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制片过来看了看他写的拍摄计划书,看到最后要100盘胶片,拍摄预算120万,也不禁头皮发麻。
虽然李茂森是金狮奖导演,年轻一代导演里的代表人物,但他在北影依然是个新人导演,比不上谢铁丽、谢飞等老导演资历深厚。
更重要的是,李茂森不久前用不到20万块拍出一部金狮奖影片,很多人称赞李茂森会省钱,可以用极低成本创造票房奇迹。
现在才过去几个月,他拍第二部电影就敢把预算提高到120万块,太夸张了。
制片委员会那边很难批准这笔投资。
“李导,预算能不能少一些?”
“120万很多吗?《一个都不能少》票房超过6000万人次,最少给厂里赚到400万,我要120万拍电影很过分吗?”
李茂森不解地看着两人。
杨制片苦恼地说,“李导,账不是这样算的,按照厂里的规矩,你这样的新人导演最多能动用40万拍摄资金,算上金狮奖,最多60万,再多制片委员会那边不会批准。”
“又是厂里的规矩?”
李茂森不屑地撇撇嘴,从包里拿出另一个蓝色文件夹,“早知道你们会这样,所以我聪明一点,提前准备了B计划。”
“B计划?”
汪厂长和杨制片好奇地伸长脖子。
“我在写剧本时,有个朋友看了看,认为剧本很棒很有潜力,他答应投资40万块让我拍电影,条件是把电影海外版权给他。”
“朋友?哼哼!”
汪厂长在圈里几十年,什么事没见过?
他一眼就看出来李茂森在无中生友。
这笔钱很有可能是他自己出的。
外国媒体上报道的新闻很可能是真的,这家伙和他的同伙通过售卖《一个都不能少》海外版权赚到很多钱。
这家伙胃口养大了,胆子也大了,电影还没开拍就敢开口要海外版权。
汪厂长翻看了一遍文件说,“40万块太少了,新闻上说你朋友在《一个都不能少》项目上赚到几百万块,这是你第二部电影,海外版权收入肯定会更高。”
李茂森摇头笑了笑,“账不能这样算。星耀影业之所以能通过《一个都不能少》海外版权赚到钱,是因为他们有渠道有技巧,把电影版权交给别的公司来卖则不一定,譬如《少林寺》《红高粱》海外版权就没有卖出高价,这就是公司之间的差别。”
“就算你说的有点道理,40万也太少了,对不起你金狮奖导演的身份。80万,你朋友出80万,厂里就把这部电影海外版权交给你朋友发行。”
汪厂长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了个‘八’的手势。
“只有40万,要不然我就去长安制片厂找吴厂长聊聊,东海制片厂的徐厂长也可以,以我这个剧本的质量,我想他们不会拒绝。”
李茂森淡淡笑道。
“混帐!别忘了你是北影厂的人。”
“一个办公室八个副主任,呵呵,这种工作我随时可以辞掉。”
李茂森冷笑道。
汪厂长嘴角抽了抽,低头看着文件。
杨制片挠挠脸,转头看向窗外的蓝天,真蓝啊。
“说话啊!!怎么不说了?!”
李茂森拍着桌子喊道。
“咳咳~”
汪厂长和杨制片对视一眼,无奈地说,“这部投资太大,我们需要跟制片委员会商量,你先回去等消息,有消息再通知你。”
“可以,不过你们最好快点,我准备在冬月开拍,在此之前,几个主演需要提前俩月到当地体验生活,所以留给你们的时间不多了,快点吧。”
李茂森拍拍屁股,拎着黑色皮包离开。
“混帐!”
汪厂长望着他的背影,差点没把手里的茶缸丢出去。
李茂森这个混帐仗着手里有个好剧本,敢当面给他发最后通牒,真是太放肆了。
从他身上也能看出来他家老祖宗李太白为什么会仕途坎坷,都是作的。
汪厂长摇摇头,打电话给副厂长胡启明,以及制片委员会几名负责人,叫他们到办公室开会。
很快北影制片委员会几位成员都到了,一共九人。
汪厂长把《秋菊打官司》剧本交给几人看。
大家看过剧本后,连连称赞这个剧本好,既有艺术性又很接地气,既有深刻的内涵,也不会让普通观众看不懂。
胡副厂长称赞《秋菊打官司》又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电影。
特别是普及《行政诉讼法》那段剧情,设计得太好了。
制片委员会其他几位成员也点头称赞剧本很好,不愧是天才导演李茂森的新作,建议厂里快些拍出来。
“呵呵,都别急,看完了这个再表扬不迟。”
老厂长指了指李茂森刚送来的拍摄计划书。
胡副厂长几人凑过来翻看,当他们看到电影预算是120万时,纷纷变了脸色。
“怎么会花这么多钱?”
