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谦第一次注意到那面新酒旗时,正踩着雨后的青石板路往回走。
已是四月末,江南的雨总带着股缠绵的湿意,打湿了他的青布长衫下摆。刚从城西的漕帮码头敲定了下个月的粮船调度,他心里还盘算着账簿上的数字——今年春汛来得早,运河水位涨了两尺,船运成本能压下去一成,但码头的力钱却要涨半分,一进一出,得在棉布的进货价上再抠出些余地来。
路过通济巷时,眼角余光瞥见巷尾那截灰墙头上,挑出了一面簇新的杏黄旗。
旗面是上好的杭绸,染得匀净透亮,上头用靛青丝线绣着两个字:“晚香”。针脚细密,不像寻常店家的手艺。风一吹,旗子簌簌地动,倒给这条灰扑扑的巷子添了点活气。
“这是……开了家酒馆?”苏文谦停下脚步,微微蹙眉。
通济巷在城西南,算不上繁华地界,多是些小户人家,或是做些修补活计的手艺人。巷头有两家杂货铺,卖些油盐酱醋,再往里走,便是几家豆腐坊、铁匠铺,终日里是磨豆子的沙沙声和打铁的叮当声。这巷尾原是间空置的老铺面,门板都朽了大半,据说前两年着过一场小火,一直没人敢接手,怎么突然就挂起酒旗了?
他往前走了两步,看清了铺面的模样。原先朽坏的门板换成了新打的松木,擦得油亮,门楣上挂着块黑漆匾额,“晚香居”三个字写得清隽,笔锋里带着点文人的疏朗,倒不像个生意人。门口扫得干干净净,连墙角的青苔都剔得利落,台阶上摆着两盆兰草,叶片上还挂着雨珠,透着股雅气。
“苏掌柜,瞧什么呢?”
身后传来个沙哑的声音,是住在巷口的王屠户,挑着副空担子往回走,围裙上还沾着点血迹。
苏文谦回头笑了笑:“王大哥,这巷尾开了家酒馆?”
王屠户往那面酒旗瞥了一眼,撇撇嘴:“昨儿个挂的旗子,听说今儿个就开张。我瞅着悬,这地方哪有那么些喝酒的?”他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听说老板是个女的,带着个小丫头,不像咱们这地界的人。”
苏文谦“哦”了一声,没接话。他做了二十多年生意,见过的人多了,知道有些看似不合常理的营生,反倒能走出些不寻常的路数。只是这“晚香居”开在通济巷,总觉得有些奇怪。
他转身要走,门“吱呀”一声开了。
一个穿着月白粗布裙的女子走了出来,手里端着个木盆,大概是要去巷口的井边打水。她看着二十七八岁的样子,头发挽得整齐,用根素银簪子别着,脸上没施脂粉,眉眼却生得清秀,只是眉宇间带着点淡淡的愁绪,像蒙着层薄雾。
看见苏文谦和王屠户,她愣了一下,随即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声音很轻:“两位是街坊?”
王屠户大概没料到她会主动搭话,挠了挠头:“啊……是,我住巷口。你这……酒馆今儿开张?”
“嗯,”女子点点头,目光落在苏文谦身上,“这位先生看着面生,是路过?”
“在下苏文谦,在前面的‘谦益布庄’做事。”苏文谦拱手道。他的布庄在街对面的三井巷,离通济巷不过两三百步,也算是半个街坊。
女子眼睛亮了一下,像是听过他的名字:“原来是苏掌柜。久仰,我叫沈晚意。”
她说话时,门里又探出个小脑袋,是个约莫七八岁的小姑娘,梳着双丫髻,穿着件水红色的小袄,怯生生地看着外面,看见沈晚意回头,又赶紧缩了回去。
“那是小女,阿念。”沈晚意笑了笑,那笑容很淡,却像雨后初晴的天,让人觉得舒服,“苏掌柜若是不嫌弃,晚上过来坐坐?开张头一天,添个热闹。”
苏文谦本想婉拒,他晚上还要对账,但不知怎的,看着沈晚意那双清澈的眼睛,竟点了点头:“好,晚些时候,我过来捧个场。”
回到布庄时,伙计们正在盘点新到的一批湖绸。账房先生老李头戴着老花镜,趴在柜台上拨算盘,见他进来,抬头道:“掌柜的,漕帮那边谈妥了?”
