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光景里的尘埃
空调的冷风贴着落地窗滑下来,在脚踝处积成一小团凉意。安然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刚签好的电子合同,蓝色的签名像一尾游鱼,在密密麻麻的条款里洄游。她抬眼望向窗外,CBD的玻璃幕墙反射着七月的烈日,每一块都亮得晃眼,像极了此刻办公桌上那杯加冰的美式,透明的冰块在黑咖啡里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
助理敲门进来时,她正把平板电脑推到一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壁上凝结的水珠。“安总,城西地块的合作方已经确认签约时间,定在后天上午十点。”助理递过一份打印好的日程表,目光在她脸上停顿了半秒——这位年轻的地区执行官总是这样,处理完棘手的工作后,会突然陷入一种近乎放空的状态,眼神飘向某个不知名的角落,周身的气场从锐利变得柔和,像被阳光晒化的黄油。
安然接过日程表,草草扫了一眼,签字时笔尖在纸上顿了顿。“知道了,让法务部再把合同细则过一遍。”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刚从思绪里抽离的微哑,“下午没别的安排了吧?”
“没有了,您之前说下午想空出来整理季度报告。”
“嗯,出去的时候把门带上。”
办公室重新恢复安静后,安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冰美式的苦涩漫过舌尖,却没压下心头那阵突如其来的恍惚。季度报告摊在桌面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像一群蚂蚁,爬得她眼睛发涩。她索性往后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空调的冷风穿过百叶窗的缝隙,在她脸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
思绪像被风吹动的窗帘,猛地飘回了十二年前的夏天。
一、县城的慢镜头
二〇一三年的夏天,似乎比今年更热一些。
安然拖着一个半人高的行李箱,站在县城汽车站的出站口时,额头上的汗珠正顺着鬓角往下淌,滴在洗得发白的牛仔短裤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水渍。空气里弥漫着汽油味和路边小吃摊的油烟味,卖西瓜的三轮车停在不远处,摊主正用蒲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扇着,西瓜皮在车斗里堆成小山,招来了几只嗡嗡叫的苍蝇。
“然然!”
母亲的声音穿过嘈杂的人群,安然循声望去,看见母亲正踮着脚朝她挥手,父亲站在旁边,手里拎着一个印着超市logo的塑料袋,里面装着一瓶冰镇矿泉水。她笑着跑过去,行李箱的轮子在坑洼的水泥地上颠簸,发出“咯噔咯噔”的声响。
“热坏了吧?快喝点水。”母亲接过她手里的行李箱,掂量了一下,“怎么带这么多东西回来?”
“都是些书和衣服。”安然拧开矿泉水瓶,咕咚咕咚灌了大半瓶,冰凉的水流过喉咙,像一条小溪,浇灭了一路的燥热。“爸,妈,我回来了。”
回家的路是父亲开的车,一辆用了五年的大众朗逸,空调不太给力,出风口吹出来的风带着点温热。车窗外,县城的街道慢慢向后退去,路边的梧桐树长得枝繁叶茂,浓密的绿荫把柏油路遮出长长的影子,偶尔有骑自行车的人从树影里穿出来,车铃叮铃铃地响,惊飞了停在枝头的麻雀。
安然看着窗外熟悉又陌生的景象,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四个月前,她还在大学宿舍里打包行李,室友们哭着抱在一起,说要去北上广深闯一闯,说要在CBD里拥有自己的工位。而她,在父母的软磨硬泡下,放弃了保研的机会,也推掉了一家上海公司的offer,选择回到这个生她养她的小县城。
