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清和陈娟不会在这儿过夜,毕竟这是何裕柱的房子,他们若不回四合院,村里人肯定会议论纷纷,到时候难免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柱子在外头有自己的住处,还有考上清华大学的事情,这些都没告诉四合院里的邻居们。
何大清和陈娟虽没有何裕柱的“先知”
能力,但他们清楚院里那些邻居的为人,这事还是别让他们知道为妙。
在院子里整理一阵后,何大清和陈娟回四合院去了。
何裕柱则让雨水把门锁好,自己骑车带着谢颖琪离开。
夜风微凉,坐在车后的谢颖琪下意识地缩了缩身体,靠近了何裕柱。
感受到身旁的温暖,何裕柱心中一动,想起白天师傅和何大清说的话,便轻声说道:“颖琪,等我毕业后我们就结婚吧。”
之前他对婚姻观念有些迟疑,但在师傅和何大清的提醒下,他也明白在这个年代,一直谈恋爱而不结婚可能会让对方误会。
于是他决定给两人一个明确的未来。
听到这话,谢颖琪心中莫名安定下来,虽然不知如何形容,但那种安心的感觉油然而生。
她轻轻应了一声:“嗯,柱子,你别有太大压力,好好学习就行。
要是真到了那一天,我们家什么都不需要,爷爷还会准备嫁妆。”
谢颖琪担心结婚的事会影响何裕柱的学业,同时也从两人的角度考虑,已经将自己当作小家庭的一部分。
何裕柱听后忍不住感慨,这样的姑娘实在难得,无论长相还是性格都无可挑剔。
在他那个时代,像这样的女孩简直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那个年代,彩礼漫天要价,房子不加名字就没安全感,离婚还能分财产,哪里像现在这般简单朴实。
两人即便没有太多物质基础也能组建家庭,携手努力。
因此,老一辈对年轻人不婚行为感到困惑,他们不了解,时代变了,现代女性的想法已不再局限于安稳成家过日子。
何裕柱摇摇头,不再多想那些复杂的事情。
夜色渐深,两人骑行的身影在灯光下被拉得越来越长。
转眼到了1954年12月。
清晨微凉,何裕柱听见门外送报的敲门声,起身开门取下当天的报纸。
这是他每天早晨的习惯。
阅读报纸对他而言非常重要。
作为穿越者,他无法保证所有细节都牢记于心,通过看报可以及时掌握许多关键信息。
回到屋里,他打开报纸快速浏览一遍,立刻被头版标题吸引住了。\"新币发行?第二套人民币要来了?”
看到这条新闻后,何裕柱的眼神微微闪烁。
时间上确实合适。
第一套人民币因涉及金圆券等问题,加之建国初期局势尚未稳定,才采用大面值钞票。
但实际操作中,这种大面额钞票既不便携也不实用。
经过几年发展改革,国内已全面推行公私合营,加上票证制度的支持,条件成熟,可以进行货币改革了。
第二套人民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推出的。
现在十二月,官方只是透露了消息,具体的兑换工作将从1955年开始。
到时候,旧币中的约一万单位可兑换为新币的一元。
所谓的“万元户”
指的就是拥有旧币中一万单位的人。
何裕柱看了一眼自己的储备,近来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学校提供的补贴以及偶尔做实验或设计机械图所得,总计已有八百多万旧币。
这些钱必须换成新币,否则就会贬值成废纸。
按比例计算,他手里的钱大约能换得八百多元新币。
对比何裕柱在鸿宾楼工作时的收入,现在显然不算高。
但考虑到时代的变化,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公私合营后,国家接管了所有店铺和商家,即便何裕柱继续留在鸿宾楼做厨师,他的收入也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水平。
何裕柱目前在清华大学就读,并取得了工程师资格证,未来的选择远不止于做一个厨师。
这也是他当初放弃鸿宾楼的工作选择上大学的原因。
在这个时代,仅靠金钱是不够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掌握理工知识无疑是最好的保障。
何裕柱做完早饭,吃完后便带雨水去学校。
随后,他骑车前往南锣巷的四合院,提醒何大清和陈娟准备好家中积蓄,以便兑换新币。
同时,他也去了李保国和杨佩元那里通知一声。
