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南京紫禁城的朱慈炅并不知道前线的任何事,他的飞鸽传书天气转冷后就停了,没有十万火急的事,北京是舍不得这些鸽子的,鸽笼都全放进了室内。
没有人喜欢头上有个活爹,更别说权势滔天的内阁,朱慈炅这样就很好,划块南直给你这个娃娃练练手,其他事情,内阁包圆了。
紫禁城里没有皇帝,朝堂上没有乌鸦,大明的文武百官前所未有的感到愉悦,甚至有人萌生了大逆不道的想法,没有皇帝,其实也挺好。
至于南京的风波不断,北京官员其实并不在意,苦一苦南方也挺好的。
辽东的冬季攻势开始后,大明中枢远没有当初皇帝亲征那么紧张,该吃吃该喝喝,仿佛辽东离他们很远。
山海关的粮草堆积都要装不下了,全国上下无不赞扬小皇帝清空藩王库存打仗的妙计,除了关在南京城里的诸王。
诸王把持的督政院,在无限期拘押衍圣公后,的确想再接再厉,搞出点大新闻,结果周王进宫一趟后,他们就消停了,把激动的御史们气得吐血。
大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皇权实际都是依靠御史治国,但朱慈炅这个娃娃直接把御史打落凡尘。六部官员也渐渐发现了这点,乌鸦风闻奏事,奏给谁听,连六部门口的狗都不理他们了。
北京挺闲,南京却很忙,就算没有御史捣乱,南京各部也忙疯了。
吏部要选官派官,十品官这个东西一出来,封城的时候还觉得挺好,一旦解封,吏部的天都快塌了,混乱得无以复加,有无数位置的官职重叠,必须重构。
怎么派人是门相当大的学问,我有主事的关系,你走的郎中后门,老子花了五千两,陛下对我们有过承诺。
解不开,理还乱,钱状元放了狠话,重启元年前必须弄好,谁耽误了就摘谁帽子。
礼部同样忙,教材的事没有人追究了,但蒙学教师岗前培训还是要办。关键是没有背景后台的十品官,吏部全给他们塞过来,搞得教师有点超标,然后孔尚书请示到了培训考核的任务。
还有出访欧罗巴的大事筹备,五大门派和尚大念经活动,春节快到了,小皇帝又要去跟太祖聊天了,南京城里还多出来了两百多个王爷,他们的纠纷礼部也要管。
礼部事情太多了,他们只有一个解法:钱士升,加人,你不加,我们就找谢陞去了。
户部无论南北都是大部,南户部本来只负责南直和江南转运的,但现在他们很慌张。
南直皇民政策铺开后,他们震惊的发现,无论他们怎么弄,明年单单南直税入就超过了以往的两京十三省总和。
没有人惊喜,全是大恐惧,这他妈的要爆雷。杨一鹏把人全关在户部,不准回家。
反正户部还有新商税税率要调整,来南京打工的流动人口要统计,皇上承诺的过年红包要准备,重启通宝的各省份额要核定,还有新领到的什么预算决算任务,红薯土豆玉米种植推广,甚至连南直公厕他们也要管,毕竟阁老们都为屎尿打起来了。
兵部也不得闲,王在晋本来以为,南直被不断扩军的新六卫接管后,南兵部除了帮忙安抚没有实行皇民政策的南方诸卫所就没有事了。
结果,新六卫裁汰了大量人员,全部要他们兵部安置,好在还有户部的税兵,刑部的巡捕。还有皇民预备役,新兵整编,新武备分配。
天工院军事参谋最近还将军饷也转给了他们,可惜他们看不到钱,只有数字,全在户部工部两大银行解决了。
南京刑部算是相对比较轻松的,两广总督出身的南刑部尚书胡应台,比较热衷于研究火器大炮,毕竟传说中袁崇焕轰死老奴的红衣大炮就是他搞的。
当上南大司寇后,他以为自己会很闲,他还爱上了往《朕问》和《通报》投稿,《朕问》入选比较难,但《通报》上,胡尚书可是专栏作家了。
好嘛,小皇帝认为胡尚书的普法宣传做得比较好,文笔也不错,让他主持修改《大明律》。这是人干的事,不怕太祖显灵锤爆他脑袋。
胡尚书的确是养老的,但刑部其实也不轻松。两个老不死的前阁老给他们弄出大量案情,他们要提起公诉,判完了他们还要负责劳动改造,光是跟公侯们交涉工钱都要费老大劲了。
其他人都是劳心,工部确实劳心劳力。
