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几项重要决议-《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沈良站直身体,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

  他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不仅可以展示厂里的技术成果,更能彻底打消那些质疑的声音。

  “李部长,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技术改造。”沈良走向第一台设备,“首先是炼钢炉的燃烧系统改进。”

  他指着炉体上新加装的预热装置:“我们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增加了空气预热器,利用烟气余热预热进入炉膛的助燃空气。温度从原来的常温提升到450摄氏度。”

  李庆山凑近观察:“这个改造投资大吗?”

  “材料费用不到八千块,都是厂里现有的废料改制。”沈良淡定回答,“但效果显着,热效率提升15%,每月能节省焦炭近两百吨。”

  瘦高个子忍不住插话:“你这个数据怎么验证?有没有第三方测试报告?”

  沈良瞥了他一眼,心里冷笑。这家伙还不死心啊。

  “当然有。”沈良从口袋里掏出一沓文件,“这是市技术监督局的检测报告,盖的公章。”

  王建华接过文件翻看,脸色逐渐缓和。

  报告数据详实,测试方法规范,完全挑不出毛病。

  李庆山满意地点头:“继续说第二项。”

  沈良带着众人来到轧钢车间:“第二项是轧制工艺的优化。我们对轧辊表面进行了特殊处理,改进了冷却水系统。”

  他蹲下身子,指着轧辊底部的管道:“看这里,我们增加了分段式冷却控制。不同部位的轧辊温度可以独立调节,这样轧出的钢材表面质量更均匀。”

  厂长在旁边补充:“沈工程师这个改进太厉害了,废品率从原来的8%降到现在的3%,每个月光节省的废料就值好几万。”

  李庆山眼中闪过赞赏:“小沈,你这脑瓜子真灵活。”

  瘦高个子还想找茬:“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设备疲劳问题?这样频繁调节温度,会不会影响轧辊寿命?”

  沈良早有准备:“我们做过疲劳测试。”

  他从工具箱里取出一根钢棒,表面有明显的切口痕迹:“这是轧辊材料的疲劳试样,经过十万次循环加载,裂纹扩展速度在安全范围内。预计轧辊使用寿命不仅不会缩短,反而能延长20%。”

  瘦高个子张了张嘴,最终什么话也没说出来。

  沈良心里暗爽,继续说道:“第三项改进是最关键的——连铸工艺。”

  众人跟着他来到车间最里面的一台设备前。

  这是一个高约十米的金属结构,外形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内部结构复杂。

  “这是我们自主设计制造的小型连铸机。”沈良拍了拍设备外壳,“钢水从这里进入,经过连续冷却凝固,直接浇铸成钢坯。”

  李庆山眼睛亮了:“连铸?这不是国外的先进技术吗?”

  “没错。”沈良点头,“但我们用土办法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

  他指着设备顶部的漏斗状结构:“这是中间包,我们用耐火砖砌成,虽然简陋,但完全能满足生产需要。冷却水系统也是自己设计的,用普通钢管就行。”

  王建华凑过来仔细观察:“投资多少钱?”

  “包括人工费,总共不到五万块。”沈良语气平静,但内心得意,“而进口一套同样规模的设备,至少要两百万,还不包括技术转让费。”

  现场一片安静。

  连李庆山都有些震惊:“你们真的做出了连铸机?”

  “不信的话可以现场演示。”沈良看了看表,“下午两点有一炉钢水,正好可以看看效果。”

  瘦高个子脸色已经彻底变了。他来之前确实接到了举报,说这个钢铁厂在搞一些不切实际的技术改造,浪费国家资源。可现在看来,这些改造不仅没有浪费,反而创造了巨大价值。

  更要命的是,如果这家厂真的掌握了连铸技术,那对整个钢铁行业都是震撼性的消息。他们钢铁集团花了几年时间,耗资上千万从国外引进的技术,竟然被一个地方小厂给攻破了?

  王建华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沈工程师,你说的连铸技术,真的是完全自主研发?”

  “当然。”沈良胸有成竹,“所有技术资料都在这里,从理论计算到工程图纸,每一步都有详细记录。”

  他从办公室搬来厚厚一摞资料,放在桌子上:“热传导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材料选择依据,全部都有。”

  李庆山翻开几页,虽然看不太懂那些复杂的公式,但能感受到技术含量很高:“小沈,你这个技术如果推广开来,对整个行业都是贡献啊。”

  沈良心里清楚,连铸技术在后世已经是钢铁生产的标准配置,但在这个年代确实算得上革命性创新。他利用前世的记忆,把复杂的技术简化成土办法,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效果。

  “我们厂愿意向兄弟单位无偿分享这些技术。”沈良看似大方地说道,实际上心里盘算着另外的打算。

  技术可以分享,但关键设备的制造工艺和参数优化,那可是另外的价值。他要的不是一次性的技术转让费,而是长期的技术服务收入。

  瘦高个子终于忍不住了:“就算你们的技术先进,但有没有考虑过安全问题?连铸过程中钢水温度超过一千五百度,万一出现意外...”

