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教授从桌边起身走近,环视四周后对一位戴眼镜的老者笑道:“老刘,来看看,这就是我说的柱子,何裕柱同学。”
老刘闻言目光微亮,打量何裕柱一番后展露笑意。"何裕柱同学,你好。”
说着主动伸手相迎。
旁人见状,眼神更添好奇。
何裕柱明白对方身份不凡,忙恭敬地握手致意:“刘老,您好。”
孙教授随即介绍了其他人的背景,他们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派来的交流学者,皆为机械系专家。
其中被称作老刘的名为刘宏伟,在该领域成就斐然,与孙教授亦是旧识。
此次哈工大的访学活动便由刘教授主导。
听完介绍,何裕柱神情凝重。
他深知,尽管清华大学声名显赫,但在学术与科研方面,哈工大更具优势。
东北作为工业中心,资源集中于此,因此哈工大的学生通常更胜一筹。"柱子,我听说你准备考六级工程师?”
何裕柱正思索间,刘教授主动开了口。
他的目光中带着几分探究,看向何裕柱时更是显得饶有兴趣。
听闻此言,何裕柱下意识地瞥向孙教授,只见孙教授朝他轻轻点头。
于是何裕柱回应道:"是的,刘教授,我这几日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准备。“他坦诚作答。
刘教授从桌上取出一些文件,问道:”这些论文应该是出自你之手吧?"
何裕柱扫了一眼,确认是自己之前发表的研究成果,便点了点头。
孙教授在一旁见状,干脆直言:"行了,老刘,我替你说吧。
柱子,他们对你这几篇论文很感兴趣,你随便聊聊。"
听到这话,何裕柱心中有所察觉,便说道:"那我就谈谈我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教授指正。"这话说得委婉周到,展现了何裕柱的高情商。
现场的几位教授闻言,眼神微动,但无人抢先发言。
刘教授点头示意:"好,你先讲,我们听听。"
何裕柱随即接过刘教授手中的论文,这些都是他曾经深入研究过的,早已烂熟于心。
随手抽出一篇,便流畅地开始讲解。
他对选题目的、研究过程的描述井然有序,思路清晰,方向明确,讲解得游刃有余。
没多久,这篇论文就被何裕柱生动地讲完了。
直到何裕柱停顿下来,周围的教授才回过神来,心中大感惊讶。
他们都是机械领域的专家,然而刚才何裕柱的深入浅出讲解竟让他们听得入迷。
若讲解者是位同水平的同行,这样的效果或许还能接受,但何裕柱只是个普通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实属难得。
几位教授听到消息后开始低声交谈,与先前的沉默形成对比。
刘教授的表情也发生了变化,目光中透着兴奋,看向何裕柱。"老孙,你真是找到个好苗子。”
刘教授毫不掩饰地说。
孙教授与刘宏伟是多年好友,同为**工程师。
孙教授在机械领域的能力略胜一筹,但刘宏伟所在的哈工大的研究条件和学术氛围更优越。
这种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在国内并不普遍,仅限于少数顶尖高校之间。
通常情况下,清华会派学生到哈工大学习。
然而,今年孙教授写信给刘宏伟,提到何裕柱在校期间已发表多篇论文,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色。
信中还提及他在轧钢厂的项目经历及备战六级工程师的情况。
刘宏伟听后非常重视,因为即使哈工大培养出的顶尖学生,目前最高也只是考取七级工程师。
若非孙教授亲口所说,他绝不会轻易相信。
考虑到两人多年的交情,他知道孙教授从不夸大其词,于是对何裕柱产生了浓厚兴趣。
此次,刘宏伟不仅带来了学校的几位机械系教授,还将本校这一届最优秀的机械系学生一同带来,就是为了亲眼见见何裕柱。
刚进门时,何裕柱的模样看起来只是个普通大学生,众人对他实力如何还存疑。
因此在他开始讲解论文前,大家并未表现出过多兴趣。
一番讲解后,众人已明白他的水平之高。