“回来就好,女孩子家,在父母身边总比在外头漂着强。”母亲握着她的手,掌心的温度带着常年做家务留下的粗糙,“你王阿姨说了,她儿子单位正好缺个文员,活儿不重,朝九晚五,离家也近。”
安然“嗯”了一声,没说话。她知道父母的心思,在这个小城里,安稳比什么都重要。考上好大学是为了光宗耀祖,毕业后回到家乡找份体面的工作,再嫁个知根知底的本地人,生儿育女,才是他们眼里“正经”的人生轨迹。
她后来真的去了王阿姨儿子所在的单位,一家半死不活的国企下属分公司,在县城的老城区,办公楼是九十年代的红砖楼,墙皮剥落处露出里面的黄土。她的工位在二楼靠窗的位置,窗外有一棵老槐树,夏天的时候,浓密的枝叶几乎要伸进窗户里,蝉鸣声此起彼伏,吵得人昏昏欲睡。
工作确实清闲。每天早上九点打卡,泡一杯花茶,整理一下文件,中午回家吃午饭,下午要么对着电脑屏幕发呆,要么和办公室里的大姐们闲聊,五点一到准时下班。日子像老座钟的指针,不紧不慢地转着,一圈又一圈,转得人心里发慌。
她开始怀念大学图书馆里的灯光,怀念室友们挤在一张床上聊到深夜的卧谈会,甚至怀念考试前通宵复习时喝的速溶咖啡。那些闪闪发光的日子,好像被她亲手装进了行李箱,留在了千里之外的城市。
“安然,晚上有空吗?高中同学聚聚。”
接到林薇电话的时候,安然正在给窗台上的绿萝浇水。林薇是她的高中同桌,毕业后没去外地读大学,留在了县城当老师,两人虽然在一个县城,却因为各自的生活轨迹,已经大半年没见了。
“聚在哪儿?”她把洒水壶放在窗台上,水珠顺着绿萝的叶子滴下来,在窗台上积成小小的水洼。
“老地方,城南的那家烧烤摊,七点半,不见不散啊。”
挂了电话,安然对着镜子换了件衣服。衣柜里大多还是大学时穿的款式,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和县城里年轻女孩们流行的蕾丝裙、高跟鞋格格不入。她对着镜子扯了扯嘴角,试图挤出一个自然的笑容,却发现嘴角的肌肉有些僵硬。
烧烤摊的烟火气在暮色里升腾,孜然和辣椒粉的味道混在一起,钻进鼻腔里。林薇已经到了,正坐在塑料凳上和摊主说着什么,看见安然过来,挥着手喊:“这儿呢!”
桌子上已经摆了几瓶冰镇啤酒,瓶身上凝着水珠,林薇给她倒了一杯,泡沫争先恐后地涌出来,溢在桌面上。“怎么样?回来这阵子,还习惯吗?”
安然喝了一口啤酒,冰凉的液体带着微苦的味道滑进胃里。“还行,挺清闲的。”
“清闲还不好?”林薇笑着夹了一串烤鸡翅给她,“你是不知道,我当老师天天被学生气个半死,哪像你,朝九晚五,准时下班。”她顿了顿,眼神里闪过一丝狡黠,“对了,今天给你带了个惊喜。”
安然正咬着鸡翅,闻言抬眼看她:“什么惊喜?”
“等会儿你就知道了。”林薇神秘兮兮地眨了眨眼,“保证是你感兴趣的。”
说话间,一个穿着白色T恤的男生朝这边走过来,路灯的光线在他身上投下长长的影子,随着脚步一点点缩短。他走到桌前,对着林薇笑了笑:“不好意思,来晚了。”
他的声音很好听,像冰镇可乐打开时“嗤”的一声,清爽又带着点气泡的跳跃感。安然下意识地抬头,正好对上他看过来的目光,那是一双很亮的眼睛,睫毛很长,笑起来的时候,眼角会微微上扬,像弯起的月牙。
“介绍一下,这是安然,我高中同桌,刚从外地回来。”林薇站起身,指着男生说,“这是周明宇,我表哥,跟你一样,也是刚回来没多久,在县医院当医生。”
周明宇伸出手,掌心温热干燥。“你好,安然。”
安然的指尖在碰到他掌心的那一刻,像被烫到一样缩了一下,又很快镇定下来,轻轻握了握他的手。“你好,周明宇。”
他的手掌比她的大很多,能把她的手整个包裹住,掌心的温度透过皮肤传过来,烫得她脸颊有些发热。她慌忙收回手,假装去拿桌上的啤酒杯,却不小心碰倒了旁边的醋瓶,褐色的液体顺着桌沿流下来,滴在她的牛仔裤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痕迹。
“哎呀,不好意思。”她手忙脚乱地去拿纸巾,周明宇已经递过了一包纸巾,笑着说:“没事,擦擦就好了。”
他的笑容很干净,像雨后的天空,带着点阳光的暖意。安然低着头擦裤子上的醋渍,耳朵却不受控制地红了起来,连带着脖子也泛起一层薄红。林薇在旁边看得直乐,故意咳嗽了两声,安然抬头瞪了她一眼,却看见周明宇正看着她,眼神里带着点笑意,没来得及收回的目光,像落在湖面的石子,在她心里漾开一圈圈涟漪。
