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风卷着梧桐叶掠过紫宸殿的琉璃瓦,将朝堂上压抑的气息吹得愈发浓重。早朝时,太子与二皇子因北境粮草调度之事争执不下,太子面色沉郁,二皇子语带锋芒,文武百官或低头垂目,或暗自站队,连御座上的陛下也只是捻着胡须,半晌未发一言。
沈太傅站在文官之列,眉头紧锁。太子仁厚,却性情温和,在权谋争斗中总显钝滞;二皇子虽锋芒毕露,却心机深沉,背后有丞相一党支撑,势力日渐庞大。他身为太子少傅,自然属意太子,可近来朝堂暗流涌动,丞相屡屡在粮草、兵符等事上给太子设绊,连带着他这个东宫属官,也遭了不少明枪暗箭。
退朝时,丞相李嵩从他身边经过,皮笑肉不笑地拱手:“沈太傅,太子殿下年轻气盛,有些事,还需您多规劝才是。”那语气里的轻蔑,像根细针,扎得沈太傅心口发闷。他淡淡颔首,并未多言,转身时,却见二皇子赵衡正望着他,嘴角噙着抹意味深长的笑,眼神锐利如鹰隼,看得他莫名心惊。
这般紧绷的气氛,也悄然蔓延到了太傅府。沈辞暮虽深居内院,却也察觉出几分不同。父亲近来总是晚归,书房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母亲脸上的笑容也淡了,偶尔会对着窗外发呆,见她进来,才慌忙掩饰。
这日,宫中传来旨意,邀命妇携女眷赴御花园赏菊宴。沈辞暮随母亲乘车入宫时,车窗外的街景一闪而过,她望着街角那棵渐渐泛黄的老槐树,忽然想起萧墨珩,不知他那里的秋,是不是比京中更冷。
御花园的菊开得正盛,黄的、白的、紫的,争奇斗艳。各府的夫人小姐聚在水榭旁,笑语盈盈,眼底却都藏着几分打量与试探。沈辞暮不太习惯这样的场合,便拉着母亲的侍女走到僻静的假山后,那里种着几株木芙蓉,开得如火如荼。
“沈小姐?”一个清脆的女声自身后传来。
沈辞暮转身,见是个穿鹅黄衣裙的少女,梳着双环髻,眉眼间竟与萧墨珩有几分相似。她认得这是萧老将军的嫡女,萧墨珩的妹妹萧月,去年宫宴上远远见过一面。
“萧小姐。”沈辞暮屈膝行礼。
萧月几步走到她面前,脸上带着真挚的笑意:“我找了你好一会儿呢。”她左右看了看,见没人注意,便从袖中摸出个锦袋,塞到沈辞暮手里,“这是我兄长托人带给你的。”
锦袋触手温热,沈辞暮捏了捏,里面像是块玉佩。她心头一跳,抬眼看向萧月,见对方眨了眨眼,示意她收好,便悄悄将锦袋塞进袖中,低声道:“多谢。”
“兄长在信里说,北境战事胶着,近来雨水多,营里潮湿得很,”萧月声音压得更低,语气里带着担忧,却又强作轻松,“但他让我务必告诉你,勿要挂念,他一切安好,还说……让你保重身体,天冷了记得添衣。”
沈辞暮攥紧了袖中的锦袋,指尖能感受到那点暖意,像是从千里之外传来的。她想问萧墨珩有没有受伤,想问他何时能归,话到嘴边,却只化作一句:“劳烦萧小姐转告将军,也请他……保重。”
萧月看着她微红的眼眶,笑了笑:“我兄长那人,看着粗枝大叶,心思细着呢。他说等打了胜仗,就求陛下……”话说到一半,忽然瞥见有人过来,便及时住了口,只道,“我先过去了,免得母亲找。”
沈辞暮望着她跑开的背影,才松了口气,走到假山后更隐蔽的地方,拿出锦袋。打开一看,里面果然是块暖玉,通体莹白,雕着朵盛放的桃花,玉质温润,想来是被人常年贴身佩戴的。她将玉握在手心,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这才想起,萧墨珩信里说“北境苦寒”,他却把贴身的暖玉寄给了她。
回到水榭时,宴席已近开始。沈辞暮刚在母亲身边坐下,便感觉到一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她下意识抬头,正对上二皇子赵衡的视线。他就坐在主位旁,一身锦袍,手摇折扇,脸上带着笑意,眼神却像淬了冰,上下打量着她,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甚至还扫过她微微鼓起的袖口——那里藏着那块暖玉。
沈辞暮心头莫名一紧,像被毒蛇盯上般,浑身不自在。她慌忙低下头,假装整理裙摆,指尖却冰凉。二皇子为何要这样看她?是因为她是太傅之女,还是……因为萧墨珩?