他能把复杂的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并且吸引像哈工大教授这样的专业人士参与思考,可见他在机械领域的造诣相当深厚,称得上是近年来天赋最高的学生之一。
看到哈工大教授们的反应,孙教授感到骄傲,冷笑道:“老刘,怎么样?清华也有人才吧。”
近年来,哈工大的师资与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清华及其他高校的机械系都引以为傲。
如今孙教授收下的学生让哈工大的教授们惊叹不已,让他深感自豪。
面对孙教授的调侃,刘宏伟未作反驳。
作为同行,孙教授的话确实没错。
哈工大的优秀学生未必能胜过眼前的何裕柱。
但他嘴上却说:“基础确实不错,但最终成绩还得看考试结果。”
虽然孙教授提到何裕柱正在备战六级工程师资格考试,刚才的讲解也展示了他扎实的理论功底,但考虑到他的年龄以及六级考试的难度,通过考试仍非常艰难。
孙教授接着说道:“你们不是也要在这儿待一个月吗?考试定在这个月中,到时候你们可以亲眼见证。”
何裕柱备考六级工程师的事早已得到学校支持,加上这次哈工大来访交流,校方对此高度重视,特意将考试安排在交流期间,其用意不言自明。
尽管哈工大在机械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清华也有自己的追求。
若何裕柱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无疑将为学校带来声誉提升。
听到这句话,刘宏伟的眼神微微一动。
他当然明白孙教授话中的含义,说道:“看来,你们对何裕柱同学很有信心。”
若何裕柱能顺利通过六级工程师考试,清华大学的声誉无疑会大幅提升。
但如果出现问题,丢脸的将是他们自己。
刘宏伟的话也让随行而来的哈工大教授们神情一变。
虽然何裕柱的表现确实出色,展现了扎实的机械技能,但从8级直接跳到6级工程师的考核,在哈工大也是前所未闻。
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水平无疑领先全国,而作为东北顶尖学府的哈工大也颇为自豪。
他们的学生做不到的事情,清华的学生能做到吗?
孙教授了解哈工大教授们的心理,但他并未多言,只是笑着点头,“行,老刘,你们先住下吧,我们已经准备好宿舍楼了。
这次就当作是交流经验吧。”
孙教授话虽留有余地,但刘宏伟深知这位老友的性格,这明显是十拿九稳的态度。
于是他也来了干劲。"好,老孙,听你的!”
等学校安排完哈工大的一行人后,办公室里只剩下孙教授、何裕柱、张为民和梅军四人。
此刻,何裕柱依旧站着,他对当前的情况已有所了解。
孙教授看了他一眼,没有多说,只问:“柱子,你觉得有把握吗?”
何裕柱稍作思考,点头道:“问题不大。”
短短四个字让孙教授心中安稳不少。
他知道何裕柱从不轻易承诺。"很好,柱子,接下来这段时间好好准备,考试时一定要发挥出色。”
孙教授并非一时兴起,安排何裕柱在哈工大学习并展示才能,这也是给柱子的一次重要机会。
尽管他也是一名工程师,与刘宏伟同级,但由于身处不同的环境,清华大学在重工业及机械领域的地位相较于哈工大确实稍逊一筹。
即便人们嘴上不说,这也是客观事实。
若柱子继续留在清华,即便他在校内脱颖而出,未来的发展空间仍会受限。
如今有了哈工大的交流契机,如果他在考核中表现出色,哈工大必定会更加重视。
届时,柱子可获得的资源将有所不同,或许还会面临哈工大的争夺。
然而,孙教授对此充满信心。
他知道柱子的品性和志向,同时他也明白,即便柱子被哈工大招揽,他已做好心理准备。
在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的大环境下,像柱子这样的优秀人才,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能为国家贡献力量便无愧。
他不会因个人名誉而妨碍柱子为国效力。
时光飞逝,半个月转眼即过。
