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的济南城,家家户户的炊烟比平日升起得更早了些。檐下挂起了腌鱼腊肉,门楣贴上了崭新桃符,蒸饽饽的甜香与墨汁的清香交织在清冷的空气里。
济南城内的大街小巷,早已悬起各式花灯——鲤鱼灯摇头摆尾,荷花灯含苞待放,走马灯上,绘着“岳家军大破金兵”、“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英雄故事,在冬日的微风中缓缓旋转,引得孩童们仰着脖子,一看就是半晌。
街上人流如织,挑着年货的货郎、购置新衣的妇人、嬉笑追逐的童子,将青石板路填得满满当当。喧嚣声、叫卖声、欢笑声,汇成一片暖融融的海洋,但这热闹里,比往年又多了几分难以抑制的激昂。茶楼酒肆间,人们交谈的声音总不自觉高上几分。
“听说了吗?官家的犒赏已经到了济南!是真正的内帑银钱,可不是往年那帮贪官污吏的空头文书!”
“可不是!辛大人赴任这半载,咱家的税赋足足减了五成!我那婆娘昨日竟扯了布,要给全家都做身新衣裳过年哩!”
“重回大宋,这才是咱山东子弟该过的年啊!”
人们的脸上,是久违的、发自心底的松快与期盼。这期盼,不仅是为着辞旧迎新,更是为着头顶的天终于换了颜色——山东,这片沦于胡尘数十载的土地,终于在今年初秋,重归大宋版图。而那位由临安朝廷钦点的山东经略使辛肃辛大人,到任后雷厉风行,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如同春风化雨,让饱经离乱的百姓,真正尝到了“王化”的甘甜。
与城中的鼎沸人声相比,经略府却显得格外宁静。府门威严,甲士肃立,却并无多少节庆的装饰,只在那朱漆大门上,新贴了一对门神,尉迟恭与秦琼怒目圆睁,平添几分凛然之气。
穿过几重院落,来到大堂外的中庭。庭院开阔,青砖墁地,几株老梅疏影横斜,幽香暗浮。此刻,两道身影正立于庭中。
身着绯色官袍的辛肃,已褪去外罩的貂裘,只着一身利落的劲装,手中一柄青钢长剑寒光闪闪。
他身形挺拔,面容儒雅中透着刚毅,此刻正凝神静气,演练着一套剑法。剑招舒展,似慢实快,步伐沉稳,动静相合,隐隐有股中正平和、绵延不绝的意蕴,正是玄门正宗的全真剑法。
在一旁负手而立的,正是当朝国师韩牧。他一袭紫袍,面容平和,目光却深邃如潭,静静看着辛肃将一套剑法使完。
“停。”韩牧忽然开口。
辛肃闻声即收,剑尖斜指地面,气息微喘,额角已见细汗,恭敬道:“还请前辈指点。”
韩牧缓步上前,指了指他握剑的手腕:“这一式剑招,意在劲透剑尖,如针定穴。你的力,却散在了肩臂。气沉丹田,意守膻中,力由脊发,贯于指尖,再试试。”
辛肃依言调整呼吸,凝神片刻,再次出剑。这一次,剑尖破空,发出“嗤”的一声微响,稳定了许多。
韩牧微微颔首:“有三分意思了。全真武功,源自我师兄重阳祖师,讲究的便是‘清静无为,厚积薄发’。你身负政务,习武时间有限,能有此进境,已属难得。切记,心法为重,招式为末。内力修为到了,枝叶自然繁茂。”
辛肃收剑,深深一揖:“晚辈,谨记前辈教诲。”
与此同时,济南城最繁华的西门大街上,三位女子正融入欢乐的人潮中。
唐怜儿一袭鹅黄衣裙,灵动活泼,对街边卖糖人、面塑的摊子充满了好奇;李师婉身着淡紫衣衫,气质清冷,目光却不时被那些精巧的花灯吸引;段清洛则是一身水绿,温婉娴静,小心护着手中的几包刚买的济南特色蜜饯。
她们的出现,引得路人频频侧目,不仅因容貌气度不凡,更因她们是经略府的贵客,是随同那位神通广大的国师一同来的。人们投来的目光里,充满了善意与好奇。
经略府大堂内,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北地的严寒,空气中弥漫着松木燃烧特有的暖香。
淮南东路经略使李从礼,正挽着袖子,在一张宽大的梨花木案上挥毫泼墨。他年近五旬,面容清癯,此刻却兴致勃勃,笔走龙蛇,写下“山河一统归汉鼎,日月重光耀宋廷”的遒劲对联。
韩牧与辛肃并肩走入大堂,暖意扑面而来。韩牧看着辛肃,语气平和却带着肯定:“辛小友,你如今的武功,已稳稳迈入一流初境。若在江湖开宗立派,足可为一派掌门。放眼天下,虽暂不能跻身绝顶之列,但前三十之位,当有你一席之地。”
