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史上最强-《华娱之摄影系大导》

  大屏幕上的字幕定格在“来自中国,《1939》”几个字上,主持人声音高昂,带着几分颤音的激情。

  一瞬间,柏林电影宫前的红毯边缘,闪光灯像骤然引爆的焰火般齐齐亮起.

  夜风凛冽,却挡不住人群的躁动。

  观众区里,夹杂着德语、英语和中文的呼喊声此起彼伏。

  红毯尽头,《1939》剧组的身影缓缓出现。

  吴宸走在最前,深色长大衣剪裁利落。

  他身后是张益与李敢,两人穿着剪裁合体的西装,略显拘谨,却努力保持着微笑

  主持人语调再度高昂,声线几乎盖过了现场的呼喊:

  “导演吴宸,凭借《活埋》、《逃出绝命镇》、《黑牡丹》在柏林、戛纳、奥斯卡赢得过无数掌声。

  他与柏林的缘分要追溯到他人生第二部影片——那部十五天成片的《活埋》,正是在柏林初次亮相国际舞台.

  而今天,他带来了一部震撼人心的长镜头战争片——《1939》,并将作为本届柏林的闭幕式影片与世界观众见面!”

  话音落下,全场几乎同时爆发出一阵喧嚣。

  吴宸和张益、李敢几人也随之和两边挥手致意。

  不得不说,柏林是会介绍的,只要名导们和柏林有过渊源的,那必须着重说道一番。

  就好比刚才张艺某入场时,对于《红高粱》当初擒获金熊也是特意强调。

  媒体区瞬间沸腾。

  记者们高声呼喊,问题接踵而至:

  “吴,欢迎来到柏林!请问为何选择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而不是你最为拿手的惊悚类影片?”

  “《1939》作为闭幕式影片,又入围主竞赛单元,这在几十年来都是绝无仅有,请问您有信心拿下金熊奖吗?”

  “吴,《1939》究竟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吴导,加油”

  相机的快门声密集如暴雨,聚光灯牢牢锁定在吴宸与他的团队身上。

  国内的媒体大多都采访过了,此时更多的加油和呐喊。

  而海外媒体的镜头里,探究的意味要浓烈得多。

  吴宸目光扫过媒体群:

  “选择战争题材,是因为有一些历史不应该被遗忘。电影是记录和记忆的方式之一。

  至于能不能拿下金熊,我相信每一支来到这里的团队都怀抱信心,我们也不例外。能作为闭幕式影片和观众见面,这本身就是一种荣幸。

  至于最后能否拿奖.”

  他顿了顿,眼角带笑,“不妨碍我参加闭幕式,对吧?否则你们怎么能在当天看到我的电影?”

  台下媒体一片笑声。

  闭幕式一般是获奖影片参与,但是实际上主竞赛单元的团队都可以参与,只是很多剧组在得知无法获奖后,会选择放弃

  红毯尽头,吴宸几人并没有如往常一般被工作人员引导退场。

  相反,身边的礼仪人员微微示意,请他们在指定区域暂时停下。

  吴宸抬眼一看,张艺某与《三枪》剧组的人果然也还在此处。

  再往后一瞅,王泉安领着《团圆》团队缓缓走来,几位主演与编剧同行。

  作为曾经的金熊奖得主,也引发一阵不小的轰动。

  张艺某眼角含笑,望着眼前这场合,低声和吴宸交谈:“后面就看你们两个的了.”

  “不知道今年评委口味怎么样.”

  在吴宸和张艺某两人交流之际,《团圆》的人马也到来了。

  红毯的尽头,三大剧组终于短暂汇合。

  几位导演与主要演员并肩而立,身后巨大的柏林熊标志高悬.

  国内媒体们几乎是疯了一样按下快门。

  记者们挤在最前排,生怕漏掉这一幕,连低声交流都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柏林这一次确实很会安排啊”

  “废话,这一届柏林国内三部电影入围,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好吧”

  “主要是来的人.日本那里也来了两个剧组,你看就没这个待遇。”

  “.”

  另一边,德国电视台的直播解说员则在镜头前以庄重的口吻感慨:

  “六十周年的柏林迎来了史上最强的中国阵容。从张艺谋的《红高粱》到吴宸的《1939》,中国电影人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新闻稿也在后台飞快生成。

  就在柏林还处于开幕式阶段,国内的门户网站的首页接连更新,标题刷屏而至:

  【柏林电影节开幕式——中国电影史上最强阵容亮相!】

  【张艺谋、吴宸、王泉安三大导演柏林同框,红毯掀起最高潮】

  【红毯聚焦吴宸,《1939》未映先热,全球媒体追问故事内核】

  【六十周年柏林影展,中国电影迎来历史性时刻】

  【.】

  在国内这个即将迎来新年的关口,比起《阿凡达》突破10亿的消息,还是柏林电影节更甚一筹。

  陈凯哥看着老伙计张艺某在柏林风光无限,有点吃味。

  他好像很久都没能在三大拿奖了,不过好消息是张艺某好像也拿不了。

  《三枪》的质量他很清楚。

  “《1939》.”

  陈凯哥暗自嘀咕着,眼神微微眯起。

  这部打破柏林几十年惯例的影片,究竟拍了什么,他蛮好奇的。

  若换作戛纳,他定会飞过去一探究竟,只可惜柏林和他的渊源并不深.

  这时,陈虹路过瞅了一眼,看到是柏林电影节的图片,瞬间了然。

  陈凯哥都和张艺某比拼了大半辈子了,这点事她很清楚。

  倒是不是两人有矛盾,只是无论是媒体还是学校老师都喜欢把两人拿出来比较。

  这来来回回,两人不可避免心里都有产生异样

  第二天上午,《三枪》迎来了自己的放映,吴宸几人也过来捧场。

  剧场内座无虚席,媒体记者与观众都抱着强烈的好奇心。

  毕竟张艺某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流量与噱头。

  影片结束后,掌声稀稀拉拉,并未持续太久。

  几家海外媒体很快给出了打分:满分4分,仅有1.8分。

  虽然不算惨烈,却远谈不上亮眼。

  场刊级记者更是直白:“过度商业化的尝试,喜剧色彩过于粗糙。”

  不过,迪特·科斯里克就很会说话。

  “张艺某拍艺术片也好,喜剧片也好,我们都不在意。现在他选择了商业化,反而更好。

  因为中国电影人也明白,做赚钱的艺术片,比一味执着纯艺术,更有利于中国电影走出去。”

  这番话说得漂亮,既没有得罪在场的评论人,又为张艺某挽回了几分面子。

  果然能做影展主席的都是人精啊,吴宸不由感慨道。

  这番漂亮的话,给张艺某都说感动了,连连握手。

  首映结束后,张艺某特意问了问吴宸。

  “《1939》评委们什么时候看?”

  因为《1939》是闭幕式影片,但由于它还是主竞赛单元,因此评委们可不能等到闭幕式当天才看,否则奖项就没办法评选了,自然得提前观看

  “放在了下周,有个只开放给评委和几大场刊的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