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事件结束三个月后,杭州的梅雨季刚刚过去。李星河站在西湖文化广场的玻璃幕墙前,看着自己模糊的倒影。经历了南海金字塔的生死时刻,他的皮肤偶尔还会泛起淡淡的蓝光,特别是在月圆之夜。医生们把这归因于“暂时性量子残留“,说会随着时间消退。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王生发来的消息:“安全到家了吗?我爸非要给你寄龙井,地址再确认一下。“
李星河嘴角上扬。自从在南海分别后,王生先一步回了杭州老家,而他则在各地做了两个月的能力消退监测才回来。手指在屏幕上轻点:“到了,代我谢谢叔叔。地址没错,就是上城区那个老小区。“
发完消息,他抬头看了看天色。傍晚六点,夏日的阳光依然灼热。他决定抄近路穿过中央公园回家,顺便看看那棵据说有三百年的老樟树还在不在——小时候他常在那里捉迷藏。
公园比记忆中小了许多。原本的野生灌木丛被整齐的观赏植物替代,石板路拓宽成了可以通行电动车的步道。李星河沿着记忆中的路线走着,突然被人从后面拍了下肩膀。
“星河?真是你!“
转身的瞬间,李星河就认出了那张圆脸——陈默,他小学时最好的玩伴,现在脸颊上多了些胡茬,但笑容一点没变。
“我远远看着就像你!“陈默兴奋地说,“听李老师说你这两年都在国外搞科研?“
李星河含糊地点点头。他没法解释自己其实是在平行世界和量子节点之间穿梭。“刚回来。你现在做什么?“
“开了家小餐馆,就在公园北门对面。“陈默擦了擦额头的汗,“走走走,正好饭点,请你尝尝我的手艺!“
陈默的“小餐馆“其实是个挺有格调的杭帮菜馆,招牌上写着“默厨“两个毛笔字。店里坐满了人,飘着西湖醋鱼和龙井虾仁的香气。
“可以啊,都当老板了。“李星河打量着装修精致的店面。
“混口饭吃。“陈默把他引到预留的靠窗位置,“你先坐,我去后厨安排几个招牌菜。“
等待的间隙,李星河望向窗外。从这个角度能看到公园的一角,那片他们小时候经常玩耍的草地现在变成了儿童游乐区。塑料滑梯和秋千在夕阳下闪着刺眼的光。
“来,先喝点自酿的杨梅酒。“陈默端着两个青瓷杯回来,“还记得吗?小时候咱们偷摘公园的杨梅,被管理员追着跑。“
李星河大笑。那些被时间冲淡的记忆突然鲜活起来。他们聊起小学的趣事,共同认识的伙伴,这些年城市的变化。三杯酒下肚,陈默的脸已经红得像桌上的小龙虾。
“说真的,“陈默突然压低声音,“你相信树会说话吗?“
李星河的手停在半空:“什么意思?“
“就上周,有个喝醉的客人非说听到公园的梧桐树在骂他。“陈默摆摆手,“当然可能是他喝多了。不过挺有意思的,对吧?“
李星河感到后颈一阵刺痛——这是量子能力要发作的前兆。他匆忙看了眼手机:“呀,这么晚了。姑姑该担心了。“
“再坐会儿嘛!“陈默已经有点大舌头,“咱们多少年没见了...“
最终李星河答应改天再来,逃也似地离开了餐馆。夜风一吹,他才意识到自己也喝得有点多。脑袋昏沉沉的,脚步也不太稳当。回家的路要再次穿过中央公园,夜晚的公园安静得只能听见蝉鸣。
月光透过梧桐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李星河扶着树干稍作休息,突然听到一个沙哑的声音:
“轻点,年轻人。我的皮都快被你蹭掉了。“
李星河猛地缩回手,四下张望。公园小径上空无一人。
“往下看,对,就是这儿。“
声音似乎来自...他面前的梧桐树?李星河蹲下身,借着月光看到树干上有一道陈年的疤痕,形状像张老人的脸。
“你...是你在说话?“他小心翼翼地问。
“终于有个能听见的了。“树的声音像是风吹过空心的树干,“叫我老白就行。这片公园的树都这么叫我。“
李星河的酒醒了大半。他想起王生曾经说过,量子态的人有时会发展出非常规感知能力。难道这是南海事件的副作用?
