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高殷将晋阳的庶务交给了高睿,剩下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收拾晋阳军身上。
说是收拾,更多是设宴,一起射猎,还有聊着未来的发展,倾听他们对将来的计划,特别是对周齐战争的构想。
晋阳军多的是老将,莫说高殷,辈分比高洋高的都不少,能否收服他们,关系着高殷是否能成为真皇帝,以及大齐未来的国家战略。
政治问题首要是经济问题,无论是什么人,他总要吃饭,吃不饱就要闹事。同样的,在各种矛盾和冲突里,经济的问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统治者通过对国家财政的分割,掌握了政治话语权。
要分配利益,才会有人追随自己,可说是这么说,到底要怎样分配、分配什么利益呢?
根据大齐目前的官方户籍账目,齐国的户数大约在二百九十万,换算下来,人口大概是在一千八百万左右,这个状况其实比唐朝好得多,唐朝贞观年间,人口也不过是一千三百多万,相当于一点五倍的唐朝。
而且齐国的人口数量也是保守了,因为北齐灭亡的时候人口总数大概在两千万,这其中还有大量的隐匿户口被世家、贵族藏起来了。
而如今齐国勋贵的本封、别封户数大概有七万户,再加上官员们所领的食干,那么勋贵官员们所收得的爵禄,占全国每年上交租调的百分之二,也就是三万五千匹绢,四万斤绵,十五万石粮食被勋贵所瓜分。
当然,齐国毕竟家底殷富,高洋捉襟见肘主要是因为他自己胡乱折腾,而且他的葬礼又花费了一大笔,因此使得近段时间,高殷所能调用的资财不如此前充沛,仅有一百五十万石粮食,五十万匹绢,十五万斤棉,折合为粮食大概三百万石,对他个人是吃得盆满钵满,对全国而言,的确资用不足。
不过淮南屯田的计划进行得很顺利,陈国刚刚换了皇帝,陈蒨坐稳皇位都来不及,就更没有精力去干涉淮南了。
而皇叔高淹的政务能力着实出色,加上辛术之子在他身边辅佐,将那里管理得井井有条,明年就将从那涌入二百万石左右的资用,全国的赋税也会有大概五百万石左右,这还是在齐国在诸多勋贵的盘剥下所能得到的账面赋税。
说到底,最上层的统治者管好自己,真心实意的拿收来的税办事,齐国怎么也是创立不到三十年的新政权,又占据了中原最富饶的土地,有这些资财很正常。
饶是如此,也需要设置转运使,这是唐朝中期出现的新官职。
李唐建都长安,因关中地狭,产粮不敷食用,需仰给于盛产粮食的江淮,而高宗之后官员激增,因此粮食成为紧迫的问题,就有了设专使以负责漕运的必要。
邺都和晋阳最初在魏末被破坏严重,但经过高欢父子三代人的修补后,已然不缺粮食,甚至河北本身就是产粮之地,有着河北平原这一块大粮仓,幽州也是土壤肥沃,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
不过中央朝廷把控钱粮是必应的道理,转运使的出现,能够更好地帮助朝廷运输和管理盐铁粮食等战略资源,而且还是皇权延伸的表现,多养这么一些官员也是值得的。
钱粮是皇帝的胆气,有了这些储备,那么对晋阳军具体执行起来的,是大棒和胡萝卜交叠的战法。
大棒是更戍法,北宋初年,为了不让自家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赵匡胤就经常和赵普开会,讨论怎样才能把国家稳定住。
最后赵普提出了几个办法,第一个是养兵,其实就是在各地建立征兵处,用更好的条件将全国大量的流民人口给养起来,这一点和府兵制极为类似,但细节不同:优秀的进中央当禁军,次一点的编团训练,做本地的防守乡兵,最差的就挂靠个兵的名义,实际上就是官方劳役,跟食干差不多。
第二个就是在养兵之上的更戍法,让大批的禁军分别驻扎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这样的好处是将领和士兵不熟,削弱将领专权,但坏处也是不熟,同时削弱军队战力。
对高殷而言,他自然是想削弱将领专权的,因此更戍法对他来说很有诱惑力。招募来的大量军队,既能补充优质兵员,淘汰掉老弱病残,也能充作劳役,以军屯的名义进行屯田工作,可以解决流民问题,大不了就当他出钱养着这些底层百姓——总比拿来修宫殿的好。
如今齐国的全国军队有着大概八十万,暂时以扩兵到百万为限,将来一统之后如何处理,高殷也自然有着解决的办法。
这样一来,足以让他在纸面上的数据与晋阳兵所持平,同时也是至尊掌握的财力的表现,能让勋贵们嫉妒地直咽口水,又忌惮他的新军,从而与他们达成一个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拉住段韶和斛律父子两尊大神,拿贺拔仁这类不温顺,或者与太后关系密切、以往桀骜的二线勋贵开刀,以初步制定好的《齐律》来当做典型重点打击,既能打压不服从自己的势力,又能够为新律立威,同时竖立起自己的威严,一石三鸟。
“也许咱们该办一个学校。”
今日的高殷,邀请诸将同往射猎,并且带上了皇后。
虽然这么说,其实更像是皇后带上了他,因为高殷不是那种天生狂猛的体育生,但皇后阿史那郁蓝是,在射猎上的经验能做高殷的奶奶,所以和她射猎,对诸将来说更有意思。
但毕竟性别、年龄和身份有别,因此高殷特意说明,可以允许诸将带自己喜欢射猎骑马郊游的女儿孙女一同游玩,由皇后带领着,开辟一支女子猎队,护卫的将领是李秀,家属一同出游,这也算是和他们拉近距离。
虽然谁都没有明说,但这也是高殷挑选自己新的联姻对象的平台,由皇后过眼,他在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值得联姻的女子。
说起来,高殷现在已经预定好但还没娶的联姻对象就有四个了,陈玉影,封宝丽,李难胜,斛律灵,每一个都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支持。
债多不愁,对自己为国献身的命运,高殷已经坚毅地接受了。
“学校?”