  “安全措施我们也考虑到了。”沈良打断他的话,走向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你看这里,我们设置了三重安全保护。”

  他逐一介绍:“温度监控系统,一旦超过设定值自动报警;压力释放阀,防止系统超压;紧急停车装置,十秒钟内可以完全切断钢水供应。”

  厂长在旁边自豪地补充:“沈工程师设计这套安全系统的时候,考虑得比我们厂长还周到。每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都有预案。”

  李庆山越听越满意:“小沈,你这个人才不能埋没在车间里。我建议你们厂长给他申请破格提升。”

  厂长连忙点头:“李部长说得对,我们正准备推荐沈良同志担任副总工程师。”

  沈良表面谦虚,内心却在快速计算。副总工程师这个职位,不仅意味着更高的地位和收入,更重要的是能接触到更多的技术资源和项目信息。

  这正是他需要的。

  王建华看了看手表:“现在已经一点半了,沈工程师,你说的现场演示什么时候开始?”

  “马上就能开始。”沈良朝车间工人招手,“老张,准备开炉!”

  老张应声而来,熟练地检查设备状态。沈良在旁边指导着每一个操作步骤,确保万无一失。

  钢水从高炉中缓缓流出,橘红色的液体在管道中流淌,温度计显示1580摄氏度。经过中间包的缓冲,钢水进入连铸机的结晶器。

  沈良盯着温度和流量参数:“冷却水流量正常,结晶器温度稳定,可以开始拉坯了。”

  随着机械装置的轰鸣声,一根方形钢坯从连铸机底部缓缓伸出。表面光滑,尺寸精确,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现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特别是瘦高个子,脸色已经完全变了。他非常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这个地方小厂确实掌握了连铸技术,而且运行稳定。

  李庆山兴奋地拍着沈良的肩膀:“小沈,你这是给我们市里争光啊!”

  沈良谦虚地笑了笑:“这只是开始,我们还有更大的计划。”

  “什么计划?”李庆山立刻来了兴趣。

  沈良故意压低声音:“我们正在研究大型设备的制造技术。如果成功的话,一些进口设备就不用再花外汇了。”

  这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精神一振。在这个外汇紧缺的年代,能够替代进口设备意味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王建华也彻底改变了态度:“沈工程师,如果你们有什么需要省里支持的,尽管开口。”

  沈良心里暗笑,这就是他想要的效果。但表面上依然保持着谦逊:“谢谢王局长的支持,我们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瘦高个子终于意识到自己这次行动的荒谬。他本来想给这个厂找麻烦,结果反而成了对方技术成果的见证人。现在想走也走不了,只能硬着头皮留下来。

  连铸演示结束后,李庆山提议去会议室详细讨论技术推广的问题。众人来到厂办公楼的会议室,沈良准备了更详细的技术资料和发展规划。

  “各位领导,我想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长远计划。”沈良站起身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示意图,“目前我们掌握的连铸技术还只是第一步。”

  他用粉笔标出几个关键环节:“下一步我们计划开发大断面连铸技术,可以直接生产H型钢、工字钢等型材,省去轧制环节。”

  李庆山眼睛发亮:“这样的话成本能降低多少?”

  “按照初步测算,每吨钢材的生产成本至少能降低15%。”沈良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数字,“如果全市的钢铁企业都采用这项技术,一年能节省成本上千万元。”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赞叹声。

  沈良趁热打铁:“但是这项技术的开发需要更多资源支持。除了资金投入,还需要专业人才和试验设备。”

  王建华立即表态:“省里可以协调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持。”

  李庆山也不甘示弱:“市里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技术研发。”

  沈良心里乐开了花,但脸上依然严肃:“谢谢各位领导的支持。不过我有个建议,与其各自为战,不如成立一个技术开发中心,统一协调资源。”

  这个提议让在场所有人都陷入思考。确实,如果能够集中力量攻关,效果会更好。

  瘦高个子终于找到机会说话:“技术开发是好事,但要注意风险控制。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沈良转身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不屑:“失败?我们已经成功掌握了连铸技术,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他走到瘦高个子面前:“倒是你们集团,花了那么多钱引进国外技术,到现在还没完全消化吸收吧?”

  这句话戳中了瘦高个子的痛处。确实,他们集团引进的连铸技术到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设备故障率居高不下,生产成本比预期高出不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建华见气氛有些紧张,赶紧打圆场:“大家都是为了发展钢铁工业,应该互相支持才对。”

  沈良点点头:“王局长说得对。我们愿意与各兄弟单位分享技术经验,共同进步。”

  但他心里清楚,真正的技术核心是不会轻易分享的。

  表面上的合作是必要的,但核心竞争力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会议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终达成几项重要决议:市里将设立技术开发专项基金,沈良的钢铁厂作为试点单位,省里将协调相关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持。

  送走检查组后,沈良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仔细回顾今天的每一个细节。

  这次危机不仅化解了,反而为他争取到了更多资源和支持。

  但他也意识到,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会有更多人关注他的一举一动。

  必须更加小心,既要展示足够的技术实力,又不能暴露过多的秘密。

  夕阳西下,沈良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的钢铁厂烟囱。

  浓烟滚滚,但那不是污染,而是中国重工业崛起的号角。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沈良刚刚坐稳,秘书小王就敲门进来了。

  “第二天一早,沈良刚到办公室就发现门口站了好几个人。

  为首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戴着厚厚的眼镜,手里拿着公文包。

  ”您就是沈良沈工程师吧?我是省冶金工业设计院的张明,这几位是我的同事。“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