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陈振华则带领365师,与晋绥军一起,为下一步的战斗和建设做准备。
与聂副师长一番深入的交谈后,陈振华目光坚定,主动提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布局:
“聂副师长,现在我们成功拿下繁峙、平型关、灵丘县城,包括这忻州县城后,这些战略要地便全部交由115师驻守。“
“如此一来,365师便能从驻守任务中解脱出更多兵力,进而整个晋省,乃至未来向黄河以南区域发起进攻,从而扩大我们的抗日战果。”
此提议一出,不仅展现了陈振华的大局观,更体现了他为了抗战全局不惜割舍局部利益的大气魄。
聂副师长听闻后,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赞赏。他深知,陈振华此举将极大地优化抗日力量的布局,使双方部队能够各司其职,发挥出最大的战斗效能。
“陈旅长,你这提议甚好!如此安排,定能让我们在抗日战场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聂副师长思考了一分钟,然后毫不犹豫地认可了这一计划,同时也被陈振华的高瞻远瞩和宽广胸怀所深深鼓舞。
“太原城地势险要,敌军防御部署也较为坚固,所以要打太原的话,没有大口径的火炮不行,仅仅依靠迫击炮和九二式步兵炮,则还不足以将太原县城顺利的拿下,除非我们不考虑伤亡数量。“聂副师长则是悄悄的告诉陈振华说道。
“据说你还组建了一个战车排,如果有大量的铁王八,那对于攻打太原城的帮助,就太好了。“
“我们可以利用夜间突袭,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据说你们特战团的战斗力,神乎其神,所以可以将特战团调遣回来,从而来对太原县城发动大规模围攻的时候,让特战团突然将城门拿下。“
“太原城现在已经是八路军和晋绥军以及日军的必争之地,日军在太原城内必至少还有五千人以上的重兵把守,同时也少不了晋绥军在太原城内驻守。“
在聂副师长临行前,则是悄悄将这些,一一告诉了陈振华,从而让陈振华更全面的来考虑攻打太原城的事情。
“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正面强攻与迂回包抄相结合。太原城周边地形复杂,我们要提前派出侦察兵,摸清敌军的动向。”
与此同时,115师也在积极准备接收忻州城以及后续可能拿下的战略要地。聂副师长对部队进行了细致的动员和部署,要求士兵们务必做好驻守和防御工作,确保这些地区的安全稳定。
“同志们,陈旅长将这些重要的地方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一定要不负重托,守好每一寸土地,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陈振华在作战会议上,有条不紊地布置着任务。将领们纷纷点头,表示坚决执行命令。他们深知,每一场战斗都关乎着抗战的成败,关乎着无数同胞的生死存亡。
聂副师长深知忻州城防御巩固的紧迫性,在会议结束后,立刻马不停蹄地展开行动。他迅速召集麾下精通防御工事修筑的军官,一同穿梭在忻州城的各个角落。
他们仔细勘察城墙的损毁情况,用手中的皮尺精确测量,在本子上详细记录。聂副师长眉头紧锁,眼神专注,一边查看,一边对身旁的军官们说道:
“忻州城墙是我们的第一道防线,必须修得坚固无比,不能有丝毫马虎。”
随后,他指挥士兵们搬运石块、木材等材料,组织起一支热火朝天的修缮队伍。他亲自站在城墙之上,大声呼喊着口号,鼓舞士气:
“同志们,我们多流一滴汗,战时就能少流一滴血,就能让敌人少一分机会,加油干!”
