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换相-《北齐:家父文宣帝》

  杨愔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连忙低下头颅。

  齐国王爵是最高的实封爵,虽然没有控制对应的封地的权限,但能吃相应的租税,或者得到食干,因此杨愔敢推辞王爵,确实很有魄力。

  正因如此,高殷才更厌恶这种养望邀名的作风,把国家公器给自己刷声望用,既然这样,就把你的一切都扒拉下来!

  高殷说完,默然不语,只想看杨愔如何反应,结果杨愔同样沉默。

  杨愔是彻底慌乱了,他没想到天子会在这个时候对他发难,本来是不应该的啊!

  他虽然是权臣,但那是行政权力上的,真正的禁卫武力掌握在高归彦与高殷自己手里,即便有兵权他也做不出那种事,更何况现在他思绪混乱。

  其他臣子眼看新君与尚书令杠上,不敢劝阻,更是乐得看好戏,还有人觉得高殷这是在自折羽翼。

  “杨相,您好像真把我当孺子来欺负了。”高殷话语很轻,但苛责的意思很重:“您在吏部铨选官员多年,现在又按先君遗诏辅政,那么清理掉那些官员后由谁来任职新官,还不是您说了算?”

  “臣……没有这种想法!”

  这种话已经是指着他的鼻子骂他欺君了,杨愔再也不能无视,连忙跪在地上。

  “夺汝王爵容易,日后重新封赐就更易,汝毕竟是朕的姑父,看在太原长公主的面子上,朕都不能让你做个白身。”

  杨愔心里逐渐发麻,现在他被架在火上烤,自己提出来的削官削爵,如果自己不愿意,那一生的清名就破损了,可若是愿意,才接触不久的大权,就这样旁落他人手!

  可要说后悔,他也后悔不起来,自己不知道新君之意,几乎是一定会说的,他早在先帝驾崩时就有这个打算。

  全是新君不愿意支持自己,甚至想要打落自己,君有此意,臣便无路可退。

  高殷站起身来,走下数道台阶,群臣惊慌,忍不住从坐姿改为跪姿。

  “主昏于上,政清于下。主昏于上,政清于下……呵呵,朕看杨卿似乎还以为这是先帝之世,习惯了自专而决,然时移世易,天保将息。”

  高殷黯然低头,又再次抬起,语气逐渐严厉:“旧年的确留有沉积弊病,朕非不知。然此议非当急之务,亦非必要之时,今西土未宁,南疆多事,朕也还未熟悉国内情形,杨卿便要大刀阔斧地改革吏治,指摘群臣,岂不是舍本逐末?”

  “如此则难任国政,这样吧,免去汝尚书令的职务,转为驸马都尉,汝便回去好好陪长公主吧!”

  杨愔闻言,身形微晃,像是被抽走了半道魂魄。

  低垂的眼眸黯淡无光,很快又强打精神,用最后的风仪勉强行礼:“臣……谨遵君命。”

  “……您毕竟端揆多年,也是先帝的重臣,就这样让您走,倒是朕不敬长者了。”

  高殷看向杨愔,从自己下令之后,杨愔的状态就肉眼可见的衰弱,容貌虽未变化,原本神仪秀发的潇洒气度,迅速变成了符合年仅五旬的疲老衰态,整个人的精神气颓然一泄,权力对人的滋养真是可怕,刹那间就将他打回原形。

  高殷也有点于心不忍,再次下令:“授杨卿特进、金紫光禄大夫,从朕内库拨款,为其建一间竹林别室,赠予铜盘重食!”

  侍从韩宝业尊奉旨意,走到杨愔身前,取下他身上尚书令的官印:“杨公,请随吾等来吧。”

  杨愔一时站立不稳,几乎要摔倒在地,好险被韩宝业扶住,缓缓离开。

  众臣没想到居然是这种发展,内心直呼大快,该死的杨愔终于下台了!

  还有人看向高演,新君自断臂膀,其势不能长久,常山王的机会来了!

  “拿杨卿的奏章来。”

  侍者将奏章呈上,高殷下令念出上面的名字,众臣的心又提起来。

  该不会是想让我们和杨愔同归于尽吧?

  在杨愔即将被扶出昭阳殿时,高殷沉吟宣布:“念到名字的臣子,官位普加泛级,派遣考功曹核查,若有额外的战勋与功绩,吏部尚书报于朕,朕再进行适当的封赏。”

  臣子们心潮澎湃,欢呼雀跃,新君不仅罢免了杨愔、驳回他的意见,还把他攻讦的人全部升了一级,等于是保证了这些被滥赏官爵之人的待遇。

  没被念到名字的人原本还庆幸躲过一劫,如今咬牙切齿,心中暗恨:杨遵彦,为何没有弹劾我!难道我在你心中,就这么没有分量么!

