊:“快看!那是什么?”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雨后的田地里,无数只小青蛙蹦跳着穿梭在禾苗间,几只白鹭掠过水面,落在刚插好秧的田埂上。

  往年干旱时,别说青蛙,连蚂蚁都少见,如今这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所有人都露出了笑容。

  “这是好兆头啊!”王大爷捋着胡须感叹,“庄稼遇雨,百虫避退,今年定是个丰收年!”

  傍晚时分,何青云在柴房清点种子,发现土豆种有些短缺,她刚要进入超市空间,就见何平安举着油灯走进来,手里捧着个布包。

  “姐,你看这个。”他打开布包,里面是十几个饱满的土豆,表皮带着新鲜的泥土。

  “这是哪儿来的?”何青云惊讶地问。

  “是隔离区的病人种的,”何平安眼里闪着光,“他们在隔离区后院开垦了小块地,偷偷种了些土豆,今天挖出来就送来给你了,他们说,要谢你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何青云拿起一个土豆,指尖触到微凉的泥土,忽然鼻子一酸,这些曾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如今用亲手种出的粮食回报,这或许就是她穿越到这个时代的意义。

  夜色渐深,县衙的灯光映照着窗外的田野,何平安在灯下写告示,准备推广互助会的经验。

  何青云则在整理种植笔记,把每日的观察记录下来,方便百姓查阅。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伴着蛙鸣虫唱,像是在为这片复苏的土地催眠。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何青云推开柴房门,看到田埂上已经有了忙碌的身影。

  钱老蔫带着几个老农在查看土壤湿度,隔离区康复的汉子在修理灌溉的水渠,连孩子们都提着水桶在给幼苗浇水。

  朝阳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绿色的田野上,也洒在百姓们充满希望的脸上。

  喜欢带着超市回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