“嗯,运费定了。”苏文谦脱下长衫,递给伙计,“对了,老李,知道通济巷尾开了家酒馆吗?叫‘晚香居’。”
老李头推了推眼镜,咂咂嘴:“听说了,今早听送菜的老张说的。说是个外乡女人开的,还带着个孩子,不容易啊。”他顿了顿,又道,“不过那地方开酒馆,怕是赚不到什么钱。咱们布庄的伙计中午吃饭,都去街口的‘张记’,谁会绕到巷尾去?”
苏文谦没说话,走到柜台后坐下,翻开账本。可不知怎的,那面杏黄色的酒旗总在眼前晃,还有沈晚意那双带着愁绪的眼睛。
他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刚从父亲手里接过布庄时,也有人说他太年轻,撑不起场面。那时布庄对面新开了家绸缎铺,老板是个在京城做过生意的老手,都说谦益布庄要完了。可他凭着一股韧劲,亲自去苏州、杭州的作坊盯货,又琢磨着给街坊们送些针头线脑的小恩小惠,硬是把生意做了起来,如今在这一带也算是小有名气。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也都有自己的法子。
傍晚时分,苏文谦算完账,交代老李头锁好铺子,便往通济巷走去。夕阳斜斜地照在巷子里,青石板路被晒得半干,泛着温润的光。豆腐坊飘来豆香,铁匠铺的叮当声也歇了,巷子里多了些归家的人,孩子们追着跑,妇人在门口唤着吃饭,一派烟火气。
“晚香居”的灯亮了,是那种昏黄的油灯,透过窗纸照出来,暖融融的。门口的兰草被挪到了屋里,门板下挂了串红灯笼,风一吹,轻轻摇晃。
苏文谦走进去时,店里只有两桌客人,都是附近的街坊,大概是好奇来看看的。店里陈设简单,就四张方桌,靠墙摆着个旧木柜,上面放着几个酒坛,标签上写着“女儿红”“竹叶青”,还有些没见过的名字,像是“雨前春”“秋露白”。
沈晚意正在给客人倒酒,动作麻利,见他进来,忙迎上来:“苏掌柜来了,快请坐。”
她引着他到靠窗的一张桌子坐下,阿念端来一杯热茶,怯生生地放在桌上,小声说:“伯伯请喝茶。”说完就跑回柜台后,扒着柜台边偷偷看他。
苏文谦笑了笑,摸出几个铜板放在桌上:“给小姑娘买糖吃。”
沈晚意要推辞,苏文谦摆摆手:“第一次来,算是给孩子的见面礼。”她这才谢了,转身去柜台后取酒。
“苏掌柜想喝点什么?”她问,“我这有自家酿的米酒,度数不高,入口绵甜,配着些小菜正好。”
“就来壶米酒吧,再随便来两个小菜。”
沈晚意应着,掀开一个酒坛的泥封,一股淡淡的酒香飘了出来,不冲,带着点米香和花香,很特别。她用个锡酒壶舀了酒,又端来一碟茴香豆,一碟酱鸭舌,都是些精致的小食,不像寻常酒馆的粗瓷大碗,用的是细白瓷盘,摆得也好看。
苏文谦抿了口酒,眼睛微微一亮。这米酒果然不错,滑滑的,带着点回甘,咽下去之后,喉咙里还有点淡淡的兰花香。他喝了半辈子酒,自家也藏着些陈年的佳酿,却没喝过这种味道的米酒。
“这酒……是沈姑娘自己酿的?”
“嗯,”沈晚意点点头,坐在柜台后,借着灯光纳鞋底,“以前在家时学的手艺,想着开个小酒馆,能糊口就行。”
“这酒里,好像加了点别的东西?”
