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喜得贵子-《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苏泽看着系统弹出来的结算报告。

  【在诚意伯刘世延等一众因罪失爵的勋贵‘慷慨解囊’下,凑足了武监的经费。】

  【皇帝正式颁旨,在国子监侧建造武监。】

  【在你的推动下,武监的设立标准更高,为大明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基层军官。】

  【三个月后,第一批武监生员入学。】

  【但因为勋臣推荐入学的制度,勋臣贵族军官团体,成为一股政治势力登上历史舞台。】

  【勋臣贵族军官团体,和土地贵族相互结合,形成的保守军官团体,又和平民派的进步军官团体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大明国祚 2】

  这么看来,自己着急推动武监的设立,还是影响到了未来,加强了勋臣子弟在武监中的话语权。

  勋臣贵族军官团体,不就是普鲁士的容克贵族吗?

  这未来的大明是越来越“热闹”了。

  但是国祚能增长,也说明更加规范化的武监,还是能给大明带来好处的。

  苏泽放下【手提式大明朝廷】开始思考,果然历史总是螺旋前进的。

  而这件事,也体现了大明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民间资金运用严重不足。

  长期的重农抑商国策,官府的资金几乎和民间资金没有任何联系。

  这也让大明的财政十分的脆弱。

  同时代的欧陆君主,在遭遇到短期财政问题的时候,可以向银行家借钱,欧陆几座有名的大学,最早都是皇室向银行家借钱创办的。

  “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

  商人和官府之间也没有任何信任可言,大明财政遇到问题,最后就只剩下加税一个方法。

  这自然是一种非常脆弱的财政体系。

  近代的国家转变,其实也在于财政动员力量的指数级上升。

  当然,所谓的金融体系,其实也就是抽取社会财富的工具。

  这个时代的欧陆君主,也不是什么白莲花,借钱不还,或者干脆物理解决债主的事情也不少。

  但如果有了更好用的金融工具,可以从民间融资,那这次武监也不需要向勋贵募资了。

  而随着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推动,也必然会出现更多介于官府和民间之间的事务,比如公共交通、教育等公共事业,这类投资完全由官府出资,或者完全由民间筹款都不好,官民共办,或者由官府向民间募资筹办,才是更好的方式。

  这同样需要更有效的金融工具。

  苏泽拿起一封登莱巡抚涂泽明的信,涂泽明在信上写的一件新事物,引起了他的关注。

  ——

  隆庆四年,二月。

  “号外号外!诚意伯复爵!重赐丹书铁券!”

  “登莱造船厂第一艘西洋舰队舰船下水海试!”

  “御旨拟定第一批武监生员名单!”

  山西会馆前的一座茶肆中,身穿黑色绸缎长衫的范宽,恭敬的给对面中年人倒茶。

  能让四大报纸之一的《商报》总编这么客气的,对面的男人是大同范氏家主范宝贤。

  这位范氏家主刚过完年就离开大同老家,显然不是为了看《商报》的筹办结果。

  他是来京师考察业务的。

  范宝贤是轻装来京的,也没有住进大同会馆,而是将范宽喊到了茶肆来谈事情。

  范宽暗暗有些吃惊,从茶肆的老板到伙计,都对范宝贤十分尊重的样子,可见这座茶肆就是大同范氏的产业。

  范宽又想到自己很多时候就喜欢拉人来这座茶肆谈事情。

  这位族长守在大同祖宅,却能控制大同范氏这么大的产业,绝非等闲之辈。

  “你说的这个票号买卖,不就是钱庄吗?”

  范宽说道:

  “族长明鉴,这票号和钱庄雷同却也有不同。”

  范宽说道:

  “钱庄是用来兑钱的,这京师的钱庄,多是在正统年间出现的,都是因为朝廷松弛银禁,铜币泛滥,铜钱轻重不一,成色各异,制钱、私钱、白钱三者之间的比价差异大,变动多,才出现钱庄这种兑换钱币的业务。”