那天晚上的烧烤,味道似乎比平时更好一些。周明宇话不算多,但总能在恰当的时候接话,他说起在医学院读书时的趣事,说起第一次给病人做手术时的紧张,说起回到县城工作的原因——“爸妈年纪大了,想守在他们身边。”
安然安静地听着,偶尔插一两句话。她发现自己很喜欢看他说话的样子,阳光透过路灯的光晕落在他脸上,能看清他下巴上淡淡的胡茬,和他说话时微微动的喉结。啤酒喝到第三瓶的时候,她的脸颊开始发烫,眼神也有些飘忽,看向周明宇的目光,像是蒙了一层水汽的玻璃,模糊又清晰。
散场的时候,周明宇说:“我送你回去吧,太晚了,不安全。”
安然想拒绝,林薇却抢先开口:“对啊对啊,让我表哥送你,他开车来的。”
县城的夜晚很安静,除了偶尔驶过的汽车,只剩下路边草丛里的虫鸣。周明宇的车是一辆黑色的轿车,不算新,但收拾得很干净,副驾驶的座位上放着一本翻旧了的医学书。他打开车门的时候,手很自然地挡在门框上,怕她碰到头。
车里开着空调,冷气丝丝缕缕地吹在皮肤上。周明宇没怎么说话,只是偶尔侧过头问她:“冷不冷?要不要把空调关小一点?”
安然摇摇头,看着窗外掠过的路灯。县城的路不算宽,两旁的梧桐树在夜色里舒展着枝叶,像巨人张开的手臂。她忽然想起大学时看过的一部电影,里面说,城市里的人太多,路灯太亮,所以看不见星星,而在小地方,天黑下来的时候,能看见满天繁星。
“你在想什么?”周明宇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安然转过头,正好对上他看过来的目光。车窗外的灯光在他脸上明明灭灭,他的眼神很专注,像在观察一个病人的病情,又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温柔。“没什么,”她笑了笑,“就是觉得,县城的晚上,挺安静的。”
“嗯,是挺安静的。”他顿了顿,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安然,我能……留个你的联系方式吗?”
安然的心跳漏了一拍,她看着他略显紧张的眼神,像个等待老师批改作业的学生,忍不住笑了。“好啊。”
交换微信的时候,指尖不小心碰到了一起,像微弱的电流窜过,两人都愣了一下,然后同时收回手,脸上都带着点不自然的红晕。车在安然家楼下停稳时,周明宇说:“早点休息,晚安。”
“晚安。”安然推开车门,脚步有些轻飘飘的,走到楼道门口时,她回头看了一眼,周明宇的车还停在原地,车灯亮着,像两颗温柔的星星,在夜色里闪烁。
回到家,母亲还没睡,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怎么才回来?跟谁出去了?”
“林薇,还有她表哥。”安然换着鞋,心脏还在砰砰直跳,像揣了只小兔子。
“林薇的表哥?是不是县医院那个周医生?”母亲的眼睛亮了一下,“我听你王阿姨说过,那小伙子不错,人踏实,工作也好。”
安然没接话,径直走进房间。关上门的那一刻,她靠在门板上,手抚在自己发烫的脸颊上。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是周明宇发来的微信:“安全到家了吗?”
她指尖颤抖着回复:“到了,谢谢你送我回来。”
很快,对方回复了一个笑脸的表情。
那个晚上,安然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带。她拿起手机,点开周明宇的微信头像,是一张他穿着白大褂的照片,背景是医院的走廊,他站在窗前,侧脸对着镜头,阳光落在他肩膀上,像镀了一层金边。
她把手机放在胸口,能清晰地感受到心脏的跳动,和手机屏幕传来的微弱震动。那一刻,她忽然觉得,回到这个小县城,好像也不是什么坏事。
二、慢慢靠近的温度
周明宇的消息,像夏日午后的雷阵雨,来得猝不及防又恰到好处。
有时是早上七点,发来一句“早安,今天也要加油”,后面跟着一个太阳的表情;有时是中午十二点半,问她“午饭吃了吗?我刚下手术,食堂的菜好难吃”;有时是晚上临睡前,发一张窗外的夜空照片,说“今天的星星很亮,你看到了吗?”