沈晚意抬眼看他,眼里闪过一丝惊讶:“苏掌柜品出来了?是加了点兰草花,晒干了泡在酒里的。我家乡那边,常这么做。”
苏文谦恍然大悟。难怪有股特别的香味,原来是兰草花。他看着沈晚意,她低着头,灯光照在她脸上,能看见细细的绒毛,神情安静,不像个生意人,倒像个……像个落难的大家闺秀。
“沈姑娘是从哪里来的?”他忍不住问。
沈晚意的手顿了一下,纳鞋底的针停在半空,过了好一会儿才低声道:“江南,一个小地方。家里遭了些变故,才来这边的。”她没细说,苏文谦也知趣地没再问。做生意的人,谁还没点不想让人知道的事呢。
正喝着酒,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几个穿着短褂的汉子闯了进来,为首的是个独眼龙,脸上带着道疤,是这一带的地痞,人称“李三爷”。
“哟,新开的酒馆?”李三爷大大咧咧地坐下,一脚踩在长凳上,“老板呢?出来!”
沈晚意放下针线,走了出来,脸上还是那副淡淡的神情:“客官要点什么?”
“点什么?老子是来给你道贺的!”李三爷嘿嘿一笑,“开铺子,总得懂点规矩吧?这通济巷,可是老子罩着的,每个月孝敬不能少。”
旁边的客人见势不妙,悄悄结了账溜了。店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李三爷那几个跟班的嬉笑声。
沈晚意握着拳头,指节都白了,却还是强作镇定:“小店刚开张,生意还没做起来,实在没多余的钱……”
“没钱?”李三爷眼睛一瞪,“没钱开什么店?信不信老子把你这破旗子给拔了?”他说着,就要起身去扯墙上的酒旗。
“住手!”
苏文谦站了起来。他平时不爱管闲事,生意人讲究和气生财,但看着沈晚意那无助的样子,不知怎的,就想帮一把。
李三爷回头,看见是苏文谦,愣了一下,脸上的横肉收敛了些。苏文谦在这一带做生意多年,为人公道,和官府、商会都有些交情,这些地痞虽然横,也不敢太不给面子。
“苏掌柜,这是我跟这老板娘的事,你就别掺和了。”李三爷语气缓和了些,但还是带着股蛮横。
“李三爷,”苏文谦走到他面前,声音不高,却带着分量,“沈姑娘是我街坊,她这店刚开张,不容易。你看我面子,这头三个月的孝敬,我替她出了。三个月后,她生意若是做起来了,该怎么孝敬,再按规矩来,如何?”
李三爷眼珠转了转,苏文谦都开口了,他若是不给面子,以后在这一带怕是不好混。再说,苏文谦出手,总不会亏了他。
“既然苏掌柜开口了,那自然要给面子。”他嘿嘿一笑,“不过苏掌柜,这可不能白替啊,回头我请你喝酒。”
“好说。”苏文谦点点头,从怀里摸出一块碎银子,递给李三爷,“这点钱,先给兄弟们买壶酒喝。”
李三爷掂了掂银子,眉开眼笑:“苏掌柜就是敞亮!那我们就不打扰老板娘做生意了,走!”他带着人浩浩荡荡地走了。
店里彻底安静下来,只剩下苏文谦和沈晚意,还有柜台后吓得脸色发白的阿念。
“苏掌柜,这……这怎么好意思……”沈晚意眼圈红了,声音有些哽咽,“我不能让你破费……”
“一点小钱,沈姑娘别放在心上。”苏文谦坐下,端起酒杯喝了一口,“你安心做生意,以后若是再有人来捣乱,你就报我的名字。”
