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皇城已透着刺骨的寒意,格物堂的窗纸上却总凝着层薄薄的水汽,那是几十号孩子呵出的热气。
李三槐正用炭笔在石板上画着齿轮,袖口磨出的破洞沾着铁屑,他指着画痕道:“这齿牙得一般齐,就像田里的垄沟,歪了便漏了水。”
底下忽有个穿蓝布棉袄的孩子举手:“李师傅,昨日王二哥教‘机’字,说左边是木,右边是几,是不是就是说木头做的物件,能像鸟儿展翅那样动?”
李三槐愣了愣,粗糙的手掌在石板上摩挲片刻,忽然笑起来:“你这娃子,比我当年灵透!格物堂的先生说过,字是死的,道理是活的,就像这齿轮,画在纸上是死的,装在水车轴上,才能让水往高处流。”
这话刚落,学堂外忽然传来喧哗。
几个戴方巾的儒生正站在牌坊下,手里举着批驳格物学的帖子,红漆写的“奇技淫巧”四个字在雪地里格外扎眼。
“连‘君君臣臣’都没学明白,倒学这些匠户伎俩!”为首的儒生将帖子拍在墙上“孔圣人何曾教过如何打铁?”
围观的百姓里有人嘀咕:“可李师傅教的法子,真能让犁地快三成啊。”
“就是,我家娃前日回来,说格物堂算的播种日子,比老皇历准呢。”
儒生们听见议论,脸色更沉。
其中一个正想发作,却见王二柱捧着课本走过来。
他如今已能把“杠杆原理”讲得通俗:“这位先生,您看那牌坊下的石狮子,若要挪个地方,是念《论语》管用,还是找根粗木当撬棍管用?”
儒生被问得噎住,甩袖道:“歪理邪说!”
却在转身时,不小心撞翻了旁边货郎的担子。
竹筐里的算盘滚出来,算珠在雪地上蹦跳,货郎捡起来时嘟囔:“这算盘珠子,不也是格物堂新打的样式,比老算盘快半成呢。”
消息传到东宫时,朱雄英正看着工部递来的新图纸。
格物堂的学生根据天球仪测算,画出了皇城周边的水系图,连哪处河堤容易溃堤都标得清清楚楚。
“王景在山东怎么样了?”他忽然问道。
小太监躬身道:“回殿下,王学士请了曲阜的老儒去江南学堂,说要‘正学风’,还让学子们每日抄十遍《孝经》。”
朱雄英指尖在水系图上敲了敲:“让锦衣卫盯着河堤,今年冬汛怕是比往年大。”
他顿了顿又道,“告诉王二柱,让格物堂的杂役们去河边帮着加固堤岸,就用他们学的‘三角形稳定’法子。”
往年这时候,河工们总用草袋填土堵缺口,今年却有十几个格物堂的杂役扛着木架过来。
王二柱指挥着搭起三角形支架,再将沙袋堆在支架后,原本要二十人才能稳住的缺口,竟用一半人力就守住了。
河工头目看着直咋舌:“这法子比老辈子传的管用!”
王二柱抹了把脸上的泥水,从怀里掏出皱巴巴的课本:“书上说的,三个角的架子最稳当。”
不远处的茶楼上,王景正看着这幕,手指捏得茶盏咯咯响。
身旁的曲阜老儒叹道:“民心易变啊,他们竟信这些匠户手段。”
“不然为何要让孔家荐人?”王景冷声道,“昨日孔家递来消息,说已让佃户里的老秀才去江南学堂,讲课时专说‘民虽习技,终需守礼’。”
话音刚落,却见河堤上忽然一阵欢呼。
原来李三槐带着几个铁匠,用格物堂新造的铁钳,竟将溃堤处的断裂木桩生生夹了出来。
那铁钳柄长三尺,顶端是两个带齿的铁爪,一人便能操作。
“这物件叫‘杠杆钳’!”李三槐举着铁钳喊,“格物堂能造,咱们也能学!”