诸将面面相觑,新君说这话倒不奇怪,毕竟读书人。
但这话跟他们这些武将说有什么意义?难道他们还能去教书吗?
“朕在邺都要办一所清华军校,专门面向大都督府,哦,也就是现在天策府的官兵,里面放了孙子的兵法,以及文林馆总结的各朝兵事,战况分析,让我大齐的官兵们多些经验,将来少踩点坑——就是不喜欢,当听故事也行。”
高殷所作的《三国演义》,到现在基本人人都看过了,哪怕不识字,也会找文士念给自己听——别的不说,新君纸上谈兵的能力还是可以,将三百年前的军政和历史娓娓道来,再加上他的确上战场打仗了,这让许多勋贵也不是不能接受这个新主。
至少先看他想怎么做吧。
如今听他说起这件事,众将不禁好奇:“这跟咱们有关系吗?”
高殷微笑:“邺都既有清华太学,晋阳岂能无新学?朕欲于晋阳另立一学府,名为‘晋阳大学’,广纳天下英才,授以六艺百家之精要——兵家韬略、礼制典章、农桑水利、天文历算……”
“诸子之学,皆设专科;天地之道,尽入讲堂。延请四海名儒为师,务使学子通晓天人之际,明辨古今之变。文能治国,武可安邦,他日或为庙堂栋梁,或成边关砥柱,皆可一展抱负!诸卿以为如何?家中若有子弟,无论年岁几何,皆可荐入此学。”
说是收拾,更多是设宴,一起射猎,还有聊着未来的发展,倾听他们对将来的计划,特别是对周齐战争的构想。
晋阳军多的是老将,莫说高殷,辈分比高洋高的都不少,能否收服他们,关系着高殷是否能成为真皇帝,以及大齐未来的国家战略。
政治问题首要是经济问题,无论是什么人,他总要吃饭,吃不饱就要闹事。同样的,在各种矛盾和冲突里,经济的问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统治者通过对国家财政的分割,掌握了政治话语权。
要分配利益,才会有人追随自己,可说是这么说,到底要怎样分配、分配什么利益呢?
根据大齐目前的官方户籍账目,齐国的户数大约在二百九十万,换算下来,人口大概是在一千八百万左右,这个状况其实比唐朝好得多,唐朝贞观年间,人口也不过是一千三百多万,相当于一点五倍的唐朝。
而且齐国的人口数量也是保守了,因为北齐灭亡的时候人口总数大概在两千万,这其中还有大量的隐匿户口被世家、贵族藏起来了。
而如今齐国勋贵的本封、别封户数大概有七万户,再加上官员们所领的食干,那么勋贵官员们所收得的爵禄,占全国每年上交租调的百分之二,也就是三万五千匹绢,四万斤绵,十五万石粮食被勋贵所瓜分。
当然,齐国毕竟家底殷富,高洋捉襟见肘主要是因为他自己胡乱折腾,而且他的葬礼又花费了一大笔,因此使得近段时间,高殷所能调用的资财不如此前充沛,仅有一百五十万石粮食,五十万匹绢,十五万斤棉,折合为粮食大概三百万石,对他个人是吃得盆满钵满,对全国而言,的确资用不足。
不过淮南屯田的计划进行得很顺利,陈国刚刚换了皇帝,陈蒨坐稳皇位都来不及,就更没有精力去干涉淮南了。
而皇叔高淹的政务能力着实出色,加上辛术之子在他身边辅佐,将那里管理得井井有条,明年就将从那涌入二百万石左右的资用,全国的赋税也会有大概五百万石左右,这还是在齐国在诸多勋贵的盘剥下所能得到的账面赋税。
说到底,最上层的统治者管好自己,真心实意的拿收来的税办事,齐国怎么也是创立不到三十年的新政权,又占据了中原最富饶的土地,有这些资财很正常。
饶是如此,也需要设置转运使,这是唐朝中期出现的新官职。
李唐建都长安,因关中地狭,产粮不敷食用,需仰给于盛产粮食的江淮,而高宗之后官员激增,因此粮食成为紧迫的问题,就有了设专使以负责漕运的必要。
邺都和晋阳最初在魏末被破坏严重,但经过高欢父子三代人的修补后,已然不缺粮食,甚至河北本身就是产粮之地,有着河北平原这一块大粮仓,幽州也是土壤肥沃,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
不过中央朝廷把控钱粮是必应的道理,转运使的出现,能够更好地帮助朝廷运输和管理盐铁粮食等战略资源,而且还是皇权延伸的表现,多养这么一些官员也是值得的。
钱粮是皇帝的胆气,有了这些储备,那么对晋阳军具体执行起来的,是大棒和胡萝卜交叠的战法。