安然的生活,因为这些消息,开始变得有了盼头。她会在上班的间隙,偷偷拿出手机看他的消息,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会在午饭时,对着母亲做的家常菜,想起他说食堂的菜难吃,忍不住想,如果他在这儿,会不会喜欢母亲做的红烧肉;会在晚上睡觉前,特意拉开窗帘看一眼夜空,然后给他回复:“看到了,真的很亮。”
他们开始约着见面。
第一次是周明宇休息,他说:“县城东边新开了一家书店,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书店很小,藏在一条老巷子里,门口爬满了爬山虎,推开木门的时候,会发出“吱呀”的声响。老板是个戴眼镜的老先生,正坐在柜台后看报纸,看见他们进来,只是抬眼笑了笑,又低下头去。
书架上的书不算多,但种类很杂,从古典名著到现代小说,从医学专著到烹饪食谱,挤挤挨挨地排在一起,书脊上落着薄薄的灰尘。周明宇在医学类的书架前停下,拿起一本《外科学》翻看着,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的侧脸上,能看清他长长的睫毛,和他专注时微微蹙起的眉头。
安然在文学类的书架前转悠,指尖划过一本本熟悉的书脊。她看到了大学时反复读过的《小王子》,封面上的小王子正坐在星球上,望着远方的玫瑰。她把书抽出来,刚翻开第一页,就听到周明宇的声音:“喜欢这本书?”
她回过头,看见他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她身后,手里拿着一本《飞鸟集》。“嗯,大学的时候看过很多遍。”
“我妹妹也喜欢这本书,”周明宇笑了笑,“她说,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只是很少有人记得。”
安然的心轻轻动了一下。她想起自己小时候,总喜欢坐在父亲的肩头,看县城一年一度的庙会,那时候觉得县城很大,大到能装下所有的热闹和欢喜。而现在,她觉得县城很小,小到转个弯就能遇见想见的人。
他们在书店里待了一下午,各自看书,偶尔抬起头,目光相遇时,会相视一笑,然后又低下头去。阳光在地板上移动,从东边移到西边,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像两条交缠在一起的藤蔓。
离开书店的时候,老先生送了他们两本书,一本是安然翻了很久的《小王子》,一本是周明宇看的《飞鸟集》。“算是见面礼。”老先生笑得和蔼,“年轻人,多看书总是好的。”
走出老巷,夕阳正落在巷子口的梧桐树上,把叶子染成了金黄色。周明宇说:“去吃晚饭吧?我知道有家面馆,味道不错。”
面馆在街角,只有几张桌子,老板是一对中年夫妻,正在厨房里忙碌着。周明宇点了两碗牛肉面,加了双倍的香菜。面端上来的时候,热气腾腾的,牛肉的香味混着香菜的味道,钻进鼻腔里。
“尝尝看,这家的辣椒油是老板自己做的,特别香。”周明宇给她递过一双筷子,自己先挑起一筷子面,吹了吹,送进嘴里。
安然加了一勺辣椒油,红色的油花浮在汤面上,看着就让人有食欲。她吃了一口,面条劲道,汤汁浓郁,辣得舌尖发麻,却又停不下来。周明宇看着她辣得直吸气的样子,递过一杯冰镇汽水,笑着说:“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汽水的气泡在舌尖炸开,带着甜甜的味道,压下了辣椒的灼热。安然看着他,忽然觉得,这样的日子,好像也挺不错的。没有大城市的快节奏,没有没完没了的竞争,只有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和一个愿意看着你吃辣、给你递汽水的人。
他们的关系,就在这样一碗碗牛肉面、一次次书店的相遇、一条条晚安消息里,慢慢升温。
周明宇会在休息的时候,接安然下班。他的车总是停在公司楼下的梧桐
空调的冷风贴着落地窗滑下来,在脚踝处积成一小团凉意。安然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刚签好的电子合同,蓝色的签名像一尾游鱼,在密密麻麻的条款里洄游。她抬眼望向窗外,CBD的玻璃幕墙反射着七月的烈日,每一块都亮得晃眼,像极了此刻办公桌上那杯加冰的美式,透明的冰块在黑咖啡里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
助理敲门进来时,她正把平板电脑推到一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壁上凝结的水珠。“安总,城西地块的合作方已经确认签约时间,定在后天上午十点。”助理递过一份打印好的日程表,目光在她脸上停顿了半秒——这位年轻的地区执行官总是这样,处理完棘手的工作后,会突然陷入一种近乎放空的状态,眼神飘向某个不知名的角落,周身的气场从锐利变得柔和,像被阳光晒化的黄油。
安然接过日程表,草草扫了一眼,签字时笔尖在纸上顿了顿。“知道了,让法务部再把合同细则过一遍。”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刚从思绪里抽离的微哑,“下午没别的安排了吧?”