人群里有个卖菜农妇忽然喊道:“我家娃说,格物堂开春要教算收成的法子,能算出一亩地该种多少麦种!”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水里,瞬间传开。
原本在儒学学堂外徘徊的几个百姓,竟转身往格物堂的方向去了。
王景将茶盏重重顿在桌上,茶水溅了满袖:“传信给山东学政,让他在科举预备课里加考《春秋》,凡去格物堂听课的生员,一概不予举荐。”
消息传到东宫时,朱雄英正在看新送来的学堂名册。
儒学学堂的人数比上月少了十五个,格物堂却多了二十七个,其中有六个是原本在儒学学堂的学子。
“王景这是急了。”朱雄英把名册推给小太监,“让冯保去趟户部,说格物堂要添些笔墨,从江南盐税里挪银子。”
冯保刚要应,却见户部的小吏匆匆跑来:“殿下,杨大人说铁路工程的铁轨快不够了,铁厂的炉子总出问题。”
朱雄英起身道:“去铁厂看看。”
铁厂在皇城南门外,几十座土炉冒着黑烟,炉工们正围着一座新炉子发愁。
掌炉师傅见皇孙来了,急忙跪下:“殿下,这新炉子按格物堂的图纸造的,说能多出铁,可总烧不热。”
朱雄英走到炉前,见炉壁上的通风口是方形的,忽然想起李三槐说过的话:“把通风口改成圆形,再斜着往上开。”
他指着炉顶,“热气往上走,口子斜了才能兜住风。”
炉工们半信半疑地改了通风口,半个时辰后,炉膛里竟真的泛起亮红色。
掌炉师傅舀出一瓢铁水,激动得手都抖了:“比往常多出两成!”
朱雄英看着铁水在模具里凝成铁轨,忽然道:“让格物堂派三个杂役来铁厂当学徒,学怎么算炉子的火候。”
他转向冯保,“告诉杨思义,铁轨够了就先修到苏州府,那里的学堂开春要开课,得让新书能运过去。”
腊月里,苏州府的学堂总算落成。
儒学学堂的匾额依旧是孔彦缙题的,只是来上课的世家子少了些。
格物堂却热闹非凡,不仅有百姓送孩子来,连附近的小商贩都提着点心来旁听,他们听说格物堂能算清账目里的亏空。
开课那日,王二柱跟着李三槐去苏州府送教具。
路过市集时,见个账房先生正对着账本发愁,原来他算错了米行的进出账,差了两石米。
王二柱凑过去看了看,用格物堂学的“归除法”一算,竟很快找出了错处。
账房先生又惊又喜:“这算法比《九章算术》里的简单!”
“格物堂的先生教的。”王二柱指了指不远处的学堂“开春还教怎么量地亩呢。”
这话被路过的孔承宗听见了。
他如今已在苏州儒学学堂当先生,想起三个月前在东宫被问铁犁的窘迫,脸色有些难看。
身旁的族兄孔承绪低声道:“方才见知府大人去了格物堂,说要请那里的先生算漕运的粮耗。”
孔承宗攥紧了手里的《论语》:“父亲让我们把‘民可使由之’改成‘民需导之’来讲,可他们连账本都要去问匠户,哪里还听得进圣人言?”
孔承绪望着格物堂门口挂着的算盘,忽然道:“昨日见格物堂的孩子在学‘天圆地方’,咱们明日便讲《周易》里的‘天尊地卑’,告诉他们,格物学的道理,早就在圣人书里写着了。”
次日清晨,儒学学堂果然响起“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诵读声。
而格物堂里,李三槐正拿着圆规画地球仪,他对孩子们说:“这地球是圆的,就像咱磨的铜镜,所以船开远了,先看不见船身,再看不见桅杆。”
有个曾在儒学学堂听课的孩子举手:“可孔先生说天是方的。”
李三槐放下圆规,从怀里掏出个陶碗:“你看这碗沿是圆的,可站在碗底看,不就像方的?道理得自己看,不能只听人说。”
这话恰好被来送文书的锦衣卫听见,回去报给了朱雄英。
朱雄英正在看各地学堂的月报,见格物堂的“自然课”已教了三十多个道理。
忽然笑道:“让李三槐把这些道理编成本小册子,印出来发给各地格物堂。”
他抬头望向窗外,雪已经停了,东宫的梅花开得正艳。
冯保进来添炭火时,见案上放着张新的舆图,上面又用朱砂圈了二十个红点,那是开春要建学堂的州府。
“殿下,孔家又递了折子,说想让族中子弟去新学堂当先生,这次还附了他们写的《农具论》。”冯保道。
朱雄英拿起折子,见上面竟画着改良的曲辕犁,笔墨间还有些泥土痕迹。
他指尖在“农具论”三个字上停了停:“让他们来,不过得先去铁厂实习一个月,能认出五种铁矿石才算合格。”
冯保刚要退下,又被叫住。
朱雄英指着舆图上的北平府:“告诉杨思义,铁路先修到北平,那里的学堂要开兵法堂,得让讲兵法的先生能及时到任。”
李三槐正用炭笔在石板上画着齿轮,袖口磨出的破洞沾着铁屑,他指着画痕道:“这齿牙得一般齐,就像田里的垄沟,歪了便漏了水。”
底下忽有个穿蓝布棉袄的孩子举手:“李师傅,昨日王二哥教‘机’字,说左边是木,右边是几,是不是就是说木头做的物件,能像鸟儿展翅那样动?”
