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当着李世民的面儿找死-《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自请废太子》

  李世民扫了李泰一眼,终是不忍心当着众臣的面儿,直接斥责自家的“青雀”。

  “好了,朝廷现在要考虑的是应对外敌,而非应对王氏一族。”

  “他王氏一族也是大唐的一分子,若是大局需要,难道朝廷还不能处置一个太原守将了?”

  他轻轻点了一句,然后直接同意了房玄龄所奏:“来人,把那王泳带上来!”

  王泳虽然是被“押”至长安,但进入太极殿时却被解除了束缚,让他体面地上殿。

  王泳的眼珠子不断地滴溜乱转,心中无比紧张。

  别看他在太原极为嚣张,但是哪怕出身于王氏嫡长一系,他也是第一次面对满朝的大人物们!

  纵是他的族中长辈在此,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

  这便是“顶级”士族。

  在远离皇权之所,他们可以高谈阔论,清议朝政,品评天下人物,甚至连皇室也不放在眼里。

  但是,真正面对皇权之威,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泰然自若。

  不过王泳也知道,这是自己最后的翻盘机会。

  他向李世民跪拜之后,小心地打量着朝中之人,寻找着那个能帮助自己之人。

  “王泳!据程知节所奏,你身为太原守将,竟没有提前安排任何防务,反而祸害百姓,致使太原陷入险地!”

  “说说吧,未得朝廷之令,你怎么敢抢掠百姓存粮?太原乃是并州重镇,之前朝廷在太原的存粮难道还不够吗?”

  王泳虽是心慌,但这些问题他早就想过。

  被押送到长安的途中,他便知道程知节和那个太子,必定会把自己的罪行向朝廷说明,他必须要提前找好借口。

  王泳故作镇定地道:“陛下明鉴,这些全都是诬陷!”

  “臣身负守护太原之责,听闻阿史那将军大败之后,便全力巩固太原之防卫,而且必须要设想一切可能。”

  “朝廷派出了四卫大军,但防卫重心皆在西边,并州无法得到朝廷支援,所以臣为长远计,必须要考虑万一并州成为敌骑强攻的目标,该如何应对。”

  “太原虽有存粮,但若是真被围困,谁知道要多久才能将之击退,所以才需要更多的军粮以应非常。”

  李泰见王泳没有怂到当廷伏法,心里微微松了口气。

  他果断地站到王泳一方说话。

  “父皇,您也听到了,王泳将军之策虽是失于仁德,但也是符合他的职责,大战在即,此事似不宜过于苛责。”

  “反而是皇兄他临机处决,手段过分,竟然直接拿下了守城大将,这样才是动摇军心之举吧!”

  王泳听到他对李世民口称“父皇”,把李承乾叫做“皇兄”,瞬间明白这便是他心中暗暗指望的魏王殿下,不由得大喜过望。

  他自然不会错失此机会,连忙配合着道:“正是如此,陛下当知我王氏一族在太原兢兢业业,全力为陛下和朝廷分忧,而且太原将士多有出自我王氏一族的。”

  “太子殿下竟不分青虹皂白地把臣拿下,还是当着众将士的面儿,此举必定会引发很多将士的不满,也会让王氏一族生疑。”

  “为大局顾,还请陛下,另选贤能之将,接替太子,臣也愿意配合新任主帅,好好安抚太原之将士,为陛下守卫北疆屏障!”

  王泳明面上是为自己辩解,实际上话中却已经带了几分威胁之意!

  很多太原将士皆是王氏出身?

  只有他王泳回到太原,才能“安抚将士”,继续守卫太原?

  在座的都是聪明之人,谁听不懂他话中之深意。

  只不过,他这种手段,在错误的地方,对着错误的人耍弄,只会把他自己的推入深渊。

  李泰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觉得正可以利用王氏的分量,达成自己的目的。

  “父皇,皇兄如此失职,儿臣实为担忧,若蒙父皇信任,儿臣愿随军北上,替皇兄收拾太原的失策之处。”

  “当然了,皇兄也只是一时心急,还请父皇不要过度地处罚他。”

  另外一边的尉迟敬德实在有点儿听不下去了。

  “魏王殿下您说要去太原收拾失策之处?是不是忘记,程知节此时也在太原?”

  “殿下的意思是,您安排太原防卫的本事,比程知节还要更厉害么?”

  李泰一愣,瞬间明白自己过于心急,以至于失言。

  他的反应也快,肥胖的身体再往前挤了挤:“父皇,儿臣当然不敢小视程老将军的本领。”

  “只是觉得,太原防卫,若有王氏之助,必能事半功倍,由儿臣带着王泳返回太原,可以化解其中误会。”

  “再者说,儿臣向来仰慕敬服程老将军,比起皇兄,必定更能与程老将军好好共事,以抗薛延陀部之大敌啊。”

  “好了,青雀,你自己也有重任在身,不要总是替你的皇兄操心!”

  李世民明白李泰所请为何,但他也恼怒这个儿子此时太不明白自己的心意。

  若是王氏老老实实地替朝廷守卫太原,他也懒得在这种时候找王氏的麻烦。

  但是,程知节在奏章之中,已经把王泳在太原的作为说得很清楚。

  李世民在王泳和程知节之间,自然是相信自己老部将的判断。

  而王泳竟然还敢在御前奏对时,明里暗里合王氏的影响力来威胁朝廷,这是李世民绝对不能容忍的!

  王泳本身有一个最错误的判断。

  他吃定了现在大唐面临着北方薛延陀部的重大威胁,为了顾全大局,陛下和朝廷肯定要对王氏让步,以换取王氏配合朝廷的防卫之策,至少不会在内部给朝廷捣乱。

  但对于李世民来说,正是有强大的外敌威胁,才更容易压服朝中异议。

  便是最坏的发展,他要同时应对外敌的薛延陀以及内部的王氏反扑……那又如何?借着危机,一次性地挖掉一个顶级士族,对长远而言,于大唐说不定是有利的!

  其他的世家,除非他们想直面异族铁骑的刀锋,绝对不敢在这种时候策应王氏与朝廷对抗!

  王泳的威胁,反而让李世民下定决心。

  至于李泰请求想要接替李承乾的位子,执掌兵权,李世民现在更不会考虑。

  因为程知节所上奏章中,除了点明王泳罪责,剩下的篇章,便是对于太子李承乾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