“我全真心法玄妙精深,最重根基积累,你且持之以恒,假以时日,一流巅峰之境,亦非遥不可及。”
辛肃闻言,脸上泛起红光,不知是炭火烘烤,还是心情激荡。他接过侍从递上的热毛巾擦了擦脸,感慨道:“前辈过誉了。说来惭愧,晚辈半路习武,若非前辈传授全真武学,又是亲自悉心点拨,恐怕我如今连门径都摸不到。”
他顿了顿,望向窗外渐浓的暮色,语气变得诚挚而热切,“今年这个年节,竟能与国师一同守岁,真是晚辈做梦都未曾想过的殊荣。我已派人去请了济南城‘聚丰德’的首席大师傅前来掌勺,今夜定要让前辈好生品尝我山东的地道风味。晚辈定要备上好酒,与世叔、前辈,痛痛快快醉上一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夜色,如同缓缓展开的墨色绸缎,悄然覆盖了济南城。但当黑暗降临时,整座城池却骤然亮了起来。
千家万户门前檐下,无数灯笼次第点亮,形成一条条流光溢彩的光河。红的、黄的、粉的、紫的……形态各异的灯笼,将街道照得亮如白昼。
大街上,提灯游玩的百姓摩肩接踵,笑语喧哗声比白日更盛。孩子们挥舞着小小的烟花棒,划出亮晶晶的轨迹;小贩的吆喝声、猜灯谜的喝彩声、远处隐约传来的丝竹声,交织成一曲盛世华章。此时的济南城,璀璨夺目,宛如跌落人间的星河。
经略府大堂内,盛宴已开。巨大的圆桌上,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珍馐:香气四溢的德州扒鸡、色泽红亮的九转大肠、汤鲜味美的奶汤蒲菜、肉质鲜嫩的糖醋黄河鲤鱼……皆是山东名菜。一旁的美酒坛子已然开启,醇厚的酒香弥漫在温暖的空气里。
围坐桌前的,有主人辛肃,贵客韩牧、李从礼,还有刚刚尽兴归来的李师婉、唐怜儿、段清洛,以及杨铁心。
众人举杯,辛肃作为东道,率先起身,声音洪亮:“今日佳节,又逢山河光复,百姓安乐!辛肃在此,敬前辈,敬诸位!愿我大宋国运昌隆,愿天下苍生永享太平!”
“干!”
酒杯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烛光映照着一张张洋溢着喜悦与希望的脸庞。
韩牧虽只是浅酌,脸上也带着淡淡的笑意。唐怜儿叽叽喳喳地说着街上的见闻,李师婉细心为众人布菜,气氛热烈而祥和。
宴毕,众人兴致未尽,便相携出门,融入城中那灯的海洋。刚走上大街,便听得“噼啪”之声不绝于耳,原来是百姓们开始燃放爆竹,辞旧迎新。硫磺的气味混合着节日的喧嚣,更添几分热闹。
忽然,一道亮光尖啸着划破夜空,在最高处轰然绽开,散作万点金雨,如天花乱坠。紧接着,第二朵、第三朵……无数的烟花竞相升空,将深邃的夜幕渲染得五彩斑斓,变幻无穷。有的如牡丹盛开,有的如秋菊傲霜,有的如流星雨洒落,引得满城百姓欢呼雷动。
韩牧驻足,仰头望着这绚烂的景象,耳边是震天的欢呼和爆竹声,眼中映着璀璨的流光。他轻轻呼出一口气,白雾在寒冷的夜空中迅速消散。
辛肃站在他身旁,同样望着天空,喃喃道:“多久了……济南城上空,未曾有过如此祥和绚烂的烟花了。”
李从礼抚须感叹:“是啊,这才是太平年景该有的模样。”
杨铁心哈哈一笑,声若洪钟:“有韩真人和辛经略在,往后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烟花之下,每个人的脸上都光影流转,带着欣慰,带着感慨,更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这片由灯光、笑声和希望编织成的盛大画卷里,新的一年,正踏着祥和的步伐,悄然来临。
喜欢射雕:师兄走了,我只好天下无敌
济南城内的大街小巷,早已悬起各式花灯——鲤鱼灯摇头摆尾,荷花灯含苞待放,走马灯上,绘着“岳家军大破金兵”、“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英雄故事,在冬日的微风中缓缓旋转,引得孩童们仰着脖子,一看就是半晌。
街上人流如织,挑着年货的货郎、购置新衣的妇人、嬉笑追逐的童子,将青石板路填得满满当当。喧嚣声、叫卖声、欢笑声,汇成一片暖融融的海洋,但这热闹里,比往年又多了几分难以抑制的激昂。茶楼酒肆间,人们交谈的声音总不自觉高上几分。
“听说了吗?官家的犒赏已经到了济南!是真正的内帑银钱,可不是往年那帮贪官污吏的空头文书!”