李三槐愣了愣,粗糙的手掌在石板上摩挲片刻,忽然笑起来:“你这娃子,比我当年灵透!格物堂的先生说过,字是死的,道理是活的,就像这齿轮,画在纸上是死的,装在水车轴上,才能让水往高处流。”
这话刚落,学堂外忽然传来喧哗。
几个戴方巾的儒生正站在牌坊下,手里举着批驳格物学的帖子,红漆写的“奇技淫巧”四个字在雪地里格外扎眼。
“连‘君君臣臣’都没学明白,倒学这些匠户伎俩!”为首的儒生将帖子拍在墙上“孔圣人何曾教过如何打铁?”
围观的百姓里有人嘀咕:“可李师傅教的法子,真能让犁地快三成啊。”
“就是,我家娃前日回来,说格物堂算的播种日子,比老皇历准呢。”
儒生们听见议论,脸色更沉。
其中一个正想发作,却见王二柱捧着课本走过来。
他如今已能把“杠杆原理”讲得通俗:“这位先生,您看那牌坊下的石狮子,若要挪个地方,是念《论语》管用,还是找根粗木当撬棍管用?”
儒生被问得噎住,甩袖道:“歪理邪说!”
却在转身时,不小心撞翻了旁边货郎的担子。
竹筐里的算盘滚出来,算珠在雪地上蹦跳,货郎捡起来时嘟囔:“这算盘珠子,不也是格物堂新打的样式,比老算盘快半成呢。”
消息传到东宫时,朱雄英正看着工部递来的新图纸。
格物堂的学生根据天球仪测算,画出了皇城周边的水系图,连哪处河堤容易溃堤都标得清清楚楚。
“王景在山东怎么样了?”他忽然问道。
小太监躬身道:“回殿下,王学士请了曲阜的老儒去江南学堂,说要‘正学风’,还让学子们每日抄十遍《孝经》。”
朱雄英指尖在水系图上敲了敲:“让锦衣卫盯着河堤,今年冬汛怕是比往年大。”
他顿了顿又道,“告诉王二柱,让格物堂的杂役们去河边帮着加固堤岸,就用他们学的‘三角形稳定’法子。”
往年这时候,河工们总用草袋填土堵缺口,今年却有十几个格物堂的杂役扛着木架过来。
王二柱指挥着搭起三角形支架,再将沙袋堆在支架后,原本要二十人才能稳住的缺口,竟用一半人力就守住了。
河工头目看着直咋舌:“这法子比老辈子传的管用!”
王二柱抹了把脸上的泥水,从怀里掏出皱巴巴的课本:“书上说的,三个角的架子最稳当。”
不远处的茶楼上,王景正看着这幕,手指捏得茶盏咯咯响。
身旁的曲阜老儒叹道:“民心易变啊,他们竟信这些匠户手段。”
“不然为何要让孔家荐人?”王景冷声道,“昨日孔家递来消息,说已让佃户里的老秀才去江南学堂,讲课时专说‘民虽习技,终需守礼’。”
话音刚落,却见河堤上忽然一阵欢呼。
原来李三槐带着几个铁匠,用格物堂新造的铁钳,竟将溃堤处的断裂木桩生生夹了出来。
那铁钳柄长三尺,顶端是两个带齿的铁爪,一人便能操作。
“这物件叫‘杠杆钳’!”李三槐举着铁钳喊,“格物堂能造,咱们也能学!”