115师的将士们在他的带动下,干劲十足,一块块沉重的石块被迅速搬运到位,一根根粗壮的木材被稳稳地架起。
同时,聂副还安排士兵在城墙周围挖掘战壕,设置暗堡。他亲自指导暗堡的修建位置,确保其既能隐藏火力,又能形成交叉射击,对来犯之敌构成致命威胁。
在稳定民心方面,聂副师长也丝毫没有懈怠。他组织士兵们挨家挨户地走访,为百姓送去粮食等救济物资。
每到一户,他都亲切地询问百姓的生活状况,安慰他们:“老乡们别怕,有我们在,一定帮你们重建家园。”
他还安排部分士兵帮助百姓清理废墟,搭建临时住所。在他的努力下,忻州城的百姓逐渐恢复了信心,对八路军的支持也日益增加。
忻州之战刚刚落下帷幕,硝烟尚未完全散尽,陈振华便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如同千钧重担,容不得有丝毫懈怠。他即刻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晋绥军后续规划的紧张拟定工作中,随后怀着对总部指示的殷切期盼,迅速踏上了与八路军总部沟通的行程。
陈振华怀揣着凝聚心血的详细作战报告以及对晋绥军的处置计划,一路风尘仆仆,匆匆赶到八路军总部。
那是一座隐匿在连绵山林间的简陋木屋,四周岗哨密布,荷枪实弹的战士们警惕地巡视着周围的动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严肃而紧张的氛围。
陈振华轻轻推开木屋的门,一股浓重的烟草味裹挟着温热的空气扑面而来。屋内,昏黄的灯光摇曳不定,几位八路军总部的首长正围坐在一张堆满地图和文件的破旧桌子前,神情凝重地探讨着战局。
见到陈振华走进来,一位面容刚毅、眼神如炬的左副参谋长率先站起身,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快步迎上前去,有力地握住陈振华的手,声音洪亮地说道:
“振华同志,一路奔波,辛苦了!忻州这一仗,你们365师打得漂亮,为抗战立下了大功啊!”
陈振华赶忙身姿挺拔地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谦逊而恭敬地回应道:“首长过奖了,这都是全体将士们浴血奋战、拼死杀敌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众人纷纷在简陋的木凳上落座,陈振华清了清嗓子,神情严肃而专注地开始详细汇报忻州之战后的局势。
他站起身,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地图前,手指精准地落在地图上忻州的位置,说道:
“各位首长们,平型关、繁峙、忻州的战斗中,我们成功歼灭了这些地方的所有日军有生力量,高达3500人,但当下的局势依旧严峻复杂,太原城内至少还有第26师团的4000余名鬼子。“
“目前,晋绥军在太原县城及周边地区,尚有3个军,不低于六万人的兵力。这些力量若能得到妥善的引导与整合,对我们的抗战大业而言,无疑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助力。”
说着,陈振华小心翼翼地展开手中那份密密麻麻写满计划的纸张,继续有条不紊地阐述道:
“经过深思熟虑,加上115师的聂副师长的建议,我对那些主动投降的晋绥军将士,实施了集中训练与全面整编,使其能够真正融入我们的抗战作战体系中。“
“同时,考虑到他们的人员构成,大部分源自敢死队成员。因此,我认为安排曾遭受晋绥军迫害的敢死队的那些将士们,参与到对他们的管理与改造工作中,是极为合适的。“
“尤其是那些政委们,非常熟悉敢死队队员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挖掘他们的战斗潜力,可以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抗日道路。”
此时八路军总部政治委员,则是微微皱眉,眼中透露出审慎的目光,思索片刻后缓缓问道:
“振华同志,你如此坚信那些晋绥军将士,会真心实意地投入到我们的抗日阵营中来吗?毕竟他们此前与我们的立场存在差异,怎样才能确保他们能够彻底转变,一心抗日呢?”
