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预防-《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三日后,应天城外的粮仓工地上,新到的监察御史李衡正蹲在地上,用手指抠着刚砌好的墙缝。

  这位前翰林院编修,还带着几分书卷气,却已经学得像模像样,先看砖石标号,再查工匠印记,最后核对账目上的用料数量。

  “李御史,这是本地知县送来的茶水。”一个穿着绸缎长衫的中年人笑眯眯地走过来,手里端着个精致的茶盘。

  他是负责监工的县丞王启年,脸上堆着谄媚的笑容。

  李衡头也没抬:“王县丞还是先去核对石料清单吧,刚才我发现三号仓的青砖少了二十块。”

  他的声音平静无波,眼睛却紧紧盯着墙缝里的砂浆,那砂浆看起来有些松散,不像是按规定比例调制的。

  王启年的笑容僵在脸上,讪讪地退到一旁。

  他没想到这个年轻御史如此较真,原本还想塞个红包糊弄过去。

  傍晚收工时,李衡在工棚里核对账目,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争执声。

  出去一看,是几个搬运石料的民夫围着工头理论。

  “说好的工钱怎么少了一半?”一个皮肤黝黑的民夫攥着拳头,脸上满是愤怒。

  工头梗着脖子喊道:“少废话,能有活干就不错了!”

  李衡上前一步:“把工钱账簿拿来。”

  他接过账簿翻看,发现上面的民夫人数比实际少了十几个。

  “这些人是谁?”他指着空着的名额问道。

  工头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王启年闻讯赶来,连忙打圆场:“是记账的笔误,明天就补上。”

  李衡却冷笑一声:“现在就补。另外,把这半个月的石料出入库记录都拿来,我要重新核对。”

  他心里清楚,这很可能是王启年在虚报人数克扣工钱,说不定还和石料短缺有关。

  当晚,李衡在监察日志上详细记录了发现的问题,又画下了青砖的印记。

  他决定明天一早去石料场核查,看看那些短缺的青砖到底去了哪里。

  与此同时,应天府的粮市上,陈记粮行的掌柜正焦虑地踱步。

  新米丰收的消息传来后,粮价一天比一天低,再这样下去,他囤积的陈米就要砸在手里了。

  “掌柜的,要不咱们也跟着降价?”账房先生小心翼翼地提议。

  陈掌柜狠狠瞪了他一眼:“降价?那咱们之前的本钱都要赔进去!我就不信官府能一直不管,等粮价跌到谷底,咱们再大量收购,到时候……”

  他的话没说完,但眼里的贪婪已经暴露无遗。

  就在这时,几个穿着官服的人走进粮行,为首的正是户部主事。

  “陈掌柜,奉皇孙殿下令,官府要收购余粮,上等米每斗二百五十文,比市价高十文。”主事拿出公文递给陈掌柜。

  陈掌柜愣住了,他没想到官府会以这么高的价格收粮。

  “这……这是真的?”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主事点点头:“三天后开仓收粮,你要是有粮就准备好,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消息传开,粮市上一片哗然。

  其他粮商纷纷议论,有的想趁机把粮食卖给官府,有的却还想观望。

  三天后,收粮点前排起了长队。

  陈掌柜拉着几车新米赶来,看到收粮的官吏正在仔细检查粮食质量,旁边还有御史监督过秤,心里的最后一丝侥幸也消失了。

  “看来皇孙殿下是铁了心要稳住粮价。”他喃喃自语,心里却松了口气。

  虽然赚得少了点,但总比赔本强。

  收粮现场,一个老农捧着斗斛,看着里面饱满的稻谷,眼里泛起了泪光。

  “活了一辈子,还是头回见官府这么高的价钱收粮。”他激动地对旁边的人说。

  旁边的年轻人笑着说:“这都是托皇孙殿下的福,听说新粮种就是殿下让人培育的。”

  就在这时,一个粮商悄悄把主事拉到一边,塞给他一个沉甸甸的布包:“主事大人行个方便,多算点斤两。”

  主事脸色一沉,把布包推了回去:“你没看见旁边有御史吗?皇孙殿下有令,收粮时敢贪墨一粒米,就去诏狱待着!”

  粮商吓得赶紧缩回手,灰溜溜地走了。

  收粮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朱雄英站在城楼上远远望去,看到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里也泛起一丝暖意。

  他知道,只有让百姓真正受益,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半个月后,李衡的监察报告送到了朱雄英面前。

  报告里详细列举了王启年克扣工钱、虚报物料的罪证,还附上了民夫的证词和账簿副本。

  “把王启年革职查办,抄没家产。”朱雄英看完报告,语气冰冷。

  他又拿起另一本奏折,那是关于粮仓建设进度的汇报。

  他对着门外喊道:“詹同,让各地监察御史都向李衡学习,务必保证粮仓工程质量。”

  詹同进来领命,看到报告上的内容,不禁赞叹道:“李御史果然不负所望。”

  朱雄英点点头:“人才是需要历练的。对了,让户部把收来的粮食尽快入库,注意防潮防虫。”

  他想起杨思义说过现有的粮仓已经不够用了,心里盘算着要加快新仓建设。

  此时,湖广的粮仓工地上,新的监察御史已经到任。

  他带来了朱雄英的谕旨,要求所有工地都要像应天那样严格监管。

  王启年被查办的消息也传了过来,工地上的官吏们都收敛了许多,不敢再耍花样。

  粮市上,官府收粮的消息让粮价稳定了下来。

  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谷贱伤农,粮商们也不敢再哄抬物价。

  大家都知道,皇孙殿下正用一双眼睛盯着他们,谁也不敢再胡来。

  朱雄英站在地图前,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粮仓标记,心里充满了期待。

  在粮仓建设的同时,朱雄英还下令让农官们继续改良粮种,推广新的耕作技术。

  他相信,只要持续发展农业,大明的粮食就会越来越充足,百姓的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

  时间一天天过去,新的粮仓一座座建成。

  当第一批粮食顺利入库时,朱雄英亲自去视察。

  看着仓廪里堆积如山的粮食,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对身边的杨思义说:“杨大人,要做好粮食储备规划,既要保证军需,也要兼顾民用。

  另外,要建立完善的粮价调控机制,不能让粮价大起大落。”

  杨思义躬身应道:“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