沈晚意看着他,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最终只是深深地鞠了一躬:“苏掌柜的恩情,我记在心里了。以后您来喝酒,我分文不取。”
苏文谦笑了笑,没答应,也没拒绝。
那天晚上,他喝了不少酒,沈晚意的米酒后劲不大,却让人心里暖暖的。他听她说起家乡的兰草,说她父亲以前是个教书先生,教她读书写字,也教她酿酒。后来家乡遭了水灾,父亲没了,她带着阿念一路逃难,才到了这里。
“我也没什么本事,就会酿点酒,想着能让阿念有个安稳地方住,就够了。”沈晚意说着,看了一眼柜台后已经睡着的女儿,眼里满是温柔。
苏文谦想起自己早逝的妻子,也是个温柔娴静的女子,可惜没能看到儿子长大。他叹了口气,心里有些发酸。
从那以后,苏文谦成了“晚香居”的常客。有时是晚上算完账过来喝两盅,有时是中午过来吃碗面。沈晚意的手艺不仅是酿酒,做的几样小菜也极精致,比如醉虾、糟鱼,都是江南的做法,很对他的胃口。
他发现,“晚香居”的生意慢慢好了起来。起初只是些街坊,后来不知怎么,城里的一些读书人也寻了来。他们喜欢这里的清静,喜欢那带着兰花香的米酒,更喜欢和沈晚意聊几句诗文。沈晚意读过书,谈吐不俗,不像寻常店家老板娘,倒像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
有一次,苏文谦来得晚了,店里只剩下一个穿着长衫的读书人,正和沈晚意说着什么,两人都笑得很开心。阿念趴在桌上,用树枝画着玩。
见苏文谦进来,沈晚意忙起身:“苏掌柜来了,快坐。”
那读书人也拱手道:“苏掌柜。”是城里学堂的周先生,苏文谦认识。
“周先生也爱这口酒?”苏文谦笑着坐下。
“可不是嘛,”周先生叹道,“沈姑娘这酒,喝着有股乡愁的味道。我老家也在江南,喝着这酒,就像回了家。”
沈晚意端来酒,轻声道:“周先生过奖了。”
那天苏文谦没喝多少,听周先生和沈晚意聊江南的风土人情,聊诗词歌赋,他插不上话,却觉得心里很平和。他这辈子打交道最多的是账本、布匹、算盘,很少有这样的时候,听着这些风花雪月的话,竟也不觉得厌烦。
转眼到了六月,天气热了起来。布庄的生意进入淡季,苏文谦倒有了更多时间去“晚香居”。有时他会带些布料给沈晚意,说是店里剩下的边角料,做件小衣裳正好。沈晚意知道他是好意,也不推辞,总会多给他留些新酿的米酒。
阿念也渐渐不那么怕生了,会拿着自己画的画给苏文谦看,奶声奶气地叫他“苏伯伯”。苏文谦每次都会夸她画得好,给她带些糖块。
这天傍晚,苏文谦刚走到通济巷口,就看见几个官差从巷里出来,脸色严肃。他心里咯噔一下,快步往“晚香居”走。
店里一片狼藉,桌子被掀翻了,酒坛碎了一地,米酒混着碎片流了一地,那股熟悉的兰花香变得刺鼻起来。沈晚意坐在地上,头发散乱,脸上还有道红印,阿念抱着她的腿,吓得直哭。
“沈姑娘,怎么了?”苏文谦赶紧扶起她。
沈晚意看见他,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他们……他们说我是……是逃犯的家眷,要抓我回去……”
苏文谦心里一沉:“到底怎么回事?”