“没有了,您之前说下午想空出来整理季度报告。”
“嗯,出去的时候把门带上。”
办公室重新恢复安静后,安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冰美式的苦涩漫过舌尖,却没压下心头那阵突如其来的恍惚。季度报告摊在桌面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像一群蚂蚁,爬得她眼睛发涩。她索性往后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空调的冷风穿过百叶窗的缝隙,在她脸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
思绪像被风吹动的窗帘,猛地飘回了十二年前的夏天。
一、县城的慢镜头
二〇一三年的夏天,似乎比今年更热一些。
安然拖着一个半人高的行李箱,站在县城汽车站的出站口时,额头上的汗珠正顺着鬓角往下淌,滴在洗得发白的牛仔短裤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水渍。空气里弥漫着汽油味和路边小吃摊的油烟味,卖西瓜的三轮车停在不远处,摊主正用蒲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扇着,西瓜皮在车斗里堆成小山,招来了几只嗡嗡叫的苍蝇。
“然然!”
母亲的声音穿过嘈杂的人群,安然循声望去,看见母亲正踮着脚朝她挥手,父亲站在旁边,手里拎着一个印着超市logo的塑料袋,里面装着一瓶冰镇矿泉水。她笑着跑过去,行李箱的轮子在坑洼的水泥地上颠簸,发出“咯噔咯噔”的声响。
“热坏了吧?快喝点水。”母亲接过她手里的行李箱,掂量了一下,“怎么带这么多东西回来?”
“都是些书和衣服。”安然拧开矿泉水瓶,咕咚咕咚灌了大半瓶,冰凉的水流过喉咙,像一条小溪,浇灭了一路的燥热。“爸,妈,我回来了。”
回家的路是父亲开的车,一辆用了五年的大众朗逸,空调不太给力,出风口吹出来的风带着点温热。车窗外,县城的街道慢慢向后退去,路边的梧桐树长得枝繁叶茂,浓密的绿荫把柏油路遮出长长的影子,偶尔有骑自行车的人从树影里穿出来,车铃叮铃铃地响,惊飞了停在枝头的麻雀。
安然看着窗外熟悉又陌生的景象,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四个月前,她还在大学宿舍里打包行李,室友们哭着抱在一起,说要去北上广深闯一闯,说要在CBD里拥有自己的工位。而她,在父母的软磨硬泡下,放弃了保研的机会,也推掉了一家上海公司的offer,选择回到这个生她养她的小县城。
“回来就好,女孩子家,在父母身边总比在外头漂着强。”母亲握着她的手,掌心的温度带着常年做家务留下的粗糙,“你王阿姨说了,她儿子单位正好缺个文员,活儿不重,朝九晚五,离家也近。”
安然“嗯”了一声,没说话。她知道父母的心思,在这个小城里,安稳比什么都重要。考上好大学是为了光宗耀祖,毕业后回到家乡找份体面的工作,再嫁个知根知底的本地人,生儿育女,才是他们眼里“正经”的人生轨迹。
她后来真的去了王阿姨儿子所在的单位,一家半死不活的国企下属分公司,在县城的老城区,办公楼是九十年代的红砖楼,墙皮剥落处露出里面的黄土。她的工位在二楼靠窗的位置,窗外有一棵老槐树,夏天的时候,浓密的枝叶几乎要伸进窗户里,蝉鸣声此起彼伏,吵得人昏昏欲睡。
工作确实清闲。每天早上九点打卡,泡一杯花茶,整理一下文件,中午回家吃午饭,下午要么对着电脑屏幕发呆,要么和办公室里的大姐们闲聊,五点一到准时下班。日子像老座钟的指针,不紧不慢地转着,一圈又一圈,转得人心里发慌。