“李导不是很能省钱吗,怎么到第二部电影就开始大手大脚?”
“100盘胶片?都够拍三部电影了。”
几位制片人摇摇头,认为120万预算太高了。
“胡厂长,你看这里。”
杨制片指着计划书里一段文字,“李导说为保证电影的纪实风格,许多剧情需要用偷拍的方式进行,而偷拍持续时间长,预计耗费的胶片也多。”
“可120万也太多了,要是直接拨给李导,其他导演恐怕会有意见。”
胡副厂长把目光转向老厂长。
李茂森虽然是个金狮奖导演,但说到底还是个新人导演,论资历比厂里其他导演差的多,按照惯例,他最多能动用60万块。
老厂长喝了口茶,抬头看向几人,“大家的意思是制片预算太高,放弃这个项目?”
“这~”
几个制片紧紧抓住剧本,拍摄预算太高是一回事,放弃剧本是另一回事。
这个剧本太好了,拍出来既有市场又能得到文化部的认可,一举多得,放弃太不划算。
“要不换个导演?有这个剧本在,其他导演也能拍好。”
制片副主任韩参评提议道。
“不行!”
杨制片说,“这是李茂森创作的剧本,先不说他答不答应,就算他肯让,谁能保证把电影拍好,搞砸了谁负责。”
听说要负责,众人默然。
汪厂长敲了敲桌子,将众人的目光吸引过去。
“李茂森说了,要是北影不投资,他就找长安制片厂合作,剧本的故事发生在西北,吴厂长看过之后肯定会很乐意投资。”
“这不行,李导是我们厂的导演,怎么能把剧本交给其他厂,这不符合规矩。”
“没错,绝不能让这个剧本跑出北影。”
几位制片纷纷反对。
“那我们只能答应他的条件了,不过,”汪厂长顿了下,“李茂森说这个项目已经拉到40万投资,缺口是80万。”
“80万?”
胡厂长和几位制片听到只要80万,讨论了一会儿,认为可以再商量一下。
虽然李茂森是金狮奖导演,年轻一代导演里的代表人物,但他在北影依然是个新人导演,比不上谢铁丽、谢飞等老导演资历深厚。
更重要的是,李茂森不久前用不到20万块拍出一部金狮奖影片,很多人称赞李茂森会省钱,可以用极低成本创造票房奇迹。
现在才过去几个月,他拍第二部电影就敢把预算提高到120万块,太夸张了。
制片委员会那边很难批准这笔投资。
“李导,预算能不能少一些?”
“120万很多吗?《一个都不能少》票房超过6000万人次,最少给厂里赚到400万,我要120万拍电影很过分吗?”
李茂森不解地看着两人。
杨制片苦恼地说,“李导,账不是这样算的,按照厂里的规矩,你这样的新人导演最多能动用40万拍摄资金,算上金狮奖,最多60万,再多制片委员会那边不会批准。”
“又是厂里的规矩?”
李茂森不屑地撇撇嘴,从包里拿出另一个蓝色文件夹,“早知道你们会这样,所以我聪明一点,提前准备了B计划。”
“B计划?”
汪厂长和杨制片好奇地伸长脖子。
“我在写剧本时,有个朋友看了看,认为剧本很棒很有潜力,他答应投资40万块让我拍电影,条件是把电影海外版权给他。”
“朋友?哼哼!”
汪厂长在圈里几十年,什么事没见过?
