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收购德国公司?-《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汉斯的助手见状立刻上前,用德语急促地对他说了几句什么。

  但汉斯摆了摆手,示意助手退下。

  “沈先生,您真的要为了这个破厂子,放弃改变人生的机会?”汉斯的语气带着难以置信,“五十万马克!您知道这在中国意味着什么吗?您可以买下整个街区!”

  沈良没有回答,而是转身走向那台改造过的连铸机。

  他轻抚着钢铁表面,感受着金属的温度。

  “老外,你是不是聋了?我们沈工程师已经拒绝了!”老吴忍不住喊道。

  汉斯脸上的傲慢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愤怒:“很好!既然您选择了这条路,那就别后悔!”

  他猛地合上公文包,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整个车间的工人都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

  “我会立即联系我们的法务部门。一个月内,您就会收到国际法庭的传票!”汉斯指着沈良,“到时候,不仅您的技术要停用,整个厂子都会面临巨额赔偿!”

  老张站了出来,虽然听不懂英语,但从汉斯的手势和语气能感受到威胁:“沈良,他在说什么?”

  “他说要告我们侵犯专利,要我们赔钱。”沈良轻描淡写地说。

  “放屁!”老张勃然大怒,“老子搞了三十年钢铁,什么时候轮到洋鬼子来教我们做事?”

  汉斯听不懂中文,但从老张的表情能猜到不是好话。

  他冷笑一声,用英语对沈良说:“看来您的同事们并不理解现实的残酷。沈先生,最后给您一次机会——现在跟我走,一切还来得及。”

  沈良慢慢走到汉斯面前,两人距离不到一米。车间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穆勒先生,我想您搞错了一件事。”沈良的声音很轻,但每个字都清晰可闻,“您以为我们害怕你们的专利?”

  汉斯眉头微皱,有种不祥的预感。

  沈良突然笑了,笑得很灿烂:“实不相瞒,我刚才已经仔细研究了您带来的专利清单。其中百分之六十的技术,我都能找到更早期的先行技术文献。”

  “什么?这不可能!”汉斯脸色大变。

  “另外百分之四十,”沈良继续说道,“我们的实现方案与您的专利描述存在本质区别。从法理上讲,根本不构成侵权。”

  汉斯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他没想到这个中国技术员不仅拒绝了诱惑,还能准确指出专利的漏洞。

  “您确实可以起诉我们。”沈良话锋一转,“但是我建议您在起诉之前,先让您的法务部门查一查1978年的《美国专利法修正案》和1979年的《欧洲专利公约补充协议》。”

  汉斯愣住了。这两个法律文件确实存在,而且对专利的新颖性要求更加严格。

  但这种专业知识,连德国的普通工程师都不一定知道,一个中国技术员怎么可能了解得这么深入?

  沈良见汉斯不说话,继续补刀:“另外,如果您真的要走法律程序,我们也有反诉的权利。我刚才注意到,您公司在1979年申请的第DE号专利,涉嫌抄袭了我国1977年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

  “这...这怎么可能?”汉斯的声音有些发抖。

  老张看不懂这场英语对话的具体内容,但能感受到气氛的变化。

  刚才还气势汹汹的德国人,现在竟然有些慌乱了。

  “沈良说了什么?怎么这洋鬼子突然不嚣张了?”老吴小声问道。

  “估计是沈工程师把他说蒙了。”老张压低声音回答,眼中满是自豪。

  沈良从桌上拿起汉斯的那份专利清单,慢慢撕成两半:“穆勒先生,欢迎您随时起诉我们。但在那之前,请您离开我们的车间。”

  汉斯呆呆地看着被撕成两半的文件,大脑一片空白。他完全没有想到,这场看似必胜的谈判会变成这个样子。

  “您...您会后悔的!”汉斯咬牙切齿地说,“没有我们德国的技术,您们什么都做不了!”

  “是吗?”沈良走到连铸机旁,轻拍着设备,“那请您解释一下,这台设备的二次冷却系统为什么比您们公司的产品效率高出百分之三十?”

  汉斯瞪大了眼睛。

  连铸机的二次冷却系统确实是核心技术,而眼前这台设备的设计确实比克虏伯的产品更加先进。

  “还有这个连铸坯的表面质量控制技术,”沈良继续说道,“据我所知,您们公司目前还没有攻克这个难题。”

  汉斯的脸色彻底白了。

  沈良提到的这两项技术,正是克虏伯公司近期遇到的技术瓶颈。

  他们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但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

  “这...这不可能!您怎么会知道我们的研发进度?”汉斯失声问道。

  沈良微微一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当然不会告诉汉斯,这些技术在未来的工业界早已是常识。

  车间里的工人们虽然听不懂英语对话,但从汉斯的表情变化能看出,德国人明显处于下风。

  大家心中的憋屈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自豪和兴奋。

  “妈的,还以为多厉害呢!”老吴小声嘟囔道。

  汉斯的助手见势不妙,赶紧上前拉了拉汉斯的袖子,用德语说了几句话。汉斯这才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全失去了谈判的主导权。

  “沈先生,您确实让我刮目相看。”汉斯强行恢复镇定,“但是技术只是商业的一部分。没有资金支持,再好的技术也无法产业化。”

  “您说得对。”沈良点点头,“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能够解决。”

  汉斯冷笑一声:“凭什么?就凭您这个小厂子?”