清华大学得知了何裕柱将跳级参加六级工程师考试的消息,且哈工大的教授也将到场观摩,此事得到了高度重视。
作为当事人的何裕柱,在这段日子里全神贯注地复习课本,频繁往返于实验室,只为在考试前巩固自己的机械知识。
这一天,何裕柱在清华完成实验后回到南锣巷四合院。
许久未归,他如今每隔十天半月便会回家一趟,毕竟一家人总要团聚。
然而这次回来,他听到了不少消息。
职业分级制度实施后,四合院也受到影响。
原有的等级体系失效,改为国家统一的职业等级标准。
比如易忠嗨,在技术评定后成为六级钳工,月薪72元3角,还未达到原剧中的八级钳工水平,因此工资尚未提升。
二大爷刘嗨忠现在仍是五级钳工,月薪六十一块七角,而三大爷阎富贵的职业评级有所不同,他是小学教师,月薪四十七元,另有两到三元补贴。
尽管如此,他的收入在三位大爷中最低。
阎富贵的节俭可以理解,工资本就不高,还要养活全家,不节俭确实难以维持生计。
何大清则顺利被评为五级厨师,月薪六十三块五角,另有三元补贴,这个收入在这个时代算相当不错。
作为厨师,衣食无忧,又有高薪,这样的条件传出后,想娶妻的媒婆肯定络绎不绝。
这话说得一点都不夸张,放到五年后甚至更加夸张。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热议新的职业评定制度。
当何裕柱从外面回来时,遇到了正在前院乘凉的三大爷一家。
看到骑车进前院的何裕柱,阎富贵眼睛一亮,随即热情地打招呼。
这么多年过去,南锣巷只有何裕柱家买得起自行车。
小学教师的工资,不吃不喝也要三个月才够买一辆,而且他向来节俭,就算愿意花钱,也买不到自行车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时国内工业尚未发达,物资匮乏,相比百元,自行车票更为紧缺。"柱子,看你爹来了。”
阎富贵说着,目光打量着何裕柱。
确实,这小子每次来都换了一身新衣服。
柱子虽然不常回院子,但每次来都会带来些好东西,阎富贵仔细观察过,他穿的衣服从未带过补丁。
这种情况在这个时代非常罕见。
即使你很有钱,又有几家能像何裕柱这般舒坦呢?衣服带补丁是很平常的事。
三大爷,您在休息吗?
听到三大爷的问候,何裕柱礼貌回应,随即从口袋掏出一把水果糖。
平时在院子里,他们家和三大爷家关系不错,所以何裕柱每次回来也不介意送些小礼物。
三大爷虽有点爱占小便宜的习惯,但在大事上,观念还算正派,算得上四合院里少数能交往的朋友之一。"嘿,柱子,看看这个……”
阎富贵笑着伸手把糖果全收了,眼里笑意更深了。"既然来了,还拿这些,柱子,有空到我家吃饭。”
接过东西后,阎富贵说了不少客套话。
说请柱子吃饭,但他心里明白,柱子不会占他这个便宜。
而且柱子在外面忙,回家吃饭的时间不定。
何裕柱点头道:“好的,三大爷,那我先回屋了。”
说着,他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
看着何裕柱走向中院的背影,阎富贵眼中闪过一丝思考。
柱子这人出手不小气。
这种水果糖,他们这样的家庭平时不舍得买,柱子家却能随手送人,说明他的收入不低。
最近院子有些传闻,何裕柱十天半月回一次院子,说在鸿宾楼工作,但从没人听他说过工作的事。
像年轻一代的许大茂、贾东旭都在轧钢厂定了职级,每月领工资,是光荣的工人阶级,说出来都很体面。
何裕柱在鸿宾楼工作了四五年,最初听说表现不错,但之后渐渐没了消息。
住在同一个院子的人开始怀疑,他是不是没什么出息了。
毕竟厨师这一行靠的是真功夫,小聪明只能暂时占便宜,长久还是要看积累,做出好吃的东西才是关键。
或许柱子现在的成绩不如院子里其他年轻人,所以他也不好意思提起。
阎富贵听到这些闲话时,心里暗笑。
他对何家的情况很了解,知道柱子绝不是外界说的那样落魄。
否则,他们家怎么会买得起自行车?又怎么会经常收到柱子送来的水果糖?
阎富贵不愿跟院子里的人多说这些事,这对他没好处,反而担心别人知道了柱子家的情况,过来攀交情,影响了他和柱子的关系。
何裕柱回家后,和父亲何大清、母亲陈娟聊了一会儿。"柱子,你之前说要买些肉和其他东西,到底有什么用?”
