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使团经历(七)-《我在废土满级后,穿越荒年当女帝》

  天色渐晚,霞光还未落下,青州便已然灯火通明,每到夜晚,各家大商户便会不计成本的亮起电灯,摊贩们靠着这光继续做生意,百姓们下了工,也能携老扶幼上街游玩。

  “不节不年的,日日如此吗?”藤原得悟在家臣的陪伴下走在街上,他也换上了阮地的服饰——实在是青州人太有见识,认得出倭国贵族的穿着,知道他们有钱,路人就不说了,但凡是做生意的,都要上前来“请教”一番。

  藤原得悟一边觉得有趣,一边又觉得烦躁。

  他在倭国是绝不会如此的,他走在街上,哪怕是武士都不敢来和他搭话。

  但阮地的百姓带着一股近乎野蛮的无畏,仿佛笃定他什么都做不了,以至于连尊重都不给啦!

  家臣也会汉话,只是不如藤原得悟那样得心应手,但好歹也在私下打听过,便立刻说:“青州宵禁都没有,我打听过,青州有数百役吏,拿了人立刻就能关起来。”

  藤原得悟却摇头:“数百?我看恐怕有上千。”

  青州的吏目很多,但说是吏目,管得却不同,手里的权力也不同。

  比如所谓的街吏,她们更多的是管民生,她们手里的权力说大很大,说小也很小,她们给百姓登户口,发凭证,逢年过节还要给保户发粮,所管的街道里有人没活做,或有人失踪,或死得蹊跷,她们都必须上报,并且配合役吏的调查。

  总之,她们不管税收,也不管执法,她们干得是在藤原得悟看来非常微不足道,又事关重大的东西。

  役吏就不同了,役吏的事情没有那么杂,她们只管作奸犯科,各种与人有关的案子。

  管税收的,则是税吏,税吏并不怎么出现在人前,都在衙门里干活,她们的事更单一一些,和别的吏目也很少有什么往来。

  主要的吏目是这三种,起码在藤原得悟看来,最重要的就这三种。

  百姓活在这世上,吃穿住行,由街吏去管,秩序,由役吏把控,税收,税吏负责,百姓几乎只需要好好干活,好好生活。

  不像倭国,倭国没有这么明确的划分,武士和役人有时候权力是重合的。

  他们如果合起伙来欺上瞒下,即便是他们的大名也没有办法。

  而青州,这三种吏目是不可能合起伙来的,她们的所有需求,中间都必须通过官府,官府可以随时知道她们的一举一动。

  这三种吏目,也没有地位上的不同。

  她们都不觉得自己高别的吏目一等,或是低一等。

  干得好的吏目都是能往上升的,升上去才是官,但也因此没人敢小看她们,青州如今没有考官的科举,所以每个吏目都是官员后备,不像宋国或倭国,吏就是吏,官就是官,其中泾渭分明,官员鄙薄吏目,而吏目鄙薄百姓,否则这分明的阶层仿佛就毫无意义了。

  藤原得悟叹息道:“若我国也能如此……”

  家臣们倒是很能站在藤原得悟的立场上去想,但却都不怎么看好,只是劝道:“少主人,如果我国也如此,去哪里找这么多识字的平民呢?而且我国地小,又有什么官位能提供给那些小吏?小吏多了,又怎么发月钱?”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藤原得悟:“可我们现在有白银。”

  家臣们又说:“白银只有买得到东西才是钱,买不到就是石头,现在我们能和汉人做生意,但……那毕竟不是自己人。”

  如果国政都和阮地挂钩,那么倭国是谁的倭国?藤原氏还能当倭国的无冕之王吗?

  “现在的日子虽然不如青州好,但是起码藤原氏还能说了算。”家臣们循循善诱,“少主人,如果我们用青州的办法去治国,汉人只需要不换给我们货物,我们就会死。”

  藤原得悟点头,他叹了口气,同时又为自己之前对父亲说的话自得。

  父亲以为大国成功了,大国没有皇帝了,倭国就能效仿,也能如此。

  但实际上,大国能成功的条件,倭国一个也没有。

  倭国能容纳那么多读书识字的人吗?这些读书识字的人,还肯干又脏又累的苦活吗?可他们不肯干,倭国又没有那么多好活给他们干——况且倭国不需要那么多官员。

  除非……除非完全把自己绑在大国身上,不仅仅是藩属国,甚至海外领土,让大国提供工作和官位,可这样一来,藤原氏不要天皇的理由是什么?给谁当狗不都一样吗?天皇还能把控,难不成藤原氏还想把控大国?