原来,沈晚意的丈夫以前是个秀才,因不满官府苛捐杂税,写了篇文章骂了几句,被人告发,说是“诽谤朝廷”,抓进了大牢,病死了。官府说她是“逆属”,要把她和阿念送去流放。她没办法,才带着阿念逃了出来,隐姓埋名,跑到了这里。没想到还是被人认了出来,报了官。
“他们说,明天就来抓我……”沈晚意哭得浑身发抖,“苏掌柜,我不怕,可阿念还小,她不能去那种地方啊……”
苏文谦看着她绝望的样子,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想起这几个月来,沈晚意安静地酿酒、做菜,努力地想给阿念一个安稳的家,想起她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愁绪,原来藏着这么深的苦。
“你别急,”苏文谦定了
已是四月末,江南的雨总带着股缠绵的湿意,打湿了他的青布长衫下摆。刚从城西的漕帮码头敲定了下个月的粮船调度,他心里还盘算着账簿上的数字——今年春汛来得早,运河水位涨了两尺,船运成本能压下去一成,但码头的力钱却要涨半分,一进一出,得在棉布的进货价上再抠出些余地来。
路过通济巷时,眼角余光瞥见巷尾那截灰墙头上,挑出了一面簇新的杏黄旗。
旗面是上好的杭绸,染得匀净透亮,上头用靛青丝线绣着两个字:“晚香”。针脚细密,不像寻常店家的手艺。风一吹,旗子簌簌地动,倒给这条灰扑扑的巷子添了点活气。
“这是……开了家酒馆?”苏文谦停下脚步,微微蹙眉。
通济巷在城西南,算不上繁华地界,多是些小户人家,或是做些修补活计的手艺人。巷头有两家杂货铺,卖些油盐酱醋,再往里走,便是几家豆腐坊、铁匠铺,终日里是磨豆子的沙沙声和打铁的叮当声。这巷尾原是间空置的老铺面,门板都朽了大半,据说前两年着过一场小火,一直没人敢接手,怎么突然就挂起酒旗了?
他往前走了两步,看清了铺面的模样。原先朽坏的门板换成了新打的松木,擦得油亮,门楣上挂着块黑漆匾额,“晚香居”三个字写得清隽,笔锋里带着点文人的疏朗,倒不像个生意人。门口扫得干干净净,连墙角的青苔都剔得利落,台阶上摆着两盆兰草,叶片上还挂着雨珠,透着股雅气。
“苏掌柜,瞧什么呢?”
身后传来个沙哑的声音,是住在巷口的王屠户,挑着副空担子往回走,围裙上还沾着点血迹。
苏文谦回头笑了笑:“王大哥,这巷尾开了家酒馆?”
王屠户往那面酒旗瞥了一眼,撇撇嘴:“昨儿个挂的旗子,听说今儿个就开张。我瞅着悬,这地方哪有那么些喝酒的?”他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听说老板是个女的,带着个小丫头,不像咱们这地界的人。”
苏文谦“哦”了一声,没接话。他做了二十多年生意,见过的人多了,知道有些看似不合常理的营生,反倒能走出些不寻常的路数。只是这“晚香居”开在通济巷,总觉得有些奇怪。
他转身要走,门“吱呀”一声开了。
一个穿着月白粗布裙的女子走了出来,手里端着个木盆,大概是要去巷口的井边打水。她看着二十七八岁的样子,头发挽得整齐,用根素银簪子别着,脸上没施脂粉,眉眼却生得清秀,只是眉宇间带着点淡淡的愁绪,像蒙着层薄雾。
看见苏文谦和王屠户,她愣了一下,随即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声音很轻:“两位是街坊?”
王屠户大概没料到她会主动搭话,挠了挠头:“啊……是,我住巷口。你这……酒馆今儿开张?”
“嗯,”女子点点头,目光落在苏文谦身上,“这位先生看着面生,是路过?”
“在下苏文谦,在前面的‘谦益布庄’做事。”苏文谦拱手道。他的布庄在街对面的三井巷,离通济巷不过两三百步,也算是半个街坊。
女子眼睛亮了一下,像是听过他的名字:“原来是苏掌柜。久仰,我叫沈晚意。”
她说话时,门里又探出个小脑袋,是个约莫七八岁的小姑娘,梳着双丫髻,穿着件水红色的小袄,怯生生地看着外面,看见沈晚意回头,又赶紧缩了回去。
“那是小女,阿念。”沈晚意笑了笑,那笑容很淡,却像雨后初晴的天,让人觉得舒服,“苏掌柜若是不嫌弃,晚上过来坐坐?开张头一天,添个热闹。”
苏文谦本想婉拒,他晚上还要对账,但不知怎的,看着沈晚意那双清澈的眼睛,竟点了点头:“好,晚些时候,我过来捧个场。”
回到布庄时,伙计们正在盘点新到的一批湖绸。账房先生老李头戴着老花镜,趴在柜台上拨算盘,见他进来,抬头道:“掌柜的,漕帮那边谈妥了?”
