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熟悉的书房里,陆承安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全都进入百分百的放松状态。
不管他修为有多高,在外面的时候总归还是不如在自己的家里自在。
大嫂为了庆祝陆承安回家,从中午便开始忙碌,又托人送来了一大堆的食材,忙活了一下午,做了二十几道佳肴。
大哥拿出珍藏的好酒,与陆承安推杯换盏,一杯接一杯,没一会儿功夫,堂堂五品武夫竟然就醉的不省人事。
连陆宁儿也都喝了几杯。
看着她皱眉吐舌头的模样,陆承安不禁回忆起当初他刚来京都的时候。
那时候他为了维持家里开销,以蒸馏法酿酒。
那时候的陆宁儿还是个奶声奶气的小不点。
有人说,因为有了孩子,时光的脚步才会掷地有声。
这句话真的一点都没说错。
如今的书院与几年前陆承安离开时早已大不相同。
因为书院九位修订宗学的大贤存在,北齐天下但凡是也有一定追求和目标的读书人,无不想进入书院读书。
还有许多朝中大臣,纷纷托关系讲人情,想要把自家的孩子送入书院。
但书院只有那么大,一二十人已经是极限,不可能全都收进来。
而且何道哉等一众师兄弟们早就商量好了,京都书院作为文道一脉的圣地,与其他地方必然是要不同的。
虽然讲有教无类,但也要考虑实际情况。
所以京都书院自宗学修订之后,便不再对外招收弟子。
只当做是各地文道传承弟子的朝圣之地,只有真正被收纳为书院一脉的文道弟子,才有资格入京都书院朝圣进修。
而判定是否是真传文道弟子的准则很简单。
第一点便是修行浩然正气诀。
第二点则是陆承安的直系传人,比如何道哉他们的亲传弟子。
从那以后,书院便拒绝了一切前来求学之人。
当然了,京都自然不能没有书院传道的道场,所以天子便与陆宁儿达成协议,往后京都书院走出去的优秀弟子都会去扶龙学宫担任三年夫子。
三年后轮换。
至此,京都书院也彻底从当初那个只是教书传道的书院变成了如今北齐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圣地。
书院里现有的十几个弟子都是宗学修订之前就招进来的,那时候的书院还不为人知,没多少人知道书院的神通广大。
所以这些弟子进入书院求学的心也相对更加纯粹一些。
因为进入书院的时间长短不同,学问高低也有了层次差别。
其中有三位仅次于陈渊他们之后进来的弟子无疑是造诣最深的。
这是之前陈渊主持招收的一批弟子,同期的一共有八个,但来来走走,最后只剩下三个一直留在书院。
书院后面进来的一些弟子甚至有不少都是由他们三个代为教导的,带他们启蒙入门的。
算起来,他们也算是陈渊的弟子了,只是陈渊并未让他们正式拜师,也没有传授浩然正气诀,所以不能算是亲传。
在见到陆承安之后,三人纷纷行大礼参拜,一时激动,甚至都无法开口说话。
关于陆承安的事迹他们早就在老师陈渊口中听过许多次。
这是书院弟子心中真正的圣师,只是一直无缘得见。
忽然见到传闻中的人物,自然是激动不已。
陆承安看得出来,这三人都是心性纯良之辈,否则也不会在当初书院名声不显而且书院学问从实际角度来看并无太大作用的时候,死心塌地的留在书院。
念及于此,陆承安直接宣布,从今天起江遇川、韩墨白、苏铭三人便是书院二代亲传弟子,奉陈渊为师。
然后又让陆宁儿传授三人浩然正气诀,并亲自检测他们三人的天赋属性,看看除了读书,他们还有没有武道或者剑道天赋。
其中江遇川与韩墨白两人都是纯粹的读书人,在读书一道上天资更高,就没必要浪费精力去学其他。
唯有苏铭,天生气血浑厚,根骨极佳,显然是一个不错的武道坯子。
所以陆承安便传他浩然太极功。
三人自是千恩万谢,对陆承安这个师祖更是敬重了几分。
回家的第一天,忙忙碌碌,吃吃喝喝。
等一切安宁下来,不觉已是深夜。
站在书楼二楼的窗台,望着天穹上那弯初见端倪的新月,目光如水。
脑海中开始不自禁的回忆起他穿越来到这个世界经历的一幕幕。
心想,若是有人把他的这些经历著成书,或许也挺有意思。
虽说世人大多严苛对人宽容对己,在翻看他陆承安这本书时看到不如意的地方说不得就要骂上几句。
若真是如此,陆承安反倒觉得有趣。
写书人被看书人骂怎么了?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
哪怕是古来圣贤著作的经典,不一样有人骂?
但就算如此,阻碍这些典籍成为经典了吗?
若是被人骂几句就要顺从着一些浅薄者的见解去更改,从而违背了自写书的初衷。
那何必还要去写书?
引车贩浆,耕种自足,哪一样不能维持生计?
骂就骂吧,有人骂总比什么反响都没有的好。
听听就行了,千万别当真,更别影响胃口。
愿意因为一本书而去骂作者的人,或许也有他自己的不如意吧?
该体谅的体谅。
想到这里,陆承安忽然轻轻一笑。
他不知道将来许多年后会不会有好事的后辈要写一本关于他的传记。
但他可以肯定,若真有人敢这么做势必讨不到好处。
身为文祖,他也爱莫能助,只能道一声:
“后世著书之人,辛苦了...”