  范宝贤点头,大明早就有钱庄了,正如范宽说的,钱庄实际上是大明混乱的货币政策下,产生的一种民间兑换钱币的机构。

  而随着大明商业活动的活跃,这种兑换业务更加发达。

  当然,这些钱庄也免不了兼营私铸、典当、高利贷,京师的几家钱庄历史悠久,背后都有权贵撑腰。

  这段日子,京师的钱庄日子却不好过了。

  主要原因自然是银元和黄铜币的大量铸造,这近两年的连续铸币,逐步淘汰了各种劣币。

  而良币的用途越来越广,商贾百姓也开始习惯用良币交易,原本靠着买卖钱币赚钱的钱庄,生意自然撑不下去了。

  范宽说道:“但是票号是用来异地兑银的。”

  范宽解释说道:

  “最早的票号业务,出现在市舶司之间。”

  “市舶司得在各个港口之间贸易,所得的利润如果都换成钱存在船上要占用货仓,十分的不方便。”

  “于是登莱市舶司镇守太监张诚就向司礼监提议,在各市舶司设立票号,市舶司商船的盈利可以存在港口市舶司的票号中,票号开具收据。”

  “最后这些银元反正都要送入京师,再由票号收据来统计入内帑。”

  范宝贤一思考,也觉得这个方法很好。

  反正市舶司的盈余都是要送入京师内帑的,这个办法就节省了将银元运来运去的浪费。

  范宽说道:

  “族长,您不觉得这票号很便利吗?”

  范宝贤点头。

  范宽又说道:

  “属下在直沽办报,也经常听商人抱怨,要往来银钱于京师和直沽。”

  “所以属下就想,为什么我们大同范氏不能在直沽和京师分别设立票号呢?”

  “商人在直沽存了银钱,直沽的票号开具收据,商人凭借收据,可以在京师支取,反之亦然。”

  范宝贤低头思考起来。

  作为一个商业家族首领,范宝贤自然不会去问票号怎么赚钱这种问题。

  别人将钱存在自家票号里,这沉淀的资金就是下蛋的金鸡。

  如今京师直沽这么多赚钱的产业,随便拿钱出来投资点什么都能赚上不少。

  而且钱这个东西,就是越多越能生钱,正如同范宽所说的那样,如果这个票号真的能让往来商人都存钱在里面,那就等于大同范氏有了一座金库。

  范宝贤思考的是其他问题。

  他问道:

  “这银票如何防伪?”

  范宽说道:

  “两边票号开具的票根,都一式三联,用特殊的笺纸再签字画押盖章,其中一联用快马在京师和直沽之间递送,所有的票据要合勘才能兑银出来。”

  范宝贤又低头思考了一下,觉得范宽这个想法确实不错。

  京师和直沽不远,但是携带大量银钱出行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如果能兑换成银票出行,可以贴身存放,也可以避免被沿途官吏盘剥。

  范宝贤最终下了决心说道:

  “那就在直沽和京师分别创办范氏票号,先从我们范氏开始,用票号结算银钱。”

  ——

  涂泽明写给苏泽的信中,讲的也是市舶司的票号。

  苏泽只能说,登莱市舶司镇守太监张诚还真有点东西,早期的银行结算业务给他弄出来了。

  明末清代出现的票号,除了是结算机构之外,其实也承担了信用货币发行的功能。

  银票这种商票,其实也类似一种纸币。

  当然,这种民间自发的纸币问题很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大明宝钞信用破产后,官方发行纸币的几次努力全都失败了。

  苏泽也没有激进到要发行纸币的地步,张诚在各地市舶司搞的这个银票,不仅仅可以节约银钱流通成本,同样可以用来吸收民间资金。

  苏泽提起笔,开始思考给涂泽明的回信。

  苏泽首先还是建议开放市舶司的票号,让民间商人也可以使用票号的功能。

  苏泽也提出了一种三联银票的防伪手段,并且使用《乐府新报》印书坊研制出的特殊油墨印刷。

  苏泽建议可以用市舶司的商船体系运输这些票据,完成异地存储的防伪工作。

  市舶司的票号,其实已经是一种银行了,如果能吸纳更多社会的资金,就能沉淀资金,成为近代的金融机构。

  苏泽放下笔,就听到门外的侍女喊道:“老爷,娘子要生了!”