“嗯,运费定了。”苏文谦脱下长衫,递给伙计,“对了,老李,知道通济巷尾开了家酒馆吗?叫‘晚香居’。”
老李头推了推眼镜,咂咂嘴:“听说了,今早听送菜的老张说的。说是个外乡女人开的,还带着个孩子,不容易啊。”他顿了顿,又道,“不过那地方开酒馆,怕是赚不到什么钱。咱们布庄的伙计中午吃饭,都去街口的‘张记’,谁会绕到巷尾去?”
苏文谦没说话,走到柜台后坐下,翻开账本。可不知怎的,那面杏黄色的酒旗总在眼前晃,还有沈晚意那双带着愁绪的眼睛。
他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刚从父亲手里接过布庄时,也有人说他太年轻,撑不起场面。那时布庄对面新开了家绸缎铺,老板是个在京城做过生意的老手,都说谦益布庄要完了。可他凭着一股韧劲,亲自去苏州、杭州的作坊盯货,又琢磨着给街坊们送些针头线脑的小恩小惠,硬是把生意做了起来,如今在这一带也算是小有名气。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也都有自己的法子。
傍晚时分,苏文谦算完账,交代老李头锁好铺子,便往通济巷走去。夕阳斜斜地照在巷子里,青石板路被晒得半干,泛着温润的光。豆腐坊飘来豆香,铁匠铺的叮当声也歇了,巷子里多了些归家的人,孩子们追着跑,妇人在门口唤着吃饭,一派烟火气。
“晚香居”的灯亮了,是那种昏黄的油灯,透过窗纸照出来,暖融融的。门口的兰草被挪到了屋里,门板下挂了串红灯笼,风一吹,轻轻摇晃。
苏文谦走进去时,店里只有两桌客人,都是附近的街坊,大概是好奇来看看的。店里陈设简单,就四张方桌,靠墙摆着个旧木柜,上面放着几个酒坛,标签上写着“女儿红”“竹叶青”,还有些没见过的名字,像是“雨前春”“秋露白”。
沈晚意正在给客人倒酒,动作麻利,见他进来,忙迎上来:“苏掌柜来了,快请坐。”
她引着他到靠窗的一张桌子坐下,阿念端来一杯热茶,怯生生地放在桌上,小声说:“伯伯请喝茶。”说完就跑回柜台后,扒着柜台边偷偷看他。
苏文谦笑了笑,摸出几个铜板放在桌上:“给小姑娘买糖吃。”
沈晚意要推辞,苏文谦摆摆手:“第一次来,算是给孩子的见面礼。”她这才谢了,转身去柜台后取酒。
“苏掌柜想喝点什么?”她问,“我这有自家酿的米酒,度数不高,入口绵甜,配着些小菜正好。”
“就来壶米酒吧,再随便来两个小菜。”
沈晚意应着,掀开一个酒坛的泥封,一股淡淡的酒香飘了出来,不冲,带着点米香和花香,很特别。她用个锡酒壶舀了酒,又端来一碟茴香豆,一碟酱鸭舌,都是些精致的小食,不像寻常酒馆的粗瓷大碗,用的是细白瓷盘,摆得也好看。
苏文谦抿了口酒,眼睛微微一亮。这米酒果然不错,滑滑的,带着点回甘,咽下去之后,喉咙里还有点淡淡的兰花香。他喝了半辈子酒,自家也藏着些陈年的佳酿,却没喝过这种味道的米酒。
“这酒……是沈姑娘自己酿的?”
“嗯,”沈晚意点点头,坐在柜台后,借着灯光纳鞋底,“以前在家时学的手艺,想着开个小酒馆,能糊口就行。”
“这酒里,好像加了点别的东西?”
