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两县互助-《带着超市回古代》

  一场跨越两县的农耕互助,就在这初夏的风里,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

  天刚蒙蒙亮,汉寿县城外的山坡上已是人声鼎沸,上百名来自青溪县的精壮劳力,手里拿着县衙刚分发的锄头和铁锹,望着眼前大片的荒地,眼中没有半分退缩,只有饿了太久后对土地最原始的渴望。

  “东边五十人,负责开垦山地,把杂草和碎石都清出来;西边五十人,跟着我去挖水渠,要把河水引到地里来!”

  何平安脱下秀才襕衫,换了身普通的青布短打,站在一块大青石上扬声指挥,他的声音还带着几分少年人的清亮,却已有了不容置疑的威严。

  青溪县的张县丞连忙拱手应下,带着人往河边走,脚步虽因长期饥饿而有些虚浮,握着铁锹的手却格外用力。

  另一边,何青云已经在山脚下支起了三口大铁锅,锅里熬着浓稠的小米粥,是她用温泉庄运来的谷子,又偷偷掺了些超市空间里的营养麦片粉末,熬出来的粥比寻常的更粘稠,也更顶饱。

  “都排好队,先喝碗粥垫垫肚子再干活,”何青云亲自掌勺,给每个人的粗瓷碗里都盛得满满当当,“粥管够,但活也得干得实在。”

  一个黑瘦的汉子捧着碗,眼泪差点掉进粥里,他仰头将滚烫的米粥一饮而尽,只觉得一股热流从喉咙烧到胃里,浑身都涌起了力气。

  “姑娘放心!我们就是把骨头埋在这地里,也得给您开出五百亩良田来!”

  锄头起落的闷响很快在山谷里回荡,坚硬的土地被一寸寸翻开,露出底下湿润的泥土,水渠的雏形也渐渐被挖了出来,汉子们光着膀子,汗水顺着脊梁沟往下淌,与脚下的泥土混为一体。

  凌熙则在山坡下搭了个临时的药棚,她给每个从青溪县来的劳力都把了脉,又让小丫分发她提前熬好的解暑凉茶。

  “大部分人只是体虚,没什么大碍,喝些补气的汤药调理几日就好,”凌熙的指尖搭在一个老者的腕上,眉头微蹙,“但有几个人中了暑气,得立刻休息,不然会出事。”

  她话音刚落,就见不远处一个年轻汉子晃了晃,一头栽倒在地。

  何平安连忙跑过去,只见那汉子嘴唇发紫,额头烫得惊人,凌熙上前,毫不犹豫地取出银针,在他的人中和十宣穴上各刺了一下,黑血涌出的瞬间,那汉子猛地咳了几声,竟悠悠转醒。

  这一手镇住了所有人,青溪县来的劳力们看着凌熙的眼神里,顿时多了几分敬畏。

  “都听凌大夫的,”何平安当即下令,“每干一个时辰,就必须到药棚喝一碗凉茶,谁要是硬撑着不歇,今天就没晚饭吃!”

  午后,日头最毒的时候,何青云带着张县丞和几个青溪县的里正,走进了那片已经冒出绿芽的红薯地。

  “这就是红薯藤,”她掐了节最嫩的藤尖,指着上面细小的根须解释,“这东西耐旱得很,只要有点水就能活,把藤蔓剪成小段,斜着插进土里,两个月就能挖出一窝红薯。”

  她又拿起一颗拳头大的红薯:“这东西不仅能当饭吃,藤和叶子焯了水也能当菜,浑身都是宝,最适合你们青溪县现在的情形。”

  张县丞看着那绿油油的藤蔓,激动得手都在抖,他小心翼翼地接过何青云递来的藤苗,像捧着什么稀世珍宝。

  “何姑娘,此等活命之恩,我们……”

  “先别急着谢,”何青云打断他,指着远处正在开垦的荒地,“你们帮我们把这些地都种上,秋收后,我不仅分你们红薯,还把这些地租给你们三成,让你们在这儿也有个落脚的地方。”

  日头偏西时,一天的劳作终于结束了,新开垦出的荒地已有十亩见方,水渠也挖出了半里长,汉子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山脚,闻到晚饭的香气时,眼睛都亮了。

  晚饭依旧是粥,却比早上的更浓稠,里面加了切碎的野菜和肉末,是何青云让聚香居送来的,还配着一人两个的杂粮馒头。

  汉子们捧着碗,也顾不上烫,埋头吃得呼噜作响,有个年轻后生吃得太急,噎得直翻白眼,被旁边的同伴捶了好几下后背才缓过来,却还是笑着说:“这辈子没吃过这么香的饭!”

  何青云站在不远处,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模样,忽然想起刚穿越时,自己也是这样捧着一碗红薯粥,觉得那是世间最美味的东西。

  “姐,他们干活真卖力,”何平安走过来,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照这个速度,不出半月,这片山坡就能全变成良田。”

  “他们不是在干活,”何青云望着远处模糊的田垄,轻声道,“他们是在给自己挣一条活路。”

  夜色渐浓,劳力们被安置在县衙腾出的几间空置营房里,虽然只是打着地铺,却比他们露宿荒野时安稳百倍。

  何平安与张县丞商议着明日的活计,凌熙则在灯下整理今日的脉案,何青云坐在院子里,听着远处传来的鼾声,忽然觉得这汉寿县的夜,比京城更让她踏实。

  这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权势倾轧,只有最质朴的生存与互助,一碗粥,一块地,就能点燃一群人活下去的希望。

  而她,正亲手将这些希望,一点点变为现实。

  这片绿色的田野上,正在生长的,不仅仅是粮食,更是这片贫瘠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

  喜欢带着超市回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