修城,修路,修灌溉水渠,造铁厂,造船厂,造兵器厂,光是营造设计他们就忙不过来,刚从一个地方回来,马上又要带人去另一个地方测量。
而且工部事务官的工作还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他们基本是一个人当成两个用。当然,小皇帝还是挺好的,他们的出差津贴六部最高,痛并快乐着。
工部也不全是力气活,比如朱慈炅新进要求他们设立的工会就是个纯粹的行政工作,可惜他们全部摸不着头脑,只能意思一下,然后无限拖延。
天气太冷,朱慈炅的大煤厂赚翻了,原定的两个煤厂变成了六个,主要是太多人要吃饭,两个安置不下。不过产能上来了,产品销售又出问题。
西宫书房里,朱慈炅裹在厚厚羽绒服里,像一个圆溜溜的大冬瓜。羽绒服这东西,实在太简单,只要朱慈炅提供思路,针工局分分钟给他弄出来。
针工局的羽绒服叫“百羽攒云袍”,用的是鸭绒、鹅绒,立领设计,可以把脖子下巴一起遮住。
成人的做了十件,朱慈炅的童装两件,两个太后分了四件,七位阁老分六件。陕西的孙承宗都送过去了,朱慈炅的亲亲老师张瑞图没有,不过,张太后在北京给他补做了一件。
“发,给六部官员发,给平辽前线发。当初肥皂也是产能过剩,不就是发的吗?曹大珰不要怕,产量大是好事,大家习惯了石炭,就不会用木炭了。”
曹化淳终于又能见皇帝,不过他依然苦着脸。
“平辽那里,我们送过去的煤已经堆成山了,他们这个冬天肯定用不完的。”
朱慈炅憋着嘴。
“陕西呢?”
“陕西也送过了。”
“那就四川。”
“小皇爷啊,四川运输太不方便,送过去,估计都春天了。”
“绕一圈走水路啊,真笨,海运不是挺快。算了,实在不行,再建个铁厂,你再多一倍也给你烧尽去。”
“欸,奴婢明白了。”
朱慈炅感觉有些热,想把厚厚的羽绒服脱了,身旁的房袖盯着他,只好罢手,看向王坤。
“你们地龙的火太大了,炭多也用来烧烤朕吧?对了,徐阁老什么事?”
王坤连忙开口。
“奴婢这就去看看。徐阁老说,小皇爷放回去的佛郎机人又回来了,他们能做主的人也来了,他问陛下要在武英殿接见吗?”
没有人喜欢头上有个活爹,更别说权势滔天的内阁,朱慈炅这样就很好,划块南直给你这个娃娃练练手,其他事情,内阁包圆了。
紫禁城里没有皇帝,朝堂上没有乌鸦,大明的文武百官前所未有的感到愉悦,甚至有人萌生了大逆不道的想法,没有皇帝,其实也挺好。
至于南京的风波不断,北京官员其实并不在意,苦一苦南方也挺好的。
辽东的冬季攻势开始后,大明中枢远没有当初皇帝亲征那么紧张,该吃吃该喝喝,仿佛辽东离他们很远。
山海关的粮草堆积都要装不下了,全国上下无不赞扬小皇帝清空藩王库存打仗的妙计,除了关在南京城里的诸王。
诸王把持的督政院,在无限期拘押衍圣公后,的确想再接再厉,搞出点大新闻,结果周王进宫一趟后,他们就消停了,把激动的御史们气得吐血。
大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皇权实际都是依靠御史治国,但朱慈炅这个娃娃直接把御史打落凡尘。六部官员也渐渐发现了这点,乌鸦风闻奏事,奏给谁听,连六部门口的狗都不理他们了。
北京挺闲,南京却很忙,就算没有御史捣乱,南京各部也忙疯了。
吏部要选官派官,十品官这个东西一出来,封城的时候还觉得挺好,一旦解封,吏部的天都快塌了,混乱得无以复加,有无数位置的官职重叠,必须重构。
怎么派人是门相当大的学问,我有主事的关系,你走的郎中后门,老子花了五千两,陛下对我们有过承诺。
解不开,理还乱,钱状元放了狠话,重启元年前必须弄好,谁耽误了就摘谁帽子。
礼部同样忙,教材的事没有人追究了,但蒙学教师岗前培训还是要办。关键是没有背景后台的十品官,吏部全给他们塞过来,搞得教师有点超标,然后孔尚书请示到了培训考核的任务。
还有出访欧罗巴的大事筹备,五大门派和尚大念经活动,春节快到了,小皇帝又要去跟太祖聊天了,南京城里还多出来了两百多个王爷,他们的纠纷礼部也要管。