沈晚意抬眼看他,眼里闪过一丝惊讶:“苏掌柜品出来了?是加了点兰草花,晒干了泡在酒里的。我家乡那边,常这么做。”
苏文谦恍然大悟。难怪有股特别的香味,原来是兰草花。他看着沈晚意,她低着头,灯光照在她脸上,能看见细细的绒毛,神情安静,不像个生意人,倒像个……像个落难的大家闺秀。
“沈姑娘是从哪里来的?”他忍不住问。
沈晚意的手顿了一下,纳鞋底的针停在半空,过了好一会儿才低声道:“江南,一个小地方。家里遭了些变故,才来这边的。”她没细说,苏文谦也知趣地没再问。做生意的人,谁还没点不想让人知道的事呢。
正喝着酒,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几个穿着短褂的汉子闯了进来,为首的是个独眼龙,脸上带着道疤,是这一带的地痞,人称“李三爷”。
“哟,新开的酒馆?”李三爷大大咧咧地坐下,一脚踩在长凳上,“老板呢?出来!”
沈晚意放下针线,走了出来,脸上还是那副淡淡的神情:“客官要点什么?”
“点什么?老子是来给你道贺的!”李三爷嘿嘿一笑,“开铺子,总得懂点规矩吧?这通济巷,可是老子罩着的,每个月孝敬不能少。”
旁边的客人见势不妙,悄悄结了账溜了。店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李三爷那几个跟班的嬉笑声。
沈晚意握着拳头,指节都白了,却还是强作镇定:“小店刚开张,生意还没做起来,实在没多余的钱……”
“没钱?”李三爷眼睛一瞪,“没钱开什么店?信不信老子把你这破旗子给拔了?”他说着,就要起身去扯墙上的酒旗。
“住手!”
苏文谦站了起来。他平时不爱管闲事,生意人讲究和气生财,但看着沈晚意那无助的样子,不知怎的,就想帮一把。
李三爷回头,看见是苏文谦,愣了一下,脸上的横肉收敛了些。苏文谦在这一带做生意多年,为人公道,和官府、商会都有些交情,这些地痞虽然横,也不敢太不给面子。
“苏掌柜,这是我跟这老板娘的事,你就别掺和了。”李三爷语气缓和了些,但还是带着股蛮横。
“李三爷,”苏文谦走到他面前,声音不高,却带着分量,“沈姑娘是我街坊,她这店刚开张,不容易。你看我面子,这头三个月的孝敬,我替她出了。三个月后,她生意若是做起来了,该怎么孝敬,再按规矩来,如何?”
李三爷眼珠转了转,苏文谦都开口了,他若是不给面子,以后在这一带怕是不好混。再说,苏文谦出手,总不会亏了他。
“既然苏掌柜开口了,那自然要给面子。”他嘿嘿一笑,“不过苏掌柜,这可不能白替啊,回头我请你喝酒。”
“好说。”苏文谦点点头,从怀里摸出一块碎银子,递给李三爷,“这点钱,先给兄弟们买壶酒喝。”
李三爷掂了掂银子,眉开眼笑:“苏掌柜就是敞亮!那我们就不打扰老板娘做生意了,走!”他带着人浩浩荡荡地走了。
店里彻底安静下来,只剩下苏文谦和沈晚意,还有柜台后吓得脸色发白的阿念。
“苏掌柜,这……这怎么好意思……”沈晚意眼圈红了,声音有些哽咽,“我不能让你破费……”
“一点小钱,沈姑娘别放在心上。”苏文谦坐下,端起酒杯喝了一口,“你安心做生意,以后若是再有人来捣乱,你就报我的名字。”
沈晚意看着他,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最终只是深深地鞠了一躬:“苏掌柜的恩情,我记在心里了。以后您来喝酒,我分文不取。”
苏文谦笑了笑,没答应,也没拒绝。
那天晚上,他喝了不少酒,沈晚意的米酒后劲不大,却让人心里暖暖的。他听她说起家乡的兰草,说她父亲以前是个教书先生,教她读书写字,也教她酿酒。后来家乡遭了水灾,父亲没了,她带着阿念一路逃难,才到了这里。