大棒是更戍法,北宋初年,为了不让自家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赵匡胤就经常和赵普开会,讨论怎样才能把国家稳定住。
最后赵普提出了几个办法,第一个是养兵,其实就是在各地建立征兵处,用更好的条件将全国大量的流民人口给养起来,这一点和府兵制极为类似,但细节不同:优秀的进中央当禁军,次一点的编团训练,做本地的防守乡兵,最差的就挂靠个兵的名义,实际上就是官方劳役,跟食干差不多。
第二个就是在养兵之上的更戍法,让大批的禁军分别驻扎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这样的好处是将领和士兵不熟,削弱将领专权,但坏处也是不熟,同时削弱军队战力。
对高殷而言,他自然是想削弱将领专权的,因此更戍法对他来说很有诱惑力。招募来的大量军队,既能补充优质兵员,淘汰掉老弱病残,也能充作劳役,以军屯的名义进行屯田工作,可以解决流民问题,大不了就当他出钱养着这些底层百姓——总比拿来修宫殿的好。
如今齐国的全国军队有着大概八十万,暂时以扩兵到百万为限,将来一统之后如何处理,高殷也自然有着解决的办法。
这样一来,足以让他在纸面上的数据与晋阳兵所持平,同时也是至尊掌握的财力的表现,能让勋贵们嫉妒地直咽口水,又忌惮他的新军,从而与他们达成一个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拉住段韶和斛律父子两尊大神,拿贺拔仁这类不温顺,或者与太后关系密切、以往桀骜的二线勋贵开刀,以初步制定好的《齐律》来当做典型重点打击,既能打压不服从自己的势力,又能够为新律立威,同时竖立起自己的威严,一石三鸟。
“也许咱们该办一个学校。”
今日的高殷,邀请诸将同往射猎,并且带上了皇后。
虽然这么说,其实更像是皇后带上了他,因为高殷不是那种天生狂猛的体育生,但皇后阿史那郁蓝是,在射猎上的经验能做高殷的奶奶,所以和她射猎,对诸将来说更有意思。
但毕竟性别、年龄和身份有别,因此高殷特意说明,可以允许诸将带自己喜欢射猎骑马郊游的女儿孙女一同游玩,由皇后带领着,开辟一支女子猎队,护卫的将领是李秀,家属一同出游,这也算是和他们拉近距离。
虽然谁都没有明说,但这也是高殷挑选自己新的联姻对象的平台,由皇后过眼,他在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值得联姻的女子。
说起来,高殷现在已经预定好但还没娶的联姻对象就有四个了,陈玉影,封宝丽,李难胜,斛律灵,每一个都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支持。
债多不愁,对自己为国献身的命运,高殷已经坚毅地接受了。
“学校?”
诸将面面相觑,新君说这话倒不奇怪,毕竟读书人。
但这话跟他们这些武将说有什么意义?难道他们还能去教书吗?
“朕在邺都要办一所清华军校,专门面向大都督府,哦,也就是现在天策府的官兵,里面放了孙子的兵法,以及文林馆总结的各朝兵事,战况分析,让我大齐的官兵们多些经验,将来少踩点坑——就是不喜欢,当听故事也行。”
高殷所作的《三国演义》,到现在基本人人都看过了,哪怕不识字,也会找文士念给自己听——别的不说,新君纸上谈兵的能力还是可以,将三百年前的军政和历史娓娓道来,再加上他的确上战场打仗了,这让许多勋贵也不是不能接受这个新主。
至少先看他想怎么做吧。
如今听他说起这件事,众将不禁好奇:“这跟咱们有关系吗?”
高殷微笑:“邺都既有清华太学,晋阳岂能无新学?朕欲于晋阳另立一学府,名为‘晋阳大学’,广纳天下英才,授以六艺百家之精要——兵家韬略、礼制典章、农桑水利、天文历算……”
“诸子之学,皆设专科;天地之道,尽入讲堂。延请四海名儒为师,务使学子通晓天人之际,明辨古今之变。文能治国,武可安邦,他日或为庙堂栋梁,或成边关砥柱,皆可一展抱负!诸卿以为如何?家中若有子弟,无论年岁几何,皆可荐入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