“你能听到多少植物说话?“老白问。
“就...就你一个。“李星河老实回答。
“那还不错。至少是个开始。“老白的声音带着某种古老的智慧,“大多数人类都聋得像块石头。“
李星河伸手触摸树干。在接触的瞬间,一股信息流涌入脑海——他“看“到了公园几十年来的变迁:树木被砍伐,草地被硬化,越来越多的建筑蚕食着绿色空间。这些画面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困惑、痛苦,最后是麻木的接受。
“你们...很痛苦?“李星河收回手,画面立刻消失了。
“痛苦?哈!“老白发出干涩的笑声,“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被修剪、被移栽、被当成装饰品。倒是郊区的亲戚们还在遭罪。“
李星河背靠树干坐下:“什么意思?“
“城东那片森林,听说要开发成住宅区。“老白的声音低沉下来,“上百年的松树、樟树,还有无数灌木和小动物...它们可不像我们这些'城市植物'这么逆来顺受。“
月光变得更亮了。李星河发现自己的手掌又开始泛出微弱的蓝光。他忽然明白了——这种能力与月光有关,可能是某种光量子效应。
“我能帮上什么忙吗?“他问。
老白沉默了一会儿:“你能听见我们,这就是第一步。明天中午再来,阳光最强的时候,我带你去见见其他'居民'。“
李星河点点头,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一直在和一棵树进行有来有往的对话。这要是被人看见,八成会被当成精神病。他匆忙起身告别,快步走向公园出口。
回到家,姑姑李梅已经睡了,餐桌上留着饭菜和一张字条:“微波炉热两分钟。备课太累先睡了“。作为退休语文教师,姑姑仍在社区大学兼职授课。李星河没什么胃口,径直回到自己房间。书桌上摆着王生之前寄来的明信片,背面是南海的风光。
他拿起手机,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拨通了王生的电话。
“喂?“王生的声音带着睡意。
“我好像...获得了一种新能力。“李星河直接说。
电话那头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是王生坐了起来:“量子残留?具体什么表现?“
“我能听见植物说话。“李星河压低声音,“准确地说,是一棵梧桐树。它告诉我城东的森林要被开发了。“
沉默持续了十几秒。
“这...这太不可思议了。“王生的声音突然兴奋起来,“应该是量子态改变了你的神经结构,让你能接收植物的生物电信号!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是科学史上的重大——“
“王生,“李星河打断他,“重点不是这个。那些树...它们很痛苦。我们得做点什么。“
又一阵沉默。
“明天我去查查城东的开发计划。“王生最终说,“你再多测试一下这个能力,记录细节。对了,月光是不是有影响?“
李星河笑了。这就是他喜欢王生的原因——对方总能立刻抓住重点。“嗯,月光越强,能力越明显。“
挂断电话后,李星河拉开窗帘。满月高悬,银光洒在小区里那排瘦弱的香樟树上。他集中注意力,隐约能感受到一种模糊的“存在感“,但听不到清晰的语言。看来目前只有老白能与他流畅交流。
躺在床上,李星河想起小时候和陈默在公园里玩耍的日子。那时候的公园比现在野性得多,他们能在灌木丛中搭建秘密基地,能摘野果,能看见松鼠和刺猬。现在的公园“整洁“了,却也失去了生命力。
老白展示给他的记忆画面又浮现在眼前——那些被连根拔起的树木,被水泥覆盖的土壤...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压在心头。如果他是唯一能听见植物声音的人,那么他就有责任为它们发声。
第二天一早,门铃响了。李星河开门看见王生站在门外,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和几个奇怪的设备。
“我查到了,“王生直接走进来,“城东那片200亩的森林确实被列入了开发计划,下个月就要动工。“他调出一张卫星地图,“看,这里是原生林,有至少三十种本地植物和数十种动物栖息。“
李星河倒吸一口冷气:“这么大一片?“