何大清问。
其实,何裕柱虽然在清华大学读书,但一直关注物资储备。
喜欢四合院:傻柱重生,娶妻陈雪茹
老刘闻言目光微亮,打量何裕柱一番后展露笑意。"何裕柱同学,你好。”
说着主动伸手相迎。
旁人见状,眼神更添好奇。
何裕柱明白对方身份不凡,忙恭敬地握手致意:“刘老,您好。”
孙教授随即介绍了其他人的背景,他们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派来的交流学者,皆为机械系专家。
其中被称作老刘的名为刘宏伟,在该领域成就斐然,与孙教授亦是旧识。
此次哈工大的访学活动便由刘教授主导。
听完介绍,何裕柱神情凝重。
他深知,尽管清华大学声名显赫,但在学术与科研方面,哈工大更具优势。
东北作为工业中心,资源集中于此,因此哈工大的学生通常更胜一筹。"柱子,我听说你准备考六级工程师?”
何裕柱正思索间,刘教授主动开了口。
他的目光中带着几分探究,看向何裕柱时更是显得饶有兴趣。
听闻此言,何裕柱下意识地瞥向孙教授,只见孙教授朝他轻轻点头。
于是何裕柱回应道:"是的,刘教授,我这几日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准备。“他坦诚作答。
刘教授从桌上取出一些文件,问道:”这些论文应该是出自你之手吧?"
何裕柱扫了一眼,确认是自己之前发表的研究成果,便点了点头。
孙教授在一旁见状,干脆直言:"行了,老刘,我替你说吧。
柱子,他们对你这几篇论文很感兴趣,你随便聊聊。"
听到这话,何裕柱心中有所察觉,便说道:"那我就谈谈我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教授指正。"这话说得委婉周到,展现了何裕柱的高情商。
现场的几位教授闻言,眼神微动,但无人抢先发言。
刘教授点头示意:"好,你先讲,我们听听。"
何裕柱随即接过刘教授手中的论文,这些都是他曾经深入研究过的,早已烂熟于心。
随手抽出一篇,便流畅地开始讲解。
他对选题目的、研究过程的描述井然有序,思路清晰,方向明确,讲解得游刃有余。
没多久,这篇论文就被何裕柱生动地讲完了。
直到何裕柱停顿下来,周围的教授才回过神来,心中大感惊讶。
他们都是机械领域的专家,然而刚才何裕柱的深入浅出讲解竟让他们听得入迷。
若讲解者是位同水平的同行,这样的效果或许还能接受,但何裕柱只是个普通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实属难得。
几位教授听到消息后开始低声交谈,与先前的沉默形成对比。
刘教授的表情也发生了变化,目光中透着兴奋,看向何裕柱。"老孙,你真是找到个好苗子。”
刘教授毫不掩饰地说。
孙教授与刘宏伟是多年好友,同为**工程师。
孙教授在机械领域的能力略胜一筹,但刘宏伟所在的哈工大的研究条件和学术氛围更优越。
这种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在国内并不普遍,仅限于少数顶尖高校之间。
通常情况下,清华会派学生到哈工大学习。
然而,今年孙教授写信给刘宏伟,提到何裕柱在校期间已发表多篇论文,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色。
信中还提及他在轧钢厂的项目经历及备战六级工程师的情况。
刘宏伟听后非常重视,因为即使哈工大培养出的顶尖学生,目前最高也只是考取七级工程师。
若非孙教授亲口所说,他绝不会轻易相信。
考虑到两人多年的交情,他知道孙教授从不夸大其词,于是对何裕柱产生了浓厚兴趣。
此次,刘宏伟不仅带来了学校的几位机械系教授,还将本校这一届最优秀的机械系学生一同带来,就是为了亲眼见见何裕柱。
刚进门时,何裕柱的模样看起来只是个普通大学生,众人对他实力如何还存疑。
因此在他开始讲解论文前,大家并未表现出过多兴趣。
一番讲解后,众人已明白他的水平之高。
他能把复杂的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并且吸引像哈工大教授这样的专业人士参与思考,可见他在机械领域的造诣相当深厚,称得上是近年来天赋最高的学生之一。