  “不,凭这个。”沈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递给汉斯。

  汉斯接过一看,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这是一份银行电汇凭证,显示从香港汇入一千万美元的投资款。

  “这...这是怎么回事?”汉斯声音发抖。

  “刚才您和我谈话的时候,我们的投资人已经完成了资金注入。”沈良笑得很温和,“一千万美元,用来建设我们的新生产线。预计明年产能将提升五倍。”

  汉斯完全傻眼了。一千万美元在这个年代是天文数字,足以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钢铁厂。

  老张虽然看不懂那张纸上的内容,但从汉斯的反应能猜到是什么好事:“沈良,那张纸上写的什么?”

  “投资款到账了。”沈良简单回答。

  “多少?”老张追问。

  “一千万美元。”

  车间里瞬间安静了,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一千万美元,这个数字对于在场的工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草!”老吴忍不住爆了粗口,“沈工程师,您这是要发财了?”

  沈良摇摇头:“不是我发财,是我们厂要发财。这笔钱将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到时候大家的工资都会涨。”

  工人们瞬间沸腾了,欢呼声响彻整个车间。

  汉斯站在一旁,感觉自己就像个小丑。他原本以为可以轻松收编这个中国技术员,没想到反而被对方彻底碾压。

  “沈先生,”汉斯最后挣扎了一下,“即使您有了资金,但是市场渠道呢?没有我们的销售网络,您的产品卖给谁?”

  沈良看了看手表,仿佛在等什么。

  就在这时,车间外传来汽车引擎声。不一会儿,一个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

  “沈工程师,不好意思来晚了。”来人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但明显带着外国口音。

  汉斯定睛一看,差点咬到自己的舌头。来人竟然是日本川崎重工的亚洲区总经理田中一郎!

  “田中先生,来得正好。”沈良走上前握手,“合同都准备好了吗?”

  田中一郎点点头,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厚厚的文件:“五年采购协议,总金额三亿美元。我们公司对您的技术非常感兴趣。”

  汉斯彻底懵了。三亿美元的采购订单,这意味着什么他非常清楚。这不仅解决了销售渠道问题,更意味着这个中国工厂将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沈先生,我代表川崎重工,希望与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田中一郎的态度非常恭敬,“我们相信您的技术将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

  老张看着眼前的场面,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了。短短一个小时内,他们厂不仅拒绝了德国人的收购,还获得了巨额投资和订单。

  汉斯站在一旁,感觉自己的世界观正在崩塌。他无法理解,一个普通的中国技术员怎么会有如此庞大的国际资源?

  “穆勒先生,您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沈良转身看向汉斯,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汉斯张了张嘴,最终什么都没说出来。他知道自己已经彻底败了,败得体无完肤。

  “那么,请您慢走,不送。”沈良做了个请的手势。

  汉斯深深看了沈良一眼,拿起公文包头也不回地走了。他的助手紧跟在后面,两人的背影看起来异常狼狈。

  车间里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工人们围在沈良身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沈工程师,您太厉害了!”老吴激动地说,“把那个嚣张的德国佬治得服服帖帖!”

  老张拍了拍沈良的肩膀:“小沈,我真没看错你。今天你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光!”

  沈良看着大家兴奋的表情,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这一刻,他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送走汉斯后,车间里的气氛依然热烈,但沈良却显得格外冷静。

  他扫了一眼周围兴奋的工人们,心中暗自盘算着接下来的布局。田中一郎的出现并非偶然,这个日本人早在三个月前就被他暗中联系上了。

  “田中先生,我们换个地方谈。”沈良朝厂长办公室的方向示意。

  老张连忙在前面引路,田中一郎跟在后面,一行人穿过车间走廊。

  进了办公室,田中一郎直接开门见山:“沈先生,刚才那个德国人的表情真是精彩。不过我很好奇,您是怎么预判到他今天会来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沈良倒了杯茶递过去:“做技术的人,总要比别人看得远一些。”

  这话半真半假。凭借前世的记忆,沈良清楚地知道80年代初期各大工业巨头的扩张战略。德国雷诺这种老牌企业,必然会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大举进入,寻找技术薄弱的目标进行收购。

  “您的连铸技术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田中一郎放下茶杯,“川崎重工对此非常感兴趣。”

  老张坐在一旁,感觉自己就像在做梦。几个小时前,他还在为厂里的亏损发愁,现在却要和国际巨头谈合作了。

  “田中先生,合作的具体条件我们需要细谈。”沈良拿出一份早就准备好的技术资料,“除了连铸技术,我们还有其他的创新成果。”

  田中一郎接过资料,翻了几页后眼神变得凝重起来。

  这份资料里不仅有连铸技术的详细参数,还有好几项他从未见过的工艺改进方案。每一项都意味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这些技术...”田中一郎抬起头,“都是您独立研发的?”

  沈良点点头,心中却在冷笑。这些技术在后世都是基础工艺,但在1980年确实算得上超前。

  “沈先生,恕我直言。”田中一郎的语气变得更加严肃,“以您展示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自立门户,为什么要和我们合作?”

  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老张也竖起耳朵,他同样想知道答案。

  沈良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车间里忙碌的工人们。

  “田中先生,您觉得技术和市场,哪个更重要?”

  “都很重要,但在商业环境中,渠道为王。”田中一郎如实回答。

  “没错。”沈良转身,“我有技术,你们有渠道,强强联合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且...”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深邃:“我需要川崎重工帮我做一件事。”

  田中一郎心中一动:“什么事?”

  “帮我收购一家德国公司。”沈良的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

  老张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小沈,你说什么?收购德国公司?”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