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有倭国名字,叫龟松,到了青州,他在登记临时凭证之前请一个老翁给自己取了个汉名,从此以后在外行走,他都说自己叫阮立,姓了阮,他似乎就和这座城市有了联系,从此以后不再是外人。
他也是自己从倭国商人那里逃出来的,没人为他担保,原本只是在青州躲藏的黑户。
但好在一个老板看他可怜,替他做了担保,又雇他做译语人和倭国商人做生意,于是他就这么留了下来。
不过阮立遇到的第一个好人并非是这个老板,而是在他躲藏的时候,因他看着可怜给他饭吃的青州街坊们,或许只是一块豆腐,又只是一个凉透了的饭团。
当他躲在墙角,小巷里狼吞虎咽的时候,眼泪就流满了整张脸。
青州给他的记忆并不全是美好的,可他仍然认为青州是地上天国。
他戒了酒,开始拼命干活,他吃的也好了,老板管饭,身体也就渐渐变好,他才四十出头,在倭国算老人,但在青州,还是干活的中坚力量。
但他仍然比青州的同龄人更苍老,腰渐渐地弯了。
以前卖菜是他的副业,如今渐渐变成了主业,但仍然比在倭国收夜香轻松得多。
破烂的木板车变成了整洁的人力车,他早早出门,收来了菜,进城不必给钱,每日只掏两块钱的摊位费,就不必害怕被人敲诈欺负。
几年的时间,他攒下了一笔可观的钱。
虽然仍旧不够他租一套大屋子把家人都接过来,但他有了希望,在曾经的他看来,格外奢侈的希望,青州对他而言,不止是一座城市,不止是一个港口,青州是他人生中唯一见识到善意的地方,是他曾经从未到达,却深深期盼的“归处”。
阮立乐呵呵地看着静子,他劝道:“不要再想着回倭国了,那里不是好地方。”
静子却不懂,她没有经历过阮立所经历的一切,她在倭国被欺负过,也见识过善意,她的父母想尽办法把她送进了大人物的宅邸,让她能够吃饱饭。在宅邸里,女仆们也会帮她缝补衣服,在她忙不过来的时候帮她一把。
她觉得倭国是很穷,人们过得是很艰难,但许多人的心还是好的,只是太穷了,没有办法和别人分享。
“我不知道。”静子老实地摇头,“现在倭国好很多了!”
倭国有钱了,虽然钱几乎都在贵族官吏们手里,但总归是要漏出一点给平民的。
阮地提供的货物很多,平民们咬咬牙,仍然能买到足以果腹的食物,以及便宜的布,现在平安京和许多大城,已经很难见到衣不蔽体的人了,甚至许多人家,都不再把女儿卖去妓院,女儿留下来是可以为家里挣到钱的,毕竟汉女们喜欢找女孩们来当译语人。
静子觉得,如果所有人都想到阮地来,那倭国就永远都不会变好。
她不知道银矿能挖多久,但是总有挖完的那天,一旦挖完了,倭国该怎么办?平民该怎么办?
她也是上了汉话班之后才知道,原来即便是汉地,也仍旧分散着许许多多的蕃族部落,他们许多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没见过电灯,更没有走过沥青路,他们能来青州,是一个部族的人掏空了口袋,卖掉了一切能卖掉的东西,才能送他们过来。
同学告诉她:“我不知道阮军什么时候过去,也不知道阮姐说的中国人里有没有我的族人,可……难道我们就只能等待吗?好的,不好的,我们都决定不了,只能等待,而我和我的族人们不想等,总要自己争一争!”
她好奇的问过他们,他们上完了汉话班,考了证,难道就能对家乡有什么好处吗?
“当然能了!”同学慨然道,“我既学了汉话,懂了汉事,在此间经营几年,有了些人脉,便能将族人带过来,无论是搬货搅泥,这都是本事,挣得了钱,买了东西,就能运回家乡去,家乡修了路,建了房,给阮地献上了忠心,说不准将来阮军有意图西,我们便不再是荒野蛮族了!”
蛮族,这是个很侮辱的称呼,没有任何一个蛮族肯承认自己是蛮族。
就像静子虽然称呼自己的国家为倭国,却并不喜欢倭这个字,她学的越多,越明白倭意味着什么。
可她说着汉话——在汉话里,代指她国家的就是这个字,她不能自己换个字,也不能另造一个。
同学喜欢阮姐说的华夏百族,他说起这个的时候眼里全是光彩:“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儿,怎么不算华夏百族之一呢?我们和汉族是打过仗,可也做过生意,通过婚,这许多年来哪里还分得清里外?我们同汉人,本就是一样的!是平、对!是平等的!”
“等阮姐一统天下,汉人不欺负我们,我们不欺负汉人,有活干,有钱拿,娃娃们有饭吃,人人穿得起衣裳,好日子就来了!”
或许他们在到达青州前不是这么想的。
但到了青州,见识了从未想过的繁华,立刻便转换了态度。
以前是不能选,现在能选了,谁还愿意在穷乡僻壤挨饿受冻,谁还愿意被周围的大部族欺负?既然靠自己肯定活不下去,那也要加入最强大的那一边!
每每听到这些话的时候,静子都很羡慕他们。
他们能够成为华夏百族,而倭国是不可能的,倭人也不可能,倭人要留在这里,只能假装自己是汉人,他们大多一辈子不会再说一句倭国话,他们的孩子长大了,甚至可能不会知道自己的长辈从倭国来。
静子只能强迫自己不去想这些,想了,她就会痛苦难受。
“我劝不了你。”阮立摇头,“不过,你自己有本事,去哪里都行。”
他看着她的眼睛,不再像对待孩子,而是对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成人说:“但你要小心。”
“回了倭国,不要相信他们。”
静子奇道:“他们?谁是他们?”