席间,歌舞升平,丝竹悦耳,沈辞暮却食不知味。她总能感觉到那道目光时不时扫过来,让她如芒在背。母亲似乎也察觉到了,悄悄握了握她的手,低声道:“少言,少看,少听。”
她点点头,将头埋得更低,眼角的余光却瞥见二皇子正与丞相李嵩低声说着什么,李嵩看向她的眼神,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鸷。
宴席过半,皇后提议各位小姐献艺。轮到丞相之女苏婉时,她弹奏了一曲《凤求凰》,指法娴熟,琴声婉转。二皇子抚掌笑道:“苏小姐琴艺精湛,当真是妙。”李嵩脸上满是得意,与二皇子相视一笑,那默契的神情,让沈辞暮心里更沉了几分。
她忽然想起父亲的话:“皇家婚事由不得儿女情长。”如今看来,这“不由己”的,又何止是婚事。朝堂的风浪,早已悄无声息地蔓延到了深宅大院,连她这点藏在心底的情意,似乎也成了别人眼中的把柄。
散宴时,天色已暗。马车行驶在回宫的路上,沈辞暮从袖中取出那块桃花暖玉,借着车窗外透进的月光仔细看着。玉上的桃花雕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绽放。她忽然想起萧墨珩信里的朝阳,想起萧月未说完的话,想起二皇子冰冷的目光,只觉得心口像是被什么堵住了,闷得发慌。
回到府中,她将暖玉放进妆匣,与那封画着桃花的信放在一起。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玉上,泛着温润的光。
沈太傅站在文官之列,眉头紧锁。太子仁厚,却性情温和,在权谋争斗中总显钝滞;二皇子虽锋芒毕露,却心机深沉,背后有丞相一党支撑,势力日渐庞大。他身为太子少傅,自然属意太子,可近来朝堂暗流涌动,丞相屡屡在粮草、兵符等事上给太子设绊,连带着他这个东宫属官,也遭了不少明枪暗箭。
退朝时,丞相李嵩从他身边经过,皮笑肉不笑地拱手:“沈太傅,太子殿下年轻气盛,有些事,还需您多规劝才是。”那语气里的轻蔑,像根细针,扎得沈太傅心口发闷。他淡淡颔首,并未多言,转身时,却见二皇子赵衡正望着他,嘴角噙着抹意味深长的笑,眼神锐利如鹰隼,看得他莫名心惊。
这般紧绷的气氛,也悄然蔓延到了太傅府。沈辞暮虽深居内院,却也察觉出几分不同。父亲近来总是晚归,书房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母亲脸上的笑容也淡了,偶尔会对着窗外发呆,见她进来,才慌忙掩饰。
这日,宫中传来旨意,邀命妇携女眷赴御花园赏菊宴。沈辞暮随母亲乘车入宫时,车窗外的街景一闪而过,她望着街角那棵渐渐泛黄的老槐树,忽然想起萧墨珩,不知他那里的秋,是不是比京中更冷。
御花园的菊开得正盛,黄的、白的、紫的,争奇斗艳。各府的夫人小姐聚在水榭旁,笑语盈盈,眼底却都藏着几分打量与试探。沈辞暮不太习惯这样的场合,便拉着母亲的侍女走到僻静的假山后,那里种着几株木芙蓉,开得如火如荼。
“沈小姐?”一个清脆的女声自身后传来。
沈辞暮转身,见是个穿鹅黄衣裙的少女,梳着双环髻,眉眼间竟与萧墨珩有几分相似。她认得这是萧老将军的嫡女,萧墨珩的妹妹萧月,去年宫宴上远远见过一面。
“萧小姐。”沈辞暮屈膝行礼。
萧月几步走到她面前,脸上带着真挚的笑意:“我找了你好一会儿呢。”她左右看了看,见没人注意,便从袖中摸出个锦袋,塞到沈辞暮手里,“这是我兄长托人带给你的。”
锦袋触手温热,沈辞暮捏了捏,里面像是块玉佩。她心头一跳,抬眼看向萧月,见对方眨了眨眼,示意她收好,便悄悄将锦袋塞进袖中,低声道:“多谢。”