陈振华神色坚定,自信满满地回答道:“首长,通过忻州之战,部分晋绥军将士已经亲自证明了自己,并且所有的晋绥军都亲眼见证了日军的凶残暴行,以及我们八路军坚定不移的抗日决心。“
“在与他们的接触交流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内心深处依旧怀揣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只是之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正确的引领。“
“只要我们能够给予他们机会,用恰当的方式加以教育和训练,我坚信他们必定会成为英勇无畏的抗日力量。”
另一位首长轻轻点了点头,补充说道:“振华同志的想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在冀省的集中训练和整编的地点选在哪里,这可是个需要慎重考量的关键问题。”
陈振华毫不犹豫地立刻回应道:“我认为在石家庄、邢台、邯郸和安阳四地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这四个地方地理位置位于冀省和晋省以及豫省交界处,具备相对稳定的环境,有利于开展系统的训练工作,而且在资源调配方面也更为便捷,便于我们为训练提供充足的支持。”
与聂副师长一番深入的交谈后,陈振华目光坚定,主动提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布局:
“聂副师长,现在我们成功拿下繁峙、平型关、灵丘县城,包括这忻州县城后,这些战略要地便全部交由115师驻守。“
“如此一来,365师便能从驻守任务中解脱出更多兵力,进而整个晋省,乃至未来向黄河以南区域发起进攻,从而扩大我们的抗日战果。”
此提议一出,不仅展现了陈振华的大局观,更体现了他为了抗战全局不惜割舍局部利益的大气魄。
聂副师长听闻后,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赞赏。他深知,陈振华此举将极大地优化抗日力量的布局,使双方部队能够各司其职,发挥出最大的战斗效能。
“陈旅长,你这提议甚好!如此安排,定能让我们在抗日战场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聂副师长思考了一分钟,然后毫不犹豫地认可了这一计划,同时也被陈振华的高瞻远瞩和宽广胸怀所深深鼓舞。
“太原城地势险要,敌军防御部署也较为坚固,所以要打太原的话,没有大口径的火炮不行,仅仅依靠迫击炮和九二式步兵炮,则还不足以将太原县城顺利的拿下,除非我们不考虑伤亡数量。“聂副师长则是悄悄的告诉陈振华说道。
“据说你还组建了一个战车排,如果有大量的铁王八,那对于攻打太原城的帮助,就太好了。“
“我们可以利用夜间突袭,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据说你们特战团的战斗力,神乎其神,所以可以将特战团调遣回来,从而来对太原县城发动大规模围攻的时候,让特战团突然将城门拿下。“
“太原城现在已经是八路军和晋绥军以及日军的必争之地,日军在太原城内必至少还有五千人以上的重兵把守,同时也少不了晋绥军在太原城内驻守。“
在聂副师长临行前,则是悄悄将这些,一一告诉了陈振华,从而让陈振华更全面的来考虑攻打太原城的事情。
“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正面强攻与迂回包抄相结合。太原城周边地形复杂,我们要提前派出侦察兵,摸清敌军的动向。”
与此同时,115师也在积极准备接收忻州城以及后续可能拿下的战略要地。聂副师长对部队进行了细致的动员和部署,要求士兵们务必做好驻守和防御工作,确保这些地区的安全稳定。
“同志们,陈旅长将这些重要的地方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一定要不负重托,守好每一寸土地,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陈振华在作战会议上,有条不紊地布置着任务。将领们纷纷点头,表示坚决执行命令。他们深知,每一场战斗都关乎着抗战的成败,关乎着无数同胞的生死存亡。
聂副师长深知忻州城防御巩固的紧迫性,在会议结束后,立刻马不停蹄地展开行动。他迅速召集麾下精通防御工事修筑的军官,一同穿梭在忻州城的各个角落。
他们仔细勘察城墙的损毁情况,用手中的皮尺精确测量,在本子上详细记录。聂副师长眉头紧锁,眼神专注,一边查看,一边对身旁的军官们说道:
“忻州城墙是我们的第一道防线,必须修得坚固无比,不能有丝毫马虎。”
随后,他指挥士兵们搬运石块、木材等材料,组织起一支热火朝天的修缮队伍。他亲自站在城墙之上,大声呼喊着口号,鼓舞士气:
“同志们,我们多流一滴汗,战时就能少流一滴血,就能让敌人少一分机会,加油干!”