最后,他还特意去拜访了未来的岳父谢学丰。
这种事情绝非多余,因为确实有人因疏忽错过了兑换新币的机会,有些人嫌麻烦不愿更换,还有些人压根不当回事。
等到大规模换币开始后,这些人的处境变得非常糟糕。
何裕柱在通知家人兑换新币前,已经想好了解释的话。
这是国家出台的新政策,积极响应政策无疑是对的。
加上他在清华大学的学习经历,让他看待事物更加长远,因此李保国等人并未反对。
李保国在鸿宾楼多年积攒了不少财富,加起来约有七八千万现金,如果换成新币,就能得到七八千块,距离万元户只差一步之遥。
这情况确实有些夸张,毕竟比起李保国过去在厨师界的辉煌成就,这样的收入已经算得上少了。
杨佩元的武馆现在基本处于半停业状态。
尽管国家尚未全面推行公私合营政策,但太元武馆的运营模式已大不如前。
多亏何裕柱事先提醒,杨佩元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
如今虽然武馆不再对外开放,但仍维持运营,仅保留一部分学员在馆内锻炼身体、习练武术,形同私人健身房。
以当前的趋势来看,传统武术恐怕会逐渐衰落。
虽然何裕柱继承了太元一脉,但他深知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扭转,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师父安排好晚年生活。
在换新币的问题上,杨佩元完全采纳了何裕柱的建议,将家中积攒的资产整理妥当,最终总计价值两亿多元,包括现金及物品。
对于物品部分,何裕柱虽不专业,但也具备一定的现代眼光,至少能够分辨出哪些是真正的珍品。
因此,他建议师父将大部分物品出售,换取新币。
这样做虽有损失,但与日后可能面临的后果相比,这已是最优选择。
杨佩元对此态度豁达,毕竟家族传承至今,对物质要求并不苛刻。
至于岳父谢学丰那边,何裕柱原本还想再劝说一番,但谢学丰听从了柱子的提醒,立即着手整理医馆资产,准备换新币。
他对柱子的信任减轻了何裕柱不少负担。
1955年1月,新币兑换正式启动。
何裕柱一家骑着自行车,车上装着麻袋里的钞票,一同前往银行柜台进行兑换。
新币兑换政策刚出台,虽然经过一段时间传播,但人们对这一变化仍未充分理解。
即便新币已正式开放兑换,前来排队的人依旧不多。
轮到何裕柱他们时,当他将一袋现金放在柜台上,柜员不禁吃了一惊。
整理完这些现金后,柜员出于职业习惯询问了何裕柱一家的情况,因为这些现金总额接近两千万。
这些钱包括何裕柱自己的积蓄以及何大清和陈娟夫妻几年来的积蓄,换成新币后共计两千块。
这样的金额,在当天前来兑换的人中已属较大数额,因此柜员需要确认兑换人的身份。
何裕柱告知柜员自己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何大清和陈娟也说明了自己的工作身份。
得知这家人并非工厂职工,而是街道办成员,且儿子是清华高才生,柜员眼神微动,既有些钦佩,也消除了最初的戒备。
以他们的家庭背景与收入来看,这笔兑换金额是合理的。
于是,在何裕柱一家提交了一份简单说明后,柜员收下了袋中的现金,为他们兑换了两千块新币。
尽管新币兑换按面额进行,但实际上手头的资金使用受到更多限制。
现在已进入票证时代,购物不仅需要钱,还需配给票。
没有票,即使有钱也无济于事。
这种方式虽增加了管理难度,但从宏观调控角度看,对国家发展有利。
对于何裕柱而言,这并未带来太大影响,因为他并不缺钱。
若真要追求利润,在公私合营之前,凭借他的厨艺,完全可以选择独立创业,即便时间有限,也能累积远超当前数倍的财富。
何裕柱深知,这个时期,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性远超金钱。
反之,过多的财富反而会带来麻烦。
完成新币兑换后,何大清毫不犹豫地将1000元交到了何裕柱手中。
在那个年代,1000元是一笔巨额款项,何大清如此爽快地交付,是事先与陈娟商议好的结果。
柱子正在清华大学就读,尽管学校提供补贴,但手头宽裕总会让人更安心。
剩余的1000元他们计划存入银行,只留下两百元用于日常开销,之后他们会有工资到账,生活开支便不成问题。
处理完毕后,一家人回到了院子。
正值周末,轧钢厂的工人们都在休息。
经过前院时,阎富贵注意到他们,立刻上前询问:“大清,柱子,一大早就去哪儿了?”