  即便是最狂妄的倭人,也不敢这样想。

  藤原得悟对家臣们说:“我总算知道坐井观天的意思了,在倭国时,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感悟?果然还是得出来走一走,多看看,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

  “之前我还听女吏说,我们所处的大地,竟然是圆的。”

  藤原得悟叹息道:“汉人真是会想,若大地是圆的,人怎么站得稳呢?岂不是一抬腿就滚下去了?”

  家臣们也笑:“汉人多,自然有许多奇思妙想,少主人就算不赞同,也不必与他们起争执。”

  藤原得悟点头:“但他们说的有些倒有道理,世上所有人都有相同的祖先,这倒是很好!我们和汉人追根溯源,有同样的先祖。”

  如今汉人最强,能和汉人有亲戚关系,自然是件好事。

  藤原得悟又说:“不过,他们也太慷慨了,我以为这个共同的祖先,一定只生育了汉人和我们,麻逸那些人不能算,我们和汉人是最相似的,麻逸那边的跟猴子一样,怎么配我们有共同的父母?再是龙生九子,其母也必然不同!”

  “我们和汉人,才能算是一母同胞。”

  家臣们也都认为他的话有道理,而且是很有道理。

  还有人补充道:“我以为天底下和汉人一母同胞的,也只有我国的贵族,平民——在贵族去之前,也与猴子没什么分别。”

  藤原得悟矜持地点头。

  他以前没有来过汉地,他有个汉人先生,但先生虽然是汉人,但自己也未曾踏足过汉土,还在唐时,先生的先祖便来到了倭国。

  先生的母亲是个倭女,但他也仍旧自认为是汉人,在他嘴里,唐是伟大的,是世上最伟大的帝国,他虽没有见过唐时汉土,却有着最美好的幻想,先生做梦也想回到故土,回到他梦想中的大唐。

  在先生的教导中,藤原得悟也向往着那个美好的大唐。

  歌舞升平,万邦来朝,无数的商人涌向长安,蛮族俯首,美好的不像人间,而是地上天国。

  可那太远了,唐已经亡了,藤原得悟却不能将这向往投射到宋国。

  宋国太弱小了,弱小到即便是倭国都不再敬重。

  直到现在,他走在街上,看着路边亮眼的灯光,抱着孩子的夫妻,无数的灯笼煤油灯,卖面具的摊子,卖糕点的摊子,卖饮子的摊子整齐的摆在两边,戏台上演着木偶戏,自从灯光出现后,皮影戏也有了更大的戏台。

  他在这里窥见了大唐盛世的吉光片羽,为此深深着迷。

  藤原得悟突然说:“其实父亲想的也没错。”

  家臣们不明所以。

  藤原得悟却没有再继续说下去,如果倭国真的成为汉人的海外领土,那么倭人一定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倭国的耕地没有那么多,养不活太多人,所以在倭国人命不值钱,人死了,也算是为朝廷省了粮食。

  至今为止,虽然有白银,但倭国一直没有向汉地买粮。

  父亲说:“一旦买了汉地的粮食,我国的粮食就没人买了,土地不好,肥料不多,我们的农户会饿死,农户饿死了,汉地一旦不卖给我们粮食,我们守着银山也会死。”

  父亲很聪明,藤原得悟现在才意识到。

  父亲比天皇聪明,比许多天皇都聪明。

  可父亲不是天皇——他该有多么痛苦?他大权在握,但他头上永远压着一个天皇!那只是一个无能的小娃娃,一个只是继承了天皇血统,却能永远压在父亲头上的娃娃。

  父亲……父亲的痛苦,他现在才感受到了一点,父亲能看清很多东西。

  他才是倭国真正的天皇,可他永远不会得到天皇的头衔,他那么强大,又那么孱弱,他得到的和他付出的并不匹配!

  藤原得悟停下脚步,他想,或许父亲已经在这痛苦中疯了,所以父亲不再想要天皇,即便天皇提供了藤原氏统治倭国的合理性。

  “你这人怎么回事?!”一道女声打破了藤原得悟的沉思。

  他抬眉一看,那女子气鼓鼓地问他:“你站在路中间不动!可知我差点撞上你了?!”

  藤原得悟只能笑笑,他错开身体,很和气地说:“得罪了,我初来贵地,一时见此繁华景象,不由止步。”

  那女子就不气了,她好奇地看着他,似乎看到了什么熟悉的东西。

  在片刻的沉默后,她问:“公子,你是从倭国来的吗?”

  她说:“我也是倭国人,我叫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