她开始怀念大学图书馆里的灯光,怀念室友们挤在一张床上聊到深夜的卧谈会,甚至怀念考试前通宵复习时喝的速溶咖啡。那些闪闪发光的日子,好像被她亲手装进了行李箱,留在了千里之外的城市。
“安然,晚上有空吗?高中同学聚聚。”
接到林薇电话的时候,安然正在给窗台上的绿萝浇水。林薇是她的高中同桌,毕业后没去外地读大学,留在了县城当老师,两人虽然在一个县城,却因为各自的生活轨迹,已经大半年没见了。
“聚在哪儿?”她把洒水壶放在窗台上,水珠顺着绿萝的叶子滴下来,在窗台上积成小小的水洼。
“老地方,城南的那家烧烤摊,七点半,不见不散啊。”
挂了电话,安然对着镜子换了件衣服。衣柜里大多还是大学时穿的款式,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和县城里年轻女孩们流行的蕾丝裙、高跟鞋格格不入。她对着镜子扯了扯嘴角,试图挤出一个自然的笑容,却发现嘴角的肌肉有些僵硬。
烧烤摊的烟火气在暮色里升腾,孜然和辣椒粉的味道混在一起,钻进鼻腔里。林薇已经到了,正坐在塑料凳上和摊主说着什么,看见安然过来,挥着手喊:“这儿呢!”
桌子上已经摆了几瓶冰镇啤酒,瓶身上凝着水珠,林薇给她倒了一杯,泡沫争先恐后地涌出来,溢在桌面上。“怎么样?回来这阵子,还习惯吗?”
安然喝了一口啤酒,冰凉的液体带着微苦的味道滑进胃里。“还行,挺清闲的。”
“清闲还不好?”林薇笑着夹了一串烤鸡翅给她,“你是不知道,我当老师天天被学生气个半死,哪像你,朝九晚五,准时下班。”她顿了顿,眼神里闪过一丝狡黠,“对了,今天给你带了个惊喜。”
安然正咬着鸡翅,闻言抬眼看她:“什么惊喜?”
“等会儿你就知道了。”林薇神秘兮兮地眨了眨眼,“保证是你感兴趣的。”
说话间,一个穿着白色T恤的男生朝这边走过来,路灯的光线在他身上投下长长的影子,随着脚步一点点缩短。他走到桌前,对着林薇笑了笑:“不好意思,来晚了。”
他的声音很好听,像冰镇可乐打开时“嗤”的一声,清爽又带着点气泡的跳跃感。安然下意识地抬头,正好对上他看过来的目光,那是一双很亮的眼睛,睫毛很长,笑起来的时候,眼角会微微上扬,像弯起的月牙。
“介绍一下,这是安然,我高中同桌,刚从外地回来。”林薇站起身,指着男生说,“这是周明宇,我表哥,跟你一样,也是刚回来没多久,在县医院当医生。”
周明宇伸出手,掌心温热干燥。“你好,安然。”
安然的指尖在碰到他掌心的那一刻,像被烫到一样缩了一下,又很快镇定下来,轻轻握了握他的手。“你好,周明宇。”
他的手掌比她的大很多,能把她的手整个包裹住,掌心的温度透过皮肤传过来,烫得她脸颊有些发热。她慌忙收回手,假装去拿桌上的啤酒杯,却不小心碰倒了旁边的醋瓶,褐色的液体顺着桌沿流下来,滴在她的牛仔裤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痕迹。
“哎呀,不好意思。”她手忙脚乱地去拿纸巾,周明宇已经递过了一包纸巾,笑着说:“没事,擦擦就好了。”
他的笑容很干净,像雨后的天空,带着点阳光的暖意。安然低着头擦裤子上的醋渍,耳朵却不受控制地红了起来,连带着脖子也泛起一层薄红。林薇在旁边看得直乐,故意咳嗽了两声,安然抬头瞪了她一眼,却看见周明宇正看着她,眼神里带着点笑意,没来得及收回的目光,像落在湖面的石子,在她心里漾开一圈圈涟漪。
那天晚上的烧烤,味道似乎比平时更好一些。周明宇话不算多,但总能在恰当的时候接话,他说起在医学院读书时的趣事,说起第一次给病人做手术时的紧张,说起回到县城工作的原因——“爸妈年纪大了,想守在他们身边。”