听罢阎富贵的话,何裕柱笑着回答:“三大爷,您没关注最近的报纸吗?国家推行新币政策,家里有钱可以去银行兑换,1万元换1块新币。”
“真有这样的事?”
阎富贵戴上眼镜,最近学校事务繁忙,很少读报。
他并非在家里订阅报纸,而是到学校后借阅订报老师的报纸。
让他自己花钱订阅,未免太奢侈了。\"没错,三大爷。
今年已经开始兑换,您若有空也可以试试,也算支持国家政策。”
柱子家要去换新币,阎富贵心里有些动摇,问柱子这事靠不靠谱。
大家对这类换新币的事情也都不陌生,之前金元券的结果大家都还记得,要是上面不靠谱,吃亏的还是百姓。
何裕柱赞同地说,国家政策都是为人民好的,换新币也是体现政府的用心。
他不好多说,但还是提醒了阎三大爷,毕竟两家关系密切。
阎富贵听后点头同意,让老伴去看看,但又不放心,决定亲自去。
他拍拍脑袋,觉得钱的事不能交给别人,自己的每一笔都得盯紧。
何裕柱笑着进了中院,看见院子里有不少人。
贾东旭正在易忠嗨指导下学习,旁边有一堆机械。
秦怀茹在水池边洗衣,贾张氏站在门口骂道:“赶紧把她抱出来,又尿裤子了,真臭!”一边说着还挥动手掌驱赶气味。
这年头重男轻女思想普遍,尤其在农村更明显,但在城市像贾张氏这样直言不讳的不多。
秦怀茹习惯了婆婆的态度,虽然心里不舒服,但为了家庭和睦选择忍耐。
贾东旭听到母亲大声抱怨,皱眉说道:\"妈,小当可是您的孙女呢。\"
“说什么孙女不孙女的?”
贾张氏打断了贾东旭的话,“生个女儿不就是赔钱货嘛!我哪句话说错了?你现在有出息了,娶了媳妇就忘了娘是不是!”