  “噗……”

  昭阳殿门口发生小小的混乱,被搀扶的杨愔吐出一口黑血,晕了过去,侍从官急忙让禁卫过来帮忙处理。

  高殷坐回帝位,看见了这一幕,缓缓说:“先帝封赐,自然有他的道理,赏便赏了,若是让西贼看见了,还以为我们天朝正朔,赏不起呢!”

  “至尊圣明!”

  没有臣子回头看望权力斗争的失败者,新君才是他们需要关心的人物。

  “尚书令乃百揆之首,总领六曹,不可久虚其位。如今空缺,当择才德兼备者补之。”

  高殷肩背挺得笔直,俯视众臣,轻声发问:“卿等可有适宜的人选?”

  杨愔倒台,权力小小洗牌,显示出人心与世态。杨愔的党羽有些默然,不敢再为领袖进言,这还算是好的;还有些选择当庭倒戈,举荐高德政、高孝琬,乃至高演接替尚书令的职务,这算是个大好的机会,因此许多人不再隐藏,纷纷举荐心仪的人选。

  高德政心下也飘飘然,邺都以汉人官僚充斥中朝枢纽,现在没了杨愔,自己多半可以问座尚书令,他还假模假样地举荐了高演,心中却知道新君绝对不会选择常山王。

  “众卿所言,各有道理。”高殷点点头,他看的是燕子献、可朱浑天和这几个臣子,他们似乎都有些担忧。

  高殷也不想表现得跟刘义符一样,火急火燎朝辅政大臣下手,一个杨愔就够了,不需要再扩大伤口。

  他装作沉思,片刻后,点出一人来:“高司徒何在?”

  高归彦从臣班中起身,没想到还有自己的事:“臣在。”

  此刻高归彦紧张得不行,下一个轮到自己了?

  “便由卿接任尚书令,总领机要,以后朝中的事务,就多多仰仗卿了。”

  高归彦大喜,跪地行礼:“臣谨奉诏命!纵肝脑涂地,必不负陛下托付之重!”

  他喉结滚动,那总摄百官、万人之上的职务,如今就是他的了!

  高殷微微点头,高归彦接了尚书令,那么司徒的位置就交给了高湜,燕子献进为右仆射,宋钦道、魏收、毕义云、阳休之、赵彦深、崔昂、邢邵、李浑等臣子也都拔擢升官,进一步稳固自身的基本盘。

  既然做了尚书令,高归彦就无法再总领禁卫了,否则又理政又带兵的,俨然是曹操二号。

  因此禁卫的职责被另一个辅政大臣、领军大将军可朱浑天和,以及其他武臣所瓜分。

  “暴显、皮景和、步大汗萨、綦连猛、高景安。”

  高殷点到名字的五名武臣出列,没有封公的封为公爵,封公的则提高食干,各领武卫将军等职。

  原东宫的屯卫校尉羊烈擢升直阁将军,赫连子悦为云骑将军,此前高殷所任用的潘子晃、暴霸、傅伏、赫连仲章等小将也都升为殿中将军等职务。

  这些小将是大多是前面五将的子侄辈,不仅父子一同拱卫新皇,而且将高归彦的权限分作十份,五份给了可朱浑天和,五将大抵各获得一份,稀释高归彦在禁卫中的影响力。

  再加上高殷自己亲自捏着的百保鲜卑这部分禁卫,如今可以说是安全了许多,只要这些臣子保持忠心,磨上几个月,那即便高归彦倒戈,也很难再发生他没有命令就能喊开宫门的事情了。

  对高归彦而言,担任尚书令已经位列宰相,位仅次于左右丞相——他当然不能跟斛律金以及段韶比——实际上是扩大了权力,只是拥有的权能是从宫廷兵权变成行政权力,从臣子的角度来说,前途达到了顶峰。

  那么失去对应的宫廷兵权是必然之事,因此高归彦也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为自己加官而暗喜。

  不如说,正因为触摸到行政权力的顶峰,他才有在朝堂积攒威望的机会,死拽着禁卫兵权不撒手,那永远也都是替人把门的保镖头子。

  算来算去,最亏的是高演,他什么都没有得到,但谁都觉得他赚了。

  主要还是杨愔倒台了,虽然高殷还没正式法令,但他的党羽已经溃散,不可避免地要被免职一部分,这些空缺的官位将会被高德政与高演的人所补充上,可谓是一愔落而众臣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