“我也没什么本事,就会酿点酒,想着能让阿念有个安稳地方住,就够了。”沈晚意说着,看了一眼柜台后已经睡着的女儿,眼里满是温柔。
苏文谦想起自己早逝的妻子,也是个温柔娴静的女子,可惜没能看到儿子长大。他叹了口气,心里有些发酸。
从那以后,苏文谦成了“晚香居”的常客。有时是晚上算完账过来喝两盅,有时是中午过来吃碗面。沈晚意的手艺不仅是酿酒,做的几样小菜也极精致,比如醉虾、糟鱼,都是江南的做法,很对他的胃口。
他发现,“晚香居”的生意慢慢好了起来。起初只是些街坊,后来不知怎么,城里的一些读书人也寻了来。他们喜欢这里的清静,喜欢那带着兰花香的米酒,更喜欢和沈晚意聊几句诗文。沈晚意读过书,谈吐不俗,不像寻常店家老板娘,倒像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
有一次,苏文谦来得晚了,店里只剩下一个穿着长衫的读书人,正和沈晚意说着什么,两人都笑得很开心。阿念趴在桌上,用树枝画着玩。
见苏文谦进来,沈晚意忙起身:“苏掌柜来了,快坐。”
那读书人也拱手道:“苏掌柜。”是城里学堂的周先生,苏文谦认识。
“周先生也爱这口酒?”苏文谦笑着坐下。
“可不是嘛,”周先生叹道,“沈姑娘这酒,喝着有股乡愁的味道。我老家也在江南,喝着这酒,就像回了家。”
沈晚意端来酒,轻声道:“周先生过奖了。”
那天苏文谦没喝多少,听周先生和沈晚意聊江南的风土人情,聊诗词歌赋,他插不上话,却觉得心里很平和。他这辈子打交道最多的是账本、布匹、算盘,很少有这样的时候,听着这些风花雪月的话,竟也不觉得厌烦。
转眼到了六月,天气热了起来。布庄的生意进入淡季,苏文谦倒有了更多时间去“晚香居”。有时他会带些布料给沈晚意,说是店里剩下的边角料,做件小衣裳正好。沈晚意知道他是好意,也不推辞,总会多给他留些新酿的米酒。
阿念也渐渐不那么怕生了,会拿着自己画的画给苏文谦看,奶声奶气地叫他“苏伯伯”。苏文谦每次都会夸她画得好,给她带些糖块。
这天傍晚,苏文谦刚走到通济巷口,就看见几个官差从巷里出来,脸色严肃。他心里咯噔一下,快步往“晚香居”走。
店里一片狼藉,桌子被掀翻了,酒坛碎了一地,米酒混着碎片流了一地,那股熟悉的兰花香变得刺鼻起来。沈晚意坐在地上,头发散乱,脸上还有道红印,阿念抱着她的腿,吓得直哭。
“沈姑娘,怎么了?”苏文谦赶紧扶起她。
沈晚意看见他,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他们……他们说我是……是逃犯的家眷,要抓我回去……”
苏文谦心里一沉:“到底怎么回事?”
原来,沈晚意的丈夫以前是个秀才,因不满官府苛捐杂税,写了篇文章骂了几句,被人告发,说是“诽谤朝廷”,抓进了大牢,病死了。官府说她是“逆属”,要把她和阿念送去流放。她没办法,才带着阿念逃了出来,隐姓埋名,跑到了这里。没想到还是被人认了出来,报了官。
“他们说,明天就来抓我……”沈晚意哭得浑身发抖,“苏掌柜,我不怕,可阿念还小,她不能去那种地方啊……”
苏文谦看着她绝望的样子,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想起这几个月来,沈晚意安静地酿酒、做菜,努力地想给阿念一个安稳的家,想起她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愁绪,原来藏着这么深的苦。
“你别急,”苏文谦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