人群里有个卖菜农妇忽然喊道:“我家娃说,格物堂开春要教算收成的法子,能算出一亩地该种多少麦种!”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水里,瞬间传开。
原本在儒学学堂外徘徊的几个百姓,竟转身往格物堂的方向去了。
王景将茶盏重重顿在桌上,茶水溅了满袖:“传信给山东学政,让他在科举预备课里加考《春秋》,凡去格物堂听课的生员,一概不予举荐。”
消息传到东宫时,朱雄英正在看新送来的学堂名册。
儒学学堂的人数比上月少了十五个,格物堂却多了二十七个,其中有六个是原本在儒学学堂的学子。
“王景这是急了。”朱雄英把名册推给小太监,“让冯保去趟户部,说格物堂要添些笔墨,从江南盐税里挪银子。”
冯保刚要应,却见户部的小吏匆匆跑来:“殿下,杨大人说铁路工程的铁轨快不够了,铁厂的炉子总出问题。”
朱雄英起身道:“去铁厂看看。”
铁厂在皇城南门外,几十座土炉冒着黑烟,炉工们正围着一座新炉子发愁。
掌炉师傅见皇孙来了,急忙跪下:“殿下,这新炉子按格物堂的图纸造的,说能多出铁,可总烧不热。”
朱雄英走到炉前,见炉壁上的通风口是方形的,忽然想起李三槐说过的话:“把通风口改成圆形,再斜着往上开。”
他指着炉顶,“热气往上走,口子斜了才能兜住风。”
炉工们半信半疑地改了通风口,半个时辰后,炉膛里竟真的泛起亮红色。
掌炉师傅舀出一瓢铁水,激动得手都抖了:“比往常多出两成!”
朱雄英看着铁水在模具里凝成铁轨,忽然道:“让格物堂派三个杂役来铁厂当学徒,学怎么算炉子的火候。”
他转向冯保,“告诉杨思义,铁轨够了就先修到苏州府,那里的学堂开春要开课,得让新书能运过去。”
腊月里,苏州府的学堂总算落成。
儒学学堂的匾额依旧是孔彦缙题的,只是来上课的世家子少了些。
格物堂却热闹非凡,不仅有百姓送孩子来,连附近的小商贩都提着点心来旁听,他们听说格物堂能算清账目里的亏空。
开课那日,王二柱跟着李三槐去苏州府送教具。
路过市集时,见个账房先生正对着账本发愁,原来他算错了米行的进出账,差了两石米。
王二柱凑过去看了看,用格物堂学的“归除法”一算,竟很快找出了错处。
账房先生又惊又喜:“这算法比《九章算术》里的简单!”
“格物堂的先生教的。”王二柱指了指不远处的学堂“开春还教怎么量地亩呢。”
这话被路过的孔承宗听见了。
他如今已在苏州儒学学堂当先生,想起三个月前在东宫被问铁犁的窘迫,脸色有些难看。
身旁的族兄孔承绪低声道:“方才见知府大人去了格物堂,说要请那里的先生算漕运的粮耗。”
孔承宗攥紧了手里的《论语》:“父亲让我们把‘民可使由之’改成‘民需导之’来讲,可他们连账本都要去问匠户,哪里还听得进圣人言?”
孔承绪望着格物堂门口挂着的算盘,忽然道:“昨日见格物堂的孩子在学‘天圆地方’,咱们明日便讲《周易》里的‘天尊地卑’,告诉他们,格物学的道理,早就在圣人书里写着了。”
次日清晨,儒学学堂果然响起“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诵读声。
而格物堂里,李三槐正拿着圆规画地球仪,他对孩子们说:“这地球是圆的,就像咱磨的铜镜,所以船开远了,先看不见船身,再看不见桅杆。”
有个曾在儒学学堂听课的孩子举手:“可孔先生说天是方的。”
李三槐放下圆规,从怀里掏出个陶碗:“你看这碗沿是圆的,可站在碗底看,不就像方的?道理得自己看,不能只听人说。”
这话恰好被来送文书的锦衣卫听见,回去报给了朱雄英。
朱雄英正在看各地学堂的月报,见格物堂的“自然课”已教了三十多个道理。
忽然笑道:“让李三槐把这些道理编成本小册子,印出来发给各地格物堂。”
他抬头望向窗外,雪已经停了,东宫的梅花开得正艳。
冯保进来添炭火时,见案上放着张新的舆图,上面又用朱砂圈了二十个红点,那是开春要建学堂的州府。
“殿下,孔家又递了折子,说想让族中子弟去新学堂当先生,这次还附了他们写的《农具论》。”冯保道。
朱雄英拿起折子,见上面竟画着改良的曲辕犁,笔墨间还有些泥土痕迹。
他指尖在“农具论”三个字上停了停:“让他们来,不过得先去铁厂实习一个月,能认出五种铁矿石才算合格。”
冯保刚要退下,又被叫住。
朱雄英指着舆图上的北平府:“告诉杨思义,铁路先修到北平,那里的学堂要开兵法堂,得让讲兵法的先生能及时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