“开发商是绿景集团,背景很硬。“王生推了推眼镜,“常规途径很难阻止。不过...“他神秘地笑了笑,拿出一个类似智能手环的设备,“我连夜改装了这个。它能记录生物电信号,也许能捕捉到你接收到的植物'语言'。“
李星河戴上设备,感到一阵暖流通过手腕:“这么快就做好了?“
“基础功能而已。“王生摆弄着另一个仪器,“我还带了个便携式脑电图仪,需要测测你的脑波变化。“
两人正说着,李梅从书房探出头,手里还拿着备课的教案:“小王来啦?留下吃午饭吧,我包了荠菜饺子。“
“谢谢李老师!“王生响亮地回答,然后压低声音对李星河说,“中午我们去见那棵梧桐树?阳光最强的时候,对吧?“
李星河点点头,突然想到什么:“要不要叫上陈默?他昨晚好像也提到过植物说话的事。“
“你那个开餐馆的发小?“王生皱眉,“他可信吗?“
“绝对可信。“李星河想起陈默小时候为了保护一只受伤的鸽子,逃课照顾它整整一周,“而且他在本地人脉广,也许能帮上忙。“
中午十二点,三人聚集在中央公园的梧桐树下。陈默一脸狐疑地看着王生摆弄各种仪器。
“所以...星河能听见树说话?“陈默小声问王生,“不是喝多了产生的幻觉?“
王生严肃地调整着脑电图仪的电极:“科学地说,这是量子态经历导致的感官扩展。理论上植物确实有复杂的生物电信号系统,只是普通人类无法解码。“
李星河没理会两人的讨论。他深吸一口气,将手掌贴在老白的树干上。阳光直射在皮肤上,他感到一种奇特的温暖从接触点扩散。
“你带了朋友来。“老白的声音比昨晚清晰许多,“那个戴眼镜的脑子很亮,另一个...心是好的。“
“你能告诉他们什么吗?关于城东的森林。“李星河在心中问。
“等等...“老白似乎在调动什么,“我联系一下那边的亲戚。“
一阵微风拂过,梧桐树叶沙沙作响。李星河感到大量信息涌入脑海——图像、情绪、零散的词汇。他皱起眉头,努力整理这些混乱的信号。
“怎么样?“王生紧张地记录着仪器数据,“接收到什么了?“
李星河睁开眼:“不是语言...更像是画面和感受。我看到推土机、电锯...还有恐惧,非常强烈的恐惧。“他转向陈默,“你知道绿景集团的老板吗?“
陈默摸了摸下巴:“周广达?算是个名人,经常上财经杂志。他女儿周莹还在我店里办过生日宴呢。“
王生和李星河交换了一个眼神。
“能不能...“李星河犹豫地问,“安排我们见见她?“
“我试试。“陈默拿出手机,“不过别抱太大希望。这些富二代脾气都怪得很。“
就在这时,李星河突然感到一阵剧痛从太阳穴炸开。他踉跄了一下,扶住树干才没摔倒。脑海中闪过一个清晰的画面:一只小鹿被困在铁丝网中,身后是熊熊燃烧的森林。
“怎么了?“王生赶紧扶住他。
“有紧急情况...“李星河脸色苍白,“森林里的动物...它们有危险!“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王生发来的消息:“安全到家了吗?我爸非要给你寄龙井,地址再确认一下。“
李星河嘴角上扬。自从在南海分别后,王生先一步回了杭州老家,而他则在各地做了两个月的能力消退监测才回来。手指在屏幕上轻点:“到了,代我谢谢叔叔。地址没错,就是上城区那个老小区。“
发完消息,他抬头看了看天色。傍晚六点,夏日的阳光依然灼热。他决定抄近路穿过中央公园回家,顺便看看那棵据说有三百年的老樟树还在不在——小时候他常在那里捉迷藏。
公园比记忆中小了许多。原本的野生灌木丛被整齐的观赏植物替代,石板路拓宽成了可以通行电动车的步道。李星河沿着记忆中的路线走着,突然被人从后面拍了下肩膀。
“星河?真是你!“
转身的瞬间,李星河就认出了那张圆脸——陈默,他小学时最好的玩伴,现在脸颊上多了些胡茬,但笑容一点没变。
“我远远看着就像你!“陈默兴奋地说,“听李老师说你这两年都在国外搞科研?“
李星河含糊地点点头。他没法解释自己其实是在平行世界和量子节点之间穿梭。“刚回来。你现在做什么?“
“开了家小餐馆,就在公园北门对面。“陈默擦了擦额头的汗,“走走走,正好饭点,请你尝尝我的手艺!“
陈默的“小餐馆“其实是个挺有格调的杭帮菜馆,招牌上写着“默厨“两个毛笔字。店里坐满了人,飘着西湖醋鱼和龙井虾仁的香气。
“可以啊,都当老板了。“李星河打量着装修精致的店面。
“混口饭吃。“陈默把他引到预留的靠窗位置,“你先坐,我去后厨安排几个招牌菜。“
等待的间隙,李星河望向窗外。从这个角度能看到公园的一角,那片他们小时候经常玩耍的草地现在变成了儿童游乐区。塑料滑梯和秋千在夕阳下闪着刺眼的光。