那个年代,大家都穷,吃得也不多,男孩长大后能工作养家糊口,还能贴补家用。
而女孩呢?从小白费粮食,长大后没工作几年就嫁出去了,什么也没留下。
易忠嗨正想劝几句,却看见柱子一家回来了。
院子里的人都朝那边看去。
何大清和陈娟见到贾张氏那泼妇般的模样,早已习惯,神色自然地绕过他们走到门口。
贾张氏注意到何大清一家,尤其是何裕柱,眼神中闪过几分恶意,显然是还在记恨这个家伙。
若不是何裕柱当初没劝他们,他们家现在应该是全城户口,不至于像现在这样靠贾东旭一个人的粮本定量过日子。
如今公私合营后,秦怀茹虽在易忠嗨的帮助下继续在救助站工作,但工资比以前更低了,加上什么事都得用粮票,他们一家的生活越发艰难。\"柱子,早走了啊。”
尽管何裕柱让贾东旭和秦怀茹在工作中吃了亏,但易忠嗨明白,现在的何家他惹不起。
柱子在外头有自己的住处,还有考上清华大学的事情,这些都没告诉四合院里的邻居们。
何大清和陈娟虽没有何裕柱的“先知”
能力,但他们清楚院里那些邻居的为人,这事还是别让他们知道为妙。
在院子里整理一阵后,何大清和陈娟回四合院去了。
何裕柱则让雨水把门锁好,自己骑车带着谢颖琪离开。
夜风微凉,坐在车后的谢颖琪下意识地缩了缩身体,靠近了何裕柱。
感受到身旁的温暖,何裕柱心中一动,想起白天师傅和何大清说的话,便轻声说道:“颖琪,等我毕业后我们就结婚吧。”
之前他对婚姻观念有些迟疑,但在师傅和何大清的提醒下,他也明白在这个年代,一直谈恋爱而不结婚可能会让对方误会。
于是他决定给两人一个明确的未来。
听到这话,谢颖琪心中莫名安定下来,虽然不知如何形容,但那种安心的感觉油然而生。
她轻轻应了一声:“嗯,柱子,你别有太大压力,好好学习就行。
要是真到了那一天,我们家什么都不需要,爷爷还会准备嫁妆。”
谢颖琪担心结婚的事会影响何裕柱的学业,同时也从两人的角度考虑,已经将自己当作小家庭的一部分。
何裕柱听后忍不住感慨,这样的姑娘实在难得,无论长相还是性格都无可挑剔。
在他那个时代,像这样的女孩简直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那个年代,彩礼漫天要价,房子不加名字就没安全感,离婚还能分财产,哪里像现在这般简单朴实。
两人即便没有太多物质基础也能组建家庭,携手努力。
因此,老一辈对年轻人不婚行为感到困惑,他们不了解,时代变了,现代女性的想法已不再局限于安稳成家过日子。
何裕柱摇摇头,不再多想那些复杂的事情。
夜色渐深,两人骑行的身影在灯光下被拉得越来越长。
转眼到了1954年12月。
清晨微凉,何裕柱听见门外送报的敲门声,起身开门取下当天的报纸。
这是他每天早晨的习惯。
阅读报纸对他而言非常重要。
作为穿越者,他无法保证所有细节都牢记于心,通过看报可以及时掌握许多关键信息。
回到屋里,他打开报纸快速浏览一遍,立刻被头版标题吸引住了。\"新币发行?第二套人民币要来了?”
看到这条新闻后,何裕柱的眼神微微闪烁。
时间上确实合适。
第一套人民币因涉及金圆券等问题,加之建国初期局势尚未稳定,才采用大面值钞票。
但实际操作中,这种大面额钞票既不便携也不实用。
经过几年发展改革,国内已全面推行公私合营,加上票证制度的支持,条件成熟,可以进行货币改革了。
第二套人民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推出的。
现在十二月,官方只是透露了消息,具体的兑换工作将从1955年开始。
到时候,旧币中的约一万单位可兑换为新币的一元。
所谓的“万元户”
指的就是拥有旧币中一万单位的人。
何裕柱看了一眼自己的储备,近来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学校提供的补贴以及偶尔做实验或设计机械图所得,总计已有八百多万旧币。
这些钱必须换成新币,否则就会贬值成废纸。
按比例计算,他手里的钱大约能换得八百多元新币。
对比何裕柱在鸿宾楼工作时的收入,现在显然不算高。
但考虑到时代的变化,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公私合营后,国家接管了所有店铺和商家,即便何裕柱继续留在鸿宾楼做厨师,他的收入也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水平。
何裕柱目前在清华大学就读,并取得了工程师资格证,未来的选择远不止于做一个厨师。
这也是他当初放弃鸿宾楼的工作选择上大学的原因。
在这个时代,仅靠金钱是不够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掌握理工知识无疑是最好的保障。