“可不是!辛大人赴任这半载,咱家的税赋足足减了五成!我那婆娘昨日竟扯了布,要给全家都做身新衣裳过年哩!”
“重回大宋,这才是咱山东子弟该过的年啊!”
人们的脸上,是久违的、发自心底的松快与期盼。这期盼,不仅是为着辞旧迎新,更是为着头顶的天终于换了颜色——山东,这片沦于胡尘数十载的土地,终于在今年初秋,重归大宋版图。而那位由临安朝廷钦点的山东经略使辛肃辛大人,到任后雷厉风行,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如同春风化雨,让饱经离乱的百姓,真正尝到了“王化”的甘甜。
与城中的鼎沸人声相比,经略府却显得格外宁静。府门威严,甲士肃立,却并无多少节庆的装饰,只在那朱漆大门上,新贴了一对门神,尉迟恭与秦琼怒目圆睁,平添几分凛然之气。
穿过几重院落,来到大堂外的中庭。庭院开阔,青砖墁地,几株老梅疏影横斜,幽香暗浮。此刻,两道身影正立于庭中。
身着绯色官袍的辛肃,已褪去外罩的貂裘,只着一身利落的劲装,手中一柄青钢长剑寒光闪闪。
他身形挺拔,面容儒雅中透着刚毅,此刻正凝神静气,演练着一套剑法。剑招舒展,似慢实快,步伐沉稳,动静相合,隐隐有股中正平和、绵延不绝的意蕴,正是玄门正宗的全真剑法。
在一旁负手而立的,正是当朝国师韩牧。他一袭紫袍,面容平和,目光却深邃如潭,静静看着辛肃将一套剑法使完。
“停。”韩牧忽然开口。
辛肃闻声即收,剑尖斜指地面,气息微喘,额角已见细汗,恭敬道:“还请前辈指点。”
韩牧缓步上前,指了指他握剑的手腕:“这一式剑招,意在劲透剑尖,如针定穴。你的力,却散在了肩臂。气沉丹田,意守膻中,力由脊发,贯于指尖,再试试。”
辛肃依言调整呼吸,凝神片刻,再次出剑。这一次,剑尖破空,发出“嗤”的一声微响,稳定了许多。
韩牧微微颔首:“有三分意思了。全真武功,源自我师兄重阳祖师,讲究的便是‘清静无为,厚积薄发’。你身负政务,习武时间有限,能有此进境,已属难得。切记,心法为重,招式为末。内力修为到了,枝叶自然繁茂。”
辛肃收剑,深深一揖:“晚辈,谨记前辈教诲。”
与此同时,济南城最繁华的西门大街上,三位女子正融入欢乐的人潮中。
唐怜儿一袭鹅黄衣裙,灵动活泼,对街边卖糖人、面塑的摊子充满了好奇;李师婉身着淡紫衣衫,气质清冷,目光却不时被那些精巧的花灯吸引;段清洛则是一身水绿,温婉娴静,小心护着手中的几包刚买的济南特色蜜饯。
她们的出现,引得路人频频侧目,不仅因容貌气度不凡,更因她们是经略府的贵客,是随同那位神通广大的国师一同来的。人们投来的目光里,充满了善意与好奇。
经略府大堂内,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北地的严寒,空气中弥漫着松木燃烧特有的暖香。
淮南东路经略使李从礼,正挽着袖子,在一张宽大的梨花木案上挥毫泼墨。他年近五旬,面容清癯,此刻却兴致勃勃,笔走龙蛇,写下“山河一统归汉鼎,日月重光耀宋廷”的遒劲对联。
韩牧与辛肃并肩走入大堂,暖意扑面而来。韩牧看着辛肃,语气平和却带着肯定:“辛小友,你如今的武功,已稳稳迈入一流初境。若在江湖开宗立派,足可为一派掌门。放眼天下,虽暂不能跻身绝顶之列,但前三十之位,当有你一席之地。”
“我全真心法玄妙精深,最重根基积累,你且持之以恒,假以时日,一流巅峰之境,亦非遥不可及。”
辛肃闻言,脸上泛起红光,不知是炭火烘烤,还是心情激荡。他接过侍从递上的热毛巾擦了擦脸,感慨道:“前辈过誉了。说来惭愧,晚辈半路习武,若非前辈传授全真武学,又是亲自悉心点拨,恐怕我如今连门径都摸不到。”