  苏泽连忙站起来,他在二月初就向皇帝请假,在家陪着妻子赵令娴等着妻子生产,这会儿终于发动了。

  苏泽来到了内院外,就见到了赵家的一群女眷。

  从昨日赵令娴有了生产的征兆后,赵贞吉的妻子李氏就亲自带着一堆女眷来到了苏府。

  大户人家的女儿出嫁后,都会派人来“陪产”,这一方面是同样是女性,可以给产妇交流生育经验,另一方面这也算是娘家人的“保险”,防止夫家利用生育来谋害自家女儿。

  当然,这个时代生孩子,本身也是过鬼门关的事情,赵家准备的稳婆开始指挥侍女们,整个后宅忙碌了起来。

  苏泽听着内宅妻子的喊声,焦急得来回踱步。

  也亏着赵令娴身体本身就不错,再加上苏泽在孕期也经常陪着她散步,不到一个时辰,就听到“哇呜”一声,紧接着赵家蓄养的稳婆就冲出来说道:

  “恭贺老爷,贺喜老爷!主母生了一个公子,母子平安!”

  听到“母子平安”,苏泽连忙从袖子里抽出一把银元,然后冲向后宅。

  推开门,听到婴儿的啼哭声,苏泽看到李氏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正在和床上的赵令娴交谈。

  见到苏泽后,李氏将这个婴儿抱到苏泽面前。

  但是苏泽想要去抱儿子,又怕自己粗手粗脚弄伤了孩子。

  李氏笑着说道:

  “没想到苏翰林也有不会的事情,老身来教你,孩子要这么抱。”

  苏泽在李氏的指导下,将孩子抱在怀里,再看看床上微笑的妻子,苏泽感觉自己和这方世界的联系更紧密了。

  从这一刻开始,苏泽才感觉真正融入了这方世界。

  而自己所努力改变的一起,似乎也随着婴儿的啼哭有了意义。

  二月十二日,苏泽的妻子赵氏生下一名男婴,母子平安。

  得到这个消息,苏泽家门立刻热闹起来,苏泽的亲朋故旧都送上了礼物道贺。

  不过苏泽只肯接受亲朋好友的礼物,不相熟的官员送来礼物,苏泽也只是让他们留下拜帖,婉拒了他们送上门的贺礼。

  除了亲朋好友之外,朝堂上和苏泽有交往的重臣们,也纷纷送上礼物。

  其中内阁的四位阁老,除了赵贞吉和苏泽本来就是姻亲之外,剩下的三位阁老也送来了礼物。

  六部的尚书侍郎们,大小九卿衙门的主官,也派家人送上贺礼,这些礼物苏泽也不好拒绝,只能先收下来,等到机会再回礼。

  紧接着宫内也送来了礼物。

  隆庆皇帝首先下旨,给了苏泽荫子的圣旨。

  《大明会典》对于荫子的门槛是正三品,不过也有苏泽这样特旨的情况。

  皇帝给苏泽的荫子是正七品的中书舍人,这就意味着如果苏泽的儿子不参与科举,成年后就可以获得中书舍人的官位。

  当然,如果苏泽的儿子不愿意承荫,也可以继续科举读书,将这个名额让给苏泽其他的儿子。

  简单地说,荫子就是一个保底,算是皇帝对于顶级文臣的特殊奖励。

  前任首辅的徐阶的两个儿子,以及再前任首辅严嵩的儿子严世蕃,都是通过恩荫进入官场的。

  隆庆皇帝还赐下了产后进补的药材,并且派出太医院的太医帮着开了调养的药方,这一套都是阁部重臣家的待遇,苏泽领旨谢恩后,负责宣旨的大太监冯保凑了过来。

  “恭喜苏翰林。”

  苏泽连忙从怀里掏出喜钱,这是用红线捆绑的银元,这是让来客沾染喜气的,但是苏泽又有些犹豫,给太监生孩子的喜钱,好像有点骂人的感觉?

  冯保倒是喜滋滋的收下喜钱说道:

  “杂家也沾沾苏翰林的喜气,多收几个干儿干孙。”

  不愧是宫里的大太监,一句话就化解了双方的尴尬,也难怪张居正选择和冯保结盟。

  冯保又说道:

  “苏翰林,杂家还有一句陛下的口谕。”

  苏泽连忙正了衣冠道:

  “冯大监请讲。”

  冯保笑着说道:

  “陛下口谕,‘武监的事情苏卿还是要多多上心’。”

  苏泽这下子明白,皇帝赐下恩赏,这是催自己快点去武监上工当牛马啊!

  皇帝这么着急,定是武监在设立过程中,又遇到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