何裕柱做完早饭,吃完后便带雨水去学校。
随后,他骑车前往南锣巷的四合院,提醒何大清和陈娟准备好家中积蓄,以便兑换新币。
同时,他也去了李保国和杨佩元那里通知一声。
最后,他还特意去拜访了未来的岳父谢学丰。
这种事情绝非多余,因为确实有人因疏忽错过了兑换新币的机会,有些人嫌麻烦不愿更换,还有些人压根不当回事。
等到大规模换币开始后,这些人的处境变得非常糟糕。
何裕柱在通知家人兑换新币前,已经想好了解释的话。
这是国家出台的新政策,积极响应政策无疑是对的。
加上他在清华大学的学习经历,让他看待事物更加长远,因此李保国等人并未反对。
李保国在鸿宾楼多年积攒了不少财富,加起来约有七八千万现金,如果换成新币,就能得到七八千块,距离万元户只差一步之遥。
这情况确实有些夸张,毕竟比起李保国过去在厨师界的辉煌成就,这样的收入已经算得上少了。
杨佩元的武馆现在基本处于半停业状态。
尽管国家尚未全面推行公私合营政策,但太元武馆的运营模式已大不如前。
多亏何裕柱事先提醒,杨佩元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
如今虽然武馆不再对外开放,但仍维持运营,仅保留一部分学员在馆内锻炼身体、习练武术,形同私人健身房。
以当前的趋势来看,传统武术恐怕会逐渐衰落。
虽然何裕柱继承了太元一脉,但他深知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扭转,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师父安排好晚年生活。
在换新币的问题上,杨佩元完全采纳了何裕柱的建议,将家中积攒的资产整理妥当,最终总计价值两亿多元,包括现金及物品。
对于物品部分,何裕柱虽不专业,但也具备一定的现代眼光,至少能够分辨出哪些是真正的珍品。
因此,他建议师父将大部分物品出售,换取新币。
这样做虽有损失,但与日后可能面临的后果相比,这已是最优选择。
杨佩元对此态度豁达,毕竟家族传承至今,对物质要求并不苛刻。
至于岳父谢学丰那边,何裕柱原本还想再劝说一番,但谢学丰听从了柱子的提醒,立即着手整理医馆资产,准备换新币。
他对柱子的信任减轻了何裕柱不少负担。
1955年1月,新币兑换正式启动。
何裕柱一家骑着自行车,车上装着麻袋里的钞票,一同前往银行柜台进行兑换。
新币兑换政策刚出台,虽然经过一段时间传播,但人们对这一变化仍未充分理解。
即便新币已正式开放兑换,前来排队的人依旧不多。
轮到何裕柱他们时,当他将一袋现金放在柜台上,柜员不禁吃了一惊。
整理完这些现金后,柜员出于职业习惯询问了何裕柱一家的情况,因为这些现金总额接近两千万。
这些钱包括何裕柱自己的积蓄以及何大清和陈娟夫妻几年来的积蓄,换成新币后共计两千块。
这样的金额,在当天前来兑换的人中已属较大数额,因此柜员需要确认兑换人的身份。
何裕柱告知柜员自己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何大清和陈娟也说明了自己的工作身份。
得知这家人并非工厂职工,而是街道办成员,且儿子是清华高才生,柜员眼神微动,既有些钦佩,也消除了最初的戒备。
以他们的家庭背景与收入来看,这笔兑换金额是合理的。
于是,在何裕柱一家提交了一份简单说明后,柜员收下了袋中的现金,为他们兑换了两千块新币。
尽管新币兑换按面额进行,但实际上手头的资金使用受到更多限制。
现在已进入票证时代,购物不仅需要钱,还需配给票。
没有票,即使有钱也无济于事。
这种方式虽增加了管理难度,但从宏观调控角度看,对国家发展有利。
对于何裕柱而言,这并未带来太大影响,因为他并不缺钱。
若真要追求利润,在公私合营之前,凭借他的厨艺,完全可以选择独立创业,即便时间有限,也能累积远超当前数倍的财富。
何裕柱深知,这个时期,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性远超金钱。
反之,过多的财富反而会带来麻烦。
完成新币兑换后,何大清毫不犹豫地将1000元交到了何裕柱手中。
在那个年代,1000元是一笔巨额款项,何大清如此爽快地交付,是事先与陈娟商议好的结果。
柱子正在清华大学就读,尽管学校提供补贴,但手头宽裕总会让人更安心。
剩余的1000元他们计划存入银行,只留下两百元用于日常开销,之后他们会有工资到账,生活开支便不成问题。
处理完毕后,一家人回到了院子。
正值周末,轧钢厂的工人们都在休息。
经过前院时,阎富贵注意到他们,立刻上前询问:“大清,柱子,一大早就去哪儿了?”