安然安静地听着,偶尔插一两句话。她发现自己很喜欢看他说话的样子,阳光透过路灯的光晕落在他脸上,能看清他下巴上淡淡的胡茬,和他说话时微微动的喉结。啤酒喝到第三瓶的时候,她的脸颊开始发烫,眼神也有些飘忽,看向周明宇的目光,像是蒙了一层水汽的玻璃,模糊又清晰。
散场的时候,周明宇说:“我送你回去吧,太晚了,不安全。”
安然想拒绝,林薇却抢先开口:“对啊对啊,让我表哥送你,他开车来的。”
县城的夜晚很安静,除了偶尔驶过的汽车,只剩下路边草丛里的虫鸣。周明宇的车是一辆黑色的轿车,不算新,但收拾得很干净,副驾驶的座位上放着一本翻旧了的医学书。他打开车门的时候,手很自然地挡在门框上,怕她碰到头。
车里开着空调,冷气丝丝缕缕地吹在皮肤上。周明宇没怎么说话,只是偶尔侧过头问她:“冷不冷?要不要把空调关小一点?”
安然摇摇头,看着窗外掠过的路灯。县城的路不算宽,两旁的梧桐树在夜色里舒展着枝叶,像巨人张开的手臂。她忽然想起大学时看过的一部电影,里面说,城市里的人太多,路灯太亮,所以看不见星星,而在小地方,天黑下来的时候,能看见满天繁星。
“你在想什么?”周明宇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安然转过头,正好对上他看过来的目光。车窗外的灯光在他脸上明明灭灭,他的眼神很专注,像在观察一个病人的病情,又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温柔。“没什么,”她笑了笑,“就是觉得,县城的晚上,挺安静的。”
“嗯,是挺安静的。”他顿了顿,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安然,我能……留个你的联系方式吗?”
安然的心跳漏了一拍,她看着他略显紧张的眼神,像个等待老师批改作业的学生,忍不住笑了。“好啊。”
交换微信的时候,指尖不小心碰到了一起,像微弱的电流窜过,两人都愣了一下,然后同时收回手,脸上都带着点不自然的红晕。车在安然家楼下停稳时,周明宇说:“早点休息,晚安。”
“晚安。”安然推开车门,脚步有些轻飘飘的,走到楼道门口时,她回头看了一眼,周明宇的车还停在原地,车灯亮着,像两颗温柔的星星,在夜色里闪烁。
回到家,母亲还没睡,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怎么才回来?跟谁出去了?”
“林薇,还有她表哥。”安然换着鞋,心脏还在砰砰直跳,像揣了只小兔子。
“林薇的表哥?是不是县医院那个周医生?”母亲的眼睛亮了一下,“我听你王阿姨说过,那小伙子不错,人踏实,工作也好。”
安然没接话,径直走进房间。关上门的那一刻,她靠在门板上,手抚在自己发烫的脸颊上。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是周明宇发来的微信:“安全到家了吗?”
她指尖颤抖着回复:“到了,谢谢你送我回来。”
很快,对方回复了一个笑脸的表情。
那个晚上,安然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带。她拿起手机,点开周明宇的微信头像,是一张他穿着白大褂的照片,背景是医院的走廊,他站在窗前,侧脸对着镜头,阳光落在他肩膀上,像镀了一层金边。
她把手机放在胸口,能清晰地感受到心脏的跳动,和手机屏幕传来的微弱震动。那一刻,她忽然觉得,回到这个小县城,好像也不是什么坏事。
二、慢慢靠近的温度
周明宇的消息,像夏日午后的雷阵雨,来得猝不及防又恰到好处。
有时是早上七点,发来一句“早安,今天也要加油”,后面跟着一个太阳的表情;有时是中午十二点半,问她“午饭吃了吗?我刚下手术,食堂的菜好难吃”;有时是晚上临睡前,发一张窗外的夜空照片,说“今天的星星很亮,你看到了吗?”