他顿了顿,望向窗外渐浓的暮色,语气变得诚挚而热切,“今年这个年节,竟能与国师一同守岁,真是晚辈做梦都未曾想过的殊荣。我已派人去请了济南城‘聚丰德’的首席大师傅前来掌勺,今夜定要让前辈好生品尝我山东的地道风味。晚辈定要备上好酒,与世叔、前辈,痛痛快快醉上一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夜色,如同缓缓展开的墨色绸缎,悄然覆盖了济南城。但当黑暗降临时,整座城池却骤然亮了起来。
千家万户门前檐下,无数灯笼次第点亮,形成一条条流光溢彩的光河。红的、黄的、粉的、紫的……形态各异的灯笼,将街道照得亮如白昼。
大街上,提灯游玩的百姓摩肩接踵,笑语喧哗声比白日更盛。孩子们挥舞着小小的烟花棒,划出亮晶晶的轨迹;小贩的吆喝声、猜灯谜的喝彩声、远处隐约传来的丝竹声,交织成一曲盛世华章。此时的济南城,璀璨夺目,宛如跌落人间的星河。
经略府大堂内,盛宴已开。巨大的圆桌上,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珍馐:香气四溢的德州扒鸡、色泽红亮的九转大肠、汤鲜味美的奶汤蒲菜、肉质鲜嫩的糖醋黄河鲤鱼……皆是山东名菜。一旁的美酒坛子已然开启,醇厚的酒香弥漫在温暖的空气里。
围坐桌前的,有主人辛肃,贵客韩牧、李从礼,还有刚刚尽兴归来的李师婉、唐怜儿、段清洛,以及杨铁心。
众人举杯,辛肃作为东道,率先起身,声音洪亮:“今日佳节,又逢山河光复,百姓安乐!辛肃在此,敬前辈,敬诸位!愿我大宋国运昌隆,愿天下苍生永享太平!”
“干!”
酒杯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烛光映照着一张张洋溢着喜悦与希望的脸庞。
韩牧虽只是浅酌,脸上也带着淡淡的笑意。唐怜儿叽叽喳喳地说着街上的见闻,李师婉细心为众人布菜,气氛热烈而祥和。
宴毕,众人兴致未尽,便相携出门,融入城中那灯的海洋。刚走上大街,便听得“噼啪”之声不绝于耳,原来是百姓们开始燃放爆竹,辞旧迎新。硫磺的气味混合着节日的喧嚣,更添几分热闹。
忽然,一道亮光尖啸着划破夜空,在最高处轰然绽开,散作万点金雨,如天花乱坠。紧接着,第二朵、第三朵……无数的烟花竞相升空,将深邃的夜幕渲染得五彩斑斓,变幻无穷。有的如牡丹盛开,有的如秋菊傲霜,有的如流星雨洒落,引得满城百姓欢呼雷动。
韩牧驻足,仰头望着这绚烂的景象,耳边是震天的欢呼和爆竹声,眼中映着璀璨的流光。他轻轻呼出一口气,白雾在寒冷的夜空中迅速消散。
辛肃站在他身旁,同样望着天空,喃喃道:“多久了……济南城上空,未曾有过如此祥和绚烂的烟花了。”
李从礼抚须感叹:“是啊,这才是太平年景该有的模样。”
杨铁心哈哈一笑,声若洪钟:“有韩真人和辛经略在,往后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烟花之下,每个人的脸上都光影流转,带着欣慰,带着感慨,更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这片由灯光、笑声和希望编织成的盛大画卷里,新的一年,正踏着祥和的步伐,悄然来临。
喜欢射雕:师兄走了,我只好天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