“来,先喝点自酿的杨梅酒。“陈默端着两个青瓷杯回来,“还记得吗?小时候咱们偷摘公园的杨梅,被管理员追着跑。“
李星河大笑。那些被时间冲淡的记忆突然鲜活起来。他们聊起小学的趣事,共同认识的伙伴,这些年城市的变化。三杯酒下肚,陈默的脸已经红得像桌上的小龙虾。
“说真的,“陈默突然压低声音,“你相信树会说话吗?“
李星河的手停在半空:“什么意思?“
“就上周,有个喝醉的客人非说听到公园的梧桐树在骂他。“陈默摆摆手,“当然可能是他喝多了。不过挺有意思的,对吧?“
李星河感到后颈一阵刺痛——这是量子能力要发作的前兆。他匆忙看了眼手机:“呀,这么晚了。姑姑该担心了。“
“再坐会儿嘛!“陈默已经有点大舌头,“咱们多少年没见了...“
最终李星河答应改天再来,逃也似地离开了餐馆。夜风一吹,他才意识到自己也喝得有点多。脑袋昏沉沉的,脚步也不太稳当。回家的路要再次穿过中央公园,夜晚的公园安静得只能听见蝉鸣。
月光透过梧桐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李星河扶着树干稍作休息,突然听到一个沙哑的声音:
“轻点,年轻人。我的皮都快被你蹭掉了。“
李星河猛地缩回手,四下张望。公园小径上空无一人。
“往下看,对,就是这儿。“
声音似乎来自...他面前的梧桐树?李星河蹲下身,借着月光看到树干上有一道陈年的疤痕,形状像张老人的脸。
“你...是你在说话?“他小心翼翼地问。
“终于有个能听见的了。“树的声音像是风吹过空心的树干,“叫我老白就行。这片公园的树都这么叫我。“
李星河的酒醒了大半。他想起王生曾经说过,量子态的人有时会发展出非常规感知能力。难道这是南海事件的副作用?
“你能听到多少植物说话?“老白问。
“就...就你一个。“李星河老实回答。
“那还不错。至少是个开始。“老白的声音带着某种古老的智慧,“大多数人类都聋得像块石头。“
李星河伸手触摸树干。在接触的瞬间,一股信息流涌入脑海——他“看“到了公园几十年来的变迁:树木被砍伐,草地被硬化,越来越多的建筑蚕食着绿色空间。这些画面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困惑、痛苦,最后是麻木的接受。
“你们...很痛苦?“李星河收回手,画面立刻消失了。
“痛苦?哈!“老白发出干涩的笑声,“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被修剪、被移栽、被当成装饰品。倒是郊区的亲戚们还在遭罪。“
李星河背靠树干坐下:“什么意思?“
“城东那片森林,听说要开发成住宅区。“老白的声音低沉下来,“上百年的松树、樟树,还有无数灌木和小动物...它们可不像我们这些'城市植物'这么逆来顺受。“
月光变得更亮了。李星河发现自己的手掌又开始泛出微弱的蓝光。他忽然明白了——这种能力与月光有关,可能是某种光量子效应。
“我能帮上什么忙吗?“他问。
老白沉默了一会儿:“你能听见我们,这就是第一步。明天中午再来,阳光最强的时候,我带你去见见其他'居民'。“
李星河点点头,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一直在和一棵树进行有来有往的对话。这要是被人看见,八成会被当成精神病。他匆忙起身告别,快步走向公园出口。
回到家,姑姑李梅已经睡了,餐桌上留着饭菜和一张字条:“微波炉热两分钟。备课太累先睡了“。作为退休语文教师,姑姑仍在社区大学兼职授课。李星河没什么胃口,径直回到自己房间。书桌上摆着王生之前寄来的明信片,背面是南海的风光。
他拿起手机,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拨通了王生的电话。
“喂?“王生的声音带着睡意。
“我好像...获得了一种新能力。“李星河直接说。
电话那头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是王生坐了起来:“量子残留?具体什么表现?“
“我能听见植物说话。“李星河压低声音,“准确地说,是一棵梧桐树。它告诉我城东的森林要被开发了。“
沉默持续了十几秒。
“这...这太不可思议了。“王生的声音突然兴奋起来,“应该是量子态改变了你的神经结构,让你能接收植物的生物电信号!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是科学史上的重大——“