阮立却仍然只说:“不要相信他们。”
“一个都不能信。”
他也是自己从倭国商人那里逃出来的,没人为他担保,原本只是在青州躲藏的黑户。
但好在一个老板看他可怜,替他做了担保,又雇他做译语人和倭国商人做生意,于是他就这么留了下来。
不过阮立遇到的第一个好人并非是这个老板,而是在他躲藏的时候,因他看着可怜给他饭吃的青州街坊们,或许只是一块豆腐,又只是一个凉透了的饭团。
当他躲在墙角,小巷里狼吞虎咽的时候,眼泪就流满了整张脸。
青州给他的记忆并不全是美好的,可他仍然认为青州是地上天国。
他戒了酒,开始拼命干活,他吃的也好了,老板管饭,身体也就渐渐变好,他才四十出头,在倭国算老人,但在青州,还是干活的中坚力量。
但他仍然比青州的同龄人更苍老,腰渐渐地弯了。
以前卖菜是他的副业,如今渐渐变成了主业,但仍然比在倭国收夜香轻松得多。
破烂的木板车变成了整洁的人力车,他早早出门,收来了菜,进城不必给钱,每日只掏两块钱的摊位费,就不必害怕被人敲诈欺负。
几年的时间,他攒下了一笔可观的钱。
虽然仍旧不够他租一套大屋子把家人都接过来,但他有了希望,在曾经的他看来,格外奢侈的希望,青州对他而言,不止是一座城市,不止是一个港口,青州是他人生中唯一见识到善意的地方,是他曾经从未到达,却深深期盼的“归处”。
阮立乐呵呵地看着静子,他劝道:“不要再想着回倭国了,那里不是好地方。”
静子却不懂,她没有经历过阮立所经历的一切,她在倭国被欺负过,也见识过善意,她的父母想尽办法把她送进了大人物的宅邸,让她能够吃饱饭。在宅邸里,女仆们也会帮她缝补衣服,在她忙不过来的时候帮她一把。
她觉得倭国是很穷,人们过得是很艰难,但许多人的心还是好的,只是太穷了,没有办法和别人分享。
“我不知道。”静子老实地摇头,“现在倭国好很多了!”
倭国有钱了,虽然钱几乎都在贵族官吏们手里,但总归是要漏出一点给平民的。
阮地提供的货物很多,平民们咬咬牙,仍然能买到足以果腹的食物,以及便宜的布,现在平安京和许多大城,已经很难见到衣不蔽体的人了,甚至许多人家,都不再把女儿卖去妓院,女儿留下来是可以为家里挣到钱的,毕竟汉女们喜欢找女孩们来当译语人。
静子觉得,如果所有人都想到阮地来,那倭国就永远都不会变好。
她不知道银矿能挖多久,但是总有挖完的那天,一旦挖完了,倭国该怎么办?平民该怎么办?
她也是上了汉话班之后才知道,原来即便是汉地,也仍旧分散着许许多多的蕃族部落,他们许多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没见过电灯,更没有走过沥青路,他们能来青州,是一个部族的人掏空了口袋,卖掉了一切能卖掉的东西,才能送他们过来。
同学告诉她:“我不知道阮军什么时候过去,也不知道阮姐说的中国人里有没有我的族人,可……难道我们就只能等待吗?好的,不好的,我们都决定不了,只能等待,而我和我的族人们不想等,总要自己争一争!”
她好奇的问过他们,他们上完了汉话班,考了证,难道就能对家乡有什么好处吗?
“当然能了!”同学慨然道,“我既学了汉话,懂了汉事,在此间经营几年,有了些人脉,便能将族人带过来,无论是搬货搅泥,这都是本事,挣得了钱,买了东西,就能运回家乡去,家乡修了路,建了房,给阮地献上了忠心,说不准将来阮军有意图西,我们便不再是荒野蛮族了!”
蛮族,这是个很侮辱的称呼,没有任何一个蛮族肯承认自己是蛮族。
就像静子虽然称呼自己的国家为倭国,却并不喜欢倭这个字,她学的越多,越明白倭意味着什么。
可她说着汉话——在汉话里,代指她国家的就是这个字,她不能自己换个字,也不能另造一个。
同学喜欢阮姐说的华夏百族,他说起这个的时候眼里全是光彩:“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儿,怎么不算华夏百族之一呢?我们和汉族是打过仗,可也做过生意,通过婚,这许多年来哪里还分得清里外?我们同汉人,本就是一样的!是平、对!是平等的!”
“等阮姐一统天下,汉人不欺负我们,我们不欺负汉人,有活干,有钱拿,娃娃们有饭吃,人人穿得起衣裳,好日子就来了!”
或许他们在到达青州前不是这么想的。
但到了青州,见识了从未想过的繁华,立刻便转换了态度。
以前是不能选,现在能选了,谁还愿意在穷乡僻壤挨饿受冻,谁还愿意被周围的大部族欺负?既然靠自己肯定活不下去,那也要加入最强大的那一边!
每每听到这些话的时候,静子都很羡慕他们。
他们能够成为华夏百族,而倭国是不可能的,倭人也不可能,倭人要留在这里,只能假装自己是汉人,他们大多一辈子不会再说一句倭国话,他们的孩子长大了,甚至可能不会知道自己的长辈从倭国来。
静子只能强迫自己不去想这些,想了,她就会痛苦难受。
“我劝不了你。”阮立摇头,“不过,你自己有本事,去哪里都行。”
他看着她的眼睛,不再像对待孩子,而是对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成人说:“但你要小心。”
“回了倭国,不要相信他们。”
静子奇道:“他们?谁是他们?”
阮立却仍然只说:“不要相信他们。”
“一个都不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