看到哈工大教授们的反应,孙教授感到骄傲,冷笑道:“老刘,怎么样?清华也有人才吧。”
近年来,哈工大的师资与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清华及其他高校的机械系都引以为傲。
如今孙教授收下的学生让哈工大的教授们惊叹不已,让他深感自豪。
面对孙教授的调侃,刘宏伟未作反驳。
作为同行,孙教授的话确实没错。
哈工大的优秀学生未必能胜过眼前的何裕柱。
但他嘴上却说:“基础确实不错,但最终成绩还得看考试结果。”
虽然孙教授提到何裕柱正在备战六级工程师资格考试,刚才的讲解也展示了他扎实的理论功底,但考虑到他的年龄以及六级考试的难度,通过考试仍非常艰难。
孙教授接着说道:“你们不是也要在这儿待一个月吗?考试定在这个月中,到时候你们可以亲眼见证。”
何裕柱备考六级工程师的事早已得到学校支持,加上这次哈工大来访交流,校方对此高度重视,特意将考试安排在交流期间,其用意不言自明。
尽管哈工大在机械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清华也有自己的追求。
若何裕柱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无疑将为学校带来声誉提升。
听到这句话,刘宏伟的眼神微微一动。
他当然明白孙教授话中的含义,说道:“看来,你们对何裕柱同学很有信心。”
若何裕柱能顺利通过六级工程师考试,清华大学的声誉无疑会大幅提升。
但如果出现问题,丢脸的将是他们自己。
刘宏伟的话也让随行而来的哈工大教授们神情一变。
虽然何裕柱的表现确实出色,展现了扎实的机械技能,但从8级直接跳到6级工程师的考核,在哈工大也是前所未闻。
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水平无疑领先全国,而作为东北顶尖学府的哈工大也颇为自豪。
他们的学生做不到的事情,清华的学生能做到吗?
孙教授了解哈工大教授们的心理,但他并未多言,只是笑着点头,“行,老刘,你们先住下吧,我们已经准备好宿舍楼了。
这次就当作是交流经验吧。”
孙教授话虽留有余地,但刘宏伟深知这位老友的性格,这明显是十拿九稳的态度。
于是他也来了干劲。"好,老孙,听你的!”
等学校安排完哈工大的一行人后,办公室里只剩下孙教授、何裕柱、张为民和梅军四人。
此刻,何裕柱依旧站着,他对当前的情况已有所了解。
孙教授看了他一眼,没有多说,只问:“柱子,你觉得有把握吗?”
何裕柱稍作思考,点头道:“问题不大。”
短短四个字让孙教授心中安稳不少。
他知道何裕柱从不轻易承诺。"很好,柱子,接下来这段时间好好准备,考试时一定要发挥出色。”
孙教授并非一时兴起,安排何裕柱在哈工大学习并展示才能,这也是给柱子的一次重要机会。
尽管他也是一名工程师,与刘宏伟同级,但由于身处不同的环境,清华大学在重工业及机械领域的地位相较于哈工大确实稍逊一筹。
即便人们嘴上不说,这也是客观事实。
若柱子继续留在清华,即便他在校内脱颖而出,未来的发展空间仍会受限。
如今有了哈工大的交流契机,如果他在考核中表现出色,哈工大必定会更加重视。
届时,柱子可获得的资源将有所不同,或许还会面临哈工大的争夺。
然而,孙教授对此充满信心。
他知道柱子的品性和志向,同时他也明白,即便柱子被哈工大招揽,他已做好心理准备。
在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的大环境下,像柱子这样的优秀人才,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能为国家贡献力量便无愧。
他不会因个人名誉而妨碍柱子为国效力。
时光飞逝,半个月转眼即过。
清华大学得知了何裕柱将跳级参加六级工程师考试的消息,且哈工大的教授也将到场观摩,此事得到了高度重视。
作为当事人的何裕柱,在这段日子里全神贯注地复习课本,频繁往返于实验室,只为在考试前巩固自己的机械知识。