安然的生活,因为这些消息,开始变得有了盼头。她会在上班的间隙,偷偷拿出手机看他的消息,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会在午饭时,对着母亲做的家常菜,想起他说食堂的菜难吃,忍不住想,如果他在这儿,会不会喜欢母亲做的红烧肉;会在晚上睡觉前,特意拉开窗帘看一眼夜空,然后给他回复:“看到了,真的很亮。”
他们开始约着见面。
第一次是周明宇休息,他说:“县城东边新开了一家书店,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书店很小,藏在一条老巷子里,门口爬满了爬山虎,推开木门的时候,会发出“吱呀”的声响。老板是个戴眼镜的老先生,正坐在柜台后看报纸,看见他们进来,只是抬眼笑了笑,又低下头去。
书架上的书不算多,但种类很杂,从古典名著到现代小说,从医学专著到烹饪食谱,挤挤挨挨地排在一起,书脊上落着薄薄的灰尘。周明宇在医学类的书架前停下,拿起一本《外科学》翻看着,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的侧脸上,能看清他长长的睫毛,和他专注时微微蹙起的眉头。
安然在文学类的书架前转悠,指尖划过一本本熟悉的书脊。她看到了大学时反复读过的《小王子》,封面上的小王子正坐在星球上,望着远方的玫瑰。她把书抽出来,刚翻开第一页,就听到周明宇的声音:“喜欢这本书?”
她回过头,看见他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她身后,手里拿着一本《飞鸟集》。“嗯,大学的时候看过很多遍。”
“我妹妹也喜欢这本书,”周明宇笑了笑,“她说,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只是很少有人记得。”
安然的心轻轻动了一下。她想起自己小时候,总喜欢坐在父亲的肩头,看县城一年一度的庙会,那时候觉得县城很大,大到能装下所有的热闹和欢喜。而现在,她觉得县城很小,小到转个弯就能遇见想见的人。
他们在书店里待了一下午,各自看书,偶尔抬起头,目光相遇时,会相视一笑,然后又低下头去。阳光在地板上移动,从东边移到西边,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像两条交缠在一起的藤蔓。
离开书店的时候,老先生送了他们两本书,一本是安然翻了很久的《小王子》,一本是周明宇看的《飞鸟集》。“算是见面礼。”老先生笑得和蔼,“年轻人,多看书总是好的。”
走出老巷,夕阳正落在巷子口的梧桐树上,把叶子染成了金黄色。周明宇说:“去吃晚饭吧?我知道有家面馆,味道不错。”
面馆在街角,只有几张桌子,老板是一对中年夫妻,正在厨房里忙碌着。周明宇点了两碗牛肉面,加了双倍的香菜。面端上来的时候,热气腾腾的,牛肉的香味混着香菜的味道,钻进鼻腔里。
“尝尝看,这家的辣椒油是老板自己做的,特别香。”周明宇给她递过一双筷子,自己先挑起一筷子面,吹了吹,送进嘴里。
安然加了一勺辣椒油,红色的油花浮在汤面上,看着就让人有食欲。她吃了一口,面条劲道,汤汁浓郁,辣得舌尖发麻,却又停不下来。周明宇看着她辣得直吸气的样子,递过一杯冰镇汽水,笑着说:“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汽水的气泡在舌尖炸开,带着甜甜的味道,压下了辣椒的灼热。安然看着他,忽然觉得,这样的日子,好像也挺不错的。没有大城市的快节奏,没有没完没了的竞争,只有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和一个愿意看着你吃辣、给你递汽水的人。
他们的关系,就在这样一碗碗牛肉面、一次次书店的相遇、一条条晚安消息里,慢慢升温。
周明宇会在休息的时候,接安然下班。他的车总是停在公司楼下的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