115师的将士们在他的带动下,干劲十足,一块块沉重的石块被迅速搬运到位,一根根粗壮的木材被稳稳地架起。
同时,聂副还安排士兵在城墙周围挖掘战壕,设置暗堡。他亲自指导暗堡的修建位置,确保其既能隐藏火力,又能形成交叉射击,对来犯之敌构成致命威胁。
在稳定民心方面,聂副师长也丝毫没有懈怠。他组织士兵们挨家挨户地走访,为百姓送去粮食等救济物资。
每到一户,他都亲切地询问百姓的生活状况,安慰他们:“老乡们别怕,有我们在,一定帮你们重建家园。”
他还安排部分士兵帮助百姓清理废墟,搭建临时住所。在他的努力下,忻州城的百姓逐渐恢复了信心,对八路军的支持也日益增加。
忻州之战刚刚落下帷幕,硝烟尚未完全散尽,陈振华便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如同千钧重担,容不得有丝毫懈怠。他即刻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晋绥军后续规划的紧张拟定工作中,随后怀着对总部指示的殷切期盼,迅速踏上了与八路军总部沟通的行程。
陈振华怀揣着凝聚心血的详细作战报告以及对晋绥军的处置计划,一路风尘仆仆,匆匆赶到八路军总部。
那是一座隐匿在连绵山林间的简陋木屋,四周岗哨密布,荷枪实弹的战士们警惕地巡视着周围的动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严肃而紧张的氛围。
陈振华轻轻推开木屋的门,一股浓重的烟草味裹挟着温热的空气扑面而来。屋内,昏黄的灯光摇曳不定,几位八路军总部的首长正围坐在一张堆满地图和文件的破旧桌子前,神情凝重地探讨着战局。
见到陈振华走进来,一位面容刚毅、眼神如炬的左副参谋长率先站起身,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快步迎上前去,有力地握住陈振华的手,声音洪亮地说道:
“振华同志,一路奔波,辛苦了!忻州这一仗,你们365师打得漂亮,为抗战立下了大功啊!”
陈振华赶忙身姿挺拔地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谦逊而恭敬地回应道:“首长过奖了,这都是全体将士们浴血奋战、拼死杀敌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众人纷纷在简陋的木凳上落座,陈振华清了清嗓子,神情严肃而专注地开始详细汇报忻州之战后的局势。
他站起身,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地图前,手指精准地落在地图上忻州的位置,说道:
“各位首长们,平型关、繁峙、忻州的战斗中,我们成功歼灭了这些地方的所有日军有生力量,高达3500人,但当下的局势依旧严峻复杂,太原城内至少还有第26师团的4000余名鬼子。“
“目前,晋绥军在太原县城及周边地区,尚有3个军,不低于六万人的兵力。这些力量若能得到妥善的引导与整合,对我们的抗战大业而言,无疑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助力。”
说着,陈振华小心翼翼地展开手中那份密密麻麻写满计划的纸张,继续有条不紊地阐述道:
“经过深思熟虑,加上115师的聂副师长的建议,我对那些主动投降的晋绥军将士,实施了集中训练与全面整编,使其能够真正融入我们的抗战作战体系中。“
“同时,考虑到他们的人员构成,大部分源自敢死队成员。因此,我认为安排曾遭受晋绥军迫害的敢死队的那些将士们,参与到对他们的管理与改造工作中,是极为合适的。“
“尤其是那些政委们,非常熟悉敢死队队员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挖掘他们的战斗潜力,可以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抗日道路。”
此时八路军总部政治委员,则是微微皱眉,眼中透露出审慎的目光,思索片刻后缓缓问道:
“振华同志,你如此坚信那些晋绥军将士,会真心实意地投入到我们的抗日阵营中来吗?毕竟他们此前与我们的立场存在差异,怎样才能确保他们能够彻底转变,一心抗日呢?”
陈振华神色坚定,自信满满地回答道:“首长,通过忻州之战,部分晋绥军将士已经亲自证明了自己,并且所有的晋绥军都亲眼见证了日军的凶残暴行,以及我们八路军坚定不移的抗日决心。“
“在与他们的接触交流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内心深处依旧怀揣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只是之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正确的引领。“
“只要我们能够给予他们机会,用恰当的方式加以教育和训练,我坚信他们必定会成为英勇无畏的抗日力量。”
另一位首长轻轻点了点头,补充说道:“振华同志的想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在冀省的集中训练和整编的地点选在哪里,这可是个需要慎重考量的关键问题。”
陈振华毫不犹豫地立刻回应道:“我认为在石家庄、邢台、邯郸和安阳四地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这四个地方地理位置位于冀省和晋省以及豫省交界处,具备相对稳定的环境,有利于开展系统的训练工作,而且在资源调配方面也更为便捷,便于我们为训练提供充足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