这一天,何裕柱在清华完成实验后回到南锣巷四合院。
许久未归,他如今每隔十天半月便会回家一趟,毕竟一家人总要团聚。
然而这次回来,他听到了不少消息。
职业分级制度实施后,四合院也受到影响。
原有的等级体系失效,改为国家统一的职业等级标准。
比如易忠嗨,在技术评定后成为六级钳工,月薪72元3角,还未达到原剧中的八级钳工水平,因此工资尚未提升。
二大爷刘嗨忠现在仍是五级钳工,月薪六十一块七角,而三大爷阎富贵的职业评级有所不同,他是小学教师,月薪四十七元,另有两到三元补贴。
尽管如此,他的收入在三位大爷中最低。
阎富贵的节俭可以理解,工资本就不高,还要养活全家,不节俭确实难以维持生计。
何大清则顺利被评为五级厨师,月薪六十三块五角,另有三元补贴,这个收入在这个时代算相当不错。
作为厨师,衣食无忧,又有高薪,这样的条件传出后,想娶妻的媒婆肯定络绎不绝。
这话说得一点都不夸张,放到五年后甚至更加夸张。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热议新的职业评定制度。
当何裕柱从外面回来时,遇到了正在前院乘凉的三大爷一家。
看到骑车进前院的何裕柱,阎富贵眼睛一亮,随即热情地打招呼。
这么多年过去,南锣巷只有何裕柱家买得起自行车。
小学教师的工资,不吃不喝也要三个月才够买一辆,而且他向来节俭,就算愿意花钱,也买不到自行车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时国内工业尚未发达,物资匮乏,相比百元,自行车票更为紧缺。"柱子,看你爹来了。”
阎富贵说着,目光打量着何裕柱。
确实,这小子每次来都换了一身新衣服。
柱子虽然不常回院子,但每次来都会带来些好东西,阎富贵仔细观察过,他穿的衣服从未带过补丁。
这种情况在这个时代非常罕见。
即使你很有钱,又有几家能像何裕柱这般舒坦呢?衣服带补丁是很平常的事。
三大爷,您在休息吗?
听到三大爷的问候,何裕柱礼貌回应,随即从口袋掏出一把水果糖。
平时在院子里,他们家和三大爷家关系不错,所以何裕柱每次回来也不介意送些小礼物。
三大爷虽有点爱占小便宜的习惯,但在大事上,观念还算正派,算得上四合院里少数能交往的朋友之一。"嘿,柱子,看看这个……”
阎富贵笑着伸手把糖果全收了,眼里笑意更深了。"既然来了,还拿这些,柱子,有空到我家吃饭。”
接过东西后,阎富贵说了不少客套话。
说请柱子吃饭,但他心里明白,柱子不会占他这个便宜。
而且柱子在外面忙,回家吃饭的时间不定。
何裕柱点头道:“好的,三大爷,那我先回屋了。”
说着,他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
看着何裕柱走向中院的背影,阎富贵眼中闪过一丝思考。
柱子这人出手不小气。
这种水果糖,他们这样的家庭平时不舍得买,柱子家却能随手送人,说明他的收入不低。
最近院子有些传闻,何裕柱十天半月回一次院子,说在鸿宾楼工作,但从没人听他说过工作的事。
像年轻一代的许大茂、贾东旭都在轧钢厂定了职级,每月领工资,是光荣的工人阶级,说出来都很体面。
何裕柱在鸿宾楼工作了四五年,最初听说表现不错,但之后渐渐没了消息。
住在同一个院子的人开始怀疑,他是不是没什么出息了。
毕竟厨师这一行靠的是真功夫,小聪明只能暂时占便宜,长久还是要看积累,做出好吃的东西才是关键。
或许柱子现在的成绩不如院子里其他年轻人,所以他也不好意思提起。
阎富贵听到这些闲话时,心里暗笑。
他对何家的情况很了解,知道柱子绝不是外界说的那样落魄。
否则,他们家怎么会买得起自行车?又怎么会经常收到柱子送来的水果糖?
阎富贵不愿跟院子里的人多说这些事,这对他没好处,反而担心别人知道了柱子家的情况,过来攀交情,影响了他和柱子的关系。
何裕柱回家后,和父亲何大清、母亲陈娟聊了一会儿。"柱子,你之前说要买些肉和其他东西,到底有什么用?”
何大清问。
其实,何裕柱虽然在清华大学读书,但一直关注物资储备。
喜欢四合院:傻柱重生,娶妻陈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