礼部事情太多了,他们只有一个解法:钱士升,加人,你不加,我们就找谢陞去了。
户部无论南北都是大部,南户部本来只负责南直和江南转运的,但现在他们很慌张。
南直皇民政策铺开后,他们震惊的发现,无论他们怎么弄,明年单单南直税入就超过了以往的两京十三省总和。
没有人惊喜,全是大恐惧,这他妈的要爆雷。杨一鹏把人全关在户部,不准回家。
反正户部还有新商税税率要调整,来南京打工的流动人口要统计,皇上承诺的过年红包要准备,重启通宝的各省份额要核定,还有新领到的什么预算决算任务,红薯土豆玉米种植推广,甚至连南直公厕他们也要管,毕竟阁老们都为屎尿打起来了。
兵部也不得闲,王在晋本来以为,南直被不断扩军的新六卫接管后,南兵部除了帮忙安抚没有实行皇民政策的南方诸卫所就没有事了。
结果,新六卫裁汰了大量人员,全部要他们兵部安置,好在还有户部的税兵,刑部的巡捕。还有皇民预备役,新兵整编,新武备分配。
天工院军事参谋最近还将军饷也转给了他们,可惜他们看不到钱,只有数字,全在户部工部两大银行解决了。
南京刑部算是相对比较轻松的,两广总督出身的南刑部尚书胡应台,比较热衷于研究火器大炮,毕竟传说中袁崇焕轰死老奴的红衣大炮就是他搞的。
当上南大司寇后,他以为自己会很闲,他还爱上了往《朕问》和《通报》投稿,《朕问》入选比较难,但《通报》上,胡尚书可是专栏作家了。
好嘛,小皇帝认为胡尚书的普法宣传做得比较好,文笔也不错,让他主持修改《大明律》。这是人干的事,不怕太祖显灵锤爆他脑袋。
胡尚书的确是养老的,但刑部其实也不轻松。两个老不死的前阁老给他们弄出大量案情,他们要提起公诉,判完了他们还要负责劳动改造,光是跟公侯们交涉工钱都要费老大劲了。
其他人都是劳心,工部确实劳心劳力。
修城,修路,修灌溉水渠,造铁厂,造船厂,造兵器厂,光是营造设计他们就忙不过来,刚从一个地方回来,马上又要带人去另一个地方测量。
而且工部事务官的工作还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他们基本是一个人当成两个用。当然,小皇帝还是挺好的,他们的出差津贴六部最高,痛并快乐着。
工部也不全是力气活,比如朱慈炅新进要求他们设立的工会就是个纯粹的行政工作,可惜他们全部摸不着头脑,只能意思一下,然后无限拖延。
天气太冷,朱慈炅的大煤厂赚翻了,原定的两个煤厂变成了六个,主要是太多人要吃饭,两个安置不下。不过产能上来了,产品销售又出问题。
西宫书房里,朱慈炅裹在厚厚羽绒服里,像一个圆溜溜的大冬瓜。羽绒服这东西,实在太简单,只要朱慈炅提供思路,针工局分分钟给他弄出来。
针工局的羽绒服叫“百羽攒云袍”,用的是鸭绒、鹅绒,立领设计,可以把脖子下巴一起遮住。
成人的做了十件,朱慈炅的童装两件,两个太后分了四件,七位阁老分六件。陕西的孙承宗都送过去了,朱慈炅的亲亲老师张瑞图没有,不过,张太后在北京给他补做了一件。
“发,给六部官员发,给平辽前线发。当初肥皂也是产能过剩,不就是发的吗?曹大珰不要怕,产量大是好事,大家习惯了石炭,就不会用木炭了。”
曹化淳终于又能见皇帝,不过他依然苦着脸。
“平辽那里,我们送过去的煤已经堆成山了,他们这个冬天肯定用不完的。”
朱慈炅憋着嘴。
“陕西呢?”
“陕西也送过了。”
“那就四川。”
“小皇爷啊,四川运输太不方便,送过去,估计都春天了。”
“绕一圈走水路啊,真笨,海运不是挺快。算了,实在不行,再建个铁厂,你再多一倍也给你烧尽去。”
“欸,奴婢明白了。”
朱慈炅感觉有些热,想把厚厚的羽绒服脱了,身旁的房袖盯着他,只好罢手,看向王坤。
“你们地龙的火太大了,炭多也用来烧烤朕吧?对了,徐阁老什么事?”
王坤连忙开口。
“奴婢这就去看看。徐阁老说,小皇爷放回去的佛郎机人又回来了,他们能做主的人也来了,他问陛下要在武英殿接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