听罢阎富贵的话,何裕柱笑着回答:“三大爷,您没关注最近的报纸吗?国家推行新币政策,家里有钱可以去银行兑换,1万元换1块新币。”
“真有这样的事?”
阎富贵戴上眼镜,最近学校事务繁忙,很少读报。
他并非在家里订阅报纸,而是到学校后借阅订报老师的报纸。
让他自己花钱订阅,未免太奢侈了。\"没错,三大爷。
今年已经开始兑换,您若有空也可以试试,也算支持国家政策。”
柱子家要去换新币,阎富贵心里有些动摇,问柱子这事靠不靠谱。
大家对这类换新币的事情也都不陌生,之前金元券的结果大家都还记得,要是上面不靠谱,吃亏的还是百姓。
何裕柱赞同地说,国家政策都是为人民好的,换新币也是体现政府的用心。
他不好多说,但还是提醒了阎三大爷,毕竟两家关系密切。
阎富贵听后点头同意,让老伴去看看,但又不放心,决定亲自去。
他拍拍脑袋,觉得钱的事不能交给别人,自己的每一笔都得盯紧。
何裕柱笑着进了中院,看见院子里有不少人。
贾东旭正在易忠嗨指导下学习,旁边有一堆机械。
秦怀茹在水池边洗衣,贾张氏站在门口骂道:“赶紧把她抱出来,又尿裤子了,真臭!”一边说着还挥动手掌驱赶气味。
这年头重男轻女思想普遍,尤其在农村更明显,但在城市像贾张氏这样直言不讳的不多。
秦怀茹习惯了婆婆的态度,虽然心里不舒服,但为了家庭和睦选择忍耐。
贾东旭听到母亲大声抱怨,皱眉说道:\"妈,小当可是您的孙女呢。\"
“说什么孙女不孙女的?”
贾张氏打断了贾东旭的话,“生个女儿不就是赔钱货嘛!我哪句话说错了?你现在有出息了,娶了媳妇就忘了娘是不是!”
那个年代,大家都穷,吃得也不多,男孩长大后能工作养家糊口,还能贴补家用。
而女孩呢?从小白费粮食,长大后没工作几年就嫁出去了,什么也没留下。
易忠嗨正想劝几句,却看见柱子一家回来了。
院子里的人都朝那边看去。
何大清和陈娟见到贾张氏那泼妇般的模样,早已习惯,神色自然地绕过他们走到门口。
贾张氏注意到何大清一家,尤其是何裕柱,眼神中闪过几分恶意,显然是还在记恨这个家伙。
若不是何裕柱当初没劝他们,他们家现在应该是全城户口,不至于像现在这样靠贾东旭一个人的粮本定量过日子。
如今公私合营后,秦怀茹虽在易忠嗨的帮助下继续在救助站工作,但工资比以前更低了,加上什么事都得用粮票,他们一家的生活越发艰难。\"柱子,早走了啊。”
尽管何裕柱让贾东旭和秦怀茹在工作中吃了亏,但易忠嗨明白,现在的何家他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