他一眼就看出来李茂森在无中生友。
这笔钱很有可能是他自己出的。
外国媒体上报道的新闻很可能是真的,这家伙和他的同伙通过售卖《一个都不能少》海外版权赚到很多钱。
这家伙胃口养大了,胆子也大了,电影还没开拍就敢开口要海外版权。
汪厂长翻看了一遍文件说,“40万块太少了,新闻上说你朋友在《一个都不能少》项目上赚到几百万块,这是你第二部电影,海外版权收入肯定会更高。”
李茂森摇头笑了笑,“账不能这样算。星耀影业之所以能通过《一个都不能少》海外版权赚到钱,是因为他们有渠道有技巧,把电影版权交给别的公司来卖则不一定,譬如《少林寺》《红高粱》海外版权就没有卖出高价,这就是公司之间的差别。”
“就算你说的有点道理,40万也太少了,对不起你金狮奖导演的身份。80万,你朋友出80万,厂里就把这部电影海外版权交给你朋友发行。”
汪厂长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了个‘八’的手势。
“只有40万,要不然我就去长安制片厂找吴厂长聊聊,东海制片厂的徐厂长也可以,以我这个剧本的质量,我想他们不会拒绝。”
李茂森淡淡笑道。
“混帐!别忘了你是北影厂的人。”
“一个办公室八个副主任,呵呵,这种工作我随时可以辞掉。”
李茂森冷笑道。
汪厂长嘴角抽了抽,低头看着文件。
杨制片挠挠脸,转头看向窗外的蓝天,真蓝啊。
“说话啊!!怎么不说了?!”
李茂森拍着桌子喊道。
“咳咳~”
汪厂长和杨制片对视一眼,无奈地说,“这部投资太大,我们需要跟制片委员会商量,你先回去等消息,有消息再通知你。”
“可以,不过你们最好快点,我准备在冬月开拍,在此之前,几个主演需要提前俩月到当地体验生活,所以留给你们的时间不多了,快点吧。”
李茂森拍拍屁股,拎着黑色皮包离开。
“混帐!”
汪厂长望着他的背影,差点没把手里的茶缸丢出去。
李茂森这个混帐仗着手里有个好剧本,敢当面给他发最后通牒,真是太放肆了。
从他身上也能看出来他家老祖宗李太白为什么会仕途坎坷,都是作的。
汪厂长摇摇头,打电话给副厂长胡启明,以及制片委员会几名负责人,叫他们到办公室开会。
很快北影制片委员会几位成员都到了,一共九人。
汪厂长把《秋菊打官司》剧本交给几人看。
大家看过剧本后,连连称赞这个剧本好,既有艺术性又很接地气,既有深刻的内涵,也不会让普通观众看不懂。
胡副厂长称赞《秋菊打官司》又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电影。
特别是普及《行政诉讼法》那段剧情,设计得太好了。
制片委员会其他几位成员也点头称赞剧本很好,不愧是天才导演李茂森的新作,建议厂里快些拍出来。
“呵呵,都别急,看完了这个再表扬不迟。”
老厂长指了指李茂森刚送来的拍摄计划书。
胡副厂长几人凑过来翻看,当他们看到电影预算是120万时,纷纷变了脸色。
“怎么会花这么多钱?”
“李导不是很能省钱吗,怎么到第二部电影就开始大手大脚?”
“100盘胶片?都够拍三部电影了。”
几位制片人摇摇头,认为120万预算太高了。
“胡厂长,你看这里。”
杨制片指着计划书里一段文字,“李导说为保证电影的纪实风格,许多剧情需要用偷拍的方式进行,而偷拍持续时间长,预计耗费的胶片也多。”
“可120万也太多了,要是直接拨给李导,其他导演恐怕会有意见。”
胡副厂长把目光转向老厂长。
李茂森虽然是个金狮奖导演,但说到底还是个新人导演,论资历比厂里其他导演差的多,按照惯例,他最多能动用60万块。
老厂长喝了口茶,抬头看向几人,“大家的意思是制片预算太高,放弃这个项目?”
“这~”
几个制片紧紧抓住剧本,拍摄预算太高是一回事,放弃剧本是另一回事。
这个剧本太好了,拍出来既有市场又能得到文化部的认可,一举多得,放弃太不划算。
“要不换个导演?有这个剧本在,其他导演也能拍好。”
制片副主任韩参评提议道。
“不行!”
杨制片说,“这是李茂森创作的剧本,先不说他答不答应,就算他肯让,谁能保证把电影拍好,搞砸了谁负责。”
听说要负责,众人默然。
汪厂长敲了敲桌子,将众人的目光吸引过去。
“李茂森说了,要是北影不投资,他就找长安制片厂合作,剧本的故事发生在西北,吴厂长看过之后肯定会很乐意投资。”
“这不行,李导是我们厂的导演,怎么能把剧本交给其他厂,这不符合规矩。”
“没错,绝不能让这个剧本跑出北影。”
几位制片纷纷反对。
“那我们只能答应他的条件了,不过,”汪厂长顿了下,“李茂森说这个项目已经拉到40万投资,缺口是80万。”
“80万?”
胡厂长和几位制片听到只要80万,讨论了一会儿,认为可以再商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