“兄长在信里说,北境战事胶着,近来雨水多,营里潮湿得很,”萧月声音压得更低,语气里带着担忧,却又强作轻松,“但他让我务必告诉你,勿要挂念,他一切安好,还说……让你保重身体,天冷了记得添衣。”
沈辞暮攥紧了袖中的锦袋,指尖能感受到那点暖意,像是从千里之外传来的。她想问萧墨珩有没有受伤,想问他何时能归,话到嘴边,却只化作一句:“劳烦萧小姐转告将军,也请他……保重。”
萧月看着她微红的眼眶,笑了笑:“我兄长那人,看着粗枝大叶,心思细着呢。他说等打了胜仗,就求陛下……”话说到一半,忽然瞥见有人过来,便及时住了口,只道,“我先过去了,免得母亲找。”
沈辞暮望着她跑开的背影,才松了口气,走到假山后更隐蔽的地方,拿出锦袋。打开一看,里面果然是块暖玉,通体莹白,雕着朵盛放的桃花,玉质温润,想来是被人常年贴身佩戴的。她将玉握在手心,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这才想起,萧墨珩信里说“北境苦寒”,他却把贴身的暖玉寄给了她。
回到水榭时,宴席已近开始。沈辞暮刚在母亲身边坐下,便感觉到一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她下意识抬头,正对上二皇子赵衡的视线。他就坐在主位旁,一身锦袍,手摇折扇,脸上带着笑意,眼神却像淬了冰,上下打量着她,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甚至还扫过她微微鼓起的袖口——那里藏着那块暖玉。
沈辞暮心头莫名一紧,像被毒蛇盯上般,浑身不自在。她慌忙低下头,假装整理裙摆,指尖却冰凉。二皇子为何要这样看她?是因为她是太傅之女,还是……因为萧墨珩?
席间,歌舞升平,丝竹悦耳,沈辞暮却食不知味。她总能感觉到那道目光时不时扫过来,让她如芒在背。母亲似乎也察觉到了,悄悄握了握她的手,低声道:“少言,少看,少听。”
她点点头,将头埋得更低,眼角的余光却瞥见二皇子正与丞相李嵩低声说着什么,李嵩看向她的眼神,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鸷。
宴席过半,皇后提议各位小姐献艺。轮到丞相之女苏婉时,她弹奏了一曲《凤求凰》,指法娴熟,琴声婉转。二皇子抚掌笑道:“苏小姐琴艺精湛,当真是妙。”李嵩脸上满是得意,与二皇子相视一笑,那默契的神情,让沈辞暮心里更沉了几分。
她忽然想起父亲的话:“皇家婚事由不得儿女情长。”如今看来,这“不由己”的,又何止是婚事。朝堂的风浪,早已悄无声息地蔓延到了深宅大院,连她这点藏在心底的情意,似乎也成了别人眼中的把柄。
散宴时,天色已暗。马车行驶在回宫的路上,沈辞暮从袖中取出那块桃花暖玉,借着车窗外透进的月光仔细看着。玉上的桃花雕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绽放。她忽然想起萧墨珩信里的朝阳,想起萧月未说完的话,想起二皇子冰冷的目光,只觉得心口像是被什么堵住了,闷得发慌。
回到府中,她将暖玉放进妆匣,与那封画着桃花的信放在一起。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玉上,泛着温润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