“王生,“李星河打断他,“重点不是这个。那些树...它们很痛苦。我们得做点什么。“
又一阵沉默。
“明天我去查查城东的开发计划。“王生最终说,“你再多测试一下这个能力,记录细节。对了,月光是不是有影响?“
李星河笑了。这就是他喜欢王生的原因——对方总能立刻抓住重点。“嗯,月光越强,能力越明显。“
挂断电话后,李星河拉开窗帘。满月高悬,银光洒在小区里那排瘦弱的香樟树上。他集中注意力,隐约能感受到一种模糊的“存在感“,但听不到清晰的语言。看来目前只有老白能与他流畅交流。
躺在床上,李星河想起小时候和陈默在公园里玩耍的日子。那时候的公园比现在野性得多,他们能在灌木丛中搭建秘密基地,能摘野果,能看见松鼠和刺猬。现在的公园“整洁“了,却也失去了生命力。
老白展示给他的记忆画面又浮现在眼前——那些被连根拔起的树木,被水泥覆盖的土壤...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压在心头。如果他是唯一能听见植物声音的人,那么他就有责任为它们发声。
第二天一早,门铃响了。李星河开门看见王生站在门外,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和几个奇怪的设备。
“我查到了,“王生直接走进来,“城东那片200亩的森林确实被列入了开发计划,下个月就要动工。“他调出一张卫星地图,“看,这里是原生林,有至少三十种本地植物和数十种动物栖息。“
李星河倒吸一口冷气:“这么大一片?“
“开发商是绿景集团,背景很硬。“王生推了推眼镜,“常规途径很难阻止。不过...“他神秘地笑了笑,拿出一个类似智能手环的设备,“我连夜改装了这个。它能记录生物电信号,也许能捕捉到你接收到的植物'语言'。“
李星河戴上设备,感到一阵暖流通过手腕:“这么快就做好了?“
“基础功能而已。“王生摆弄着另一个仪器,“我还带了个便携式脑电图仪,需要测测你的脑波变化。“
两人正说着,李梅从书房探出头,手里还拿着备课的教案:“小王来啦?留下吃午饭吧,我包了荠菜饺子。“
“谢谢李老师!“王生响亮地回答,然后压低声音对李星河说,“中午我们去见那棵梧桐树?阳光最强的时候,对吧?“
李星河点点头,突然想到什么:“要不要叫上陈默?他昨晚好像也提到过植物说话的事。“
“你那个开餐馆的发小?“王生皱眉,“他可信吗?“
“绝对可信。“李星河想起陈默小时候为了保护一只受伤的鸽子,逃课照顾它整整一周,“而且他在本地人脉广,也许能帮上忙。“
中午十二点,三人聚集在中央公园的梧桐树下。陈默一脸狐疑地看着王生摆弄各种仪器。
“所以...星河能听见树说话?“陈默小声问王生,“不是喝多了产生的幻觉?“
王生严肃地调整着脑电图仪的电极:“科学地说,这是量子态经历导致的感官扩展。理论上植物确实有复杂的生物电信号系统,只是普通人类无法解码。“
李星河没理会两人的讨论。他深吸一口气,将手掌贴在老白的树干上。阳光直射在皮肤上,他感到一种奇特的温暖从接触点扩散。
“你带了朋友来。“老白的声音比昨晚清晰许多,“那个戴眼镜的脑子很亮,另一个...心是好的。“
“你能告诉他们什么吗?关于城东的森林。“李星河在心中问。
“等等...“老白似乎在调动什么,“我联系一下那边的亲戚。“
一阵微风拂过,梧桐树叶沙沙作响。李星河感到大量信息涌入脑海——图像、情绪、零散的词汇。他皱起眉头,努力整理这些混乱的信号。
“怎么样?“王生紧张地记录着仪器数据,“接收到什么了?“
李星河睁开眼:“不是语言...更像是画面和感受。我看到推土机、电锯...还有恐惧,非常强烈的恐惧。“他转向陈默,“你知道绿景集团的老板吗?“
陈默摸了摸下巴:“周广达?算是个名人,经常上财经杂志。他女儿周莹还在我店里办过生日宴呢。“
王生和李星河交换了一个眼神。
“能不能...“李星河犹豫地问,“安排我们见见她?“
“我试试。“陈默拿出手机,“不过别抱太大希望。这些富二代脾气都怪得很。“
就在这时,李星河突然感到一阵剧痛从太阳穴炸开。他踉跄了一下,扶住树干才没摔倒。脑海中闪过一个清晰的画面:一只小鹿被困在铁丝网中,身后是熊熊燃烧的森林。
“怎么了?“王生赶紧扶住他。
“有紧急情况...“李星河脸色苍白,“森林里的动物...它们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