不管他修为有多高,在外面的时候总归还是不如在自己的家里自在。
大嫂为了庆祝陆承安回家,从中午便开始忙碌,又托人送来了一大堆的食材,忙活了一下午,做了二十几道佳肴。
大哥拿出珍藏的好酒,与陆承安推杯换盏,一杯接一杯,没一会儿功夫,堂堂五品武夫竟然就醉的不省人事。
连陆宁儿也都喝了几杯。
看着她皱眉吐舌头的模样,陆承安不禁回忆起当初他刚来京都的时候。
那时候他为了维持家里开销,以蒸馏法酿酒。
那时候的陆宁儿还是个奶声奶气的小不点。
有人说,因为有了孩子,时光的脚步才会掷地有声。
这句话真的一点都没说错。
如今的书院与几年前陆承安离开时早已大不相同。
因为书院九位修订宗学的大贤存在,北齐天下但凡是也有一定追求和目标的读书人,无不想进入书院读书。
还有许多朝中大臣,纷纷托关系讲人情,想要把自家的孩子送入书院。
但书院只有那么大,一二十人已经是极限,不可能全都收进来。
而且何道哉等一众师兄弟们早就商量好了,京都书院作为文道一脉的圣地,与其他地方必然是要不同的。
虽然讲有教无类,但也要考虑实际情况。
所以京都书院自宗学修订之后,便不再对外招收弟子。
只当做是各地文道传承弟子的朝圣之地,只有真正被收纳为书院一脉的文道弟子,才有资格入京都书院朝圣进修。
而判定是否是真传文道弟子的准则很简单。
第一点便是修行浩然正气诀。
第二点则是陆承安的直系传人,比如何道哉他们的亲传弟子。
从那以后,书院便拒绝了一切前来求学之人。
当然了,京都自然不能没有书院传道的道场,所以天子便与陆宁儿达成协议,往后京都书院走出去的优秀弟子都会去扶龙学宫担任三年夫子。
三年后轮换。
至此,京都书院也彻底从当初那个只是教书传道的书院变成了如今北齐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圣地。
书院里现有的十几个弟子都是宗学修订之前就招进来的,那时候的书院还不为人知,没多少人知道书院的神通广大。
所以这些弟子进入书院求学的心也相对更加纯粹一些。
因为进入书院的时间长短不同,学问高低也有了层次差别。
其中有三位仅次于陈渊他们之后进来的弟子无疑是造诣最深的。
这是之前陈渊主持招收的一批弟子,同期的一共有八个,但来来走走,最后只剩下三个一直留在书院。
书院后面进来的一些弟子甚至有不少都是由他们三个代为教导的,带他们启蒙入门的。
算起来,他们也算是陈渊的弟子了,只是陈渊并未让他们正式拜师,也没有传授浩然正气诀,所以不能算是亲传。
在见到陆承安之后,三人纷纷行大礼参拜,一时激动,甚至都无法开口说话。
关于陆承安的事迹他们早就在老师陈渊口中听过许多次。
这是书院弟子心中真正的圣师,只是一直无缘得见。
忽然见到传闻中的人物,自然是激动不已。
陆承安看得出来,这三人都是心性纯良之辈,否则也不会在当初书院名声不显而且书院学问从实际角度来看并无太大作用的时候,死心塌地的留在书院。
念及于此,陆承安直接宣布,从今天起江遇川、韩墨白、苏铭三人便是书院二代亲传弟子,奉陈渊为师。
然后又让陆宁儿传授三人浩然正气诀,并亲自检测他们三人的天赋属性,看看除了读书,他们还有没有武道或者剑道天赋。
其中江遇川与韩墨白两人都是纯粹的读书人,在读书一道上天资更高,就没必要浪费精力去学其他。
唯有苏铭,天生气血浑厚,根骨极佳,显然是一个不错的武道坯子。
所以陆承安便传他浩然太极功。
三人自是千恩万谢,对陆承安这个师祖更是敬重了几分。
回家的第一天,忙忙碌碌,吃吃喝喝。
等一切安宁下来,不觉已是深夜。
站在书楼二楼的窗台,望着天穹上那弯初见端倪的新月,目光如水。
脑海中开始不自禁的回忆起他穿越来到这个世界经历的一幕幕。
心想,若是有人把他的这些经历著成书,或许也挺有意思。
虽说世人大多严苛对人宽容对己,在翻看他陆承安这本书时看到不如意的地方说不得就要骂上几句。
若真是如此,陆承安反倒觉得有趣。
写书人被看书人骂怎么了?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
哪怕是古来圣贤著作的经典,不一样有人骂?
但就算如此,阻碍这些典籍成为经典了吗?
若是被人骂几句就要顺从着一些浅薄者的见解去更改,从而违背了自写书的初衷。
那何必还要去写书?
引车贩浆,耕种自足,哪一样不能维持生计?
骂就骂吧,有人骂总比什么反响都没有的好。
听听就行了,千万别当真,更别影响胃口。
愿意因为一本书而去骂作者的人,或许也有他自己的不如意吧?
该体谅的体谅。
想到这里,陆承安忽然轻轻一笑。
他不知道将来许多年后会不会有好事的后辈要写一本关于他的传记。
但他可以肯定,若真有人敢这么做势必讨不到好处。
身为文祖,他也爱莫能助,只能道一声:
“后世著书之人,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